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和成龙,在底层拼命的日子


今天起,更新十期「香港江湖录

欢迎各位朋友订阅关注。

第二期:最后的功夫巨星


1973年,成龙接下李小龙的火炬。


17年后,李连杰接到了成龙的火炬,


非常遗憾的是,李连杰只完成了一半马拉松,随后,他径直跑向了另一条路。


但,其实也不全怪他,90年代李连杰爆红的时候,他看到的都是树上的猴子屁股。



就在他爆红的前2年,也就是1988年,那年电影《智取威虎山》的剧组打着去美国演出的名义公费演出,最后剧组30人集体叛逃,全部主动滞留在了美国,再也没有回国。


在那个年代——


荣誉和地位,在金钱面前一文不值。


而李连杰的童年就一个字,穷。




1963年,他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也算温馨。


每天,天刚刚亮亮,一道微弱的灯光透过旧式的窗户洒在窗台上,一小块热馒头和一碗清热汤,成了李连杰在家里雷打不动的早餐。


那会的北京烟尘气息浓重,而李连杰的童年,像那城市工业的抹尘色一样,充满了艰难。


父亲在他两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留下了母亲以及他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母亲用一双劳累却热爱生活的手将他们六口人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岁月不断推移,

而他的生活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改变,


直到8岁那年,他遇到了教练吴彬。



吴彬带着懵懂的李连杰,进了什刹海体校学习武术,然而,那里的生活并不如李连杰想象中的那么轻松。每天早起贪黑的练习,他受不了,逃离了让他痛苦的体校,跑回了家。


然而,吴彬教练追到了他的家,看着他躺在床上,语重心长地说:“李连杰,我就问你一句话,你现在当英雄还是当逃兵?”李连杰把自己蒙在被子里,一句话也不说。


吴彬教练最后气冲冲的离开了李家。

但,“你现在当英雄还是当逃兵”,这句话,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入了李连杰的心里。


第二天,返回学校,直接地对吴彬说:“教练,我不是逃兵,我也不是英雄,但我不会输”


那天开始,这个一直以来都习惯了逃避的孩子,从此开始了在武校的艰苦奋斗史。



事实证明,吴彬教练也没有看错人。


李连杰在刚开始的入门的时候就表现出了超常的天赋,而且年少的李连杰跟其他的孩子不同的是,他的眼神里充满着一股毫无畏惧的勇气,气质上也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


憋着一口气,都想着要证明自己。


2年后,李连杰在全国比武的少年组中获得了第一名以及全能冠军。翌年的全运会,他再次获得了全能冠军。1979年的第四届全运会,他带着伤痛参赛,最终赢得了5个冠军。


5年5冠,那是少年武术所未有的巅峰。那些荣誉,可能在别人眼里是光彩照人,但在李连杰看来,那是他用生命和无数痛苦换来的。


如果一切按照原有计划走的话,他大概能成为一代内地武术协会的宗师级别的地位,


1980年,一部电影彻底改变了李连杰的想法。




这部电影就是后来风靡全球的《少林寺》,电影他拍了2年,一天一块钱的片酬,最后拿了700块钱的片酬。1982年,电影上映,以1毛钱的票价,拿下了1.61亿的票房,


相当于有16亿人次观看了这部《少林寺》。


同时这部电影还计划在香港上映,


1982年,作为主演的李连杰,也是以主演的身份第一次去到香港。去香港后,来接的他是成龙。那是李连杰第一次见到成龙。


当年成龙的事业正好赶上爆红期,跟周润发一样,是那会香港最大牌的两位演员之一,


成龙放下身段,主动来接李连杰,在当时的香港娱乐圈,给足了这个内地小伙的面子。


那天,晚上成龙在酒店楼下接到的李连杰,成龙开着车带着李连杰带出逛,就跟自己家的小老弟一样,带着李连杰在香港的夜市吃喝玩乐。



李连杰觉得这个世界很大,跟他过去在北京武校学习的生活的日子,简直是天壤之别。


就在香港的那几天,有几家香港公司的老板托人找到了李连杰,给他开出了两张300万的支票,就请他拍两部电影。从小没见过这么钱的穷孩子,立马就把这件事给领导说了。


单位领导却拒绝了这张600万支笔:“你是单位的,就算要去拍,这支票也是单位的。”


