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国门”的开始,朱棣五征漠北,真的是好大喜功?

公元1424年,永乐皇帝朱棣病逝在了一片名叫榆木川的树林之中, 一片片落叶埋葬了他暮年的身躯,也埋葬了他彻底收复北部边疆的毕生梦想。

历代传承,安定北方边境

当后世谈论起明朝的盛世,总会把仁宣之治挂在嘴边。但从实际来讲,仁宣之治的两位皇帝中,仁宗仅仅在位一年时间,这点时间内似乎还不能将一个王朝治理成盛世;宣宗虽然在位十几年,也只是一个守成之君,并没有太大作为。正如晁中辰所说,所谓的仁宣之治,不过是永乐朝鼎盛的余绪罢了。

而整个永乐年间,朱棣布局最深、付出最多、最期望的,便是整个漠北的归属与主权。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十四年内先后对漠北发动了五次作战行动,其中4次以鞑靶与兀良哈为作战对象,1次以瓦剌为作战对象,作战地区一度到达了斡难河、乌兰忽失温、阔滦海和屈裂儿河。

早在洪武年间,也就是1370年左右,朱元璋就曾经对北元势力穷追猛打,到1396年,26年的时间连续八次发动了北征沙漠之战,朱元璋曾对将领徐达说:“不要让漠北地区有完整的房子。”足见明廷对漠北地区的重视。

繁体古代名人经典书籍朱棣

但蒙古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茫茫的大草原越来越难以找到其主力,加上连年的征战造成了很大的国力消耗,种种因素下只能选择罢战,休养生息。

蒙古各部族间没有了外患,通过不断地内战、兼并,鞑靼、瓦剌等部逐渐先后崛起,不时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一次次如死灰复燃般崛起的蒙古势力逐渐在发展壮大,这对刚刚迁都北京的朱棣造成了极大地威胁,也对整个大明王朝带来了极大地威胁。

为了打击侵犯边境,祸乱百姓的北部蒙古势力,为了彻底解决漠北问题,朱棣选择了主动出击,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北征之路

亲征漠北,战至斡难河畔

自从决定亲征后,朱棣便开始了全方位的备战,永乐七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409年9月,调集了大量军马进京,并征集了大量骆驼运水;此外,朱棣还充实了各地的部署以加强军备。

永乐八年,永乐皇帝颁布诏书,征讨鞑靼,亲率五十万大军北上。闻听消息的本雅失里直接带着人向西逃窜;阿鲁台部也为了避免和明军作战,选择了向西边逃跑。到达兴和地区后,经过十日休整,明军开始向北进发,一路上连战连捷,先后击败了本雅失里部和阿鲁台部,斩杀其将领百十人,归降、释放其士兵不计其数。

明军取胜后,由于粮草问题选择撤军。见鞑靼骑兵尾随,朱棣便亲自垫后,以粮草辎重诱其入饵,派神机营以火铳射杀敌人,歼灭了这伙游骑。朱棣的第一次北征,历时五个多月,以大胜结束。虽然鞑靼部就此削弱,但瓦剌又偷偷崛起了。

再次征讨,重创马哈木

被明军击败的鞑靼贵族选择了向明廷称臣,阿鲁台向明廷纳贡议和。但瓦剌部却不满意这种结果,永乐十年,马哈木率部众打败了并占领了鞑靼的领地,朱棣答应了阿鲁台的请求,准许其亲自率兵反攻,得知消息的马哈木便有了南下侵袭明朝边境的打算。

永乐十年十二月,忍无可忍的朱棣统率五十万兵马再次北征,兵分三路引诱瓦剌部进攻,以神机营和骑步兵的无间配合击退其攻势,趁其溃逃之时中路直追,马哈木部自知不敌,连夜向北撤退。

第二次北征,虽然自身也有许多伤亡,但还是击败了马哈木部的三万兵马,使其损失惨重。第二次征讨也以胜利而告终。瓦剌部被打退并没有带来多久的和平,鞑靼部又“阴魂不散”的强大了起来。

翦除羽翼,再退阿鲁台

自从阿鲁台部向明廷称臣议和后,鞑靼部便开始了休养生息,趁瓦剌被打败之际直取其领地,占领了其领地,但再次兴盛后的阿鲁台却并不老实,依然在侵扰明朝边境。朱棣在向大同。开平等地增冰的同时,也在联络瓦剌势力去遏制鞑靼。

永乐十九年,也就是公元1421年9月,朱棣发出了第三次北征的命令。明军一路从独石杀到了胡原地区,嚣张过头的阿鲁台部被神机营和骑步兵联手追杀,死伤惨重,明军骑兵北追三十多里,斩杀了阿鲁台的羽翼兀良哈部,缴获了十万多头牲畜。

