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市发现苏轼后人

核心提示

900多年前,在常州病危的北宋大文豪苏轼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此后,去世的苏轼、苏辙两兄弟与父亲苏洵(衣冠冢)一起埋葬在郏城县(今郏县)小峨眉山南麓。

900多年后,位于汝州市纸坊镇苏楼村的苏运兴连同族人一起,通过不懈努力,通过核对族谱、翻找史料、碑文佐证等相关物证,确认苏楼村苏姓与新密市苏轼后人为同祖亲兄弟,苏运兴是苏轼的第29代孙。

今年64岁的苏运兴,4年前从纸坊一小退休后,又返聘到邻近的郏县茨芭镇某小学任教,这是因为他有个心愿:“在那里教书,可以离我的先祖苏轼近一些,每天路过可以看见‘三苏坟’,心里也倍感亲近了许多。”


1

三苏与汝州的渊源

说起苏洵、苏轼、苏辙与老汝州的渊源,还得从北宋嘉祐年间说起。

据有关史料记载,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三月,21岁的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过成都、去长安,“骑驴在渑池”,由许洛大道途经汝州赴汴京参加礼部秋天的考试。这是“三苏”第一次经过汝州。

此后,苏轼回四川奔母丧,由汴京赴凤翔上任,又从凤翔回汴京,又三次经过汝州。

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宋神宗亲书手札,授苏轼为汝州团练副使。苏轼未到任,申请辞职,经批准后定居常州。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孟夏,56岁的苏辙因“以汉武比先朝”之罪,由北宋王朝的门下侍郎贬至汝州任知州。同年闰四月,苏轼由定州知州被贬为英州(广东英德市)知州,苏轼再次到汝州找他的弟弟苏辙(时任汝州知州)筹措路费。苏轼在汝州小住10余天,苏辙带他游览汝州郏城县小峨眉时,二人站立山巅,北望嵩岳逶迤,南瞰汝水如带,脚下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峨眉山。这时苏轼已届58岁,官场失意,便对弟弟说,将来致仕后便来此隐居。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苏轼在常州病危,因苏氏子孙多散居在汝州和郏城县、汝南、颍昌、斜川(许昌苏桥)一带,为便于祭祀,临终前他便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遗嘱。苏轼去世后,苏辙将他的灵柩由常州运往郏城县小峨眉山南麓埋葬。11年后,苏辙也埋葬于此。后人又从四川找来其父苏洵的衣冠一同安葬,这便是驰名中外的“三苏坟”。

2

暗中访查只为证明是苏轼后人

如今,历史上著名的“三苏”已距我们900余年之遥,然而他们的后代却在中原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枝繁叶茂。

汝州市纸坊镇苏楼村,原名苏家楼村,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村落。这里背靠巍峨嵩岳,南瞻泱泱汝水,交通八达,许洛大道穿村而过,地势平坦,水丰土肥,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素有汝州“天府之国”的美誉。苏楼村距三苏坟10余公里,是目前距三苏坟最近,且苏姓人口最多的古村落。

“我之前也想过自己可能是三苏的后代,但族谱中仅有明以后的,没有明以前的相关记载,再者也怕别人笑话我傍名人、蹭名人,只能暗中走访。”家住苏楼村的苏运兴教了半辈子书,更懂得说话要有凭据的道理。

苏运兴告诉记者,据苏氏祖辈代代相传,苏楼村因先祖苏过居此守坟,后人丁兴旺逐渐发展为村落,遂以其苏氏家族的标志性建筑土楼为名,将村庄命名为“苏家楼”,传之至今。仅此口传而已,在族谱及碑碣中没有找到相关根据。

