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机制对我国经济有何影响

随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兴起,人类社会经历了继互联网使用之后的又一次重要革命,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也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了数字经济的新时代。

特别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数字金融满足了疫情防控时期大众对于非接触式金融的需求,在抗击疫情、恢复生活生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发挥了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支撑。

目前,中国数字金融的规模和技术都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以数字金融的重要代表支付宝为例,截至 2020 年 6 月,平台交易规模达到 118 万亿元,服务超过 10 亿用户和 8000 万商家,在服务实体经济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有关部门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数字金融的发展和建设,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以数字技术赋能金融创新,强健实体经济血脉。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提高数字金融应用能力和场景,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因此,继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金融意义重大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已进入 21 世纪的第三个 10 年,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变得更加深刻复杂。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与政治环境的急剧变化,逆全球化趋势汹涌,增添了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从内部环境来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要素驱动型粗放增长难以为继,再加上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内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驶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如何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从而应对新发展格局下的新矛盾、新要求和新挑战,稳中求进地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2035 年远景目标有着不可或缺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以新动能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撑。“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发挥着为实体经济造血、活血和输血的功能。

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模式,不但有助于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还能畅通实体经济金融血脉,实现经济增长的提质增效,而新兴的数字金融被寄予了厚望。

数字金融不但是报告提出的以科技推动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应有之义。

借助于数字技术的赋能,数字金融催生出金融服务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断提升着经济活动效率,影响着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体,数字金融在促进、放大和倍增经济增长上发挥出独特的优势。

首先,数字金融突破了金融服务对于物理网点的束缚,摆脱了风险评估对于征信记录和抵押担保的依赖,从而延展了金融服务的触达范围,提升了信贷可得性,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供给不足。

其次,数字金融作为技术驱动型金融创新,能够依靠数字技术挖掘多维度多层次的信息来满足金融业处理海量信息的需要,从而降低了信息搜寻、处理和验证成本,有效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缓解了金融资源错配,提升了金融供给质量。

再次,数字金融提升了金融机构处理交易的速度,尤其是支付系统的革命,颠覆了支付方式,缩短了结算链条,使得金融服务能够及时、便捷地被广大,加速了流通与交换速度,并最终提升了金融运行效率;最后,数字金融让被正规金融服务排斥在外的长尾群体能够享受到同样的金融资源,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可以看到,数字金融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重塑了经济增长的动能,正在成为实现中国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力量。 基于上述背景,深入理解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系统剖析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因果关系如何处理?传导渠道又是怎样?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否还存在结构、区域、普惠、监管、动态等纵横层面上的异质性?影响效应是否还会进一步因数字金融的网络外部性形成空间上的溢出?

理论意义

数字金融作为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其理论体系构建却远远落后于其应用实践。

一方面深入剖析了数字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资本渠道、劳动力渠道和全要素生产率渠道,系统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机理,从而形成了一个数字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厘清了“数字金融-经济增长”在宏观层面的理论逻辑。

另一方面弥补了已有研究仅从某单一个视角探索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导致的分析视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缺位,对数字金融功能领域的理论体系形成了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深化了数字金融赋能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的理解,为决策部门充分利用数字金融这一新工具来整合各项资源,实现中国经济的增长、腾飞和突破提供了理论路径。

现实意义

做大做优做强数字金融不但有助于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畅通实体经济的金融血脉,还能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占据未来数字经济竞争制高点。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更好地赋能经济增长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本文深入揭示了数字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渠道,为完善数字金融政策设计,进而利用数字金融精准有效地赋能经济增长提供了具体的路径指导。

本文拓展了异质性分析的纵横深度,有助于对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做出更针对性的科学评估,尤其是深入剖析了数字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动态效应、普惠效应、监管效应,为结构性驱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改善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局面,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本文空间效应部分的分析拓展了数字金融赋能经济增长的受益范围,为决策部门充分利用数字金融这一新工具来放大和倍增经济增长的效果,进而实现跨地区的分工与合作、构建区域间协调发展的格局提供了新的政策视角。

数字金融的功能

数字金融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的赋能,数字技术在克服信息不对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的信息程度并不对称,放款人的放贷行为格外看重借款人的财务等信息,并以此作为放贷决策的重要依据,而数字金融内嵌的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有助于充分挖掘借款候选人的手机账单、数字足迹、保险记录等多维信息,降低了放贷决策对于单一财务信息的过度依赖,数据与信息的充分挖掘有效降低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精准衔接了金融服务的供给与需求,改善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Lin et al研究发现,信贷公司综合考虑借款者的社会网络信息将极大降低借方的事后违约率。

Philippon研究发现,信贷公司在利用传统财务信息进行审批的同时,还会利用机器学习的手段充分提取借款者的社交数据、购物账单等非财务信息辅助审批,从而起到减弱信息不对称的作用。

在资本市场上,数字金融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功能同样不容忽视。Hajek 和 Henriques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中内嵌的机器学习等算法有助于处理金融市场上复杂信息,帮助投资者提升预测市场变化的能力。

除此之外,数字金融还具备识别财务作弊的优势,通过其独特的大数据方法对用户精准画像,有效地克服了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股东因信息劣势可能受到的利益侵害,也保护了投资者的权益,起到了构建市场信任环境的作用。

数字金融在理论上可以通过突破时空限制、压缩地理距离来调动金融资源,推动城市之间金融要素的流动与融合,增强区域间金融活动的联动性。

因此,本章进一步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来检验数字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

本章首先测度了 2011—2019 年 281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邻接空间权重矩阵、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互联网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并利用莫兰指数考察了数字金融和经济增长在四种不同权重矩阵下的空间相关性,发现两者在地理特征空间权重矩阵和社会经济特征空间权重矩阵上存在着正向空间相关性,局域莫兰指数散点图也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

进一步的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显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说明数字金融不但促进了本区域的经济增长,还带动了邻近城市经济增长。

而且,空间溢出效应在地理距离、邻接、新型经济距离、互联网距离等四种空间权重矩阵下均显著成立。

这表明,与地理特征一样,社会经济因素对释放数字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同样重要,利用数字金融来放大经济增长的空间范围,不仅需要促进地理邻近城市间的沟通交流,还需要强化区域间经济和网络上的联系,从而充分发挥数字金融促进和倍增经济增长的效果,扩大经济增长效应的受益范围。

上述研究结论在空间滞后模型的设定下十分稳健,再次验证了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以新动能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离不开金融的支撑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发挥着为实体经济造血、活血和输血的功能。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数字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以惊人的速度革新了传统金融的技术、模式与业态,以低成本、高效率、广覆盖的优势为经济主体提供了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供给不足,缓解了金融资源错配,提升了金融运行效率,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在促进、放大和倍增经济增长上发挥出独特的优势。

基于上述背景,深入理解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系统剖析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效应   数字   金融   权重   矩阵   我国经济   实体   机制   经济   技术   信息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