那天,李连杰第一次产生了抗拒的心理。他问自己:我能证明到什么时候我能证明到十年吗?不可能,可能机会在20年吗?不可能,你总有老的时候,总有改变的时候,所以在人生的阶段,我16岁证明我能够做的东西了,我现在应当改变,应当转行。”


可是真要离开北京,他又舍不得。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的是“他的腿断了”。



1982年,李连杰从香港回来后,继续回到了单位,每天保持训练,但这次发生了意外。


他躺在一个清冷的白色手术室,身上的器械犹如蜘蛛网,将他紧紧地束缚。他的内侧韧带、十字韧带、半月板全部破碎,多年来所有的身体天赋都在这一刻化为虚无。


手术历时七个半小时,每一分钟都如同一生。当他被推出手术室的时候,麻醉尚未清醒,


他依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无力和脆弱。


在那苍白的病床上,麻醉药物慢慢退去,医生的话语像是一把冰冷的针,刺入他的心中:


你的今天的意外,是长年累月练武的劳损造成的,我尽全力做到了我能做的了,我能帮你的就是做到正常的生活,但因为伤病,今天起,你永远无法成为一名顶尖的运动员。



在那一瞬间,李连杰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一个被病痛困住的未来。他试图去挣扎,去反抗,可是却只能无力地沉默。他追问医生:“如果我再运动,会怎么样?


医生的回答像是绝望的诅咒:“一旦运动只会增加再次受伤的风险,甚至造成二次断裂,如果断太厉害,筋就接不过来,最后就是走不了路,接下来的路要怎么走,你自己选。”


19岁,本应是他人生的巅峰,


却在这一刻遭受了无情的打击。


武功的炉火在疾病的冷风中熄灭,

那个他一直追求的自我也在这一刻破灭。这次意外受伤李连杰领到国家三级残疾证,

从此退役。




1983年,李连杰终于得到了他想要的自由,他签约了一家香港电影公司,那家香港电影公司正在为他布局未来的星途道路,这家公司的老板很聪明,决定把李连杰打造成“下一个李小龙”,于是让李连杰跟李小龙一样,先用一年的时间去美国开武馆,镀个金再回来。


就这样,1983年上半年,李连杰去了美国,而那年,成龙站在一座高15米的钟楼上。


如同矗立在心底的恐惧,只有成龙自己知道,那个从钟楼顶部跳下的镜头,需要怎样的勇气和决绝。他站在那座如山的钟楼之顶,看着自己的影子在楼下的地面上拉得长长的,


仿佛是在嘲笑他的畏缩。


是的,那是1983年,成龙的事业如日中天,而他正为自己筹拍的电影《A计划》而挣扎。



他为自己设计了一个挑战极限的动作,那就是从钟楼顶部跳下来,唯一的缓冲,只有两层幕布。师弟元彪为了实验,曾从钟楼上扔下一个100多斤的沙袋,沙袋落地的瞬间破裂,尘埃飞扬。那一刻,成龙明白,那就是他的命运——他将会是那个沙袋,或许比那更糟。


6天的时间,他在那座钟楼上犹豫、挣扎,甚至有几次已经将自己挂在了钟楼外,眼看着地面快要接近,又紧张地喊人将他拉上去。他想跳,但每次都被恐惧吞噬。


那个成龙,那个时刻,

他也是个普通人,怕痛怕死。


直到第七天,成龙仍站在钟楼上,脑海中充满了犹豫和想象的恐怖画面。大师兄洪金宝恰巧路过,看见他的犹豫,破口大骂,“你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还拍不拍?”那一刻,大师兄的责骂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让成龙醒悟,他跳了,心想,要是死了,那就死吧。


最后成龙真的跳了下去,重重摔在地上,失去了几秒的意识,用冰敷了下摔倒的脖子后,成龙又走回去看了下刚拍的话吗,发现还是不够,这个镜头只有4秒钟,冲击力太弱了。



于是决定“再跳一次”,第二次摔下来,成龙又一次摔得晕头转向,一旁的元彪急忙跑过去拉起他,在他耳边说:“快点站起来,快讲对白,不然就白摔了。”成龙挣扎着站起来,叽里呱啦说了几句台词,就被元彪和演员拖走。