为了找到自己系苏轼后人的相关证据,识文断墨的苏运兴遍查史料,并四处寻访苏轼后人。

据相关史料记载,苏过即苏轼的儿子,生于1072年,卒于1124年,眉州眉山人,字叔党,号斜川居士。因祖父、父亲的功名曾任右承务郎。苏轼宦海沉浮时,知杭州、谪知英州、贬惠州、迁儋州、徙廉州和永州,苏过一直跟随父亲奉侍左右。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苏轼病逝后,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为了像生前一样陪伴父亲,苏过后出任郾城县令,于1102年举家移居颍昌(今长葛市老县城),经营湖阴水竹数亩,在西北岸建宅居住,名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在此著《斜川集》20卷。苏过52岁卒,葬于苏坟。

苏过能文、善书画,颇有父亲的遗风,人称“小坡”。曾在《北山杂诗十首》中的第六首,依据苏坟远眺西南的汝州城,对州城东的丰沃平原有过这样的描述:“西南望平原,汝水稻千顷。黄云卷禾巴稏,怀我江湖境。扁舟五月时,泼眼菱荷净。归来逢岁恶,半臂换汤饼。怅望云子白,悲辛残炙冷。采薇聊卒岁,雅志在箕颍。”

由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理事、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刘继增出版的《苏东坡在中原》一书中记载,苏辙在汝州任上被贬离开汝州时,在“汝州最近的襄邑方向”购置200亩地。

正是在搜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让苏运兴感觉到“自己离苏轼越来越近了”。

“我们世世代代相传先祖是苏过,而苏过就是苏轼的儿子,那我们的先祖苏过是不是就是苏轼的儿子苏过?虽然家谱中没有更详细的记载,但祖祖辈辈相传的东西,不可能是空穴来风。”苏运兴说,查阅相关资料后,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大胆的想法”。

“纵观三苏坟周边县市有苏姓人居住的村庄,三苏坟附近有个苏坟村,但都是外姓人居住。只有汝州市纸坊镇的苏楼村苏姓后裔世代绵延,人丁兴旺。而且苏楼周边的有苏姓人居住的村庄,都是从苏楼迁过去的,从这一点来说,苏家楼是汝州城东苏姓人的主要发源地。而且《苏东坡在中原》一书中描述的苏辙在汝州最近的襄邑方向购置200亩地的说法,与土地平坦肥沃的苏家楼十分吻合。”苏运兴告诉记者。


3

族谱吻合确认汝州新密苏氏同根同祖

教学之余,苏运兴没忘寻根。

2020年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三苏后人到三苏坟祭祖,苏运兴闻讯赶来,他期望从这些三苏后人口中能了解一些线索。恰巧,他遇到了新密市前来祭祖的苏少鹏。双方闲谈时,苏运兴谈及明清前苏楼苏姓祖人出外逃荒要饭,当时只有先祖苏周玺一人返回本村居住,其父葬于外地,其弟流落外地,音讯全无时,苏少鹏立即回应道:“据传我们祖人告诉后人,当时汝州族人为躲避战乱,逃荒要饭曾到新密与族人团聚,其后又返回汝州居住,还有曾留在新密居住的,你可以与新密的族人苏长岭联系一下。”

得到这个消息,苏运兴兴奋不已。2021年春,即与新密的宗亲苏长岭取得了联系。苏长岭告诉他:“在新密族谱中有一位先祖叫苏周印,是明朝万历年间人,你们汝州是否有叫苏周玺的先祖?”听到这儿,苏运兴脱口而出:“有啊,我们先祖中有位叫苏周玺的,也是明万历年间的。”苏长岭接着回答道:“‘玺’和‘印’应是皇帝的印章,我认为这两个字是不能分开的,应是先有玺后有印,那么‘玺’一定是长兄,‘印’为弟。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先祖“周印”是否有位叫“周玺”的兄长,现在从你这儿找到了。果真如此,二人从年号、时间是吻合的。这绝不是巧合,咱们应该是一家人。”

