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儿子朱檀荒淫无道,最终被处以“髡刑”,那髡刑是什么刑?

泉眼知自己留不住清水,便望其奔赴大海;大树知自己留不住细籽,便盼其流浪远方。

从古至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这不仅体现在寻常百姓之家,帝王之家亦是如此。

作为朱元璋万般宠爱的儿子,朱檀在其十五岁的时候就达到了众人所望尘莫及的地步。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前途一片光明的人,最终沦为声色犬马、迷恋长生不老的纨绔。

身为帝王,朱元璋震怒不已;身为父亲,朱元璋痛心不已。

万般无奈之下,为安抚民心,朱元璋只好选择对其施以“髡刑”。

伤在朱檀身,痛在朱元璋心。

那么,“髡刑”到底是什么刑,朱元璋为何要对自己的儿子施以“髡刑”,其中又有何深意?

子凭母贵,受父百般呵护

在山东博物馆中,收藏了很多来自明朝朱檀墓中的奇珍异宝。

其中,有当世仅存的亲王冕冠——九旒冕、九缝皮弁,还有整整镶嵌了33颗宝石的镶宝金带饰。

当人们走进博物馆后,无一不被这些珍奇文物震撼。

那么,能够拥有这么多世间仅有的奢华陪葬物的鲁王朱檀,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自生下来便深得父亲的喜欢。

这都是因为他的母亲——郭宁妃。

根据《明史》记载,郭宁妃是在朱元璋尚未发迹就跟在了他的身边。

当时,郭宁妃的父亲郭山甫观朱元璋的面相,觉得此人贵不可言,于是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果不其然,朱元璋最后走上了权力的顶峰,成为九五至尊。

在朱元璋即位后,郭氏被封为宁妃,是当时宫中除了马皇后外,地位最尊贵的妃子。

同时,她还是朱元璋最宠爱的妃子。

在马皇后崩逝后,郭宁妃和李淑妃一起摄六宫事,掌握了后宫的大权。

所以,当朱檀出生后,朱元璋大喜。

在朱元璋第一次为自己的皇子行册封礼、分配藩地时,就包括尚在襁褓中的朱檀。

如此宠爱,堪称第一人。

刚刚满百日的朱檀,就能和比自己年长的兄长们,一起被封藩,足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喜爱。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皇十子朱檀为鲁王。

自此,朱檀的人生一路开挂。

长大后,朱檀娶了汤和之女为正妃。

汤和是何人?

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领袖,一生南征北战,后被朱元璋封为信国公。

朱元璋能够将汤和之女赐予朱檀为正妃,也足见朱元璋对这个儿子的宠爱。

爱之深,责之切——髡刑

古人有言,成家立业。

朱檀迎娶了正妃后,也到了该前往藩地的年纪了。

明朝礼制规定,皇子年满十五,便需出宫前往藩地统政。

当时,朱檀需要前往藩地时,朱元璋特地安排了他的舅舅郭英一路护送,直到朱檀抵达富庶安定的兖州,郭英才回京复命。

就这样,十五岁的朱檀,离开了父亲的呵护,住上了朱元璋为他修建的豪华宫殿。

一直以来,在朱元璋和郭宁妃的细心呵护下,朱檀从来都是循规蹈矩。

在外人眼中,他自小好诗书礼仪。

就如同《明史》中记载的一样,鲁王朱檀一直以来都是一位谦恭好礼的人,是别人心目中的浊世君子。

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位陌上人如玉的公子,能够在脱离了父亲朱元璋的掌控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谓,天高皇帝远。

在十五岁来到兖州充藩后,没有了父亲束缚的朱檀,彻底放飞自我。

年纪轻轻的亲王,手握一方大权,开始了纵情声色的生活。

自此之后,朱檀整日声色犬马,沉迷纸醉金迷的生活,早就不是当初那位知礼好文的上进青年,彻底荒废了自己在琴棋书画上的造诣。

他辜负了父亲朱元璋的期待,也辜负了自己多年的勤奋学习。

最重要的是,最后他竟然还走上了歧途。

朱檀公然违背朱元璋定下的祖训,不顾父子君臣的礼仪制度,公然在自己的藩地违背祖制,私自修建府邸,还出城寻欢作乐,祸害百姓,弄得百姓人心惶惶,怨声载道。

除此之外,朱檀还迷恋上了长生不老的邪术。

他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广寻道士、方士,让他们为自己炼制长生不老的仙丹。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朱檀如此胆大妄为,违背律法,早就遭到了众人的不满。

最终,远在京都的朱元璋也知道了这件事。

得知了自己最宠爱的儿子朱檀,做的荒唐事后,朱元璋怒不可遏。

身为君王,他不得不顾及天下百姓的悠悠众口。

爱之深,责之切。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重回正道,也为了安抚百姓的怨气,朱元璋只能忍痛下令,对朱檀处以“髡刑”。

所谓,伤在儿子的身上,痛在父亲的心上。

朱元璋之所以对朱檀处以“髡刑”,也是希望朱檀能够知廉耻,懂礼仪,希望他能够痛改前非,浪子回头。

但是,历史证明,朱元璋终究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朱檀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不加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丝毫不顾及朱元璋的劝阻,继续服用金石丹药。

最终,朱檀因为长期服用丹药毒发身亡,年仅十九岁,他至死都没有明白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

作为朱元璋儿子中第一个就藩后去世的,又是朱元璋极为宠爱和重视的皇子,朱檀的死给朱元璋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白发人送黑发人,自朱檀死后,朱元璋一下子苍老了不少,变得十分沧桑。

