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 - 宋仁宗:你们互相伤害吧(贰)

03 旁观者

在一场大戏中,有主角,有导演,还有观众。

主角根据导演的思路呈现悲欢离合,观众则自己去感知主角们的处境,然后去站队。

存在、呈现和感知之间的关系就是如此。

存在的事实被呈现出来,旁观者有旁观者的感知。比如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和以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斗争过程中,导演是宋仁宗,观众是远离斗争旋涡的其他官员。

在元人修纂的《宋史》中,在仁宗时期政治前台的大臣们,似乎没有谁被归为“佞幸”与“奸臣”两类。吕夷简与范仲淹,欧阳修与高若讷,包括其他士大夫,他们之间的弹劾、奏报、谴责、指斥,只是那个时代的保守派与革新派、强势者与弱势者之间不同治国思想、不同施政理念、不同从政风格的博弈与冲突。

大家都是打工人,并且都有忧国忧民的基本想法,不要说谁是改革派,谁是保守派,范仲淹是改革派,吕夷简同样也想解决“三冗”问题,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范仲淹的改革从吏治开始,所以只能针对当家的宰相,他不敢也不想从体制入手,彻底否定专制统治的根基,也可能是他还没有这方面的觉悟。

多年以后的王安石变法,吸取了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的教训,从军事和财政两方面入手,但是照样失败了,原来的改革急先锋欧阳修成为了保守派旧党的中坚力量,当然这是后话。

庆历新政的真正导演是宋仁宗,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只是想通过政治运动达到人员控制的目的,如果他真的有改革的理念和魄力,庆历新政怎么可能失败?

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被打倒以后,北宋四大著名书法家之一、西京留守推官蔡襄写下一首组诗——《四贤一不肖诗》。

所谓“四贤”是指在遭到政治处理的那四名官员,即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所谓“一不肖”是指在高若讷。

蔡襄对于高若讷的批评:“积羽沉舟毁销骨,正人无徒奸者朋。”、“反谓范文谋疏阔,投彼南方诚为宜。永叔忤意窜西蜀,不免一中谗人机。”、“高君携书奏天子”的行径才显得特别卑鄙和无耻。


泗州通判陈恢不顾官小职卑,挺身而出,不失时机地向朝廷呈上奏章,要求追究蔡襄罪行。

不过陈恢的指责遭到了左司谏韩琦的阻击。韩琦弹劾陈恢“越职希恩,应重行贬黜,庶绝奸谀。”

宋仁宗也许是达到了自己的政治运动的目的,不仅对韩琦弹劾陈恢不管不问,就连陈恢追究蔡襄妄议中央的罪行也置之不理。

有人会说这是仁宗不想将政治斗争扩大化,也有人说这是仁宗在继续谋划着一盘大棋。


看上去,以范仲淹为首的朋党集团已俨然成型。但是仁宗仅仅是对四个主要成员做了降职处分,一些参与者与同情者竟未受到任何处理。

从这一点看,仁宗更像是在下一盘大棋。

蔡襄公然为范仲淹等人的被黜鸣冤叫屈,他说处理范仲淹,只会“使正臣夺气,鲠士咋舌,目睹时弊,口不敢论。”

这就意味着仁宗对范仲淹的处理是错误的。

蔡襄还引经据典地论证说:如果朝廷这一政令得以执行,就会导致“欺罔成风”,“窃恐指鹿为马之事,复见于朝廷矣!”

以暴秦来影射大宋,以秦二世来讽刺宋仁宗,这已经不是妄议,明显是“恶攻”。

换做任何朝代,蔡襄有几个脑袋都不够砍。

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与富弼、韩琦、杜衍同时执政,欧阳修、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蔡襄被宋仁宗任命为“知谏院”。

一场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改革拉开了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史记   改革派   目的   保守派   不肖   宰相   朝廷   旁观者   导演   观众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