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有多少名字?为什么叫介石?探寻他的命名历史

引言

我们今天大部分的人一生只会有一个名字,但蒋介石(1887-1975)和许多古人一样,有着很多不同的称呼。有人称他蒋介石,有人叫他蒋中正,到底这之间有什么分别呢?

首先,名跟字是不同的。中正是他的名,介石是他的字。

但其实,中正也不是他最早的本名,而是三十岁以后才取的。以下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关蒋介石的命名历史。

一、谱名“周泰”

谱名是指一个人登记在族谱上的姓名,必须依照宗族的辈分来取。

像这里“周”是蒋介石的“字辈”。“蒋周泰”是他在族谱当中的名字。

二、乳名“瑞元”

乳名是出生以后,由父母等长辈给取的非正式名字,又叫幼名、小名、小字。很多人即使后来有了正式名字,亲人之间依旧会习惯用乳名称呼。

“瑞元”这个乳名是蒋介石祖父为他起的,乡里人也都这么叫他。直到后来蒋介石回乡祭祖时,亲旧父老仍然都唤他为瑞元。

三、学名“志清”

学名,又称训名。是古时入学接受教育的时候,由父亲、老师等长辈所取的正式名字,有别于小名、表字。学名供老师称呼,也具有明定求学志向的用意。

“志清”是1902年,蒋介石15岁到宁波箭金公学上学时所取,寓意是“志向清远”。这个名字至少跟着他到过奉化龙津中学堂、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回国参与辛亥革命,以及1913年的二次革命时期。也就是大约三十岁以前,蒋介石的本名都是“蒋志清”。

四、表字“介石”

表字,又称字,是传统上在本名以外的一个正式代称。通常基于礼貌性质,往往会叫唤他人的表字,而不直称其本名(本名则可以是自己自述或由尊长直称)。

在1912年,蒋介石于日本留学时,就已经在他自创杂志《军声》中使用了“介石”这个笔名,后来随着他1917、1918年左右改名“中正”的同时,也正式以“介石”为字。

“介石”的典故出自于《易经·豫卦》中的六二。其辞曰:“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相传为孔子作的《周易·系辞下传》对这句有过解释:“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根据《系辞》的解释,“介于石”相当于“介如石”,是指心志耿介正直,像磐石一样的意思。

老蒋取字“介石”,一方面是以“耿介如石”自勉,一方面也有“豫卦”本身的吉祥涵义在里面。豫卦卦辞说:“豫,利建侯、行师”。

“利建候、行师”,即有利于建国封侯和出师作战。老蒋在辅佐孙中山、打算以军事统一中国之际,采用了豫卦卦辞对建国封侯和行军大有利的美好寓意,正式取了“介石”作为表字,后来这个字也跟着他一起出生入死,戎马半生。

五、名讳“中正”

“中正”是1917年至1918年间,蒋介石三十而立时所取的本名。此后,他不再叫做“蒋志清”,而是“蒋中正”了。这个名字伴随着蒋介石此后的一生,

中正”二字来自易传《小象》对于《豫》卦这句爻辞的解释

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象征着事物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大中至正。

虽然“大中至正”起源于汉唐以来经学家对《尚书·洪范》的注解,但我们一般相信蒋介石“大中至正”的理念更主要是出自于对阳明学的深刻服膺。

蒋介石到日本留学以后,发现当时日本人很推崇明代的王阳明大儒,因而反思中国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深远意义。他自此也受阳明学影响极深。王阳明在《传习录》上卷中有:“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城,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意思是指阳明先生在贵州待了三年,养浩然之气,已达到了纯粹、精深、中正无私的水平。这可能也是老蒋期望的自己吧。

后记

蒋介石很喜欢《易经》哲理和易学术数的玄奥。他在临终前,曾深有体会地道出了他一生的处世感怀:“是非审之于己,毁誉任之于人,得失取之于数”。‘数’是术数、规律、命运之意。这世界上的是是非非,复杂万千,全凭自己去慎思明辨,然后笃定前行。至于随之而来的一切赞扬或讥骂,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而唯有泰然处之而已。至于事业成败,很多时候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而已。从蒋的这句话,可以知道他对易学有很深的见解。

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他大四岁,据说在成婚之前,曾对夫妇的未来卜了一卦:“梅开有福,鼎和有国,女大四岁,既吉且利”。后来,这位毛夫人果然为他生了一个贵子——蒋经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蒋介石   易经   中正   耿介   表字   名字   乳名   学名   本名   正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