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简史:“一部南明史,半部内斗史”,白白把江山拱手送给满清

南明王朝是明王朝的延续,其在世时间是1644年到1662年(不包括明郑时代)。

南明王朝一共有四个皇帝政权和众多的监国政权。四个皇帝政权分别是弘光政权、隆武政权、绍武政权、永历政权。

南明在与满清的斗争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继承了明朝在南方的所有的城池和军队,力量十分强大。并且,在南明王朝的18年时间里,涌现了很多的抗清英雄,比如弘光政权的史可法、隆武政权的黄道周和郑成功、永历政权的李定国等等。

那么,为什么拥有绝对实力的南明王朝最后会被清朝灭亡呢?

南明王朝的的全过程是一个令人气愤和痛恨的过程。事实上,南明虽然拥有绝对的实力,但是,它的内部一直处于内斗之中。南明的大臣之间、政权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

因此,实际上,南明并不是灭亡于清朝手里,而是灭亡于自己手里。南明的经历真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亲痛仇快的感觉。

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南明令人气愤、痛恨的历史吧!

一.弘光时代

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至此,存世276年的明王朝宣告灭亡。

明朝灭亡的时候,李自成已经占领了陕西、北直隶(今河北、天津、北京一带)、山西;张献忠已经占领了四川;清军已经占领了关外。

不过,明朝还剩下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一带)、浙江、福建、云南、江西等广大土地,仍然还有半壁江山。而且,北京沦陷以后,明朝的陪都南京成为了唯一的政治中心。

崇祯帝自缢身亡的消息传到陪都南京以后,留守在南京的大臣们决定拥立新的皇帝,来统治明朝剩下的半壁江山。

对于拥立新皇帝,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拥立和崇祯帝的堂弟、明神宗(万历帝)第三子福王朱常洵的长子朱由崧为皇帝,此时,朱由崧正在淮安;东林党人则是主张拥立崇祯帝的堂叔、明穆宗(隆庆帝)第四子潞王朱翊镠的第三子朱常淓为皇帝,此时,朱常淓正在杭州。

当时,崇祯帝已经去世,他的儿子们也全部在北京沦陷于清军手里,因此,明朝也就不可能从崇祯帝的后代中挑选皇帝了。

于是,明朝只能从明光宗朱常洛(崇祯帝的父亲)的后代中挑选皇帝。但是,明光宗的7个儿子已经全部去世了。而且,这7个儿子中只有崇祯帝留下了后代,但是,崇祯帝的后代都沦陷于清军手里。因此,明朝也就不可能从明光宗的后代中挑选皇帝了。

于是,明朝决定只能从明神宗朱翊钧(明光宗的父亲)的后代中挑选皇帝。当时,明神宗第三子朱常洵的长子朱由崧正好逃难到了淮安,距离南京很近,可以最短时间内即位。而且,他的父亲福王朱常洵曾经和明光宗争夺了15年的太子之位,威望和名气也比较高。因此,对于当时的情况,朱由崧即位是最合适、最好的选择。

但是,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坚决反对拥立朱由崧为皇帝,而是主张拥立明穆宗朱载坖(明神宗的父亲)第四子潞王朱翊镠的第三子朱常淓为皇帝。原因是朱常淓以贤明著称,而且,就连名臣史可法也主张拥立朱常淓为皇帝,还直接抨击朱由崧“不忠不孝”。而且,朱常淓此时正在杭州,距离南京也很近。

随后,朱由崧为了能够顺利称帝,立即派太监卢九德去找驻军在江北的四镇总兵求助。明军将领高杰、黄得功等人为了得到拥立之功,立即支持拥立朱由崧为皇帝。

然而,高杰、黄得功和顶头上司凤阳总督马士英正在和史可法密谋拥立朱常淓的皇帝。但是,很识时务的马士英看到自己的部下都拥立朱由崧,自己再想争也没什么意义。于是,马士英立即抛弃了史可法,支持拥立朱由崧为皇帝。

随后,马士英率军护送朱由崧从淮安到达了南京,东林党人和史可法见状,知道大势已去,也就只有接受这个现实了。随后,南京的大臣们拥立朱由崧为监国。

1644年五月,朱由崧在南京紫禁城武英殿正式即位,这就是明安宗,又叫明简帝,又叫弘光帝。

为了区分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历史上把朱由崧建立的明朝称之为“南明”。至此,朱由崧成为了南明第一代皇帝。

弘光帝即位后,立即为明朝的皇帝、皇后们上谥号,并为殉难的大臣们的上谥号,以此来强调自己的正统地位。

弘光帝先后追谥明熹宗的皇后懿安皇后张嫣为悊皇后;自己的祖母郑贵妃为孝宁太皇太后;自己的父亲福王朱常洵为恭宗孝皇帝,葬在明熙陵;嫡母邹氏为寿皇太后;生母姚氏为圣皇太后;胞弟颍上王朱由榘为颍王;崇祯帝为思宗烈皇帝,崇祯帝的皇后周皇后为烈皇后;懿文太子朱标为庙号兴宗,谥号孝康皇帝,朱标的正妻常氏为孝康皇后;建文帝朱允炆为惠宗让皇帝,建文帝的皇后马皇后为让皇后;景泰帝朱祁钰为代宗景皇帝,景泰帝的皇后汪皇后为景皇后。

与此同时,弘光帝还为北京沦陷后殉难的大臣上谥号,一共追封了24人。紧接着,他开始追封以前的大臣,比如,明太祖时期的冯胜、冯国用、丁德兴、廖永忠、耿炳文等等;建文帝时期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等;明武宗时期的蒋钦、陆震等等;明熹宗时期的左光斗、周朝瑞、周宗建等等。