就这10秒的镜头,最后让成龙的脖子整整疼了两年,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疼痛。


脖子痛是小事,


2年后,脖子好了,他还要玩的更大。


2年后,成龙从高空跳出,抓住挂满圣诞彩灯的立柱,跟同赤手空拳的杂技演员,灯泡在他的压力下闪烁爆裂,玻璃和火花在空中交织。他滑落,双脚夹紧铁柱,一路撞向600多个的糖胶玻璃,把它撞得粉碎。那一刻,玻璃渣飞溅,被他的冲力压得摇摇欲坠。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警察故事》。


当年拍完这个镜头的时候,成龙的两只手遭受二度烧伤,满脸的血,身上的碎玻璃渣。


片场的林青霞、张曼玉、陈自强、化妆师、服装师、茶水,他们都在哭,这个特技镜头的残酷,让他们无法保持镜头前的冷静。


成龙自己跟个没事人一样,拍完《警察故事》后,就去洪金宝的片场拍《龙的心》了。


正常人在这种情况下,早就累得力不从心了,可成龙却依然精神饱满,生龙活虎。以前他做武行的时候,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喝牛血的”,这个外号可不是白给的,他真的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比普通人要有活力得多。他的精神力,他的体力,那是别人无法比拟的。


他的体力,他的精神力,那简直是出人意料,超乎常人的想象。他是电影的战士,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他都超越了大多数人。

断胳膊断腿,成龙都习惯了。


但也正是因为习惯了,所以成龙拍电影的时候,越来越不要命了,他差点死在了片场。



那是1985年9月的某个早晨,


成龙和他的伙伴们,谭咏麟,曾志伟,一起踏上了前往南斯拉夫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是拍摄电影《龙兄虎弟》的场景。在那里,他们会面对困难,也会有不少欢笑,都习惯了。


但那天,成龙差点死了。


拍《龙兄虎弟》里,有一个镜头,成龙要从一棵大树上跳下来,但那天很奇怪,成龙他看着那棵树,仿佛就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一样,时而崭新生机,时而沧桑褴褛。


他摇了摇脑袋,告诉自己不要多想,


随后跳了下去。



他跳下的瞬间,那棵树忽然折断,成龙直接跌落在地,头部着地,耳朵里涌出的血,曾志伟急忙拨打电话,他的声音在电话线上穿越了数千公里,找到了身在香港的嘉禾的老板邹文怀,邹文怀联系到了一位瑞士的脑科医生。


这位医生当时正好在南斯拉夫讲学。生命的奇迹总在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医生紧急赶到医院,为成龙做了开颅手术。那个星期,成龙在医院里度过,每一天都像在与死神做斗争。


但他没有放弃,他的精神力量让医生们惊叹。经过一星期的煎熬,成龙的情况终于好转,


他成功地脱离了危险期。


出院后,他又静养了两星期,恢复健康,重新回到了《龙兄虎弟》里完成电影拍摄,但由于做了开颅手术,成龙的后半个脑袋全部都是伤疤,所有这后面拍的都是他的侧影。



这次重伤之后,成龙休息了5年。


1987年到1992年,5年,他只拍了2部戏。



成龙在养伤的日子里,李连杰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他受到了来自电影之外的生命威胁


那是1989年的事情,李连杰跟原来的公司合约到期后,以自由的身份拍了《龙在天涯》,跟他对戏的是,那么还没红,但正在爆火路上的周星驰,以及李连杰未来的妻子利智。


事实证明,周星驰和李连杰在这部戏里的配合很默契,只是这部电影并没有掀起波澜。


这部电影结束后不久,李连杰签约了嘉禾,对李连杰颇为欣赏的徐克也找上了他。



1989年,那时的香港电影界正是波澜壮阔,百花齐放的时期。徐克刚与“七怪”割席,背靠着富有名声的“金公主”,他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徐克决定要走自己的路,


