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滴血的传说

(远古资阳人万年前兴起的农耕文化)

胜俊说“智人根脉纪 ”22

灿烂、独一的“资阳人”“鲤鱼桥文化”(5)

10.濛溪人萌创种植甘蔗、水稻等农耕文化(10000年前后)

考古专家确认:在10000年前后,资阳人种植谷子、初种蔗桑、水稻,农耕

始显朝霓。《报告》说:在发掘中,“获得大量乌木、树叶和种子标本”。《报告》告诉我们在10000年前后,濛溪河地区就产生了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文化。请看,当时,一丛丛一片片似竹非竹的植物和水稻类谷物,长在资阳坝上,沱江两岸。

你看它,接近小竹竿粗的身子,红彤彤的有一人多高,上面长着几片亭亭玉立的叶子笑傲长空。那时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后来人们叫它甘蔗。甘蔗虽然不能长期保存,但甘蔗的鲜甜滋味是先人们最喜欢的东西或食物。所以资阳人种甘蔗的兴趣很浓,甘蔗发展也很快。不多年工夫,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前面已述农耕文化,这里只提及。

布谷滴血的传说:

你再看,资阳坝上、九曲河两岸一片连一片的金灿灿、黄澄澄的景象。稻谷头垂,迎风慢摆,一群群资阳智慧人穿梭在稻田中间。他们背着背篓、提着竹篮,一只手使劲地揪下稻穗,不停地装进篮中。在这些摘稻谷的人中,男的基本都是赤背裸身,女的大都只是腰间围一个简陋的裙子,有的干脆就是挂几片阔叶在肚前。他们汗流浃背,长长的头发滴着汗珠。

天气实在太热,快到中午,他们跑到了树下乘凉。有的用手搓着稻谷,有的用小石片磨稻谷,弄去稻谷粗皮,用手指头捡起揉烂的谷芯,尝起米鲜来了。

资阳人种稻谷的历史已有多年了。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他们把稻谷种撒在水浅的地中或干土地上,任其生长。那时的田和地都是自然的,种的谷子用手连根拔太费劲,所以他们采取刀耕火种的办法,把谷穗摘去后就一把火将稻谷草烧掉,来年再种。

布谷鸟

资阳人种植稻谷是从认识野稻谷开始的。由于资阳地理、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有许多湿地河流,水源丰富,最适合植物生长,这些野生植物中已经长出了野水稻。资阳智慧人在采集野菜、野果时就已经发现了野水稻,并将野水稻摘下来吃,由于刺口,就不吃了。过了好长时间,有人把野稻谷放在手中搓,由于刺手,后来他们用两块薄石片搓磨后,在吹去皮再把米放进嘴里,觉得好吃。从此,资阳人开始对野稻谷产生了兴趣。

他们发现野稻谷掉在地上,来年又发出新芽,又结出稻子,于是资阳人有意识把野稻谷收集起来,到第二年暖和时期把它撒在地上,自然又长出稻苗,结出了稻谷。从此,资阳人开始了水稻的种植活动,并将这种种植活动逐年扩展开来。

在多年的刀耕火种中,先人们又发现撒在地面的种子有的能发芽有的不能,能发芽的都是被雨水冲埋的。在这种启发下,先人们开始运用自己发明的石锄刨地,进行种植,这就推进了农业的发展。石锄刨地、耕种水稻等农作物的文化首先从鲤鱼桥显现生机,继而传播开来。从鲤鱼桥出土的石锄等文物可证明这一点。

“喀咕喀咕!”“布谷布谷!”“快快播谷!快快播谷!”

每到春天中后期,这种名叫布谷鸟的叫声,宛如歌声一般,缭绕在大地上空,催促人们早点播撒谷种育秧苗。从此它的声音叫个不停,从白天到黑夜,从黑夜到白天。当秧苗长出一手卡长之后,这种鸟又似乎叫起来了:“包蛋打头,包着插手!”这似乎是在催促人们用手抓着几根秧苗插在田里,进行繁忙地插秧农活。

这种鸟,人们叫它布谷鸟,又叫它大杜鹃鸟、报时鸟,还叫它滴血鸟。它高声叫着,昼夜不停地催促人们抢农时,干农活。叫啊叫啊,嗓子和嘴都叫出血了,滴在树上,人们身上。人们对它的殷勤催促十分感动,十分敬佩,把它奉为神鸟。