紧接着,弘光帝开始大封群臣。他任命原来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原来的凤阳总督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衔、凤阳总督;原来的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张慎言为吏部尚书;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等等。

至此,这一系列措施让刚刚诞生的南明王朝看上去散发着一番新气象。事实上,南明弘光政权实际上却是危机四伏。

弘光帝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在担任福王世子和福王的时候就是一个酒色之徒。因此,他即位后,立即沉湎于酒色之中,荒废朝政。

此后,朝政大权逐渐落到了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手里。但是,马士英等人则是醉生梦死,公开售卖官职。至此,弘光政权朝政混乱,遍布着尸位素餐的人。

并且,弘光帝的皇位是南京大臣们妥协的产物,以钱谦益、史可法为首的大臣一直不愿意让弘光帝即位。此后,南明内部大臣们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因此,南明的党派斗争丝毫不弱于明朝。

此外,弘光帝的皇位是江北的四镇军阀拥立而得到的,因此,江北四镇开始以“从龙元勋”自居,飞扬跋扈,不服从朝廷的调遣。此后,南明朝廷再也没有人能够控制这支军队了。

与此同时,弘光政权自己盘剥和压榨老百姓。弘光政权每年要从江南各地搜刮大量的金钱和财物,来维持朝廷庞大的开销。甚至,即使这样,弘光政权的财政仍然是入不敷出。由此可见,弘光政权上到皇帝,下到大臣,有多么的骄奢淫逸。

其实,弘光帝刚刚即位的时候,有人建议减免赋税来稳定民心。但是,掌控南明实权的史可法坚决反对。史可法认为,现在朝廷需要大量的钱财来扩充军队,不能够减免赋税。此后,弘光政权始终都对老百姓增加赋税。

不过,弘光政权对“沦陷区”却是非常慷慨。比如,清军占领北直隶和山东以后,弘光帝立即下令北直隶免税5年,山东免税3年。而这只不过弘光帝的政治宣传罢了。

此时,全国形势和力量对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自成原本就只是一个平民,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格局和理想。在占领北京以前,他还能通过约束部下、善待百姓来争取民心。占领北京以后,他自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于是,他逐渐暴露了残暴凶狠的本性。

从进入北京开始,李自成对北京城内的官吏和贵族进行了一系列烧杀抢掠的行为。明朝有个官员名叫吴襄,被李自成抄家了,并且,他的儿媳妇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宗敏霸占了,而陈圆圆的丈夫就是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

吴三桂是明军的山海关守将,他率领的关宁铁骑是明朝的精锐部队。随后,李自成写信给吴三桂,希望他能够归顺于大顺政权。吴三桂知道明朝已经大势已去,就打算率军回到北京,向李自成投降。

但是,不久,吴三桂在向北京进军的路上得知李自成已经抄了他的家,刘宗敏还霸占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大怒,留下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于是,吴三桂打算回到山海关,与李自成决一死战。

吴三桂自知不是李自成的对手,于是,他决定联合清军来打击李自成。随后,吴三桂写信给掌管大清国实权的摄政王多尔衮,希望多尔衮能够出兵支援自己。

多尔衮看到写封信以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他集结了大清国所有的精锐部队,由他亲自率领,星夜兼程前往山海关,支援吴三桂。

不久,多尔衮率领的清军和吴三桂率领的明军组成联军,在一片石与李自成进行了决战。结果,李自成被打得大败,只能狼狈逃回北京。从此,李自成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历史上把这场战役称之为“一片石之战”。

李自成回到北京以后,正式称帝,接受了百官的朝贺。之后,他立即率领大顺军残部退回西安。从此,大顺政权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紧接着,多尔衮率领清军攻占北京。不久。多尔衮把6岁的顺治帝从盛京接到北京,开始了清王朝在全国长达268年的统治。

清军入关以后,多尔衮留守北京,坐镇后方,总览全局。随后,他决定派兵消灭江南的弘光政权、陕西的李自成、四川的张献忠三支主要力量,并统一全国。

1644年,多尔衮册封他的弟弟多铎为定国大将军,与明朝降将孔有德、耿仲明等人率军南下,向南京进军,攻打弘光政权;他又册封他的哥哥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与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等人率军西征,向西安进军,追击李自成。

多铎南下不久,李自成打败了阿济格,并渡过黄河,威胁着刚刚入关的清王朝。于是,多尔衮迅速命令多铎掉转矛头,先去攻打李自成。不久,多铎将李自成打得节节败退,并在1645年年初占领了潼关和西安,李自成只剩率领残部撤出西安。至此,李自成已经被彻底打垮。

多铎占领西安以后,多尔衮立即命令阿济格继续西征,彻底平定李自成,又下令多铎继续南下,攻打弘光政权。多铎南下以后,立即占领了河南,开始向着弘光政权的腹地江南发动进攻。

并且,李自成退出西安以后,立即打算沿着长江,向南京进军,攻打弘光政权。

至此,弘光政权面临着李自成和清军的两面威胁,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了。

面对李自成和清军的夹击,弘光政权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为最大的敌人是李自成,应该全力对付李自成。不过,也有一部分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史可法主张应该把抗击清军当作当务之急,马士英主张应该让清军和李自成自相残杀,来坐收渔翁之利。

不久,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当地的百姓杀死。至此,清军成为了弘光政权最大的威胁。

不过,此时,弘光政权仍然忙于内斗之中。1645年,有一个自称崇祯帝太子朱慈烺的人到达了南京,弘光帝立即命令人将他关进了监狱。后来,经过大臣审讯,才知道那个人叫假太子王之明。