从独立的那一天开始,他心中就已经开始酝酿着《黄飞鸿》的剧本。但当时,因预算所限,他只能向二线演员伸出手。看似难题重重,但经过一番挑选,徐克发现了李连杰。


李连杰的出现像是一个惊喜,他们两人之间的交谈就如同一首和谐的乐章,流畅而自然。


徐克和李连杰的交谈仅仅不过一小时,便已经谈得火热,他们达成了协议,李连杰决定签约,他将是《黄飞鸿》的主角。回望历史,徐克和李连杰的合作改变两个人的命运。


这部《黄飞鸿》的出现让李连杰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从1990年到1992年,李连杰一直是香港电影界中最忙碌的演员,平均每年他都要参与6部电影的拍摄,最忙的时候,李连杰一个月内要拍摄4部不同导演的电影。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了起伏和转折。


1992年4月16日,香港电影界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情直接迫使李连杰离开了香港,前往美国寻找新的避难所和未来。当时,这个决定看似惊人,但这或许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1992年4月16日,那天真是个倒霉的日子。


李连杰的经纪人蔡子明在那天横死街头。就在前一天,蔡子明还和杨紫琼一起吃了顿饭,商量着拍摄《新龙门客栈》的计划呢。结果,嗯,在4月16日那天,一切都完蛋了。


就因为那天的枪声,整个故事就被打断了。没人知道那是怎么发生的,有人说是命运的捉弄,也有人说是黑暗势力的阴谋。可无论是什么原因,蔡子明的死就是个感叹号。

成龙也对这件事的评价是:

“知道他们是谁,但是没有证据。”

李连杰做客《杨澜访谈录》时说,杨澜问起了当年蔡子明的事情,李连杰也说了一句:

“其实那几年江湖上死了不少人。”


蔡子明的死对李连杰影响非常大,天下武功再快,能快的过子弹吗?就这样,李连杰在美国躲了半年,不久后,永盛电影公司的“向太”陈岚接触到了李连杰,但此时的李连杰对对每一份合作都极其谨慎。就这样,他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深入了解永盛公司的背景。


只有一切了如指掌,对一切都满意之后,李连杰才愿意与向华强的太太陈岚坐下来面谈。


陈岚对此事深感惊讶,她记忆犹新地描述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形:"半年之后,我才有机会和他坐下来交谈。我惊讶地发现,李连杰已经详细地了解了我。他走过来和我握手,然后说,'向太,你找我来是想让我出演电影吧?没问题,因为我已经调查了你半年。至于片酬,我们不必讨论,只要利润对半分就行。'"


陈岚深感震动。考虑到李连杰的处境,她并没有同意他提出的对半分的条件。相反,她与永盛公司签下了一份为期三年的合同,合同内容为三年共拍摄六部电影,片酬总额7200万。考虑到李连杰的特殊情况,陈岚甚至提前支付了3600万的片酬。



李连杰被深深地感动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而变得更加融洽,有了“永盛”在香港撑腰,1992年底,李连杰回来了,他跟徐克一起成立了“东正电影公司”,做自己的主人。


第二年,由李连杰主演的《方世玉》上映,这部电影被美国的《娱乐周刊》评选为“史上最佳19部功夫影片”之一,李连杰又火了一次。


但,那几年风头最热的不是李连杰,是成龙。


1992年,养伤5年的成龙回来了。



成龙一回来就拍了《警察故事3》,尽管它在本土上没周星驰的《审死官》票房高,但是这部电影在东南亚地区创造了近4亿元的票房成绩,成龙再一次火遍了整个亚洲市场。


1993年,李连杰的《方世玉》刚上映,成龙又带着他的《重案组》回来了,因为这部电影成龙接着席卷亚洲,2届连庄金马影帝。


但,无论是李连杰和成龙,1993年的辉煌,都只是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末日金碧。



1994年,那个满是颓废气息的年代。香港电影业的曾经辉煌不再,阴云密布,每一个人的头顶都隐隐约约带着悲伤的色彩。一切都变了。


香港各大财团和电影巨头,包括德宝财团、嘉禾、还有那位香港的金公主,他们纷纷开始转变方向,退出了电影这个曾经让他们荣光闪耀的战场,投身于其他的商业领域。


原本繁荣的香港制片业似乎一夜之间萎缩了下来。那时的李连杰,也没有与永盛续约。



他的眼里似乎满是失望和困惑。永盛公司在1993年就已经解体,弟弟向华胜转战澳门,留下的向华强则继续掌控“永盛”这一金字招牌,但他选择放弃了制片业,转向投资领域。


这一改变,无疑是对香港电影业未来的悲观,也是对新时代趋势的一种应答。香港电影衰落的让李连杰非常的惆怅,从1990年到1994年算起,他的巅峰期仅仅维持了4年而已。


