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舆论热度和现实情况,从几个全新的角度,聊一聊中国的楼市

#5月财经新势力#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783篇原创文章


这篇文章,换换风格,换换思路,换换写作习惯。

2023年进入6月,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和楼市,来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

宏观上,有“掐着脖子输氧气,急救手段忙不停”的共识和表现;

舆论层面,热度非凡,各路呼吁“救市”的论调和观点,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但是没啥实际的作用和反馈。

而在市场维度,不管从什么渠道和口径,包括实际的行业体感来看,就是板上钉钉的低迷和冷清。

没啥争议吧?何必搞的那么复杂,寥寥几句,就能把当下中国房地产经济和楼市的真实现状,给说的清楚明白。

这篇文章,写在周末,不谈什么宏观大词,不唠什么是非对错,不讲市场经济,不讲道德法律,不讲王道霸道,只讲人性,因果,逻辑。

没错,从几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换个感觉,和大家聊聊中国的房地产经济和楼市,当下的困局是怎么形成的,接下来可能会怎么走,未来将如何发展……等等的现实话题。

或许,能够在信息爆炸,千篇一律,浮躁焦虑的当下舆论环境中,给看到的朋友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一个很重要的本质问题讨论:高房价,是当下一切针对楼市情绪的核心原因吗?


2023年中国的经济环境现实和舆论语境之下,对于房地产经济和楼市,可谓是一个戾气爆棚,情绪集中的现实境遇。

当然,因为利益,阶层,立场的不同,看多和唱空的两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事儿挺没意思的,关键是,“当下的房价,相对于当下的社会财富分配和需求群体购买力,高不高?”这个问题不解决,所有的多空博弈都是瞎胡闹。

而实际中,原本被寄以厚望的购房主力群体,90后群体和00后群体,用脚投票,不买房了。

甚至连带着不结婚,不生娃,不攒钱,不负债……引发了进一步的经济收紧态势,又倒逼回上面的那个问题:显然房价相对于购买力,收入,还有社会财富分配的现实情况,是过高了。

如果把房子看作纯粹的商品,而且是关联衣食住行这样的民生基本需求的刚性商品,那么这样属性的商品滞销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价格高,没有例外。

不要说什么买涨不买跌,那是金融和资本市场炒作的逻辑,回归商品本身来看,价格过高,正常需求都支撑不起来了,还谈什么金融属性,有意思么?

商品价格过高,购买力脱节,那么对应的需求就必然被压抑,实际上和银行加息的底层逻辑时一样的:加大了货币的流动成本,消费需求和信贷需求就必然被抑制,那么通过加息实现对经济过热的遏制目的就能实现。

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会带来压抑和不满足的情绪,所以,房地产和楼市,就成为了宏观经济承压,一个情绪的宣泄口。一个对经济不满意的垃圾回收站。

垃圾回收站,还有香的?简直就是一个火药桶好么?

所以,很多看空房价,指望楼市崩盘的情绪,实际上是具有明确的因果逻辑的。

但是,请大家心态放平,我们一起讨论一下,房价高这个问题,能怎么解决?

一种就是现在流行的楼市崩盘,房价暴跌,当然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不管这种想法里面有多少自私的成分,这好歹也是一种办法。

但是这种办法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稳定,以及已经有房的群体家庭资产情况来说,风险太大,冲击太猛,显然是一种非理性的一厢情愿。

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通过提升居民收入,而且是实质性提升收入的同时,按住房价,让收入增幅高于房价增幅,甚至于说冻结房价,让收入先跑起来。

这好不好理解?比如月收入3000面对单价2万的房子肯定是难以担负的高价,那么月入10000,是不是单价2万的房子就不觉得贵了,如果月入20000呢?

价格的高低,永远是真实购买力说了算的,普通人眼里的天价奢侈品,在有钱群体的眼中,实际上和日常消费没什么区别。

其实这是最理想的办法。但是这个办法想要实现,就涉及到社会财富分配改革,以及劳动回报的收入提升。

到底是房子便宜谁都买得起好,还是大家都有钱买的起供得起房子好,这可能对于国家层面来说,并不是什么选择题,但是对于利益关联的群体,特定阶层来说,现在还没想明白的,可能就是对无法通过房子进行债务转移,财富剥削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想明白。

与其天天喊国家救市,呼吁民众买房,各路手段神通套路尽出,说真的,还不如多抓贪官,消灭系统耗损,让能赚钱的企业和资本多发工资,多招员工,共度经济低迷阶段。

比如杭州的阿里巴巴在2023年几轮裁员,把杭州楼市的心态都带崩了,就是典型的资本自私本性在表演,就i是给地方政府上眼药。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阿里的做法无可厚非,但是从经济觉悟,包括和管理的配合上来看,就很掉分了。

不管从现实还是人性角度出发,明显的就是,国家选择的一定是提升收入,按住房价的思路。

好了,关于房价高低对错的争论,就到此为止了。别谈什么宏观大词,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楼市低迷,房价承压的真实原因,和绝大多数人认为的,不一样?


