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康熙竟是一代昏君

客观地评价一下康熙,到底是昏君还是明君?绝对客观,是一件非常

难做到的事儿。有句老话叫旁观者清。咱们不妨先听一听康熙同时代的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

在李氏朝鲜的官方史书《显宗实录》中,就记载了当时李氏政权对康熙为政初年现状的一个总结。“年今十二,何能自断?闻辅政颇善处事,摄政已久,而国人无二心,诚可异也。但自谓天下大定,使蕃、汉人皆不得佩剑。专事游宴,奢侈无度,大小除拜,无不行赂。以此观之,则其败可立而殆矣”。这段话的大概意思说的“年今十二”指的就是康熙皇帝的年龄,在这个时候只有12岁。这么一个小娃娃,如何处理朝堂之事呢?所以基本上朝堂上的大小事务都是几个辅政大臣在帮衬着处理。而这些辅政大臣干的也不错。大清朝之中的官民百姓也没有什么异心。这种情况在古今还是蛮少见的。但是大清天下初定,所有的汉人跟其他的族人都不可以佩戴武器。官场之上挥霍无度,汉末行贿之风也特别的严重。这样的情况之下,大清的败亡,我们也是可以期待一下的。

当时的李氏朝鲜他们是以什么心态在研究康熙朝呢?李氏朝鲜跟大清可以说是世仇了。他们心系大明。李氏朝鲜的孝宗国王甚至还一度想练出10万精兵,准备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只不过这孝宗国王刚说完这句话没两个月就一命呜呼了。所以李氏朝鲜,是特别希望大清赶紧消亡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大清的一举一动,等待时机。他们一定是收集了大量的清朝情报才能得出以上这个结论的。相对来说,这个结论是比较客观可信的。从李氏朝鲜的立场来说,他们是不可能帮助康熙去说什么好话的。可是连李氏朝鲜的人都说了,“国人无二心,诚可异也”。也就可见当时的社会状态还是比较安定的。

可是尽管如此,李氏朝鲜都在这种期盼中慢慢的失去了希望。当时李氏朝鲜的一个使臣出使完大清回国后,对康熙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且观其为政,危亡可以立至。而至今维持者,大明自神宗迄于崇祯,诛求无艺,故民无思汉之心。彼且方用貘道,寡取于民,年且屡丰,此所以维持也”。这里面把明末跟康熙朝做了一个对比。从万历到崇祯,明朝的朝廷对于百姓的各种盘剥,让百姓已经不再思念前朝。康熙朝时期的百姓至少还能吃上饭,不用再像明末一样,被加征的三饷等各种苛捐杂税压迫得不能吃上饭。所以在李氏朝鲜的眼中,康熙朝的百姓至少朝比明末的百姓生活要强一些的。

可见康熙朝的百姓至少要比明朝后期的百姓生活要强。康熙皇帝自然也是要强于这几位皇帝的。所以你说这康熙他是不是明君,这个我们可以讨论。但是如果你说康熙他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昏君,这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虽然康熙跟明朝后面这几位皇帝比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跟李世民、汉文帝这些君王相比的话还是不太行的。我们还是拿《显宗实录》中的几句话来做评价。李氏朝鲜说,“辅政颇善处事,摄政已久,而国人无二心”。李氏朝鲜对清朝这些辅政大臣评价是相当高的。这说明这些辅政大臣干的是不错的。

辅政大臣里面自然就包括了鳌拜。像古代封建王朝这些辅政大臣,他稍微强势一下,在历史中是非常常见的事儿。如果按照鳌拜结局而言,那么霍光可能都要死一万回了。可是汉宣帝在霍光生前,他对霍光下手了吗?康熙自己都说了,鳌拜并没有弑君的嫌疑跟行为,只是嚣张跋扈了一点。那么你干嘛要擒拿鳌拜?你又不是像在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时那种你死我活的境地。康熙擒鳌拜,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一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古人讲“君子不立于危墙”就是这个道理。国家更是如此。所以年轻时康熙皇帝在政治上是非常不成熟的。包括后面的平三藩是如出一辙。康熙的冲动让整个国家陷入到了多年的战乱。

如果对比一下跟康熙这个时候年纪差不多的汉文帝,我们就会发现二者的差距是有多大。你看汉文帝对待周勃的处理方式,全程都做到了收放自如,有着不属于他那个年纪的成熟气质。康熙是完全是比不了的。所以康熙这个昏聩或贤明,得看是他跟谁相比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崇祯   康熙   大明   明朝   朝鲜   昏君   明末   大臣   皇帝   评价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