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李冶,早熟女道士,风流爱诗僧,为何会被唐德宗李适打死?

文||王官令仪

李冶曾对诗僧皎然有爱慕之情

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但太开放了也未必是好。

唐朝四大才女,薛涛和元稹姐弟恋,后被元稹抛弃;刘彩春和元稹少妇恋,也被元稹抛弃;鱼玄机和温庭筠忘年恋,因嫉恨婢女抢自己恋情,将婢女打死,自己也判了死刑。

今天说的这位李冶,早早就出家成了女道士,却和当时无数风流才子瓜葛不清,结果在老年时,竟被唐德宗李适乱棒打死。生在社会风气开放的唐代,对才女们来说,是幸也是不幸。

情窦初开早,遁入道门迟

大才女李冶是一位女道士,但却不是一个正经的女道士。

在唐代,李是国姓,不仅人口众多,而且知名度高。除了皇家李氏外,民间李氏知名的也不少,李白、李商隐、李贺……哪一个不是大名鼎鼎?能在这众多李家明星中闪耀,李冶自是有过人之处。

初看李冶名字,很容易看成是继承父亲女人武则天,又把大唐江山拱手送给心爱女人武则天的唐高宗李治,但李冶和李治之间,虽差那么一点,却整整隔了一百年。虽同生于唐,却气象不同,身份地位殊异。

要说李冶和李治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继承了唐朝开放多情的风气。李治为女人拱手让江山,而李冶,则出家了也忘不了男人。

李冶,字季兰,是唐朝四大才女之一

李冶也叫李季兰,是江南乌程人(今浙江湖州吴兴),天生丽质,眉目如画,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据《唐才子传》记载,李冶幼时“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小时候就才貌双全,除了家族基因优秀外,也是大唐气象使然。

李冶六岁的时候,父亲李孺公抱他到院子里看蔷薇花,让写诗。李冶一出口就惊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什么意思呢?蔷薇是藤蔓植物,需要搭架子让它攀附才好看,如果过了时节还未搭架,就长得乱七八糟了。

这两句诗明着是写花,实则是写自己的心思。“架却”谐音“嫁去”,李冶实际想表达的是,过了待嫁年龄还未嫁出去,心绪乱如麻。

这是一个六岁小女孩该有的心思吗?小小年纪就思嫁,这还了得!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

父亲李孺公自是大感意外和生气,晚上对妻子说:“此女富于文采,然必为失行妇人!”于是萌生了将女儿送往道观的念头。

只能说,李冶有点早熟,思春思的太早了!人家的姑娘都是十几岁了才情窦初开呢,她倒好,六岁就春心萌动,想着嫁人!

她的一句诗,不仅改变了自己的闺女身份,也成了她一生风流性情的预言和写照。

也许是写了思春诗后并未收敛,越发怀春,所以李冶到了十一岁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入了道观,做了女道士。

只能说,这个父亲也是狠角色,为了不让闺女日后成为不守妇道的风流妇人,竟愿意让女儿出家当道士。但是,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捉弄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如何能规避得了呢?你越是逃避命运,命运就越是强硬,把你按在地上蹂躏直到体无完肤。

如果李孺公早知道成了女道士的女儿依然如故的话,还不如早早选一个门当户对少年郎嫁却了事!

或者,既然害怕女儿以后给家族蒙羞,那么在李冶六岁表现出怀春迹象时,就应该当机立断把女儿送入道观,将这种春情扼杀在萌芽状态。可是,任由这种情思滋生漫长,到了十一岁时李冶已成黄花大闺女,再过两三年就真到嫁人年龄了,这个时候李冶情根已深,就算是送到道观里,又怎么斩断尘世情缘呢?

当断不断,害人不浅。未能早点送入道门,致使李冶女不女,道不道,一生未能尽父母意,也未能尽自己意。

李冶并非是看破红尘而主动入道,她是在自己豆蔻年华待人采摘的花一样的年龄,被迫成为女道士的,所以让她专心持斋修道,真有点为难她了!