2023年,中国房价全面承压,已经是不争的现实情况,5月,百城房价全部下跌,连一线城市都不可避免,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个锅,还能甩给持续三年的疫情管控?

笑掉大牙。

不用绕什么圈子,其实房价承压,楼市低迷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真实原因,是最有购买力的80后,已经该买的都买了,买不起的也死心了,仅此而已。

换个说法:房地产经济这套债务扩张的游戏,把80后韭菜割完了。

对于80后而言,作为中国最后一届还大体秉持着传统婚育、家庭观念的群体,80后可能是楼市里最中坚的力量了。

根据《北京2022年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从年龄段来看,贷款购房的人中,最多的年龄段是30岁至40岁,占了一半还多,达到57.8%,而这个年龄段大部分都是80后。

而70后和90后的购房情况,可谓断崖式下跌——40岁至50岁的70后,只占贷款购房人数的11.8%;20-30岁的90后,只占27.3%,不到80后的一半。

这意味着,当前80后是购房主力军。但是当80后再过个10年,80后买房的几率将会缩减5倍。

由此,房子为何卖不动,有人说是经济下行导致信心不足,有人说是房子供应太多(存量房本已经超过7.9亿本)。

但在我看来,楼市下行,就是70后的老年人不消费,80后逐渐老去,韭菜也割得差不多了,而90后韭菜又供应不足,或者购买力不够,消费观念上,也不如80后那样愿意结婚、生孩子,愿意折腾房子了。

有人或许要说了,80后买不动了,那不是还有90后,00后需要成家立业,需要拥有自己的空间么?

没有三年的脑血栓也说不出这种脱离现实的离谱话。

从经济周期来看,虽然80后普遍自我揶揄说是最辛苦的一代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80后,或多或少还是享受到了经济上行周期一部分的红利的群体,最小的80后在2023也34岁了,不说有多少积蓄,至少这个30-40岁这个年龄,多少也具备社会阅历,具有生存的技能,以及一定的家底了。

但是90后和00后的情况不一样,90后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正好遭遇中国经济转型,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加入WTO的红利期,以及和美国的蜜月期正式结束,不吹不黑,90后群体面对的经济环境和获得财富的难度,比80后是要高的。

别的不说,学历贬值这个事情,80后是没有多少体感的,但是90后就非常明显了。

这是不是良心话?

00后的情况就更特殊了,考虑到生育周期,00后的父母大多都是是70-80年的这一代人,而70-80是经历房地产经济拉动中国经济阶段的这么一群人,不说城市和地段,不谈品质和档次,谁家手上还没有几套房子?就连在村子里面,该翻新的也翻新了两轮以上了吧?

这点能力都没有,还生什么00后?所以00后群体对于房子的认知,其实已经和一穷二白,指望分房的70后,还有被房价折磨,勒紧腰带上车的80后,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下来看,最能指望的,还是90后了,不管是生孩子,还是买房子,90后才是主力军了。

80后老了,购买力也透支了,就要看90后了。

00后对于房子,是没有需求,也没有追求,更没有欲望的。指望不上。

而当下中国就业,收入,经济环境,对于90后,友好吗?

缺乏预期和信心的90后群体,能给房地产什么好脸色?90后好不了,房地产凭什么好?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从人性,逻辑,现实出发,接下来中国的房地产经济,行业,还有市场,怎么看?


要看清一个核心资产领域的走向,就要看懂这个国家和经济体的经济运行基础规则。

这个东西,其实很少有什么经济学家有耐心给大家解释,这种情况,既有私心,也有利益引导,所以,这里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和讨论:

经济螺旋增长的时代,大家的账面财富同样高涨,注意不只是财富绝对值,核心是财富与GDP那个率,就像市盈率一样。

而今天全球经济螺旋增长的底层逻辑不在了,这个率一定得降低,这个社会无法支撑这么多不劳而获的人。

所以,经济下行周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意识到社会总财富必须缩水,以匹配当今经济形势。

社会总是得偏向于当下干活者,反过来这就要求对历史上干活的人所积累的财富必须贬值,对经济最基本的刺激,相当于激励所有人都得动起来不能躺下享受。

社会总财富必须缩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95%的中产和富豪,过去是怎么赚钱的,接下来几十年就会怎么亏掉。

因为穷人没多少财富,缩水有个下限,缩水到0都不解决问题。

过去几十年,很多人赚到钱的秘诀是钱生钱,贷款开厂贷款买房,反正在技术革命拉出足够产业机会的时候,平均资本年收益率二三十个点,融资成本十个点都没关系,都能大赚,绝对不允许钱躺着吃利息。

而未来几十年,这些人也绝对无法容忍通货膨胀不断让自己财富缩水,一定要找些手段扛通胀,然后用专业的手段去迎接整体社会总财富的缩水。

这种情况下,做到平均水平就是大幅缩水,而真的跑赢通胀的人,背后一定有很多人以破产的形式来垫背,是个很血腥的结果。

从国家的角度出发,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有没有最优解?

