三峡绝壁黄金洞内传说不断,2017年科考队冒死进洞,解开千年谜团

长江三峡,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

这儿不但风景如画,还有三峡悬棺、三峡祭祀等文化,更有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黄金洞”便是其中之一。

千百年来,人们行船至三峡瞿塘关时,总能看到江边赤甲山的千仞绝壁上,有一个奇怪而神秘的洞穴,而它就是传说中的“黄金洞”。

至于“黄金洞”如何奇怪,如何神秘,有哪些关于它的传说,洞内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在此,就对它一一揭秘。

三峡绝壁千年谜窟“黄金洞”的由来

瞿塘关,又称夔(kuí)门,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夔门山麓,属长江三峡的西大门。

赤甲山,位于瞿塘关北侧,与南侧的白盐山隔长江而望。长江至两山之间,便进入三峡水段。

“黄金洞”,赤甲山临江悬崖中间的神秘洞穴,处于整个悬崖的中上部,离长江水面约250米,距悬崖顶部约100米,似天然形成,又像人工开凿

由于“黄金洞”位于悬崖中间的中上部,且凹陷进悬崖中,其位置险峻、无路可行,因此很多人猜测,它就是一个天然形成的奇怪洞穴。

不过,有视力极佳者,在极好天气,登白盐山向对面“黄金洞”观望时,隐约可见洞内有开凿痕迹,且洞口下方连有一些“之”形凿痕。

因此,也有人猜测,它是古人开凿出来的人工洞穴,里面可能藏有某些贵如黄金的宝贝。

后来,洞中藏有宝贝的说法,逐渐在民间流传,久而久之便有了“黄金洞”一名,如此也给它增添了一些神秘。

“黄金洞”内藏有宝贝的三个传说

由于“黄金洞”内藏有宝贝之说的流传,民间也开始猜测,这些宝贝是何人所藏,所藏的宝贝又是何物?

在不断的流传,不断的猜测中,慢慢形成了三个关于“黄金洞”宝贝的传说。

传说一:“黄金洞”中的宝贝,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所留

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地区有一个由“巴人”成立的“巴国”。他们结合当地的各种土著文化,创立了“古三峡文化”,并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

后来与“巴国”相邻的秦国不断壮大,为扩充国土,秦国对“巴国”出兵,导致“巴国”被灭。

被灭国后,部分残存的“巴人”,面对秦军的追击,边战边退至夔门一带活动。

后来,在秦军的不断追击下,最后的“巴人”带着自己的财富,躲进了现在的“黄金洞”中。

传说二:“黄金洞”中的宝贝,是建“大成王朝”的公孙述所留

公元25年,太守公孙述趁王莽篡位时,占据蜀中称帝建“大成王朝”。

称帝后,公孙述为保帝位,在蜀中寻找险要之地以防外敌,后于夔门之处建立“白帝城”,自号“白帝”。

后来,公孙述因治理无方,导致民声怨道,被刘秀借此出兵讨伐。

民间传言,刘秀出兵讨伐时,公孙述自知不敌,故在兵败前将大量金银珠宝,藏至和白帝城相邻的赤甲山“黄金洞”中,以便日后东山再起。

传说三:“黄金洞”中的宝贝,为三国时的蜀国所留

传说公元214年,蜀国刘备攻打广汉失败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将领,亲自率军自荆江逆江出兵,在占领夔门后,以此为据点攻克了巴东。

此后,夔门被蜀汉视为重地,并派重兵把守,古有“要取巴蜀,先取夔门”之说。

蜀被魏灭后,蜀汉余部,将所剩财富藏于“黄金洞”。传说这些财富中,包括诸葛亮的兵书,刘备的雌雄双股剑。

不过,这个传说是最不可信的,而公孙述的传说则是流传最广的。

传说中的“黄金洞”寻宝

既然有很多“黄金洞”藏宝的传说,也就会有人打这些“宝贝”的主意。

1939年,冯玉祥在出川抗战时,途经夔门,题字“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并命师部陈聪谟找人刻在夔门的悬崖上。

同时,为了探清“黄金洞”内是否真的有宝贝,洞中的藏宝人又是谁。冯玉祥命令警卫员利用绳索沿崖壁下降,试图进入“黄金洞”,探明洞内的真实情况。

不过,由于“黄金洞”地处凶险,在经过多番尝试后,警卫员仍未能进入洞中,寻宝之事也就只能到此作罢。

后来,1994年的中英联合探险队,1995年的中法联合探险队,都曾对“黄金洞”探险,不过也都以失败告终。

1996年,中英及爰尔兰再次组成联合探险队,采用崖顶绳降的方式,再次对“黄金洞”探险。这次探险队员中,有4名成员顺利的到达了“黄金洞”。

不过,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加上进入洞中的队员只有一位我国专家,洞内的真实情况,并没有公诸于世。“黄金洞”内依然是个谜!

