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官吏退休生活……

你可能会以为,古代的官吏,一辈子奔走在朝堂之上,为国为民,功成名就之后,就可以安享晚年,过上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古代官吏的退休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看看古代官吏退休后,是如何度过他们的余生的。

退休制度:古代官吏如何告别朝堂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其实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最早的退休制度,可以追溯到周朝。《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意思是大夫级别的官员到了七十岁就可以退休。这个规定沿用到了汉朝,但也有例外。比如汉武帝时期的名相董仲舒,因为功绩卓著,得到了皇帝的特许,可以延长任期到八十岁才退休。

到了唐朝,退休制度有了更多的变化。唐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退休后可以领取半俸作为养老金;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以保留全俸。六品以下的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唐朝还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意思是如果身体不好或者受伤不能胜任工作的官员,即使没有到达退休年龄也可以提前退休。

宋朝时期,退休制度达到了一个高峰。宋朝允许带职退休,也就是说官员退休后仍然保留原来的职务和俸禄,并且可以参与朝政。宋朝还规定,官员致仕时都要晋升一级,并且致仕后仍然可以加衔晋级。这样一来,宋朝的退休官员不仅有足够的经济保障,还有相当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明清两朝则沿用了宋朝的退休制度,并且做了一些调整。明清两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官员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明清两朝对于老病不能任事者或者软弱无效能者,则随时勒令退休。明清两朝对于退休金方面,则比较节俭。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只有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是有着一定的规范和保障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会等到退休年龄才离开朝堂。有些官员会因为各种原因,主动请辞,提前退休。这些原因有什么呢?我们接下来就来看看。

退休原因:古代官吏为何告老还乡

古代官吏主动要求退休,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为了回避权力斗争,保全自身安全。古代的朝堂之上,是一个风云变幻、尔虞我诈的地方。官员之间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往往会危及自己的性命和家族的安危。因此,一些聪明的官员,在功成名就之后,就会选择退休,避免惹祸上身。比如春秋时期越国的大夫范蠡,就是在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主动告老还乡,携西施遁入五湖,不再涉足朝政。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所以及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是为了追求理想生活,满足个人志趣。古代的官员,并不都是为了权利和利益而从政。有些官员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理想,他们对朝堂上的纷争和污浊感到厌倦和失望,他们向往能够回到家乡,过上清静自在的田园生活。这些官员往往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他们在退休后会从事读书、写作、绘画、园艺等活动,以此来陶冶情操和发挥才华。比如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主动请辞退休,回到家乡种菊饮酒,写下了不朽的诗篇。

三是因为客观条件,身体不适或者工作不顺,无法继续任职。古代的官场生活是十分艰苦和危险的。官员要经常奔波于各地,承担重大的责任和压力,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样的生活对于身体和心理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有些官员由于年老体衰或者患病受伤,不能胜任工作;有些官员由于遭遇挫折或者受到诬陷,不能留任原职。这些官员就会选择退休,请病或者告老还乡。这样的退休一般都会得到皇帝的恩准和同情。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能够顺利地退休。有些官员由于功高震主或者罪大恶极,会被皇帝赐死或者流放;有些官员由于才能出众或者忠心耿耿,会被皇帝强留或者重用;有些官员由于贪婪无厌或者野心勃勃,会拒绝退休或者复出朝政。这些退休官员构成了中国古代士绅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地方秩序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你怎么看这些退休的古代老人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官吏   致仕   告老还乡   古代   朝政   宋朝   明清   官员   皇帝   惊人   制度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