之后,宁南侯左良玉在武昌起兵,打着“救皇太子、诛马士英”的旗号,以“清君侧”为名义,率军沿着长江东进,攻打南京。至此,弘光政权发生了严重的内乱。

随后,马士英立即派弘光政权的主力江北四镇去抵抗左良玉,致使南明的江淮防线十分空虚。

这时候,多铎率领的清军已经开始对南明发动攻击。1645年三月,清军正式攻入了南明境内,先后占领了归德、颍州、太和、泗州、徐州等地,一直打到了淮河沿岸,威胁着江北重镇扬州的安全。

然而,由于马士英已经把明军的主力都调去攻打左良玉了,导致明军在江北的防御力量十分弱小。因此,清军一路上并没有遭到太大的抵抗。

随后,清军对扬州发动了进攻。此时,守卫扬州的统帅正是史可法,史可法率领扬州的军民誓死抗击清军。

不过,由于扬州附近的守军都被马士英调去攻打左良玉了,兵力十分空虚。于是,史可法立即向朝廷求救。然而,南明手握重兵的统帅们个个拥兵自重、相互观望,没有人愿意出兵救援扬州。

扬州城一共被清军围困了一个多月,清军损失惨重。四月二十五日,清军攻占扬州,史可法壮烈殉国。随后,多铎为了报复誓死抵抗的扬州军民,对扬州进行了长达10天、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扬州十日”。

扬州沦陷后,弘光政权的都城南京已经暴露在了清军的攻击范围内。五月初八,清军在瓜洲(今江苏扬州邗江区瓜洲镇)渡江,并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登岸,开始对弘光政权进行了最后的攻击。

清军在瓜洲渡江以后,江南的守将一部分投降了清军,一部分四散而逃。此时,弘光帝正在和宠妃们饮酒作乐,得知清军渡江的消息以后,五月十一日凌晨,他慌忙率领亲信逃出了南京城。

弘光帝出逃的消息震惊了南京城内的大臣们。大臣们迅速陷入混乱之中,掌控弘光政权实权的马士英带着弘光帝的嫡母邹太后出逃。随后,大臣们把假太子王之明救出了监狱,拥立他在武英殿为皇帝。

弘光帝逃出南京以后,立即到达了太平府(今安徽当涂),把太平府的按察院作为自己的行宫。

五月十五日,清军攻占南京,王之明和留在南京的南明大臣全部投降了清军。紧接着,多铎命令降将刘良佐率领清军继续追击弘光帝。

于是,弘光帝慌忙带着宠妃从太平府逃到了芜湖,被江北四镇之一的芜湖守将靖国公黄得功收留。

不久,清军打到了芜湖,弘光帝只能率军抵抗清军,却被清军打得大败。

五月二十二日,南明将领田雄、马得功、丘钺、张杰、黄名、陈献策冲上弘光帝的龙舟,劫持了弘光帝,将弘光帝献给了清军。

五月二十五日,弘光帝被多铎带回了南京。结果,弘光帝刚从聚宝门进入南京,就遭到了南京百姓的唾骂和投瓦砾。由此可见,南京百姓对弘光帝的痛恨。

弘光帝被俘虏清军以后,南明彻底陷入崩溃之中。从此,南明内部四分五裂,再也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因此,其实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弘光帝是南明唯一的皇帝,此后的南明皇帝和监国更多的是诸侯。因此,弘光帝被俘后,南明就已经名存实亡了。

弘光帝被俘后,南明的宗室蠢蠢欲动,比如,杭州的潞王朱常淓、抚州的益王朱慈炲、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福州的唐王朱聿键、绍兴的鲁王朱以海等等。至此,南明的斗争由党派斗争升级为政权斗争。

弘光帝被俘虏的消息传到了杭州,留守在杭州的南明大臣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等人拥立朱常淓为监国。

六月十一日,清军逼近杭州,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等纷纷逃跑。至此,清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杭州的守军。

六月十三日,朱常淓开城向清军投降。至此,杭州沦陷,清军俘虏了邹太后、潞王朱常淓和淮王朱常清。随后,朱常淓、朱由崧以及南明被俘虏的大臣和贵族一起被多铎押回北京。

就在这时,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颁布了“剃发令”,要求全国的汉人全部剃发,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

剃发令让江南百姓在江南掀起了抗清的狂潮。清军在攻打嘉定(今上海嘉定区)和江阴(今江苏江阴)的时候,受到了当地军民的顽强抵抗,于是,清军下令对江阴和嘉定的百姓进行了大屠杀,史称“江阴屠城”和“嘉定三屠”。

1646年,多尔衮以弘光帝、潞王朱常淓、假太子王之明等17人企图起兵反清为理由,把他们全部斩首在菜市口。至此,弘光帝成为了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公开处死的皇帝。

至此,仅仅存世1年多的南明弘光政权宣告灭亡。

二.隆武时代

弘光帝清军被俘虏以后,1645年六月,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3个儿子唐王朱桱的第8世孙朱聿键(和崇祯帝的爷爷明神宗平辈)在福州被郑芝龙、黄道周等拥立为皇帝,这就是明绍宗,又叫明襄帝,又叫隆武帝。

同时,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0个儿子鲁王朱檀的第9世孙朱以海(和崇祯帝的父亲明光宗平辈)在绍兴被张国维、钱肃乐、张煌言、郑遵谦等人拥立为监国。

