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我国钻井船翻沉,72人遇难,调查后:竟是日本动了手脚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我国钻井船沉没,72人遇难,损失3000多万,调查后:竟是日本动了手脚。

出事故的是一座名为“渤海2号”的钻井船,这是我国从日本买来的“二手船”,1979年11月25日,渤海2号正在渤海湾进行作业,可谁也没想到,渤海2号会突然翻船。

随之而来的,是72名工人全部遇难,经济损失3700多万。

更让人后怕的是,渤海2号之所以出问题,这跟日本有着脱不开的干系。

日本和渤海2号翻沉,究竟有何联系?这场沉船事故的真相,又是怎样的?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1979年钻井沉船事故。

突发事故

上世纪70年代,大海成了一大资源库,为了从海底开发石油资源,世界各国都铆足了劲研发设备,我国自然也不例外。

不过问题则是,当时我国的工业水平有限,距离造出海上钻井平台,这其中还有一定差距。

一边是技术受限,一边是待开发的石油资源,我国准备在国际上求助,从其他国家进口钻井设备。

钻井

求购设备并不轻松,许多国家只愿自己开采石油,并不打算向我国伸出援手,一番求助下来,竟只有日本愿意出售钻井平台。

虽说找到了卖家,但事情依旧不容乐观,日本之所以愿意出售,是因为他们有座闲置的钻井。

这座钻井设备名为“富士号”,它于1968年开始服役,到了70年代,富士号已经陈旧过时,如果再不出售,富士号就只能砸在日本手里。

为了尽快赶到海上开采石油,我国根本来不及挑剔,花了大价钱后,富士号被我国接手,对于这台二手设备,开采人员还给它起了新的名字——渤海2号。

从买回来到1979年,渤海2号在渤海湾成功下海,并在此地为我国开采出了大量油田。

在此期间,渤海2号并没有出什么问题,但就在1979年,一场灭顶之灾突然到来。

渤海2号

1979年11月,渤海2号收到命令,它即将迁移井位,航行至117海里外,并在那进行新一轮作业。

考虑到渤海2号体量大,石油勘探局还特地开了一场会议,会议提出,将在11月24日,使用拖船来协助迁移。

有了勘探局的安排,工人全都蓄势待发,接下来,他们只要迁移到指定位置,任务便能圆满完成。

然而,就在拖船行动开始前2天,也就是11月22号这天,渤海2号便接连出现岔子。

22号上午,渤海2号突然出现异样,钻井上的3号潜水泵落水,需要2名潜水员下水打捞。

潜水泵掉落,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对于接下来的拖船行动来说,却并不是什么好事。

捕捞

时间来到11月24号这天,整整74名工人踏上了渤海2号,除此之外,“滨海282”拖船也迅速就位,迁移作业正式开始。

在海上行进了大半天,很快暮色降临,整个渤海湾地区,全都笼罩在大雾里。

此时的渤海2号气氛祥和,有工人在舱内休息,也有人甲板上打扑克。

没人能想到,就在一个多小时后,一场灾难即将到来。

船上的74名工人,将有72人葬身海底,不仅渤海2号翻沉,就连派来拖行的“滨海282”也将被卷入海底。

事发过后,调查进度迟迟未被公布,直到8个月后,遇害者家属联名上诉,这场沉船真相才逐渐浮出水面。

从11月24号晚,到25号凌晨,渤海2号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沉船真相又为何被隐瞒?

沉重的真相


回到事发当天,从11月24号晚9点开始,渤海湾附近的天气突然大变。

一阵厚重的海浪打破了宁静,随之而来的,便是一阵又一阵的狂风和海浪。

初步估计,晚上10点的风力达到了9级左右,到了11点,渤海湾的海浪甚至拍上了甲板。

见状,渤海2号上的工人不敢耽搁,一旦海浪持续,船上的积水过多,那么渤海2号很可能因此翻船。

为此,工人们赶紧稳定设施,另外一部分人则跑去启动泥浆泵,只要泥浆泵运转,船舱里的水便能顺利排出。

可事情绝不会如此顺利,25号凌晨2点,风力持续增强,甲板上的氧气瓶、钻杆等物品已经被卷入海中,而泥浆泵也出现了意外。

紧接着,一声刺耳的警报响起,那是泥浆泵配电盘失火的警报!