后来经过数次实地与新密市大隗镇黄湾寨村苏湾自然村的苏长岭相互佐证,苏运兴发现,汝州的苏氏族人与新密的苏氏族人,从苏周玺与苏周印开始往下传,汝州苏楼与新密苏湾的字辈一直同频共振。

“从苏周玺与苏周印兄弟俩开始,第二代汝州苏楼的‘继'字辈与新密苏湾的‘继’字辈相符,为明末清初人;第三代的‘检’为‘继传’的独子,‘纲、纪’为‘继洵’的长子和次子,仅苏楼第三代人与新密苏湾字辈没有对应。而新密苏湾宗亲苏长岭经过长期研究,早已确认是苏轼后代,系苏轼与结发妻子王弗所生长子苏迈的四子苏筌的后人。”苏运兴说,“苏家楼的‘继’字辈长门‘继传’为传宗接代、旺族之意;苏家楼的‘继’字辈二门‘继洵’则与始祖‘苏洵’有轮回、传承、不忘之意,‘继洵’的字号为‘绍泉’,这与先祖‘苏洵’的字号‘老泉’也有接续、传承之意。同时新密‘继’字辈的还有继英、继美、继轼、继芳等,不难看出‘继轼’也与‘苏轼’有接续、传承之意。这绝不是巧合,都有苏轼家族的接续、传承、轮回不忘之意思。所以说,汝州苏楼与新密苏湾同系苏轼后代子孙,这完全是吻合,不是巧合。”


4

石碑印证汝州苏楼苏姓为苏轼后人

在苏运兴的不懈努力下,与苏氏相关的石碑等物证也相继被发现。2021年夏,在汝州市焦村镇水沟村发现了一座苏楼族人与相关族人为苏氏远祖立的墓碑。

水沟村位于三苏坟西北的嵩箕山脉南麓,距三苏坟仅5公里。曾担任水沟村村干部的苏胜强,在2021年夏对村内一处庙宇整理文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石碑,石碑上清晰可辨的“苏氏远祖之墓”字样,引起了他的注意。后经汝州文化界人士考证辨认,石碑上的字大部分被考证出来。石碑上的文字显示,石碑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二月。

石碑上的文字为:传我苏氏固眉山苏公之裔也,公生于蜀、仕于汴、而葬于郏,以故后世之环场而居者所在不乏矣,因世远年灭系谱不存而先人名号难以考稽,悲夫。今值春祀之辰,为先人表墓。谨按本族之□□(注:□为破损无法识别)而详序之□后之视今之视昔也。长门奉祀孙苏进忠、苏进礼,仍孙保贵……二门苏登科、登祥、登维……大清乾隆三十六年□次辛卯二月”。

无独有偶。在汝州市纸坊镇苏楼村西寨墙外发现的苏氏石碑,也记载了如下内容:“苏氏先茔,旧传苏家楼祖居也,居村□□偏不数武有一先茔焉,清初以来余祖父所望祀也,然世远年湮,其宗派远近,罕有传者,百世之后子子孙孙安保其久而勿替耶,因为立碑以誌之。奉祀孙苏廷璧、苏廷琇、苏廷珩、苏廷璋、苏廷璐,监生苏登魁、苏登岸、苏登榜、苏登权、苏登振、苏登诚、登智、登聪、登祥、登拔、登祯、登科、登第……大清嘉庆三年三月榖旦。”

从以上的两个碑文看,水沟石碑立于1771年,苏楼石碑立于1798年。从“登”字辈看,汝州与新密、禹州的“登”字辈是同年号,字号相同,且均是大清乾隆年间和嘉庆年间,时间相差20多年,从碑文上又进一步佐证了汝州苏楼、水沟、新密苏湾、禹州是同祖。