其实,朱以海也想称帝。朱以海和隆武帝都不是崇祯帝的近亲,因此,他们即位的资格是相等的。但是,隆武帝称帝的时间早于朱以海,率先得到了福建、江西、广东等省份的支持。而朱以海的势力仅仅局限于浙东,并且,就连朱以海的内部也有人支持隆武帝。因此,朱以海不得不宣布自己为监国。不过,张国维和熊汝霖等人拒绝隆武帝的诏书,仍然支持朱以海。

除了隆武帝和朱以海以外,164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后代靖江王朱亨嘉也自称监国,以桂林为都城,改称弘光元年为洪武278年。1646年,明神宗第七子朱常瀛的儿子朱由榔在肇庆自称监国。不过,他们自知势力不敌隆武帝,都归附于了隆武帝。但是,鲁王朱以海坚决挑战隆武帝的权威。

福建的隆武帝、浙东的鲁王监国表面上是一个政权,实际上,它们并不能互相领导对方。这样一来,南明实际上一下子出现了两个政权。两个政权相互制衡,相互倾轧。并且,广西的靖江王监国和广东的桂王监国也在暗地里蠢蠢欲动。至此。南明的内斗由大臣之间升级为政权之间。

隆武帝即位后,遥尊弘光帝为太上皇;高祖唐敬王朱宇温为明惠帝,曾祖唐顺王朱宙栐为明顺帝,祖父唐端王朱硕熿为明端帝,父亲唐裕王朱器墭为明宣帝。这四代先祖的正妻也被追封为皇后。

同时,隆武帝将福建布政司改名为福京,福州府为天兴府。并且,他任命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郑芝龙为太师。至此,黄道周掌控了朝政大权,郑芝龙掌控了兵权。

隆武帝是南明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也是一个有抱负的皇帝。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关爱百姓,联合起义军对抗清军,企图恢复明朝的江山。至此,南明焕发了很大的生机。

虽然,隆武帝雄心勃勃,但是,隆武政权的大权都掌控在郑芝龙的手里。海盗出身的郑芝龙并不在乎抗清事业的进行,而是更在乎自己的利益。并且,郑芝龙的军队军纪败坏,惹得老百姓十分气愤,使得隆武政权逐渐丧失了民心。

不过,郑芝龙的儿子郑森由于年轻有为,胸怀大志,受到了隆武帝的喜爱。随后,隆武帝赐姓郑森为朱,赐名成功。他就是后来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抗荷名将郑成功。

并且,隆武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仍然在继续,并不弱于明朝和弘光政权,以黄道周为首的大臣和以郑芝龙为首的将领拉帮结派,排除异己,使得隆武政权内部的斗争越来越严重。

此外,隆武政权和鲁王监国的矛盾也日益激化。鲁王朱以海坚决同隆武政权分庭抗礼,不接受隆武帝的册封。此后,隆武帝和朱以海都在积极拉拢对方内部的大臣和将领。隆武帝名义上掌管福建、江西、广东、广西等省份,实际上他只能控制福建。

这时候,朱以海很多部下都在暗中接受了隆武帝的册封,表示向隆武帝效忠。至此,朱以海十分气愤。

1646年正月,隆武帝派大臣陆清源带着10万两白银前往浙东犒劳大军,却被朱以海下令杀死。并且,朱以海曾经给隆武帝上书,在书信中称呼隆武帝为“皇叔”而不是“皇帝”导致隆武帝直接斩杀了信使。至此,隆武帝和朱以海的矛盾日益激化。

不久,朱以海派人前往福京册封郑芝龙,结果,他派去的人被隆武帝杀死。至此,这一事件不仅仅激化了隆武帝和朱以海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隆武帝和郑芝龙之间的矛盾。

为了收复杭州,1645年,朱以海曾经两次派兵攻打驻守在杭州的清军,却都被清军击退。

不过,黄道周是真心抗清的。1645年七月,黄道周前往江西主持抗清,收编了很多抗清力量,迅速扩充到上万人。不过,由于这支部队缺乏训练和缺少粮草,最终还是失败了。1645年九月,黄道周在婺源(今江西婺源)兵败被俘,被押送到南京处死。

黄道周被俘后,隆武帝为了摆脱郑芝龙的控制,决定亲自前往江西主持抗清。1646年初,隆武帝从福州到达了延平(今福建南平)。

然而,隆武帝的意图被清军识破了。1646年春天,清军江西提督金声桓率军向江西南部进军。不久,清军占领了吉安,逼近了赣州。于是,隆武帝立即从延平前往赣州,并下令各路大军救援赣州。

然而不久,1646年五月,清军的征南大将军博洛率军南下,攻打朱以海。此时,由于江南遭遇旱灾,导致钱塘江的水位大减。随后,清军顺利渡过钱塘江。至此,方国安的钱塘江防线土崩瓦解。

清军在钱塘江登岸以后,朱以海的部队节节败退。五月二十九日,朱以海在张煌言和张名振的掩护下,逃出绍兴,从台州逃到了海上。六月初一,清军攻占绍兴。

这时候,叛将张国柱押着朱以海的家眷投降了清军。随后,清军以此为要挟,要求朱以海投降,却遭到了朱以海的拒绝。此后,朱以海一直流亡在海上。

占领浙东以后,清军继续南下,准备灭亡福建的隆武政权。此时,掌控隆武政权实权的郑芝龙早就打算投降清军。因此,他并没有让明军顽强抗击清军。

八月十三日,博洛开始进攻隆武政权的腹地福建和浙南。十九日,清军占领了天险仙霞岭(今浙江江山保安乡境内),南明将领郑鸿逵不战而逃。至此,隆武政权的灭亡命运已经不可挽回了。

