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史话:设置包头镇,兴建包头城

正如前面讲到的,包头村在康、雍、乾三代的迅猛发展,人口骤增至一、二万人,蒙古行、皮毛行、货店行、杂货行、牲畜行、粮行等大商行的陆续出现,木材、采掘业的发达,农村的普遍放垦,商贾会馆的成立,地方事务已到急需设置衙署管理的地步。因此,清政府於1809年(嘉庆十四年),改包头村为包头镇,裁撤善岱巡检,增设包头巡检(从九品,掌捕盗贼,诘奸宄。置于州县关津险要地),隶属於萨拉齐厅。包头巡检衙门设在东河区水口街东头,称为衙门街。同年设把总一员,镇守包头,率兵一百数十名,保护商人,维持社会秩序。

包头回族来历

回族从何时、何地迁入包头,没有文字记载。在群众中流传有:"先有白王两家,后续常家"之说。不过从清真寺残存的匾额和部分墓碑记载,可大体推断其源流和迁入的年代。包头回族最早的东坟地,有一通碑记述亡者出生年代,据此推断,其迁来包头是在雍正年间,乾隆年间的亡人约20余人,嘉庆期间则较多了。包头清真大寺现存大门上方的匾额,落款为乾隆三十八年。设置较早的萨拉齐,其清真寺有石匾一方,为"大清乾隆四十七年二月建立"。从上述的碑匾可以确定,最早是雍正,最晚是乾隆初年,已有一定数量的回族在萨、包一带定居。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因信仰和生活习惯等原因,多聚居,且必须有沐浴室和做礼拜之处。其生、死、婚、丧必举行宗教仪式,由阿訇主持和处置。所以建立清真寺是回族生活的重要条件,也是定居的佐证。乾隆初期已在今东河区北梁永租地修建了简易清真寺,置办了坟地。乾隆中期,回族人口增多,乃集资于乾隆三十八年翻建该寺,有大殿二十间。道光十三年,全镇回族已达100多户,约六七百人。由王大兴和白可德主持,集资翻建清真寺,变土木结构为砖瓦结构,次年建成。有大殿三十三间,建筑形式采取古建筑结构,坐西迎东。北房、南房十间为阿訇用房;北跨院二十间为沐浴室,十间乡老房;再北院是专为经堂教育设置的,有房数十间。寺址所在地,定名为清真寺巷,沿用至今。包头清真大寺是内蒙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建设最早的一座清真寺。

此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又相继在南海子、瓦窑沟、榆树沟、官井梁、胜利路建立了直鲁豫、甘宁青以及女寺。近年来又在郊区、固阳及青山、昆都仑两区相继建起了沐浴室和清真寺。

源流:清乾隆初期,晋冀鲁及京津一带牲畜贩子来包,同包头附近的蒙族牧民交换商品,以日用杂货、布疋、茶叶等交换牲畜。押运者多为回族牧工,起旱徒步,边走边牧,经长途跋涉,运往京津、河北、山西各地销售。这样从设常驻点开始,后逐携家来包定居。

另外,上述地区的回族聚居点,因人多地少,灾害频繁,每遇灾荒,便三、五同行,携家带口,西行至善岱(今土默特左旗)息脚。有的则西行至包头。"先有白王两家",白是山东武定人氏,王是河北沧州人氏。以后还有河北藁城、三河、正定、宣化等地来的;山东德州、武定、济南来的;山西大同、右玉来的。俗称"东路回回"。

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来包者,除少数商人及小商贩外,多数为船户及船工。他们沿黄河来到包头南海子渡口登岸,南海子改设官渡后,回族船户和船工在南海子落脚的更多。同治年间,西北各地回民纷纷起义反清,以宁夏金积堡马化龙为最著名,历经十年,后遭清政府残酷镇压而失败。为躲避清军的屠杀,有百余户回民逃来包头避难,多数便在包头定居了。俗称"西路回回"。光绪二年在南海子建立了清真寺。

早期的东路和西路回回是包头回族人民的主体。他们都住北梁,围寺而居。东起召梁,经寺梁,跨瓦窑沟、榆树沟,至真武庙,西至官井梁,遂形成包头回族的聚居区域。

主要经济活动。包头四周均为辽阔的大草原,牲畜资源丰富。回族人民一直就有经营牲畜的特长,他们艰苦创业,辛勤劳动,经过几年几十年的奋斗,事业不断发展。北梁出现了许多回族经营牲畜的店院,留住牲畜的卖主和买主,备有棚圈,并承担双方中介人,还负责销售和代运业务。嘉庆年间,河北藁城底姓回族创办的三成马店是成立较早、颇具名气的一家。后来陆续有三和店、三义昌、永盛、三德全、和义、通顺、双和、大兴等马店。道光年间,山东马姓、河北白姓开设了太平驼店和万顺驼店,杨家开设了四盛公驼店。

随着包头商业的兴旺和发展,回族经营项目逐渐扩展,开展了饲养、屠宰、卖肉、乃至皮毛及皮毛粗加工等。道光至咸丰年间规模较大的屠宰户有复兴玉、源兴成、复兴旺三户。屠宰牛、羊,加工下货,成为回族的独家生意。