有,说白了,目前这个社会结构,最好的甚至唯一的一条出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框架下,让中产和富人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把财富折腾光,实现劫富济贫的结果。

当然另一条出路是出现真正的技术革命,大规模刚需新产品,比如让中国愿意每年万亿美元用出口新能源汽车和芯片创汇来购买的。

那财富很重要的两个地方,一是股市,二是房子。

在中国是这样的,在全世界都是这样的,这是规律,这是逻辑,这不是什么狗屁经济学。

中国的股市,大趋势也就很明显了,既要能够帮助中国顺利完成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还得实现让总体财富缩水来满足跟日益放缓的经济产出之间的合理匹配。

当然,还得花费大量的监管成本和治理手段,去把市场里面的收割玩家给约束起来。

3000点常态,要习惯,而这种常态,就决定了中国的股市不具备普适性共同富裕的可能。

还是要看房子。

总体财富缩水既然不可避免,那么,最理想的,是中产群体普通和改善住房,保值,过度建设的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以适当合理温和的节奏,回归真实价值。

那么豪宅和核心地段的高品质房产呢?

抛开利益关联的富人群体和既得利益群体的反抗,其实从国家的角度来看,这些高溢价产品崩盘,是最好的结果。

豪宅崩盘,也算是一种体面的劫富济贫。

嘿嘿,这个观点,全网独家,应该只有本号这么直白的提出来吧?

当然,能做有钱人,没几个是省油的灯,豪宅市场抛盘量,包括富人用足手段抛售豪宅,有在一线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从逻辑上来说,房地产税谁都不用怕,但是有钱人一定怕,什么产权问题都好说,永久给你,还能给你一个比较体面的评估价都没问题,但是每年乖乖高额纳税是不是?

要么,就是豪宅崩盘,反正有钱人又不差这点房子的财富,也当贡献社会了不是?

什么普通住宅,小城市房产崩盘,也亏一些群体能想的出来,柿子要捡软的捏?

如果中国这个国家只能通过压榨底层,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这是原则问题,中国的国家和政府,是不可能为资本服务的。

当然,虽然我不喜欢什么大棋论调,但是这趋势,必然是国家需要去完成的一步大棋。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从以小见大的角度出发,房地产的未来走向,还真能决定中国的经济走向?


文章最后,结合以上几点从人性,逻辑,因果角度对当下中国楼市的讨论,从以小见大的角度出发,和大家聊聊几点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大家讨论和参考就好:

1,不用去对当下高房价有什么负面情绪,更要远离那些整天看空唱衰房价楼市的观点,从国家稳经济的需求,思路,还有规划来看,房价可以跌,但也是温和可控的跌,对于一些极端观点和舆论噪音,除了能在感情上得到毫无意义的满足,没有任何现实意义。

与其关注房价涨跌,不如多关注国家如何提高居民收入的动向上面去。

2,这个社会可以承受那万分之一的富人的房子跌两倍三倍,但绝对不可以承受大众老百姓的房子跌超过30%。

大众老百姓的房子,比如北上广深普通房子跌超过25%或30%,引发批量断供,那是系统性风险,社会稳定绝壁是个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而富人豪宅跌个两倍三倍,解决经济结构大问题,同时老百姓可能还会拍手称快,毕竟在经济不好的年代,幸灾乐祸是本性,劫富济贫被欢迎。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阶段性的奢侈消费品的存在,比如伊拉克蜜枣,还有藏獒,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教育,国家资本来玩这个游戏,肯定是有章法的。

不要被偷换概念的说法带节奏,马云身价缩水99%,还是比超过99%的人过的滋润,只不过富人群体,利益关联,手段套路比普通人多太多了而已。

但是放到国家的高度来看,很多问题和困难,无非就是利益和人情资本干扰和烟雾弹而已。

3,90后群体,可能即将迎来人生中最重要的财富阶段了,具体表现,就是收入提升,在分配层面得到优待。

丰衣足食,才能谈风花雪月不是?让90后过的好,有钱赚,工作稳定有盼头,才能激发这个群体的信心和预期不是?

现在的人都活明白了,也不需要什么道德绑架,经济社会,谈钱不俗,不谈钱的游戏,谁会来玩?

当然,这对于前面富起来的群体可能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是一定的趋势:

要么觉悟高点,积极主动帮助90后好过一点,盘剥压榨的心思收敛起来,多干点有利于信心和预期的事;

要么,就是死性不改,将不体面坚持到底,直到更高的力量,让你们体面。

这是趋势,也是因果。


以上,就是周末时间,从人性,逻辑,因果的新角度,对中国房地产经济和楼市,进行的一些思考和分析,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中国   楼市   角度   现实   购买力   舆论   热度   逻辑   群体   房价   房子   需求   情况   财富   社会   国家   经济   房地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