乘胜追击的明军追到了屈裂儿河两岸,兀良哈部被打的只能投降。至于阿鲁台,自知不敌早就跑路了。八月十七日,明军班师回朝,第三次北征同样以胜利结束,彻底剪除了阿鲁台部的羽翼。

死灰复燃,梦断榆木川

能看出鞑靼的野心非常大,几次的失利都不能击退他们侵犯明朝的目标。永乐二十一年,阿鲁台再次南下侵犯边境,第四次征讨途中却得知鞑靼部已经被瓦剌部击败,加上粮草供给不足,无功而返。

永乐二十二年,鞑靼阿鲁台又开始兴风作浪,在大同地区劫掠百姓,朱棣再一次上马,第五次北征,却在追击阿鲁台的途中病逝,逝于榆木川。

第四、第五次北征,是朱棣被后世诟病最大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两次的兴师动众却未能取得应有的成果。但无论如何,五次北征都沉重打击了北部蒙古势力,为边境带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和平。

宏伟战略,毁于后人之手

五次北征却未能将蒙古势力尽数歼灭,反而在25年后的土木堡之战中被其大伤元气,朱棣如此兴师动众,耗尽国库的打击真的有用吗?真的是为了满足其好大喜功的私欲吗?

首先,我们要清楚第四次和第五次北征究竟有没有效果,究竟是不是人们口中的“北漠观光团”?

永乐二十一年的第四次北征,没有所谓的“兴师动众”,仅仅派出一批侦察兵就劝降了瓦剌部的也先土干,还有他的一万多部众;永乐二十二年的第五次北征,虽然没有找到阿鲁台,但在追击中不断逃命的阿鲁台部辎重尽失,牲畜多死,部曲离散,大雪中没有资源的游牧民族又能发展的多好呢?所以“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帽子还是摘掉为好,不是只有打胜仗才叫胜利。

其次,为什么北征到最后鞑靼被灭,瓦剌反而崛起?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说道:“永乐皇帝关于漠北的政策,是打倒旧的残余势力,扶持新的弱势力为自己所用,但这个政策在他死后才见效。”

换句话说,朱棣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消灭元朝正统的后代鞑靼部,瓦剌部只是他为了完成目标寻找的帮手。但意外就是他没有活着见到这项政策的成效。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朱棣如此着急地发动第四、第五次北征,他想在身体这把残火燃尽之前彻底解决问题,只可惜天不遂人愿,没有等到那一天。

在他逝去后不久,鞑靼阿鲁台部被瓦剌彻底支配,甚至无法指挥自己的永谢布十营,直接放弃了呼伦贝尔草原逃往漠南,逃往明朝边境。接下来的剧本应该是:阿鲁台被瓦剌追杀至绝境,只能投奔明廷,成为明朝在北漠的话事人。

这个时间是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在位的一年,宣德六年。宣德六年,朱棣毕生的谋划终于初见成效,阿鲁台逃往漠南,明廷上下一致提议出兵阿鲁台,趁机收降。但朱瞻基没有这么做,他放了阿鲁台,还告诉部将不准出兵!他坐视瓦剌整合起来,坐视其吞并鞑靼部,坐视其控制了关西七卫,首付了兀良哈三卫,他什么都没有做!

“趁人之危而击之,岂仁义之师。”朱瞻基放跑了阿鲁台,放弃了明朝一百二十年间唯一收复北漠的机会。换句话说,朱棣用尽一生创造的机会,朱棣毕生的心血,都被他亲手放弃掉了。而土木堡之变的始作俑者,是“圣孙”朱瞻基,而非朱棣。

曾上云间第一峰

事实上,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统一王朝的斗争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王朝与猃狁部落的战争,秦汉与匈奴、隋唐与突厥、北宋与契丹等等都发生过大规模的冲突与战争。

同样的,上述的中原统一王朝大部分都对草原游牧民给予过沉重打击,但始终都不能将其彻底征服,甚至女真和蒙古族都建立起了统治黄河流域和中原地区的封建王朝。

但明朝之后这件事有了改观,明朝276年之内,都没有能威胁自身统治的北部少数民族政权的出现,即使是后来的瓦剌部兵临京师,也被一场北京保卫战打的一蹶不振。

金幼孜,朱棣北征期间陪王伴驾的大臣,负责记录朱棣的一言一行。他曾为朱棣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是:“曾上云间第一峰”。

即使生性多疑、残暴,一手造成了靖难之役的惨案;即使“好大喜功”,五征漠北劳民伤财,但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浚通了大运河,使其漕运能力提高到了五百余万石。朱棣所开创的永乐盛世,带领当时的明朝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漠北   榆木   明朝   蒙古   鞑靼   王朝   好大喜功   作战   国门   永乐   天子   边境   势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