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骑楼遗风,活化街区:闽南城镇文物骑楼街区的保护与活化探索

文图张杰(华东理工大学城乡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蔡宇超(华东理工大学城乡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 古街航拍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同年,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关于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着力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街巷的保护整治和改善提升,保护传统格局肌理,提升服务功能。

官桥位于福建省南安市中部,是一座有着较为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闽南古镇。官桥立新、前进街是泉州地区现存为数不多,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华侨历史建筑众多,规模较大且富有闽南特色的古街。街道由东向西呈带状分布,全长约1000米,福厦公路从中间穿越,东为立新街,西为前进街;横街与立新街中段交叉,止于中心街。官桥立新、前进街区位于镇中心,分属于金庄、曾庄、立新、蓝桥社区,是镇区重要商业地段。街区居住人口约为4000人,老龄人口比例高,华侨数量多。2012年,前进街、立新街、横街被公布为不可移动文物。为有效推动古街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改善本体及其周边整体环境,有必要从街区层面推动整体性保护与更新工作。

▲ 立新街98号与100号内部
▲ 前进街69-79号沿街立面


把握“古道古镇,街镇同兴”风土底色,

“由街到区” 整体性保护

在官桥镇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立新、前进街及所在街区与官桥镇相伴而生,既是官桥千年历史见证者,又是乡镇发展起点与风土底色。历史上,横街自北向南连接官道。元明时期,官桥因区位优势,商贸发展繁盛。明洪武十八年增建打铁街,并逐步向下蔓延形成商业街区。清乾隆年间,官桥墟市以牛墟为著,蜚声八闽,增建曾庄街。民国时期,官桥特设为镇,曾庄街被拆除并开展骑楼街建设,商业功能完全转移至立新、前进街,两侧街区加速形成。解放后,立新、前进街成为区域粮食供销中心,承载着重要的商品贸易和货物集散功能,街区人口与社会活动集聚发展至今。在“古道古镇,街镇同兴”的空间演变过程中,街道与街区在交通、经济、政治等内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紧密的历史空间联系,并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历史文化共同体。“由街到区”整体性保护理念的确立,不仅重视建构筑物以及历史要素节点的全方位保护,而且从街巷建筑、界面、空间视角对传统街巷格局展开系统性保护,还对代表不同时期文化内涵的横街片区、立新片区、前进片区提出分区保护,由此形成“节点、轴线、片区”构成的整体性保护框架。

▲ 立新街33号与35号建筑外立面

▲ 远眺已建成的滨水小区
▲ 亟待改造的横街现状


挖掘“民国遗风,中西融通”骑楼特色,

构建“由点到线”的价值体系

现代骑楼随殖民势力范围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传至中国。在此背景下,闽南骑楼街道建设实践得到发展。1918年,粤人周醒南主持漳州骑楼商业街建设。伴随侨汇经济发展,漳州骑楼经验推广到厦、泉两地。20世纪30年代左右,以泉州南安县与永春县兴建骑楼最多。这些近代乡镇骑楼街多在政府强力推行下由传统墟市统一改造而成。官桥立新、前进骑楼街是闽南近代乡镇骑楼的典型代表,其不仅体现出创新的建筑单体营造技艺,而且形成了连续且富有变化的街道界面,还蕴含着独特的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魅力,展现出“民国遗风,中西融通”的骑楼特色。就单体营造而言,立新、前进街骑楼建筑结构多样,建筑材料多元,表现出传统木构架与新式材料的过渡结合与丰富创造。就立面风格而言,立新、前进街骑楼南洋风格明显,同时装饰也出现了中国传统纹样与瑞兽,显示出中西融合的鲜明特质。就街巷特色而言,相较城市骑楼,立新、前进街街宽稍窄,且设有人行道,是乡镇骑楼街道宜人街宽,效仿西方人车分行先进思想的生动实践。综上,通过建立“单体+立面+街巷”的系统分析体系,能够更深入挖掘骑楼老街的独特价值。

▲ 立新街南侧手巾寮与骑楼建筑群


坚持“应保尽保,底线思维”保护本色,

推动“由静到动”的灵活性协调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与街区自身情况和周围环境,街区保护区划分两个层次: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然而,保护区划并非“一划了之”,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发挥“底线保护”的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官桥中心镇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多年的无序建设,造成官桥镇居住环境品质低下,设施老旧、配套滞后,已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急需更新改造。当前,包含立新、前进街区在内的立新片区成片开发土地征收工作正如火如荼开展,横街市政道路改造工程、官桥中心小学改扩建工程也已进入实际建设阶段。更新改造项目纷纷上马,给立新、前进街区遗产保护带来巨大压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要站在官桥镇区未来发展的整体角度看街区保护与更新,借助公众参与手段吸纳社区居民、地方政府、建设单位等多方意见,坚持“应保尽保,底线思维”保护本色,动态协调街区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依据保护区划要求,持续深化各工程的文物保护影响评估,不断推动文物安全与风貌协调方案的完善。另一方面,借助视线分析技术与视廊仿真模拟工具,基于多场景的动态比较,形成科学合理的高度管控要求,以适应建设管理需求。

▲ 景观节点改造前后对比 | 来源:《南安市官桥镇立新前进街区保护与更新发展规划》

景观节点改造前后对比 | 来源:《南安市官桥镇立新前进街区保护与更新发展规划》

▲ 改造中的横街


描绘“绣花功夫,精细织补”更新亮色,

形成“由知到行”的实操性引导文件

为更好将“规划文本”转化为“行动计划”,着力形成“沿街建筑+重点建筑+景观节点”的系统性图则成果体系。其中,“沿街建筑保护与更新引导图则” 着重对建筑立面保存情况展开评估,提出建筑保护与更新细则,并对更新前后立面进行展示比较,从而实现沿街建筑的逐栋更新指引。“重点建筑修缮图则” 着重从日常保养、防护加固、构件修缮、拆换等方面提出保护与修缮方案,详细记录重点建筑构件现状情况并提供修缮意向图。“重要节点环境整治图则” 着重提出景观主节点的改造设计方案,借助现状问题与居民需求研究,展开功能空间分析,并对关键的设计意图进行阐述和效果比对。图则体系的系统建立既有利于增强文物与规划管理部门对街区保护工作的认知和理解,为街区后续建筑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准确且富有操作性的规划管理依据,又能够以微改造的“绣花”“织补”方式持续化、渐进式推动街区环境整治和社区更新活化,逐步将保护与活化工作落到实处。

▲ 改造后环境

▲ 改造后环境


结语

整体性视角下的文物骑楼街区保护与活化工作要求以系统思维看待街区历史空间的“层次性”,并坚持多方主体对话、多元要素衔接的“协调性”。未来从整体性出发保护和更新旧街区是“存量规划”与“城市更新”的重要基础,更是支撑所在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本文刊载于《人类居住》杂志
2023年 第 1 期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请联系后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骑楼   闽南   街区   南安市   文物   横街   历史   遗风   街巷   整体性   沿街   节点   历史文化   文化遗产   城镇   街道   建筑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