1994年的成龙,目光要比李连杰坚韧的多。


香港电影走下坡路后,

成龙决定要再去好莱坞闯一闯。为什么是“再”?因为成龙其实已经去过好莱坞两次了。



但前两次拍的都是像《杀手壕》《炮弹飞车》这种美式“傻子打架”的动作片,成龙非常不喜欢,觉得自己是个工具人,就又回来了。


直到,1994年成龙决定再回好莱坞,


但,成龙回好莱坞跟很多人不同的是,成龙是带着自己的班底和话语权去拍的,成龙在好莱坞一跳成名的《红番区》是嘉禾投资的。


换句话来说,成龙再回好莱坞的时候,他是把电影自导自演的作品,带到了好莱坞放。


当年的那一跳,让成龙跳进了好莱坞顶级功夫巨星的行列,美国的制片商和投资老板都是拿着钱和支票,排着队,请成龙去拍电影。



就像《速度与激情》的范迪塞尔,《钢铁侠》里的唐尼,《碟中谍》系列的阿汤哥,


在好莱坞,只要你牌面够大,能给投资商赚到钱,你说什么都是对的,而成龙就跟阿汤哥,范迪塞尔一样,是电影的大魔王。成龙去了好莱坞以后也开始筹划了自己的《尖峰时刻》系列,《上海正午》系列,这些A类大片。


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还是剪辑,谈判,拉拢投资人的时候,成龙都是极其的聪明。


成龙的出现,改写了好莱坞的镜头语言。


用曾写出《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的黄霑话说:“成龙这个人,你别看他文化低,但是他这个人及其的聪明,他的聪明不仅是圆滑,他是真的有本事有眼光,在我认识的人里面,成龙的智慧可以排进前5,有很多文化方面的研究,我也比不过成龙”


就这样,成龙在好莱坞持续发光,好莱坞出现了一阵“功夫热”,1998年,随着香港电影制片业务的彻底萎缩,李连杰也去了好莱坞。



李连杰在好莱坞第一部电影,是跟梅尔·吉布森,合作的《致命武器4》,尽管只是配角,但李连杰确实成为好莱坞第三张代表中国功夫的东方面孔。几年后,李连杰逐渐在好莱坞成了名,各大报纸都说他是巨星,但实际上,李连杰很清楚自己的位置。


在好莱坞,他就是个B级演员,会“功夫的中国小子”,他从未像成龙一样接触过A类剧本,


即便演过A级演员,他也从未是主演。


这就好比一部中国乡土电影,美国著名的超级巨星来演一个地道的中国农民,是不合适的。因为肤色,面孔,文化就注定不属于那个圈层。



为什么李连杰不像成龙那样拥有自己的班底,李连杰自己说过,论动作设计,整个香港乃至整个世界电影,没人设计的过袁和平和程小东,没有他两的电影,他也不会演,


因为只有他们设计出来的动作才能满足他,事实来看,的确,袁和平和程小东设计的动作也只有李连杰能打出来超过100分的答案。


从动作设计来看,李连杰可以打出成龙,甄子丹,包括李小龙都望尘莫及的漂亮动作,


问题就在于,李连杰可以做,但是他不会设计,就跟他的文戏一样,李连杰是一个文戏上非常有天赋的人,但前提是他得遇到一个适合他的文戏,以及塑造的他的人。


而在好莱坞,李连杰没有程小东袁和平,也没有能够真正捧他的人,他没有自己的圈子。


在人人向钱的好莱坞里,李连杰接受了这一切:“我都记得很清楚,他当面对我开开心心的笑,背后就说这是一个像屎一样的汉堡包,但他们说我,这没问题,我来这里一定赚大钱,我很接受这个现实,没问题的。”