苏运兴经过与新密市宗亲苏长岭多次考证,最终认定苏楼苏氏与新密苏湾苏氏,同为苏轼一支后人,苏运兴同辈苏氏为苏洵第30代、苏轼第29代孙。

经过进一步考证,以苏楼为中心,向外发展的苏轼后人辐射到周边的车渠、丁庄、石桥、石庄、长阜、水沟、小屯、时屯、丁堂、范庄、魏新庄、河张、杨集等村庄以及河南的洛阳、伊川、宜阳、南阳、淮滨等地,并向外省的甘肃兰州、贵州、四川、广西柳州等地繁衍,达到1万余人。


5

传承先祖技艺光大苏氏文化

“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就占了三席,可谓影响深远。“三苏”已长逝,但他们的优秀基因却在后人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历史上,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水利专家,苏公这些优秀的技艺在我们苏楼村苏姓后人中都有很好的传承。”苏运兴说道。

金末元初年间,苏楼出了一位名厨苏乾,他做的红烧肉很有名,为了谋生,他根据蒙古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于汉族,就将汉族用猪肉做红烧肉的烹饪方法进行改良,用蒙古族人喜欢的牛羊肉为食材,做成红烧牛肉、红烧羊肉,深受元朝统治者喜爱,后来成为元朝后宫的大厨。

苏乾的厨艺一直传承于今。苏运兴告诉记者,苏氏后人很多都是当地知名的厨子,在汝州城东一带,谁家有个红白事,家里摆宴席,都是去请苏楼的苏姓厨子去办酒席。

“我的爷爷苏金斗话不多,但他的美画、剪纸、厨艺、祭祀纸扎在方圆左近可是很有名气。”苏运兴回忆说,他爷爷做的“无刺骨酸鱼汤”最有名,“鱼端到桌子上,还在汤里摇头摆尾,跟活的一样,客人见到后,都不敢吃。爷爷这时候就会走上前去,用筷子夹住鱼的脊中,往上轻轻一挑,鱼肉就纷纷落入盘中,鲜嫩可口,客人连声称绝。”

苏运兴的曾祖辈、今年74岁的苏登坡,曾是汝州卷烟厂的副总工程师,他回忆说,有一次一户村民家办丧事,请苏金斗去办酒席,眼看快中午了,苏金斗还没到,主家等得不耐烦,脸上有点挂不住。正焦急万分时,苏金斗才慢悠悠赶过来,二话没说,进入厨房,指挥贴厨帮忙的人开始准备食材,主要的几道菜他亲自动手做。等到上坟的人回来,几十桌的饭菜就准备好了,尤其是那道“无刺骨酸鱼汤”,更是让大伙对这位貌不惊人的大厨刮目相看。

苏金斗虽是一介平民,却是集厨艺、美画、剪纸、花灯、祭祀纸扎等众多技艺于一身的“民间大师”。

如今的苏运兴是汝州市“非遗”项目剪纸艺术第三代传人。传承苏氏剪纸艺术的不止苏运兴,苏金斗的妹妹苏转、堂妹苏媛更是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苏媛的外孙女姚秋霞如今也是中原知名的剪纸艺术大师。

2014年,苏轼后裔传承的苏氏剪纸艺术,被汝州市政府命名为汝州市苏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22年,苏轼去世921周年,苏氏宗亲齐聚一堂共同认祖、祭祖,由苏氏宗亲筹备的汝州市首届东坡文化研讨会在苏楼村举办。苏楼村苏氏传人发扬光大的孝道文化、祭祀文化,承载着苏东坡大善、大爱、大美的思想内涵。苏轼的技艺文化如同珍珠美玉一般散落在中原大地的山水草木之间,穿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

“作为苏轼的后人,我们感到无上光荣,对于传承东坡文化和东坡思想,使之发扬光大,苏轼后人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教育子孙后代不忘先人的恩泽、教导,克勤克俭,奋发有为,勇于担当,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手托汝州市非遗项目证书,苏运兴说。


(转自大河报2023年6月15日A14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汝州市   长岭   新密市   新密   后人   汝州   先祖   石碑   河南   剪纸   北宋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