原来,电缆露出甲板,并接触到了扑上来的海水,电缆随即产生火花而短路。

尽管工人立马修理,但泥浆泵却依旧无法启动。

光是泥浆泵失常,还不足以让渤海2号整艘沉没,真正致命的,还是通风筒损坏。

在狂猛的飓风中,甲板第三个通风筒被打断,这样一来,通风筒根部便形成了一大窟窿,这一窟窿直径近1米,进水量相当惊人。

为了阻止钻井船漏水,工人赶紧拿棉布堵上窟窿,但此时挽救,早就为时已晚。

海浪除了从窟窿中涌进来,还不断地拍打到甲板上,再加上大风呼啸,钻井船很快便生出旋涡,船上的棉布全被卷了进去。

到了凌晨3点,钻井船上的水已经漫过膝盖,而整艘船已经有了倾斜的趋势,此时海水还在往上涌,船上工人乱作一团、

一旁的“滨海282”拖船赶紧回头,并对渤海2号进行援救。

然而在猛烈的风浪中,滨海282根本无法迅速掉头,等它回头驶来时,海面上几乎看不到渤海2号的影子。

随后,滨海282放下救生筏,并从船上抛下绳子,落水的船员只要抓住绳子,就能获救。

要在恶劣气候中实施救援,其难度无疑登天,凌晨3点半,滨海282不仅没有救出船员,反而还将自己葬送在海底。

整场施救行动到最后,竟只捞起了2名船员,其余72人,全部葬身于此。

钻井船、拖船双双翻沉,72人直接遇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700多万,事故一经发生,便立马引来了大量关注,其中最为激烈的,是国外的谴责。

有西方媒体称,技术不行,就不要开采石油,用别人的钻井,肯定会出问题。

也有人说,我国工人应急意识薄弱,平时训练不过关。

面对发酵的舆论,我国立马下令调查,可随着调查深入,案件却愈发扑朔迷离。

根据初步调查,事故原因主要有3大点。


报道


首先是时间仓促。

在事发6天前,渤海2号刚进行完作业,然而在短短两个月之间,渤海2号便被要求到217海里外,在2500米深度进行石油开采。

短暂的时间,无疑让任务变得紧迫起来。正是因为时间不足,事先检查才没能更加细致,而执行完任务的渤海2号,也没来得及进行完善加强。

按理说钻井船在夏天作业,在冬天就该进行检修,不过,70年代的情况并不允许渤海2号检修。

当时我国正处在大力发展期间,加上1978年的开采量并不达标,为了追上西方国家的步伐,我国石油部门领导喊出了口号:

石油工人无冬天。

可以说,奋斗前进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却刚好成了事故的一大隐患。

另外则是违规操作。

在出发前,渤海2号的潜水泵曾被海浪打落,但为了不拖延时间,船员并没有实施打捞。

在迁移作业开始之前,渤海2号应该排出8个沉垫舱中积水,这样一来,整个钻井将减轻将近2400吨的重量。

但由于工人长时间作业,拖船期间是他们少有的休息期间,再加上工人对渤海2号深信不疑,因此并没有主动卸出积水。

这就导致在行驶过程中,渤海2号吃水极深,由此风险逐渐加大。

最后一点,则是天气原因。

根据当时的气象台播报,整个渤海湾地区将有6到7级大风,按照规定,风力一旦到达5级以上,便不能进行作业。

可偏偏渤海2号是进口钻井船,质量上乘,此前它扛下了5级大风,这让工人毫不担心风浪。



而负责人也没有给出明确指示,他们只表示时间紧迫,让工人自行决定起航与否,话里有话,众人不言而喻。

当然,以上三点原因还只是表面,真正让人后怕的,还是接下来的这个发现:

沉船竟和日本的坑害脱不开干系。

而这一点,也正是调查被推迟8个月的原因。

日本和渤海2号翻沉,究竟有何联系?这其中有何内幕?