不过在唐朝当道士,也还是非常不错的。唐皇室姓李,与道教始祖老子李耳同姓,因此唐皇室尊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自认是老子后人,一直奉行崇道政策,举国上下的人们趋之若鹜。

那时,进入道观修行成为一种时尚或者手段。特别是女人,上到后妃公主、名门闺媛,下到诗人才女、平头百姓,只要遇上不顺心的事或一时兴起,就出家去当女道士。

比如唐玄宗的两个妹妹玉真公主(原名李持盈)和金仙公主,就好老庄之学,都是著名女道士;再比如才女薛涛,一场姐弟恋后被元稹抛弃,她毅然穿起道袍做了女道士!(详见本人文章薛涛元稹,初见面就同居,三个月便分离,传奇姐弟恋是谁负了心?)

可见,唐朝时的女道士,并非都是看破红尘、清心寡欲之人,由此来反观女道士李冶的一生,就不会对她的品行有非议了!

试问,谁不爱一个秀美有才而且渴望爱情的妙龄少女呢?!

女道士只是李冶不得已的身份,而非她的枷锁,道观能关住她的人,却关不住她追求爱与自由的心!

唐代女道士皆戴黄冠,因俗女子本无冠,唯女道士有冠,故将女道士称为女冠。

李冶出家在剡中(今浙江嵊州市)玉真观,这道观地处偏僻,也算是个较为清净的所在。她正好借此宝地读经史,习字弹琴写诗,好不逍遥。

不知不觉李冶已在玉真观中度过了五个年头,她的学问和诗歌水平已非昔日可比。更主要的是,她已出落成了十六岁亭亭玉立的大美人,她的心性并没有因为青灯黄冠而磨灭沉寂,而是越发炽热,越发渴望外面的红尘世界。

这样的世界,离李冶并不远。玉真观所在的剡中,物华天宝,风景秀丽,吸引着无数诗人骚客和当地官员前来游览,玉真观因景色幽谧而让文人雅士常常驻足。她,就是观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那些风流多情之辈,见到玉真观中碧玉年华的小女冠李季兰,不由心神荡漾,拿轻佻言语来戏弄她。令他们意外的是,李季兰并不生气,反而眉目含情,欲语还休,这让挑逗者们更加欲罢不能。加之李冶才情超群,和文人雅士们吟诗唱和,对答如流,名气渐渐传开了。

李冶一颗赤诚的心,渴望爱与被爱。在和她情味相投的官员文士中,有些是欣赏她的,比如陆羽、刘长卿,刘长卿曾称她为“女中诗豪”,有些是她喜欢的,如朱放、皎然,有些则是她的知音,如萧叔子、阎伯钧等。

阎伯钧赴剡县任职,她满怀深情地写诗送别: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

流水阊门外,孤舟日复西。

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

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

诗中一股浓浓的暧昧味道,她收到阎伯钧的书信,情思惆怅诉于笔端:

《得阎伯钧书》

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

莫怪阑干垂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

这首诗是不是有点李清照的味道?可惜,李冶的命运没有李清照好,她虽多情,但身为女道士她无法找到自己的赵明诚。

李冶的命没有李清照好

茶圣爱道姑,道姑恋诗僧

作为女道士,李冶的生活并不枯寂,反而很丰富多彩。

她常常和浙江一带的文士泛舟湖上,聚会吟诗,纵情山水间,弹琴复长啸。偶然长夜无聊时,她也能携琴登楼,一曲又一曲地弹奏,宣泄自己心中的相思与哀愁。

她听萧叔子弹琴,听得入迷,便激情满怀写出一歌行体长诗:

《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

妾家本住巫山云,巫山流泉常自闻。

玉琴弹出转寥夐,直是当时梦里听。

三峡迢迢几千里,一时流入幽闺里。

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泉走浪弦中起。

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沥平沙中。

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令仲容听不足。

一弹既罢复一弹,愿作流泉镇相续。

这首诗的气势,是不是有白居易《琵琶行》的味道?明末清初文人黄周星在《唐诗快》里称赞此诗“似幽而实壮,颇无脂粉习气”,可以说李冶完全当得起“女诗豪”的称号!