杜宇,鸟名也。食林木上虫类,羽色与林木之色混,人不易辨。春暖,发情则鸣,一曰布谷。适当割麦插禾时,鸣声近之。自古以来,以为农候之鸟。此蜀王教民务农,故有此称。后人乃竞颠倒言之,谓此王死魂化为此鸟(杜宇)。蜀族,至杜宇王乃强盛,由其能开垦成都平原,至于富庶。其执政期间,大约在春秋时代,或西周之末。

杜宇,一号杜主,其得名当系因其“教民务农”,“时适二月”,正是巴蜀大地子鹃(布谷鸟)鸟鸣之季。[据《临海异物志》(今佚)曰:“鷤鸠,一名田鹃,三月鸣,昼夜不止,至当麦子熟,鸣乃得止。”]因有恩惠于民,故被称为“杜宇”。当杜宇死后,每听子鹃呜叫,便引起民众追念之情,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因杜宇“教民务农”,亦有功于巴人,即“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故“迄今巴蜀民农”,于农耕之季,都要“时祀杜主君”。又据《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二《益州序》云:“按《世本》《山海经》《蜀王本纪》《本蜀论》《华阳国志》《十三州志》诸言蜀事者,虽不悉同,参伍其说,皆言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际……后有王曰杜宇。……时有荆人鳖泠死,其尸随水上,荆人求之不得。鳖泠至汶山下,忽复生。见望帝(杜宇),帝立以为相。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

望帝使鳖泠凿巫山,蜀得陆处……遂自亡去,化为子鹃鸟。故蜀人闻子鹃鸣,曰‘是我望帝也’。鳖泠,或为鳖灵。子鹃,为子隽。或云‘杜宇死,子规鸣’。”

蜀帝杜宇一生为民,重视农耕,在他离开民众后还关心农时,变为鹃鸟在叫。每年春耕时都学鹃鸟不停地叫喊“布谷布谷!”叫到嘴角流鲜血,声音凄厉,催民播种、插秧。《四川通志》曰:“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杜鹃”。师旷《禽经》曰:“杜鹃出蜀中,春暮即鸣,田家候之,以兴农事。”《蜀王本纪》: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鸟语,谓雨声似鸟也”,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还有种传说,滴血鸟是智源祖一千代的儿媳变成的。一千代智源祖生了三个儿子,她叫大儿子负责种田掌管农业,叫二儿子负责捕鱼掌管渔业,叫三儿子负责种桑掌管桑蚕业。

大儿子好玩,领着一帮种地的兄弟姐妹嬉笑打闹,歌舞不停,到该播撒谷种的季节他也照样领着大伙玩耍。结果错过了播种季节,秧苗几乎没长出来,稻谷只有稀稀拉拉的几片。恰好这年又逢旱灾,水中的鱼儿极少,林中的野兽也少,人们缺食饥饿,千代智源祖就严惩了她的大儿子。第二年春季,大儿媳为了抓住农时,播撒好谷种,她就天天喊着:“播谷播谷!”喊到嗓子出血,她也全然不顾,仍在喊:“播谷播谷!”她喊着喊着,身体飘然起来,站到了树上,还在喊:“播谷播谷!”由于她站得高,声音传得远,催促、鼓动性更大,人们播种插秧的劲头鼓动起来了,这一年农业取得好收成。在欢庆好收成的喜悦日子里,1000代智源祖看不到大儿媳,就问大伙她人到哪儿去了。她的大儿子领着大伙跪拜在1000代智源祖面前,哭泣着说:“她天天喊‘播谷播谷’,喊着喊着她飘到了树上,羽化成神鸟,后来不知什么时候又飞到了天上,像鸟一样四处飞翔,八方呼喊‘播谷播谷’。从此再没回来,不知她到哪儿去了。”

千代智源祖听后,泪如雨下,向天长拜,嘴里喊着:“神啊,神啊,她是神啊!”这时天空飞来一只大鸟,站在近旁的大树上,叫着“收获!收获!”千代智源祖领着大伙向她拜个不停。从此,滴血鸟就这样传了下来。资阳的稻谷种植业也就更兴盛了。

虽然大米没有肉好吃,但它比猎动物安全,也有一定的鲜味,有定期收益,保存时间长,所以先人们爱种稻谷,慢慢地,所种稻谷也就形成了初步规模。平坝地、河流两岸凡是有水份的土地先人们都种上了稻谷,连沟边、谷岸都种上了。农业的雏形就这样萌发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布谷   资阳   农时   教民   秧苗   布谷鸟   农耕   稻谷   大儿子   鸟鸣   甘蔗   人种   水稻   树上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