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部查漏补缺,宋代高官贪污粮草做假账,怎么处置?

在继承前代仓储制度发展的基础上,宋朝建立起了自中央至地方较为完备的仓储体系。

宋代仓储在军队供给、救济灾荒和调节粮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宋朝仓储管理制度、监管措施可谓周详细密,为仓储的正常运营提供了保障。


但仓储在管理、运营过程中也存在种种舞弊与腐败,如仓官吏徇私舞弊、侵蚀仓粮、账目弄虚作假等等。

这些腐败行为不仅影响了仓储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加剧了地方财政亏损,加重百姓负担,进而激化社会矛盾。

宋朝仓政腐败与宋朝财政中央集权、地方财政日益困窘、吏治腐败、仓储技术水平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宋朝中央不断增加对地方财赋的征调,地方财政在日益困窘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默许通过法外征敛来解决财政困难,遂使仓储管理秩序逐渐混乱。

仓官吏的素质的高低对仓储管理秩序的影响至关重要,宋朝对仓储官员的选任十分严格,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所有官员的清廉。


熙宁变法前,诸司诸仓库吏人并无俸禄,这更使得管理仓库钱物之类机构的吏人,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污。

另外,粮米本身属于易腐坏物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又存在损耗,种种弊端,使得仓储官吏等亦得以从中“渔利”。

面对仓储政务中的腐败问题,宋朝统治者积极采取诸多措施进行防范与治理。


宋朝不仅建立有官僚机构内部上下级的监督,也有平行机构之间的监督,还有一定的社会监督,允许百姓越诉或上诉。

制定仓储管理法律法规,对违法仓官吏予以严惩;注重仓储官员的选任和考核,实行“重禄法”,提高仓储吏员的待遇,同时加大对腐败官吏的惩治力度。

这些防治措施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仓储腐败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治仓储官吏的贪污腐败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与不足,宋朝仓储依然在调整与治理中不断完善,发挥着它的作用。

一、国家以百姓为本,百姓以食为命

”粮食一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首要问题,在古代社会,受自然环境影响与交通运输的限制,粮食的储备也至关重要,“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悍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

可见充足的粮食储备,足以使得国家太平,百姓安乐。

秦汉时期就已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整的仓廪体系,至隋唐,仓廪制度趋于成熟,宋代的仓廪体系在前代的发展基础下更为完善,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宋代官员、军兵人数众多。


官兵俸禄、出戍军队口粮出自于各个粮仓;灾荒年间,开仓救济百姓,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除此之外,中央通过粮食储备来调节粮价,保障粮食灾荒年间的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发展。

可见,仓储与社会、财政、经济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充足的粮食储备是粮仓发挥作用的前提,为保证仓储的有效运转,宋代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系列严密的管理制度与监督体系,但仓内弊端丛生,仓储官员徇私舞弊,暴露出管理的非制度化及吏治的腐败。

本文选择宋代仓政腐败问题研究,研究意义如下:首先,仓吏营私舞弊是仓储管理中的痼疾,仓储腐败给宋朝仓务管理及宋朝社会带来了很大危害。


地方财政困窘,对粮米进行法外征敛,粮米在运输、储存过程中,损耗不可避免。

加之大多数仓储官员俸禄不高,部分仓储官员借用职务之便,对上蒙骗敷衍,对下重敛勒索,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导致百姓负担加重,财政亏损,仓储功能无法正常发挥。

其次,粮仓与国家的经济、财政、政治等方面密切相关,仓政的清正廉洁尤为重要。


针对仓储管理的非制度化及吏治腐败问题,中央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和纵横交错的监督体系,采取厉行监察、以法治吏、社会监督等各种措施对其进行约束,防范仓储官员的贪污腐败。

探究宋朝为了保证仓储有效运转、仓官吏的廉洁,具体采取哪些措施是有必要的,且对其进行详细的梳理可以窥探宋王朝的腐败现象与反腐措施。


再者,从当今社会现实来看,我国粮食供需、粮食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仓政腐败行为几乎贯穿粮食储备管理的各个环节。