八月二十一日,隆武帝被迫离开延平,逃到了汀州(今福建长汀)。八月二十八日,清军攻占汀州,隆武帝于当天就被清军杀害了。

九月十九日,清军占领了福州。随后,明朝在福建的宗室全部都被清军杀害了。

此时,隆武政权还剩下郑芝龙的军队。但是,郑芝龙一直主张投降清军。因此,他并没有率军抵抗清军。十一月,郑芝龙不顾儿子郑成功的反对,率军前往福州投降了清军。

此后,郑成功率军退到金门、厦门一带,开始了他独立领导军队抗击清军的传奇生涯。

至此,仅仅存世了1年多的隆武政权宣告灭亡。

三.绍武时代

隆武帝被杀以后,1646年十月初十,崇祯帝的堂弟、明神宗的第七子朱常瀛的儿子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宣布监国。

十天后,十月二十日,清军占领了赣州,朱由榔大惊,立即放弃了广东,从肇庆逃到了梧州。

朱由榔的出逃,让广东的南明军民对他十分失望。随后,在广东权力真空的情况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在大学士苏观生、顾元镜等人的拥立下成为监国。

几天后,十一月五日,朱聿鐭在广州以“兄终弟及”的名义正式称帝,这就是明文宗,又叫明节帝,又叫绍武帝。

绍武帝即位后,为了表彰苏观生等人的拥立之功,册封苏观生为首席大学士,掌管兵部;顾元镜、曾道唯等人也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掌管六部。至此,苏观生掌控了绍武政权的实权。

绍武政权的主力部队是广东总兵林察的军队。后来,苏观生又招降了石壁、马玄生、徐贵相、郑廷球四姓海盗,以此来增强绍武政权实力。

绍武帝称帝的消息传到梧州以后,朱由榔十分生气。随后,他立即从梧州回到了肇庆。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正式称帝,这就是明昭宗,又叫明匡帝,又叫永历帝。

至此,南明一下子出现了两个政权,分别是广州的绍武政权和梧州的永历政权,也标志着南明内部的斗争由政权之间的实际分裂升级为彻底公开分裂。

永历帝即位后,立即派人去广州劝绍武帝取消帝号。结果,苏观生大怒,下令将永历帝派来的人斩首了。随后,苏观生派陈际泰率领绍武政权的主力前去攻打肇庆的永历帝。

永历帝曾经派人向绍武帝求和,却遭到了绍武帝的拒绝。于是,永历帝派林佳鼎、夏四敷率军会合韶州将领李明忠,一起对抗绍武帝的大军。

十一月二十九日,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在三水县(今广东佛山三水区)城西正式交战。至此,南明内战全面爆发。

很快,绍武政权的军队大败,统帅陈际泰临阵脱逃。随后,林佳鼎决定乘胜进军,攻打广州,企图灭亡绍武政权。

这时,绍武政权的总兵林察利用和林佳鼎过去的关系,使用诈降计把林佳鼎引诱到了三山(今广东佛山南海区桂城街道三山)。随后,林察派四姓海盗伏击了林佳鼎,将林佳鼎打得大败。林佳鼎和夏四敷掉到水里淹死,李明忠单骑逃出,永历政权的军队全军覆没。

永历政权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了广州,苏观生立即下令军民张灯结彩,粉饰太平。

然而,就在南明陷入内战的时候,佟养甲、李成栋率领清军已经占领了潮州、惠州,一直打到广州附近。

但是,清军缴获了南明的地方官印,利用地方官印向绍武帝传递“天下太平”的假消息。因此,绍武帝一直都毫无准备。甚至,清军已经攻入城内的时候,绍武帝仍然以为自己十分安全。

十二月十五日,李成栋派300人进入广州城北花山,又派10个人混入了广州城。随后,清军在混入城内的清军配合下,从东门杀进了广州。

士兵向绍武帝报告清军进城的消息,绍武帝和苏观生由于被清军迷惑,并不相信这个事情。结果,苏观生以妄言惑众的罪名斩首报信的士兵。

随后,清军占领了广州的城墙,并从城墙上向城内射箭,射杀了众多的士兵和百姓。至此,广州城内迅速陷入混乱之中。

不久,清军进城的消息被证实,苏观生想要集结大军抵抗清军。但是,绍武政权的主力已经被他派去肇庆攻打永历帝了,因此,此时的广州城内十分空虚。

于是,苏观生亲自率军抗击清军,与清军进行了一天一夜的殊死决战。清军看到明军十分勇猛,正要打算撤退。然而,就在这时,内奸谢尚政出卖了苏观生,带领清军进城。苏观生措手不及,迅速溃败。不久,苏观生写下了“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八个大字以后,自缢死亡。

得知苏观生兵败的消息以后,绍武帝决定混在乞丐当中逃出广州,却还是被清军俘虏了。随后,李成栋下令杀死了绍武帝。

至此,仅仅存世40多天的绍武政权宣告灭亡。

四.永历时代

绍武帝被杀以后,永历帝成为了南明唯一的皇帝。至此,南明进入到了永历时代。

1646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由于害怕清军,永历帝彻底放弃了广东,从肇庆逃到了梧州。不久,清军向永历帝发动了进攻,于是,永历帝慌忙从梧州逃到了桂林。

永历帝逃到桂林的时候,立即遭到了清军的攻击。随后,明军在桂林与清军交战。结果,明军在葡萄牙军官费雷拉率军的300个葡萄牙士兵的帮助下,一举打败了清军,取得了桂林保卫战的胜利。