女诗豪李冶

当然,文人聚会的画风不总是这样的,有时玩开了也就画风突变。有一次李冶和名士们相聚于开元寺,得知诗人刘长卿患有疝气,李冶调侃地问道:“山气日夕佳?”亏得刘长卿反应快,笑着答道:“众鸟欣有托。”在座之人全部露出迷之坏笑。

原来,李冶和刘长卿都很喜欢陶渊明,一个借用陶渊明的诗问你的疝气晚上可好?一个借用陶渊明的诗说,我的重鸟有裤裆兜着,这黄腔开的,一般人可真是接不住。

李冶有萧叔子这样的雅友,有刘长卿这样的损友,但这都不是爱情的样子。她心中的爱情,至少也是她《感兴》诗里的那样,有云雨之欢,有相思之苦,有不眠之夜高楼听曲,有江湖之远寄寓新词,这才是两个人该有的最美好记忆。

《感兴》

朝云暮雨镇相随,去雁来人有返期。

玉枕只知长下泪,银灯空照不眠时。

仰看明月翻含意,俯眄流波欲寄词。

却忆初闻凤楼曲,教人寂寞复相思。

还好,有这么一个人,曾走进过李冶的心里,这个人就是朱放。

李冶从来都不想成为女道士

一个春日的午后,李冶趁道友们午睡,便独自跑到不远处的剡溪中泛舟游荡,在这里她遇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郎朱放。朱放是在剡中隐居的名士,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抚琴吟诗,情意绵绵。

自此,李冶和朱放时常相约品茗清谈、游山玩水,度过了一段优游美好的岁月,后来,朱放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才不得不挥泪告别。临别时,朱放写了首《别李季兰》相赠:

古岸新花开一枝,岸傍花下有分离,

莫将罗袖拂花落,便是行人肠断时。

朱放走后,李冶日夜悬望,无限思念,她写了首《寄朱放》寄托相思。

望水试登山,山高湖又阔。想思无晓夕,想望经年月。

郁郁山木荣,绵绵野花发。别后无限情,相逢一时说。

李冶苦苦等着和朱放重逢的那一天,到时无限情意便可一吐为快,然而,李冶终于没有等来朱放,他们的露水情缘就此结束了。

想思无晓夕,想望经年月。

不过,没有朱放的日子,李冶并不很寂寞。因为她还有陆羽和皎然两位大神作伴,一个是喜欢她的人,一个是她喜欢的人。

先说陆羽,李冶和陆羽可以说是老相识,而且有段“兄妹情”。

陆羽是孤儿,长得丑还有口吃,小时候被龙盖寺的智积禅师在路边捡到后收养。(详见本人文章陆羽:貌丑又结巴,遭父母遗弃的他,如何从孤儿逆袭成神?)

当时李季兰才一岁,她的父亲李孺公卜居于在龙盖寺附近的寺西村里。智积禅师和李孺公夫妇颇有交情,就请李公夫妇帮忙哺育弃婴陆羽。陆羽那时候还没有名姓,李孺公就依着季兰的名字取名季疵,自此季兰季疵一起吃饭,一起玩耍,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一晃眼季疵已是七八岁了,此时李公夫妇思乡心切,一家人返回了千里之外的老家湖州。

小季疵和小季兰就这样分开了。季疵回到龙盖寺,在智积禅师身边煮茶奉水,后来他读《易经》,自卜一卦,卦辞乃是“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取名为陆羽,字鸿渐。

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陆羽来到湖州隐居,这里正是李冶的故乡。此时陆羽二十多岁,意气风发,雄心勃勃,下定决心要写一部关于茶的传世经典。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番艰苦奋斗,陆羽终于从一个孤儿逆袭成了茶圣,他走山访水,钻研茶事,写出了名动一时的《茶经》,让饮茶风气变得大为流行和时尚。

茶圣陆羽喜欢李冶

在隐居湖州期间,陆羽和李冶重逢了。此时的李冶,已出家好几年,但观中岁月并没有在她身上留下干枯的印记,相反,她亭亭玉立,落落大方,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一样。