对宋代仓政腐败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现今进一步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加强粮食储备建设,强化官员管理监督,保障粮食安全等提供历史借鉴。

二、宋代仓储制度研究

学者对宋代仓储制度问题的研究,其成果主要有:于佑虞《中国仓储制度考》叙述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仓储制度的发展演变、管理运营、仓储制度利弊等概况,概述我国仓储制度的渊源。

杨芳《宋代仓廪制度研究》是全面系统论述宋代仓储问题的一部的著作。


宋代各类仓储制度的专题研究主要围绕常平仓、义仓、社仓、转般仓展开:马玉臣、郭九灵《论王安石对宋代常平仓的改革及影响》论述王安石的常平仓改革。

主要通过有息借贷、加强管理、广开收入渠道、工赈等方面进行展开,实现了社会调控的作用,促进了社会发展。

孔祥军《两宋常平仓研究》对两宋常平仓的建置沿革,修筑城寨、支为军用、上供国库、兴修水利几方面的职事功能以及积弊贻害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讨论。

蔡华《北宋义仓制度述论》从北宋义仓的渊源、设置原因,兴置情况、谷物来源及管理、特点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义仓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


许秀文、闫荣素《论宋代义仓》论述了宋代义仓的置废、管理制度、救荒功能以及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整体来说,义仓在一定程度上对减轻灾害损失、恢复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杨芳《试论宋代义仓的设置与运营》对义仓的设置、职能、运营、弊端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指出义仓是宋代救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张全明《社仓制与青苗法比较刍议》通过比较社仓法与青苗法,认为社仓对农民的利益考虑的更多,在制度与措施上更为完善。


更有益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积极意义。

许秀文《浅议南宋社仓制度》通过对南宋社仓的设置、推广、管理、运行、救荒功能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弊端等方面进行探讨。

认为社仓是官办仓储的有力补充,在南宋基层社会的防灾备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周子进《南宋社仓制度研究》通过对社仓制度的演变发展过程、主要内容特点、管理的互动关系、运作模式以及后期得失等问题进行探究分析。

汪圣铎《宋代转般仓研究》对北宋、南宋时期转般仓的建立设置、监官的任职等方面做一详细阐述,同时在最后指出如果吏治腐败,则无论是直达法还是转般法。

都不能扭转漕运颓败的局面;徐磊《宋代转般仓与国家财政关系研究》论述转般仓的发展历史、特点以及宋代转般仓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作用,揭示了宋代转般仓与国家财政之间的关系。


郑丽萍《宋代的备荒仓储制度及其弊端探析》论述宋代备荒仓储中常平仓、义仓、社仓、丰储仓、广惠仓、惠民仓的建置与管理,指出备荒仓在灾荒赈济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在运行过程中,依旧产生了不少弊端。


三、宋代仓务管理

宋代在中央与地方的仓、场、库、务场所,设置“监当官”对其进行管理,专门负责“掌治粮仓存储出纳等事”的官员为“监仓官”,是监当官体系中的一类。

雷家圣《宋代监当官体系之研究》不仅探讨了监当官的起源、设置原因、任用考核等问题,而且对监当官与宋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苗书梅《宋代监当官初探》论述宋代监当官这一庞大队伍的建置、选任、职能、地位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重要的监当官种类:监仓官、监盐官、监酒官等做了初步探讨。

关于粮仓管理措施的主要研究有:杨芳《试论北宋京师粮仓管理》、《宋代州县仓管理制度初探》指出为了保证粮仓的收支与储存,宋朝廷实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对京师粮仓的的建设与管理十分重视。同样,州县仓也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及人员,监督、管理粮米的受纳与支出。


马媛媛《宋代国家粮食仓储管理制度研究》阐述宋代国家粮食仓储的发展、分布、储蓄量情况,从仓本来源、粮食征收、储存保管、支出方式四方面论述仓储的管理制度。

史继刚《论宋代军需粮草的储备与管理》对王朝在军需粮草的储备与管理方面进行探究,指出纯粹军用仓场数量少,粮食储积不足。

虽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当时实际仓场管理措施与办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