1647年正月,李成栋率领清军从三水(今广东佛山三水区)打到了高明(今广东佛山高明区),驻守肇庆的两广总督朱治涧不战而逃。不久,清军占领了梧州。至此,刚刚诞生的永历政权遭到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直到这时,南明的嫡系部队已经损失殆尽,此后,南明只能依靠大顺军、大西军、郑氏集团等抗清力量来对抗清军。

然而,就在这时,南明的第一次抗清高潮出现了。

1.第一次抗清高潮(1647年到1651年)

李自成被杀以后,他的部下郝摇旗、刘体纯、李过等人率领大顺军的残部进入到了湖南,准备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接受永历帝的诏令。

1647年,郝摇旗把永历帝护送到了柳州,并派兵到桂林对战清军。

同年年底,明军在全州(今广西全州)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历史上称之为“全州大捷”。全州大捷是永历政权抗击清军取得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彻底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焰,十分鼓舞全国抗清的人心。

1648年,何腾蛟、瞿式耜率领明军在湖南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一举收复了整个湖南。这是永历政权第一次收复大片的土地。

由于全州大捷和湖南光复,永历政权十分鼓舞人心,一时间抗清的热潮传遍大江南北。此后,抗清的声势更加强大,逐渐从湖南、广西扩张到了江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份,几乎遍布了整个南方。

1648年正月,清朝的江西提督金声桓宣布反清复明;四月,清朝的广东提督李成栋宣布反清复明;清朝的广西巡抚耿献忠宣布反清复明。

与此同时,北方也出现了多支反清力量。同年,清朝的大同总兵姜镶、延安营参将王永强、甘州副将米喇印也宣布反清复明。

此时,永历政权的势力遍布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山西、陕西、甘肃,一共12个省份,几乎席卷了大半个天下。这是南明出现的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至此,南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转,拥有了多个力量的支持。1648年八月,永历帝回到了肇庆,开始主持抗清全局。

如果照这样的形势进行下去,也许永历帝还真的能把顺治帝赶回关外。但是,这些力量只是在名义上支持永历帝,实际上,他们仍然是各自为政。而且,永历政权的朝廷内部也是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甚至,就连永历政权的核心力量大顺军都遭到了严重的排挤。

此外,全国的抗清力量之中,还有多支不服从于永历帝的号令的,比如,此时正在收复福建的鲁王朱以海、厦门的郑成功等等。

因此,永历时代,南明实际上形成了两个抗清体系,一个是以朱以海、郑成功为主的东南沿海抗清力量,主要活动在浙江、福建、江苏一带;另一个是以永历政权为主的西南抗清力量,主要活动在云南、广西、贵州一带。两派之间只能说是“盟友”的关系,并不能算是一个整体。

1649年七月,清军占领了南昌,金声桓兵败自杀。至此,清军重新占领了江西。

同一天,何腾蛟在湘潭兵败被俘,六天后,何腾蛟在长沙被清军杀害。至此,清军重新占领了湖南。

1650年正月,清军将领孔有德在桂林俘虏了瞿式耜、张同敞,并把他们杀害。至此,清军重新占领了广西。

三月,清军在信丰(今江西信丰)打败了李成栋,李成栋在逃跑渡河的时候坠马掉进河里淹死。至此,清军重新占领了广东。

与此同时,清军又通过镇压和招降的手段,陆续平定了四川、山西、甘肃等省份,刚刚有了好转的永历政权又走向了下坡路。

与此同时,流亡海上的朱以海发动了收复福建的战争,给予清军以沉重的打击。

隆武帝被杀以后,驻守在金门、厦门郑氏集团将领永胜伯郑彩(郑芝龙的侄子)率领隆武政权的大部分残部投降了鲁王朱以海。至此,朱以海的势力大大增强。

不久,清军统帅博洛率领清军主力撤出福建,回到了北京。于是,朱以海在郑彩、张名振的支持下,趁机发动了收复福建的战争。

1647年正月,朱以海宣布誓师,表明了自己坚决抗清的决心。随后,他率军攻入福建,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原本投降清军的隆武朝大臣也纷纷投降了朱以海。很快,朱以海就横扫了半个福建。到1648年,朱以海已经收复了闽东北,逼近福州。

然而,就在朱以海取得一系列胜利的时候,明军内部的斗争也开始了。

1648年,掌控朱以海军队实权的郑彩杀死了大学士熊汝霖和义兴侯郑遵谦。随后,不甘心成为傀儡的朱以海任命兵部尚书钱肃乐为大学士。然而,不久,郑彩又逼死了钱肃乐。至此,朱以海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乱。

不久,清军派兵南下,配合浙闽总督陈锦辖,进攻朱以海。此时,由于郑彩专权,朱以海迅速溃败。很快,清军陆续占领了被朱以海收复的所有城池。

面对清军的强大攻势,朱以海只能向驻守在泉州和漳州的郑成功求救。但是,郑成功表示只尊奉隆武帝的号令,拒绝援助朱以海。

1649年,已经大势已去的朱以海逃到了沙埕(今福建福鼎沙埕镇)。不久,朱以海的部下张名振占领了健跳所(今浙江三门健跳镇),并把朱以海接到了那里。

这时,郑氏集团的内部也发生了斗争。郑彩和郑成功发生了严重的内斗,结果,郑成功大败郑彩,郑彩不得已向朱以海求救。随后,朱以海趁机收编了郑彩的部下。然而,明军经过郑彩之乱,其败局已经不可挽回了。