最后,朱元璋在谥册上,极尽谴责朱檀。

由于朱檀生前所做下的一系列荒唐事,朱元璋最终赐以恶谥“荒”,后人称其为“鲁荒王”。

虽然朱元璋在谥册上对朱檀极尽谴责,但是他还是心软了。

在朱檀死后,他特命钦天监为爱子选了一块风水宝地下葬,不惜人力物力,为其大修陵墓,还为其选择了很多珍贵的陪葬物,这些都是朱檀生前的爱物。

而这也足见,朱元璋对朱檀隐忍的爱意。

历史悠久,国家发展产物

通过朱元璋对朱檀的所作所为,让世人看见了一代帝王的爱子之心。

在朱檀触怒天下百姓之时,朱元璋并未将其处死,而是选择“髡刑”警示朱檀。

那么,这就不禁让人好奇,朱元璋为何要选择“髡刑”来警示朱檀,“髡刑”到底是什么?

提到“髡刑”,还要从耻辱性刑法说起。

所谓耻辱性刑法,历史悠久。

在国家制度还未出现的尧舜禹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部落之间亦是争端不断。

当时,为了惩罚战俘,他们就对其施行较为严苛的措施——肉刑,也就是对战俘的身体器官和四肢加以残害。

后来,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团体出现后,在惩罚族人时,就会采用象征性刑法。

这个时候的耻辱性刑法,大部分都是采用“画衣裳”的形式来代替严苛的法令,其主要目的并非惩罚,而是为了警戒。

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部落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而代替它的便是国家。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国家政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开始取消所谓“画衣裳”形式处罚,采用严苛的法令条文来约束百姓。

此时,传统的耻辱性刑法便应运而生。

所谓耻辱性刑法主要包括两种,其中一种就是以去除毛发为主的纯粹耻辱刑,比如髡刑、完刑等。

而这种刑罚,之所以能对当时的人们产生如此严重的影响,还是基于当时的思想。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渐渐地在民众中普及。

在儒家思想中,产生了“耻辱”和“荣誉”两种心理。

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也认为,“耻”具有认知和教化作用,就像《礼记》中写“知耻近乎勇”一样。

也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的熏陶下,耻辱观深入民心,世人见之皆是嗤之以鼻。

所以,髡刑之所以能对受刑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主要是和传统思想有关,它是国家发展的产物。

礼义廉耻,精神层面折磨

透过历史,我们可以看见,不论是哪一个朝代的人,都十分重视发须。

古时候,人们将头发看作身体的一部分,与那些维持生命的器官一样,不可或缺。

而且,他们还将头发看作一个人的精神象征,是一个人活的灵魂的象征。

除此之外,也会有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在这样的伦理背景下,头发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意义,犯罪之人被强行折断头发,所遭受的心理伤害比身体伤害还要大。

根据《说文解字》,“髡”指的是将犯人的头发、发须全部都过掉,使其看起来和普通人不一样,最终变成了社会上的“异类”,这样最主要的就是要在精神上对其施压和折磨。

当时的统治者,认识到髡刑背后的象征性意义后,便广泛使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制度。

在秦汉时期,髡刑就已经被当作单一刑法独立使用。

众所周知,秦朝时期以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同时他们还将礼义廉耻当作国家治理的主要支柱,用来宣传道德,起教化的作用。

在这样的思想氛围的熏染下,人们将礼义廉耻看得极为重要,甚至重于生命。

汉朝时期,为了休养生息,统治者又开始推行仁政,废除了很多残酷的刑罚。

但是他们从未动过耻辱性刑法,甚至在这一时期,耻辱性刑法还得到了发展。

在这时,髡刑始终都被当作一种政治手段,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关于“髡刑”,后世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所谓“髡刑”就是要将犯人的毛发全部都剔除,一点都不留,而另一种则是认为,这种刑罚就是小惩大诫,并非将毛发全部剔除,而是剃掉一部分,目的就是为了警示世人。

对于这两种观点,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认为,根据四川博物馆汉墓中出土的陶俑,可以看出,所谓古时的“髡刑”就是第一种所言。

对此,近年来学术界的人众说纷纭。

其实,“髡刑”究竟怎么样并不重要,它最重要的还是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当时,人们将自己的头发看得十分重要,甚至将之视为自己的立身之本,是自己的“根”。

尤其是在古时候的迷信思想的影响下,人们更是将头发视作人身的替代品,所以才会传出“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总的来说,之所以会出现髡刑,都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统治者深思熟虑创造出来的。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在礼义廉耻的层面上,对那些危害国家长治久安的犯人施以惩罚,这对他们不是身体层面的折磨,而是精神层面的折磨。

从来都没有凭空存在的东西,世间万物的出现、发展都有特殊的意义。

所谓“髡刑”也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的国家发展的产物,它在当时亦是为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朱元璋之所以会选择对爱子朱檀施以“髡刑”,应该也是希望儿子能够痛定思痛,改邪归正,走上正途。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礼义廉耻并未唤醒朱檀的理智,他一错再错,最终还是走上了那条不归路,葬送了自己。

参考文献:

布明虎. 龙凤呈祥 花好月圆[J]. 旅游世界, 2020, (12):89-91.

朱元璋为何亲手给这个儿子“差评”? 《齐鲁晚报》 2022.07.12

刑法人类学考察 刘洋《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 第6期

头发与政治——秦汉时期毙刑述评 宋红丽1,甘桂琴2《西部学刊》2021 第20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礼义廉耻   明朝   儿子   头发   刑法   耻辱   时期   父亲   思想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