难道就没有人真正的进去过,就没有人在“黄金洞”中发现过什么吗?

其实,并不是!

早在1958年,奉节县的一位采药人,就曾到过“黄金洞”,并在里面有所发现。

采药人在“黄金洞”的意外发现

1958年,奉节县采药人杨文平,在赤甲山采药,途经“黄金洞”所在的悬崖上方时,突然被一大群从崖下飞出来的小鸟吸引。

看到有大群的小鸟从崖下飞出,杨文平断定,悬崖下应该有供鸟群栖息的聚集地。

有鸟群的聚集地,说明也会有鸟类粪便形成的“燕儿肥”。

为了弄到这些“燕儿肥”,杨文平便背着背篓,利用麻绳等工具,从悬崖顶部攀岩而下。

在攀爬、下滑了很久后,杨文平意外的来到一个山洞内,而这个山洞便是传说中的“黄金洞”。

进入“黄金洞”后,杨文平并没有发现“燕儿肥”。不过在他继续前行不久后,意外的看到了几副棺材。

看到棺材后,杨文平觉得晦气的同时,也感到有些害怕,就没敢继续往里走。

不过,在离开“黄金洞”的时候,他也没有空手而归。看到棺材旁边有一把青铜剑和一些青铜器,他便捡起来放到了背篓中。

后来,杨文平捡到的青铜剑,经专家鉴定,可能是“巴人”使用的武器“巴式柳叶剑”(目前这把青铜剑,保存于白帝城博物馆)

而这一鉴定,也让“黄金洞”中有宝贝的传说,更加让人相信!并且有人断定洞中的宝贝,就是春秋战国时的“巴人”留下的。

不过,对此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青铜剑即使是“巴人”留下的,也不可能是春秋战国时留下的。

由于青铜剑的面世,及各种不断的争议,也就有了1994年至1996年之间的三次探险。

科考队探秘千年谜窟“黄金洞”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三次探险后,由于某些原因,对“黄金洞”的探险便停止了。直到20年后的2017年,才又开始对它的科考探险。

2017年,由央视节目组牵头,重新组建了一支由专业探险队、科考专家、无人机组、地方文俗专家、央视记者组成的科考队。

这支科考队,无论是从技能,还是从装备,都是非常专业的!

这次这支专业的科考队决定,一定要揭开“黄金洞”的秘密。

一、悬崖峭壁上的路

顺着长江逆流而上,科考队来到三峡的西大门夔门。站在赤甲山的悬崖下,从江面上往上着,几乎看不到“黄金洞”。

据科考队里当地文俗学者赵贵林介绍,三峡水库蓄水后,“黄金洞”离江面的距离还有250多米。

从悬崖下几乎看不到“黄金洞”,它离江面的距离又有250多米。

看来,想从悬崖下攀爬上“黄金洞”,应该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悬崖的顶部,下滑到“黄金洞”中。

决定好从悬崖上下滑进洞的方法后,科考队便在当地的村民中打听,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条离“黄金洞”近一点的路。

经过多方打听,科考队还真找到一位知情的村民。

这位村民告诉他们,悬崖上部有一条小路,可以通到“黄金洞”上方的一个小平台处。那个小平台,离“黄金洞”要近一些,不过也还有差不多100米的样子。

听到有小路、小平台,科考队员们感到很兴奋,当即决定聘请这位村民当向导。

在这位村民的带领下,科考队走上了他所说的小路。结果这条小路,着实让科考队员们大跌眼镜。

村民所说的小路,严格来说根本就不算路,它只是悬崖上突出的一道石梁,大概只有半米多宽。人走在上面,还需要稍微侧着身子,如果不注意,极有可能掉到悬崖下面。

然而,就算走在这样的路上,科考队员们也感到很高兴!毕竟,这比从崖顶下滑要近的多。

走了很长一段距离后,科考队员终于来到村民所说的小平台。平台下面100米左右的地方,就是他们所要探索的“黄金洞”。

二、绳降千年谜窟

到达那个仅有两米多宽的小平台后,科考队放下装备后才发现,由于“黄金洞”凹陷在悬崖上,站在平台上往下看,根本就看不到它的具体位置。

这时候,山顶的无人机组,通过遥控无人机的观察,给他们发来了洞口的准确位置。

知道洞口的准确位置后,科考队开始研究如何下滑。就在研究如何下滑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意外。