不久,张名振派兵袭杀了不服从朱以海调遣的舟山守将黄斌卿,并把朱以海接到了舟山。随后,朱以海在舟山励精图治,收编了浙东一带的抗清力量,打算东山再起。

1651年,清军将领陈锦率军攻占了舟山,朱以海在张名振、张煌言等人的掩护下逃到了厦门,投靠郑成功。

郑成功是隆武帝的支持者,不愿意听从朱以海的号令。不过,郑成功念在朱以海是明朝宗室,还是收留了朱以海,把他安排在了金门居住。

1653年,朱以海在金门正式取消了监国的称号,从此,朱以海一蹶不振,一直居住在金门和南澳(今广东南澳),最终在1662年病逝。

到1651年,随着支持永历政权的大顺军和东南沿海的朱以海先后兵败,至此,第一次抗清高潮宣告失败。

其中,1647年到1648年为第一次抗清高潮的爆发时期,1649年到1651年为第一次抗清高潮的失败时期。并且,支持永历政权的大顺军是第一次抗清高潮的核心力量。

2.第二次抗清高潮(1651年到1654年)

1651年,清军已经基本上消灭了永历政权所有的力量,永历政权面临着濒临灭亡的边缘。就在时候,张献忠的残部李定国、孙可望等人投降了永历帝,成为了永历政权的中坚力量。

原来,1646年,多尔衮派清太宗的长子肃亲王豪格率军攻入四川,对战张献忠。1647年,豪格射杀了张献忠,横扫了整个四川。此后,大西军的残部一直活动在云南、贵州一带,并在名义上接受永历帝的领导。

1652年,就在永历政权即将灭亡的时候,孙可望和李定国率部正式投降了永历帝,成为了永历政权的中坚力量。

此后,永历政权在李定国等人的率领和主持下,对清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1652年,李定国率领8万大军正式北伐。不久,李定国取得了靖州大捷,收复了一部分湖南。紧接着,李定国取得了桂林大捷,杀死了清朝的定南王孔有德,收复了整个广西。随后,李定国率军北上,取得了衡阳大捷,杀死了努尔哈赤的孙子敬谨亲王尼堪,收复了大半个湖南。至此,李定国收复了广西全部和大半个湖南。

同年,大西军的另一个统帅刘文秀率军攻入了四川。很快,刘文秀取得了叙州大捷、停溪大捷,收复了川南和川东。至此,刘文秀横扫了大半个四川。

与此同时,大西军另一个统帅孙可望率军取得了辰州大捷,进一步增强了明军在湖南的声势和力量。

此外,郑成功和张名振也在这一时期对福建、浙江、江苏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给予清军以沉重打击。

朱以海失败以后,郑成功从朱以海手里拿过“接力棒”,成为了东南沿海抗清的主要力量。

并且,为了能够缓解南明内斗的局面,郑成功宣布接受了永历帝的封号。随后,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王。

1651年下半年,郑成功、张煌言率军对漳州、泉州一带的清军发动了进攻,先后取得了磁灶大捷、钱山大捷、小盈岭大捷等等,占领了平和、漳浦、诏安、南靖等城池,给予清军以沉重打击。

1652年正月,郑成功占领了海澄(今福建漳州龙海区海澄镇),包围了长泰(今福建长泰)。随后,清军将领陈锦率军救援长泰。结果,郑成功打败了陈锦,占领了长泰,取得了江东桥战役的胜利。

紧接着,郑成功率军包围了漳州。清军为了救援漳州,派兵进攻郑成功的核心厦门。随后,郑成功派陈辉率军在崇武(今福建惠安崇武镇)截击清军,取得了崇武之战的胜利。至此,郑成功的声势震惊了福建。

此时,永历政权的版图已经达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以及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分,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小部分。至此,永历政权的势力横扫了9个省。

永历政权的声势再一次震惊了天下,很快,抗击清军的声势再一次席卷了大江南北。这是永历时代出现的第二次抗清高潮。

不过,很快,清军就重新取得了胜利。1652年十月,刘文秀在四川与吴三桂进行交战,并在保宁之战中战败。之后,刘文秀不得不退出四川。

与此同时,孙可望为了抢夺李定国的功劳,让李定国退出湖南。然而,他却在宝庆之战中被清军击败。随后,明军不得不放弃湖南。

1652年,清军将领金砺取得了漳州之战的胜利,打败了郑成功。郑成功只能撤退到海澄、厦门一带。随后,清军趁机占领了南靖、漳浦、平和、诏安四个县。

漳州之战以后,清军乘胜进军,打算一举消灭郑成功。1653年,金砺包围了海澄,与郑成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最终,郑成功大败金砺,取得了海澄之战的胜利。

不过,郑成功由于在漳州之战中损失惨重,已经无力反击。而清军在海澄之战中被郑成功打得大败,也无法再一次发动进攻。

此后,清军曾经多次派人招降郑成功,郑成功一直不接受。至此,郑成功和清军逐渐陷入了僵持的局面。

此时,张名振认为清军的主力已经被郑成功吸引到了福建,浙江和南直隶一定十分空虚。因此,他决定率军绕过福建,直接进攻兵力空虚的浙江和南直隶。

1654年,张名振下令发兵北伐,沿着长江向南京进攻。很快,明军节节胜利,一直打到了京口,威胁着南京的安全。

不过,由于郑成功认为张名振是朱以海的支持者,不隶属于隆武帝,因此,郑成功没有给张名振派去援军,导致张名振的势单力薄。随后,张名振不得不下令撤兵。至此,张名振的北伐宣告失败了。

