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块古匾都述说一个故事

#走进博物馆#

走进“铜梁匾额博物馆”,上百块散发着楠木、柏木香气的匾额,泛着岁月打磨的光泽,引领着人们走进先辈们吉祥祝福、歌功敬德、正风俗、厚人伦的悠悠岁月。

这些匾额,岁月最长者是清代乾隆五年的“杖朝耆年”祝寿匾,有270多年的历史了;匾形最大者,是清代光绪年间的“告厥成功”匾,长4米、宽1.63米。铜梁匾额内容丰富,可分为功德声望、婚喜寿庆、贞节贤孝、宗教祠堂、书斋堂号、教泽类等。这些匾额涉及铜梁历史上多任知县以及民国时期国民党领袖蒋中正和重要人物于佑任、熊克武、喻培隶、李萼、陈达三等。

匾,是一段历史的记载,一块匾就是一个故事……

“琼江书院”匾为清代翰林吴鸿恩亲自书写。1870年,父亡,吴鸿恩回乡奔丧,知县邵坤仰慕其人品、才学,1878年亲自聘请他执掌琼江书院,吴鸿恩欣然题写院名“琼江书院”,并制成匾悬挂于书院大门处。他执掌书院五年,学子接踵而至,其悉心教学,终日无倦容,书院文风斐然一变,人才辈出。1902年知县将琼江书院、巴川书院合并为巴琼书院,1907年,建成铜梁高等小学校,为现铜梁中学的前身。

“进士第”匾是清同治进士陈昌中进士后,官府差人报喜所送的匾,陈家悬挂匾于正堂之上,以光耀祖宗。

“庆洽萱闱”匾,意思是祝贺杨母家庭和睦。此匾是光绪五年族亲送给刘母杨氏的七十大寿寿匾,由光绪五年铜梁正堂(赵县令)书写。杨氏是上了县志的人物,她19岁出嫁,26岁亡夫,孝公婆,抚小姑,养孤儿,用柔弱的双肩苦撑家庭30年。后来小姑嫁得如意郎,儿子中举成才,杨氏品行成为一方楷模,70寿至,人生向晚,族亲集体送贺匾。赵县令被杨氏的事迹感动,所以亲自为她题写匾额,从政治上讲,也有教化一方的目的。

“茂徳遐龄”匾是蒋中正所赠。这块匾的主人是铜梁人谢鹏章。谢为前清举人,极富文章才华,经前清举人张采清举荐去北京当差做事,后来辗转成了蒋中正的私人秘书和吴佩孚的妹夫。1945年,谢鹏章六十大寿,时任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赠送了该匾。

“贤母天荒”匾是馆藏祝寿匾中最有价值的一块,由近代草圣于右任所题写。这块匾书法价值极高,这是民国三十四年陈永年送给岳母戴太夫人七十岁的祝寿匾,含义为“祝福贤慧的岳母寿与天齐”,即“万寿无疆”的意思。

“拾金不昧”匾记叙了铜梁旅店老板萧栋梁差小二为安岳李家镇旅客蒋义之送钱囊的故事。蒋义之投宿萧记客栈,以钱囊为枕,鸡鸣即踏着满地寒霜在清冷的夜色中奔向归途,待到天明,猛然发现钱囊丢失,心慌意乱回头寻找,愁云中迎面气喘吁吁赶来一人,将钱囊原物归还。云开雾散,蒋义之喜之不尽,深感萍水相逢,如此情深无以回报,特制“拾金不昧”匾相送,高挂店门,让店家恩德扬名江湖……

这些历经浩劫而幸存的匾额,曾在那个时代,高挂在门顶、厅堂,讲述我们先辈曾经有过的生活。牌匾、祠堂、族谱、书院、家训、婚礼、祭祀、寿诞……先人们一代又一代,自律也自在地完成着这些生活必需的仪式,这些仪式最终化成了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化成了乡愁,化成了日子,化成了性德,最终化成了一个民族千年的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赵县   铜梁   光绪   中正   前清   匾额   知县   进士   清代   书院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