但,似乎也正是“向着钱”,让成龙和李连杰,在1998年去向好莱坞后,走向了不同的路。




1998年以后,李连杰的气场上,越来透出的却是一种商业家的逻辑,而非艺术家的灵性。


他经常讲述着自己如何从体制内部走出来,如何在香港,甚至好莱坞立足。对他来说,这一切都像是一场生意,重要的是结果,手段不过是达成目标的工具而已。他的眼中,满是对成功的自豪,甚至连那些看似迎合、低人一等的手段,他也以为是策略的一部分。


他在采访中从未把自己当作华人的代表,他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只是在考虑自己演员的成就,当然,在那个时代,李连杰刚走出来的时候,看到的全部是丑恶的嘴脸,


无数次的价值观破裂的时候,塑造了一个他这样的自己,他那代人,是最迷惘的一代人。


几乎所有李连杰那个时代的人都经历过价值观、世界观的彻底崩溃。就像张铁林说的那样,当年他第一次去香港去逛水产市场,居然被带鱼震撼了,没见过这么长的鱼。


李连杰的人生其实真的是一趟很颠簸的旅程。他的价值观几次崩溃,然后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又重建,然后又崩溃,如此循环往复。他有着强烈的信仰热情,却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摔跤。他不是那种沉溺于色欲的男人,与众多的美女合作过,但是却没有任何绯闻。


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做出了让所有人惊讶的决定,他选择离开了自己的婚姻,选择了一个新的道路,一条可能会毁掉自己前程的道路。这是一种撕裂,一种痛苦,也是一种解脱。


李连杰真的无法逃离过去的阴影。


看着成龙,他的一生都是那么的快乐,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出色,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他自己却是另一种情况。



他的人生始终处于困扰中,他的选择始终受到大众的质疑,他的价值观始终处于撕裂之中,直到今天为止,你看李连杰笑的那么开心,但实际上他非常的痛苦,非常的挣扎。


同样是走出去的“巩俐”,则要比李连杰要“健康”的多,“稳定”的多,因为巩俐有着一套从中国乡土走出来建立的“世界观”和“稳定观”。


成龙也是,成龙是从最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是个典型的励志者。他在香港长大,是典型的香港青年,具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虽然书读的不多,但是见识却广阔,接受了香港深厚的文化熏陶。在情感世界里,成龙是个性情中人,对美女的喜欢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然而他却从不让这样的爱好控制他的生活。



他与林凤娇结婚后,便开始提防她,生怕自己的生活被她所掌控。然而,生活中的成龙并非冷血无情,他只是在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独立和自由。


他们的儿子出生后,他依然没有放松对林凤娇的提防,这并非因为他不信任她,而是他想保持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然而在晚年,当他彻底相信林凤娇后,他立下了遗嘱,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她。这是他对她的信任,也是他对她的爱。


你可以说,成龙在思想上保守,甚至有陈旧的一面,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面前,成龙从不出问题,让我们想想,成龙,这个名字,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呢?可能是他的滑稽动作,可能是他的笑声,可能是他在银幕上英勇的身影。


但更多的时候,你会想到他是中国的演员,是中国功夫电影的标志,是中国的符号之一。

而李连杰,他是巨星,是功夫巨星,但你很难把它跟“宏伟的符号”给联系起来。



其实,当年李连杰不是没有机会,


千禧年后,李连杰回到内地,拍了《功夫之王》还有《投名状》其实都有机会,可以建立自己的“李家班”,在内地逐渐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就跟现在的吴京一样,吴京虽然开局难,但是他知道“重要的不是你演了什么,而是你给它带来了什么”,但李连杰没有这么做。


大概是老了,累了,也不愿意折腾了。

他也没成龙那样的体力去折腾了,



一旦拥有了野心,想要失去缰绳的野马,停下来,需要付出巨大的力气和能耐,一不小心还会摔个粉身碎骨,那就干脆不拉了,


就跟随野马尽情的在草原上奔腾吧。


于是,李连杰一路向西,

成龙一路向东。


功成名就,早已不再重要。

他们早已在人生里留下了厚重的几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成龙   嘉禾   钟楼   好莱坞   香港   美国   底层   香港电影   演员   功夫   日子   电影   李连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