1654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合,从东西两个方向攻入了广东,一举收复了整个广东。但是,由于郑成功虽然接受了永历政权的封号,却仍然不想和永历政权合作。因此,郑成功对支援广东十分消极。由于郑成功的消极支援,李定国很快就在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被清军击败。

到1654年,李定国、刘文秀、孙可望、郑成功、张名振等人领导的北伐全部都失败了。至此,第二次抗清高潮以失败而告终。

其中,1651年到1652年为第二次抗清高潮的爆发时期,1652年到1654年为第二次抗清高潮的失败时期。而且,支持永历政权的大西军是第二次抗清高潮的核心力量。

3.由盛转衰

这时候,孙可望的野心日益膨胀,并与李定国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导致了整个永历政权的覆灭。

虽然,李定国和孙可望都来自于张献忠的部下,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李定国是一个真心抗清的人,但是,他的力量却不如孙可望。孙可望实力很强,掌控着大西军的绝大部分力量。但是,他却是一个野心家,只想掌控永历政权的大权,却不积极抗清。因此,李定国和孙可望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1652年,孙可望趁着永历帝势单力薄,使用武力把永历帝软禁到安龙府(今贵州安龙)。此后,永历帝过着长达三年的傀儡生活。至此,孙可望掌控了永历帝的朝政大权。

1654年,孙可望打算废掉永历帝,自立为帝,结果,大臣吴贞毓得到了这个消息,立即召李定国前去护驾。

孙可望得知吴贞毓将自己的计划泄露出去以后,立即下令杀死了吴贞毓和17名永历大臣。

1655年,李定国率军讨伐孙可望,救援永历帝。不久,李定国把永历帝护送到了昆明。至此,永历帝才转危为安。

1656年,李定国在曲靖交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兵败以后,立即逃到了长沙,向长沙的清军投降。

孙可望投降清军以后,立即将云南、贵州一带的兵力部署全部告诉清军。至此,清军彻底掌控了永历政权的虚实。

永历政权经过孙可望之乱以后,力量遭到了沉重打击,又被清军得知了虚实。至此,永历政权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4.第三次抗清高潮(1658年到1662年)

1658年,清军兵分三路攻入永历政权,分别进攻湖南、四川、广西,很快就击溃了明军,占领了大部分城池。同年年底,吴三桂率军攻入了云南,开始了与永历政权最后的战争。

1659年,清军占领了昆明,横扫了整个云南。李定国掩护永历帝从昆明撤到永昌(今云南保山)。随后,永历帝又从永昌逃到了腾越(云南腾冲),又从腾越逃到了缅甸,被缅甸王莽达收留。

此后,李定国曾经多次组织力量对清军进行反击。但是,永历政权经过孙可望之乱以后已经元气大伤了。因此,李定国的反击全部都失败了。

就在永历政权即将灭亡的时候,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对清军发动了北伐,给予清军以沉重打击。

1658年,郑成功集结17万大军,与浙东张煌言联合,发动了北伐。不过,在羊山海域的时候,由于遭到了飓风的袭击,不得不退回厦门。

1659年,郑成功联合张煌言再一次率军北伐。很快,郑成功节节胜利,先后取得了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了南京。张煌言率军占领了芜湖附近的多个府县。

至此,郑成功和张煌言的声势震惊了整个江南。抗清的呼声再一次遍及大江南北。这是永历时代的第三次抗清高潮。

传说,就连北京的顺治帝都产生了撤回关外的念头,被孝庄太后阻拦了下来,才没有撤回关外。

不过,后来,郑成功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遭到了清军的袭击,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回厦门。

从此以后,郑成功一直在海上和海岛上活动,只能对大陆进行冲突和小规模的战争,再也没有在大陆上与清军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了。

随后,郑成功开始了他一生最伟大的功勋——收复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2.5万人,从金门出发,开始了收复台湾的战争。1662年初,盘踞在台湾的荷兰人投降。至此,被荷兰人盘踞了38年的宝岛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此后,郑成功把自己的基地从厦门迁到了台湾。打那以后,台湾一直都是郑氏集团抗清的基地。

到1662年,由于李定国和郑成功的先后失败。至此,第三次抗清高潮以失败而告终。

其中,1658年到1659年是第三次抗清高潮的爆发时期,1659年到1662年是第三次抗清高潮的失败时期。而且,以郑成功为首的郑氏集团是第三次抗清高潮的核心力量。

5.灭亡

1662年,清军已经占领了几乎云南所有的城池。随后,吴三桂率领清军攻入缅甸,企图彻底消灭永历帝。

这时候,缅甸也发生了内乱。1661年,缅甸王莽达的弟弟莽白发动了内乱,杀死了莽达而即位,成为了缅甸王。紧接着,莽白杀死了永历帝所有的侍卫,软禁了永历帝。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咒水之难”。

莽白得知吴三桂攻入缅甸以后,立即派人把永历帝送给了吴三桂。随后,吴三桂把永历帝带回了云南。

四月十五日,吴三桂在昆明篦子坡把永历帝和他的家眷全部勒死。后来,人们把永历帝遇害的地方称之为“逼死坡”。

同年五月初一,一代名将、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台湾病逝,他的儿子郑经继承了他的爵位,继续领导郑氏集团在东南沿海进行抗击清军。

同年六月二十七日,李定国得知永历帝已经遇害的消息以后,在勐腊(今云南勐腊)忧愤而死。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李定国去世的地点是景线(今云南保山隆阳区)。

至此,存世16年的永历政权宣告灭亡,也标志着存世18年的南明王朝宣告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崇祯   明朝   江山   明史   福建   南京   简史   满清   广东   大臣   北京   政权   皇帝   力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