由於包头牲畜交易量不断扩大,遂出现集市交易,牲畜市场称"桥"(今东河区牛桥一带)。买卖之间出现中介人。中介人也称"牙纪",他们在生意成交后,提取一定的佣金。牙纪都需掌握一套识别和鉴定牲畜的技能,如路道(产地),成色,通过口齿、毛色、长相、骨骼,断定质量和重量。回族"牙纪"对此具有独到的才能。包头兴盛时,从事牙纪行的有五、六百人,其中回族占半数以上。

旅蒙商在包头发展迅速,货栈林立。他们经营牲畜、皮毛、羊毛粗加工等,广恒西最有名气。回民经营的字号多家,一般资金少,规模小。后来河北、京津一带的回族商人和技术人员相继来包,建立鞍韂店铺。前铺后院,制做各种马具、挽具、销往农牧区和外地,有的还供应骑兵使用。又有天津回族人士马泽民来包,开设吉庆公麻袋庄,并利用本地丰富的动物油脂(主要是牛、羊油),制造香、肥皂、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算回族的民族工业加工企业。

回民经营和制作小食品,如麻花、焙子、油饼的货摊较多,还有卖馅饼、包子、拉面、饸饹的,进而出现了饭馆。早期有 福和元、庆春和烧麦馆。后又有规模较大的兴和轩、万和轩、晋丰 轩等及隆源清真饭馆,多时有二十余家。

早期来包回族中,文化教育事业落后,仅清真寺聘有掌教阿訇,开办经堂教育,教孩子们背《古兰经》、《圣训》等经文和教义知识。清末包头开始有数家私塾,但回民子弟很少登门。

(马文义)

商业持续繁荣

嘉庆、道光年间,内地来的商民、农民仍然络绎不绝,各行商业均进一步发展。1801年(嘉庆六年),山西祁县乔家,因见秦姓家境衰落,遂独资白银三万两,改组广盛公号为"复盛公",经营典当与银钱兑换业务,是包头第一家钱当行(解放初,乔家存有嘉庆年间的账簿)。1821年(道光元年),设立"公行(商会的前身)",公行负责人称"总领",由代县人旅蒙商梁大汉任 总领。除主管包头镇工商业外,地面之事,举凡打架斗殴、民事诉讼、支应差徭等亦都由公行办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门经营菜园的园行的出现,而且还做为一个行业加入了"公行",这是很奇特的现象。这时包头的蔬菜生产已具相当规模,约有水浇地1300多亩。还值得一提的是包头商人甄玉、魏羊,1825年(道光五年),征得达拉特旗郡王的同意,在河套投资挖缠金渠。这是河套地区最先开挖的一道渠。投资不详。

这一时期,根据可靠的资料证明,一些大的商号陆续开业。1829年(道光九年),山西祁县乔家投资白银三万两,独资开办的复盛全钱庄开业,地址在今财神庙西口路北。1833年(道光十三年),河曲陈姓开设公义店,是第一家专营皮毛店。1839年(道光十九年),代县孔昭明投资白银3000两,开设蒙古行"德厚义"。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山西代县人在转龙藏北侧兴建一座水磨,商号名"崇善堂",后称头道水磨,加工粮、油、米、面。以后又有人陆续兴建了二、三、四道水磨。道光年间,全国票号分支机构中,箔头(包头)有五家:蔚丰厚、大德同、存义公、长胜川、大胜川。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还建立了包头镇税厅。在此之前,包头的税收归山西杀虎口税关征收。此后,凡由宁夏、甘肃贩至包头的一切杂货,均由包头镇税厅按例纳税。1850年(光三十年),托克托县城南河口镇码头被淹没,许多大商号移至包头,西路船筏均改在包头南海子码头停泊。而且娼妓已开始出现。道光末年,公行总领田种玉,向蒙古族长玉柱征地一段,在关帝庙后修建公行办公所。这一系列事件,都预示包头镇的商业更加兴旺发达,将产生一次质的飞跃。

兴建包头城

道光末年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随后又有天地会、小刀会、白莲教、捻军等反清斗争。在这一形势影响下,陕西、甘肃回民亦先后起义,众至百万,其中以金积堡(今宁夏吴忠县西南)回民马化龙起义影响最大。