美国的坑害


自从11月25日沉船后,渤海2号便成为了国际上的笑柄,对于遇难者家属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根据初步调查,参与此次拖船的领导以及工人都存在一定问题,其中领导为了完成任务赶时间,而工人也没能检查到位。

一番调查下来,石油部负责人直接被免职,相关主管也遭到了记过处分,至于其他的当事人,也全都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审判

这还没完,对于这一结果,大部分人都不敢苟同,尤其是遇难者家属。

72人遇难,这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难道仅仅是因为违规操作,就要葬送72条人名吗?

在遇难者家属的联名上诉中,案件调查重启,直到8个月后,一场更大的阴谋终于暴露在大众眼前。

渤海2号之所以翻船,这跟日本造假脱不开干系。

一方面,日本在出售钻井船时,曾刻意隐瞒真相,这座钻井台曾接受过大量修补,但日本对此只字不提。

另一方面,在二次修补中,日本的工程质量并不过关。尤其是通风筒增补,日本工人并没有按照出厂设置来修补,反而是用了另一种材料,这就导致风浪一来,渤海2号的通风筒便直接被打断。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日本在出售钻井船时,为了抬高价格,曾吹嘘过该钻井船抗风浪,只要风力在8级以下,钻井船都能抵抗。

不得不说,渤海2号之所以会出重大事故,日本造假要付出很大一部分责任。

随着沉船真相被揭开,案件也重启调查,在归还遇难者名誉过后,最要紧的,还是整改石油开采项目。

鉴于购买外国钻井有风险,我国准备采取国际合作的方式来作业。

1982年,我国石油部门和美国阿科公司达成协议,我国将在南海地区开垦油田,而阿科公司则负责提供“爪哇海”号钻井船。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我国本以为此次开垦万无一失,可就在1983年10月,“爪哇海”号也将彻底沉没,至于船上的81名中国员工,也将一同葬身海底。

让人痛心的是,在“爪哇海”号作业期间,我国气象局曾多次提醒阿科公司船员,有强台风正在袭来。

但“强台风”三个字,却被阿科公司误听成了“台风”,要知道,“爪哇海”号的招牌便是:

抵抗15级大风。



出于盲目自信,阿科公司并没有停下作业,反而冒着风浪前进。

前进的后果便是连人带船全部沉海,打捞行动持续了整整3个月,但一个幸存者都没能拯救上海,而庞大的“爪哇海”号,也无迹可寻。

1979年的渤海2号,1983年的“爪哇海”号,两次事故中,我国共牺牲153名船员,他们带着对祖国的希望奋斗,却不想,在美日的坑害中失去了性命。

在这两桩悲剧的背后,也彰显了我国技术不足这一短板。

为了杜绝此类惨剧,我国工程师痛定思痛,他们摒弃所有外来钻井,开始埋头研究我们自己的技术。

到了2011年,我国第一搜深水钻井平台横空出世,它就是半潜式钻井平台——981。

2012年,981刚下水一年,便在南海开采出了3000亿吨能源。

蓝鲸1号

2017年,我国建造出一艘全新钻井平台,它的名字叫做“蓝鲸1号”。

2019年,我国又接连造出“蓝鲸2号”。

随着一座又一座钻井平台的出现,我国彻底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在我们自己的钻井平台上,工人们的安全将不再受到威胁,那些饱含苦痛的辛酸经历,也终将成为过去式。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日本   渤海湾   爪哇   渤海   滨海   拖船   我国   沉船   作业   手脚   工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