原来,“黄金洞”之所以凹陷在悬崖里,是因为洞口的上下部分,各有一大块突出的岩石,洞口到突出岩石的垂直距离还有3米多。

当通过突出的岩石,下滑到洞口时,队员的身体必将悬挂在空中,根本无法接近洞口。

在这种高度的悬崖中间,刮过的山风很强烈,人一旦脱离了悬崖上的支撑点,像荡秋千一样挂在半空中时,极有可能被山风吹撞到悬崖壁上,这种情况下是很危险的。

面对这种情况,考察队一时也没有了办法。

后来,他们想过先下滑到“黄金洞”的下方或侧面,再往洞口攀爬的方法。不过这种方法,也很快被他们否定了。

原因是,这种方法不但消耗时间,而且对队员们的体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同时,在往上攀爬或侧移的过程中,由于安全绳失去了牵引作用,也同样存在着很大危险性。

无奈之下,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第一种方法,从小平台上绳降到“黄金洞口”,然后用荡秋千的方式,荡进“黄金洞”中。

虽然往“黄金洞”荡的过程中,有可能撞到悬崖壁上,但是这种方法,是最快最直接的。

三、洞内白骨铺道,发现神秘图语

在经过了近七个小时的绳降后,科考队员终于荡进了“黄金洞”。

此时,已经到了下午3点多,留给他们在洞内探索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当考察队员走进洞内后,眼前的一幕,出乎他们的预料。

在洞内类似大厅的地方,到处是乱石堆积的平台。这些平台,很明显是人工堆砌而成。

考察队员猜测,这些平台就是采药人口中放置棺材的地方。只是现在那些棺材,早已不知因什么原因消失的无影无踪。

穿过乱石堆砌的平台,再往里走就是一个狭小的洞口。洞口上窄下宽,呈“人”字形。

走过狭小的“人”字洞口后,他们又遇到一个更狭小的通道,这个通道只能猫着身子前行。

然而,在更狭小的通道中刚刚走了几步,前面的队长就轻喊了一声:“注意,别踩到那些骨头!”

听到队长的轻喊,队员们才发现,狭小的通道中,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骨头,在这些骨头中间,还散落着一些早已锈尽的青铜器

看到这一幕,大家不免感到有些害怕,同时也提高了警惕心。

就在这条布满骨头的通道中,队员们又往前走了大约20米,前面便出现了一个大一些的洞厅,而这也是“黄金洞”的洞底。

在洞底,科考队又发现了一些类似文字的图案。

后经鉴定,这些像文字的图案,很有可能是2000多年前的“巴蜀图语”。

这种“巴蜀图语”,据传是由虎形纹、树形纹、眼形纹、手形纹、心形纹等一些纹路组成。几种纹路组合在一起,才算一个字,或是记录一件事。

不过,因为年代久远,也没有相应的参考资料,这种“图语”绝大多数还不能破解。

仔细地在洞内探索了一圈,队员们感觉洞中再无新发现后,他们便离开了“黄金洞”。

到此,“黄金洞”的科考也已经结束。

最终结论,这个洞极有可能和古代的“巴人”有关,至于到底是不是传说中春秋战国时期的“巴人”,因洞中证据太少,所以暂时不敢确定

“黄金洞”至今还存在的谜团

虽然“黄金洞”中,没有传说中公孙述的宝藏,没有三国刘备、诸葛亮的宝剑、兵书,仅有疑似巴人的骸骨、“图语”,但是这也正让“黄金洞”增添了新的谜团。

据有关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秦朝在攻打巴蜀之地时,的确有一支巴人队伍逃亡了。

不过,那时巴人所用的武器,还都是木制兵器,他们根本没有掌握青铜器制造技术。

如此,“黄金洞”的骸骨、“图语”,真的是逃亡至此的巴人留下的?洞穴真的就是巴人存放棺材或避难的地方?

如果是,采药人杨文平和科考队员,在“黄金洞”内发现的青铜兵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果不是,这些骸骨、“图语”、青铜兵器,又是什么人留下的呢?

这些,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白帝城   公孙   黄金   绝壁   科考   谜团   洞口   棺材   悬崖   村民   队员   千年   宝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