1862年(同治元年),陕西、甘肃回民相继起义。马化龙是伊斯兰教新教领袖,於1863年(同治二年)率领甘肃部分回民起义(时宁夏隶属甘肃),不久,攻陷宁夏灵州城,并东渡黄河,至萨拉齐、包头、托克托等地,直接威胁鄂尔多斯。1864年(同治三年)以后嵩武军提督张曜、毅军总兵宋庆、督办山西军务巡守刘锦棠、宁夏副都统金顺等率领重兵先后进驻包头,并从包头西行围剿。1865年(同治四年)冬,马化龙率回民军轻骑部队至鄂尔多斯袭击包头西韩庆坝村,火烧了中滩的檀盖木笃,把总卢某被杀,后被大同总兵马升击退,回军向准格尔旗撤退。1866年,同治五年六月,回民军攻陷陕西靖边县,包围榆林城,大同总兵马升率部移扎包头,操持防务。十一月,捻军、回民军由鄂尔多斯向包头、归化城进发。乌里雅苏将军德勒克多尔济与归化城将军裕瑞,筹划包头等地防务。又抽调部分大同官兵,吉林马队500人,伊克昭盟、乌兰察布盟蒙古兵300人,察哈尔步兵400人,马队700人来包防守。1867年(同治六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黄河沿线布防,在包头修筑了粮台、炮位、兵站。在今包头前明乡的五座兵营城堡,就是那时修筑的。八月,甘、宁回民军假扮客商,从水陆两路经包头到 归化,购买马匹、军装、武器。马升奉命严加防守,在沿河各渡口逐段设防。

1868年,(同治七年)春节,马化龙回民军大举进攻鄂尔多斯,占领了宁条梁、榆林、定边、府谷,驻扎在准格尔旗哈拉寨十里长滩。绥远城将军德勒克多尔济与清军宁夏副都统金顺,嵩武军提督张曜,督办陕西军务的刘铭传,毅军总兵宋庆和驻包头的几支队伍与鄂尔多斯蒙古军配合,与回民军展开激战,将回民军击退。十二月,马政和的回民军又进袭包头镇、昭君坟等地,亦被击退。这时清廷又调来神机马步各队、天津洋枪队及水师营,到包头、萨拉齐、归绥、托克托等沿黄河防守。

1869年(同治八年),驻守宁夏的清军缺粮,命绥远将军筹银二万两,在包头、归绥等处采办六千石,次年由宋庆军派人护送,从包头驼运到宁夏。1871年(同治十年),宁夏副都统金顺奉命赴乌里雅苏台上任。金顺留下所部一大批老弱病残官兵后,在包筹划饷银,采办行装,雇用驼只,于次年赴乌里雅苏台。

在回民军进军包头时,原镇守官员萧明、韩刚因叛变被马升擒获斩首。在马升率兵驻扎包头期间,为加强城防军事设施,于镇之北山梁修筑东、西两座营盘,东营驻步卒,西营驻骑兵。1868年(同治七年)十月,马升受命始筑包头城垣。此举,受到包头镇商民的支持,并协助清兵睿壕筑墙,至年底,一座城墙在营盘外高高耸立,是为北城墙。1870年(同治九年),马升继续筑城,又将北城墙向东西延伸,并依地势南折围建,同时辟东、西、南、东北、西北五个城门,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竣工。至此,包头城垣初具规模,状似龟,正面临黄河饮水。

包头城垣,全为土筑。城墙高1丈5尺,墙底基厚2丈,墙顶宽1丈;雉墙高6尺,厚1尺5寸,每雉距离2尺;城门高1丈6尺,无敌楼,无廊门;城垣周长14华里。城外有池,深3尺,宽丈余。

马升驻包头期间,利用筑城所剩材料,于城内西街兴建一座——西阁楼。

同治年间,因清廷镇压西北回民军,回族王四、马化义等100多户约400余人,相继来包头避难,多数定居于南海子一带。以后,回民又陆续向城里迁居。

为防御甘肃马化龙的回民军,清军於同治年间大量云聚包头镇,常驻官兵在万人以上,还要支援临近清军粮食等,说明包头镇由于商业进一步繁荣,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成为辐射北方广大地区的中心城镇。这期间新设立的商号越来越大。山西祁县乔家为了扩大经营,于同治三年独资开设复盛西当铺,资本白银六万两。至此,复盛公、复盛全、复盛西三足鼎立,它的连号有十五处之多,职工有四、五百人,成为包头首屈一指,举足轻重的商业大户。新疆古城子驼户王老六来包定居,有骆驼一千多峰。新开业的旅蒙商"德春西"有骆驼八百峰。他们都在外蒙、乌兰脑包(今乌拉特中旗南部)、贾色地(今固阳县境)等许多地方扎下房子,有牧场和耕地,与当地牧民交换产品。包头商业资本家兼营的菜园又增加了,有广兴园,四合园、富海园、吉太园、义和园等。仅复盛园经营的水浇菜地就有380亩。于是他们退出公行,另组园行,专管菜农的事务。毛岱官渡口於1874年(同治十三年),被冲毁,官渡口又移至包头南海子,更增添了包头的繁荣。至此,康熙三十五年在黄河上设立的两处官渡口,先后废弃,全移到包头来了。包头镇成为一个新型的商业集镇了。新筑的城恒为即将成为西北商业重镇的包头奠定了基础。

(邢有祯)

下集预告:包头、萨拉齐的义和团运动

本文摘自:《包头史话》(主编:李绍钦),1994年7月

资料汇辑:黄翔,网名“阴山小虫”,包头市本土文化研究中心 秘书长、包头九原博物馆 理事、包头烹饪餐饮饭店行业协会 副会长。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尝百般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包头   嘉庆   回族   南海   同治   清真寺   回民   史话   宁夏   道光   牲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