见到小时候的玩伴和“妹妹”如今出落得像水中白莲花一样美丽,陆羽心动不已,经常满怀热情地去看望李冶妹妹,表达爱慕之情。可是,也许陆羽真的太丑了,所以李冶没有看上他。即便如此,他们的情谊还是非常深厚的,陆羽也是一位大才子,会写诗还煮的一杯好茶,常和李冶酬唱往来,两人引为至交。

有一次,李冶病了,陆羽闻讯专程前去探望,李冶非常感动,欣然命笔写下了一首《湖上卧病喜陆鸿渐至》:

昔去繁霜月,今来苦雾时。

相逢仍卧病,欲语泪先垂。

强劝陶家酒,还吟谢客诗。

偶然成一醉,此外更何之。

人在病中最见真情。这个世界锦上添花的事很多,但雪中送炭就难能可贵了,陆羽和李冶就是这样患难与共的“兄妹”。陆羽后来终身未娶,也许就是因为心中放不下李冶吧!

陆羽有一个至交好友叫皎然,他们两人经常一起饮茶清谈,谈禅赋诗。皎然是著名的诗僧,他在一首《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中写道: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他提倡以茶代酒的茗饮风气,独得品茶三昧。

唐朝时儒释道三足鼎立,唐高祖李渊于625年确定了道先、儒次、佛末的三者次序。所以在有唐一代,文士、名僧和女道士都很多,而且个个都饱读三教经典,才华满腹。

陆羽见皎然和李冶性情相似,就把皎然介绍给了李冶认识。李冶初见皎然,就被皎然高大帅气的外貌和清怡闲淡的内在迷住了。皎然俗姓谢,是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饱读经史子集,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都造诣很深,这样的人怎能让女人不爱。

皎然和李冶自是相谈甚欢。有一次,李冶到杼山访问皎然,说了些别后相思的话,皎然给她回了首诗:常随山上下,勿限江南北。共是忘情人,何由劳相忆。大概意思是说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们是知己,但不能像情侣那样相思缠绵。

李冶不甘心,回去后又大胆地以诗《结素鱼贻友人》相寄: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这首诗是化用了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典故,原诗中这样写:“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书信上写的是什么呢?加餐饭,长相忆!这就是很明显的示爱了。

只是,皎然是禅心已定的和尚,他只重酬唱往来,不谈儿女私情,他看到李冶的示爱信后,写了一首诗答复:

《答李季兰》

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

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

皎然将李冶比作散花天女,可见也是很欣赏她。但此时皎然心静如水,不生涟漪,也因此避免了一场和尚爱道姑的丑闻。

李冶并没有因为求爱不成而失望落魄,她反而很赞赏皎然的性情,她不禁感慨道:“禅心已如沾泥絮,不随东风任意飞。”皎然的心已经像粘在泥巴上的柳絮一样,再也轻狂不起来了。后来皎然当了妙喜寺主持,也算是功业圆满。

李冶和皎然仍是至交朋友,再加上陆羽,他们三人常常在一起谈禅论道,烹雪煎茶,好不逍遥。

才高俊老太,因诗遭杀身

李冶和文士官员们互相唱和赠答,她的才名早已飞出了剡中,她的活动范围也扩大到了广陵(今江苏扬州),当时的广陵是文人荟萃之地,李冶在广陵风头大盛。

李冶的一首《八至》诗,备受时人推崇: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这首诗,前面三句都是起兴,都是为了衬托最后一句。世间情感,最亲最疏莫如夫妻,夫妻关系好时如胶似漆是“至亲”,但一旦不爱就同床异梦,又是最难弥合的“至疏”,真是一语点破世间情呐!