刘彦威《宋代对粮食的管理》指出,宋代的粮储依旧沿袭旧制,实行正仓、义仓、常平仓等制度,加强粮食储存,主要用于战略储备与灾荒赈济。

四、宋代吏治问题

宋代吏治问题研究主要有:乐文华、杨霞飞《试论北宋末年吏治腐败的原因》认为宋末年吏治腐败。

专制集权的官僚政体和法制的不健全是其内部原因,官僚体制是吏治败坏的根本原因,而发达繁荣的商品经济和教化的松弛是其外部原因。


张邦炜《宋代官吏经济违法问题考察》指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官吏奢侈的欲望与有限的正常收入之间矛盾尖锐,但宋代官吏经济违法活动的猖獗,主要原因是官僚政制腐败、官场风气败坏,官吏素质低下。

梁凤荣《论北宋前期治吏惩贪的特点》论述北宋前期通过法制规范官吏的行为,强化对官吏行为的监督。

倡廉与惩贪双管齐下,举措较为有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刘双《宋朝官吏贪赃的几个问题》就宋代官吏贪赃的手段、对社会的危害、贪赃的社会根源等问题展开论述。

分析宋代官吏贪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冲击、宋王朝制度的缺陷以及统治者的包庇纵容。

郑强胜《宋代吏风初探》。

阐述商品经济对吏治吏风影响较大,官吏价值观的改变也导致宋代吏风不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流行。


曹海科《试论北宋初年的法制与吏治》从完善各种立法、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与管理。

论述了北宋初年在法制与吏治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说明,加强法制对吏治以及提高行政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顾吉辰《北宋前期官吏贪污之原因、手段以及政府对策》分析宋初官僚贪污的手法,官吏贪污的原因以及中央所采取的措施。

总结宋初整顿吏治的局限性与影响。


韩瑞军《宋代官员经济犯罪及防治研究》全面考察了宋代官员经济犯罪的类型。

对经济犯罪的惩治方式以及实践进行探讨,指出宋代在吸收前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惩治措施更加完善,但封建制度本身难以克服,使得最终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淮建利《北宋初年惩贪措施述论》从监察体制、打击贪污官吏等方面着手。


探讨宋初面对官员贪污问题,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

蒲英凯《宋初反贪机制研究》从综合性的角度论述宋初反贪措施,进一步分析宋初贪污腐败现象、出现原因,宋初的反贪立法、廉政机制和监督机制,以及反贪机制的历史影响和局限性。

结语

宋朝建立了京师诸仓、转般仓、州县仓、大军仓、常平仓和义仓等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备的仓储体系。

宋代粮食仓储在军需供给、救济灾荒、调节粮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证仓储功能的正常发挥和有效运营,宋朝也建立了严格的仓储管理制度。

但宋代仓储管理与运营中存在种种舞弊与腐败,如仓官吏勾结舞弊、受纳湿热粮米、虚报瞒报、仓粮轮换不及时等,严重影响了仓储功能的正常发挥。

仓政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宋朝财政中央集权、地方财政日益困窘、吏治腐败、仓粮存储技术水平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养官、供兵,尤其是供军的费用,给宋朝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有宋一代,财政上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为应付庞大的财政开支,中央常常侵蚀地方财用。

由于财源不足,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扩增财源,加强剥削人民。

为求规避上司的监督,申奏帐状往往与实际收入的数据不符,官吏能上下其手的空间大增,非法定的额外收入往往流入官吏私人手中等,吏治亦日趋腐化。

仓官吏素质的高低对仓储管理秩序的影响至关重要,宋朝对仓储官员的选任十分严格,在监仓官的选任上规定犯有赃罪的人员不可以担任监仓官,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所有官员的清廉。

吏的待遇不高,熙宁变法前,诸司诸仓库吏人并无俸禄,这更使得管理仓库钱物之类机构的吏人,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污。

另外,粮米本身属于易腐坏物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存在损耗,这些问题也为仓储官吏从中“渔利”提供了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宋代   义仓   吏治   粮草   官吏   宋朝   北宋   高官   腐败   官员   措施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