唐朝诗选家高仲武曾这样评论李冶:“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兰则不然,形器既雄,诗意亦荡。自鲍照以下,罕有其伦。”又说她“上比班婕妤则不足,下比韩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

四十多岁的李冶依然风姿绰约

有名家的推崇,李冶名气更响,逐渐传到了唐代宗李豫的耳朵里。李豫爱才,特地召见她赴京入宫,此时的李冶已经四十多岁了,成了一个风姿绰约的中年女道士,皇帝诏见,她不得不入宫,于是写了首《恩命追入,留别广陵故人》的诗,和广陵文友诀别:

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

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

驰心北阙随芳草,极目南山望旧峰。

桂树不能留野客,沙鸥出浦谩相逢。

黄冠之下白发生,自己终究是一个不入流的野客,拖着病体,担着虚名,像沙鸥一样,南北东西漂泊,这次北上,又会遇到怎样的前途呢?

桂树虽好,不能留沙鸥。皇室虽贵,但却容不下她这个有才的女道士,她的结局,诀别故土和友人的那一刻,就已注定。

初到宫中还好,也无非是为皇帝写写诗,粉饰一下太平盛世。可是,这样的太平生活并不长久。到宫中没几年,唐代宗李豫驾崩,唐德宗李适继位。

一开始唐德宗对李冶也很尊崇,还多次称呼她为“俊妪”,也就是俊美的老太太,李冶继续过着她违心的宫廷生活。

然而到了建中四年(783年),泾原镇士卒兵变,攻陷长安,唐德宗带着皇妃、太子等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并被叛军包围了一个多月。

泾原兵变时,被罢官在家闲居的太尉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入主长安。朱泚进入长安后改国号为大秦,年号“应天”。朱泚当了皇帝后,大封官爵,并命留在长安没有逃走的文士写诗赞美新朝廷。

李冶就是在战乱中没有逃走的文士之一。在朱泚未称帝前,李冶和朱泚便有书信往来,基本上就是属于文友的那种,并没有深交。如今朱泚称帝,让写诗赞美朝廷,那写就写呗,写诗还能要命不成!

只能说,女人的政治嗅觉都不敏感,卷在政治漩涡中的女人,能有几个得善终?李冶虽才高,也因才高获罪,这次写诗竟真的要了她的命。

朱泚当皇帝没多久,他的叛军就被唐德宗平定了,逃走的唐德宗回到长安继续当皇帝。

说来也神奇,唐朝近300年的国祚里,都城长安竟然被攻陷了6次,而且每次都能化险为夷,最终平安度过,也是够可以。巡狩回来的皇帝,常常会做两件事:一是收拢人心,二是铲除异己。

李冶因为写诗赞美朱泚的新朝廷而被逮捕,唐德宗李适当面严厉地斥责她:“你为什么要为伪朝写赞美诗,你纵然不能像段秀实一样,可为何不学学人家严巨川?

原来,这段秀实是唐朝一名武将,他趁着朱泚在朝堂上戒备松弛之际,顺手夺来一块象牙朝笏击打朱泚,被击中额头血花四溅的朱沘恼羞成怒,命人围杀了段秀实。宋代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就赞颂过段秀实:“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

而严巨川,则是和李冶一样没来得及逃走的文士,他虽然迫于威严臣服于伪朝,但却写诗道:"烟尘忽起犯中原,自古临危贵道存……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他是冒着被朱泚杀害的危险在作诗呀!

李冶:谁当皇帝都一样,与我何干

只是,严巨川是幸运的,而李冶就没那么幸运了。

唐德宗李适在一顿斥责之后,就下令将李冶“乱棒扑杀之”,也就是说乱棒打死了。此时李冶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太太了,如此结局不得不说很是悲惨!

其实对李冶来说,谁当皇帝都一样,为谁写诗也一样,无非是些违心之作,并不是她喜欢的生活。她这个年轻时的风流女道士,年老时的才高俊老太,一心想的和渴望的,还是回到他的故乡湖州,去邂逅她心中那位风度翩翩的少年郎,双宿双飞!

可惜,生在那样的时代,盛名之下,弱女子并无安身立命之处。

生为女儿身不是错,错的是青灯黄冠了残生


你如何看待李冶的一生?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个人观点,敬请点评》

我是王官令仪(笔名),出版有《大小李杜》《赵一曼》等书,专注文史、评论、诗歌写作,欢迎关注我哦 @王官令仪话文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文士   道士   才女   湖州   黄冠   长安   道观   唐代   唐朝   风流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