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0岁知青履行诺言娶村里31岁寡妇,两人共同抚养6个孩子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张大炮

编辑/张二炮

1974年,重庆20岁知青娶村里31岁寡妇,两人共同抚养6个孩子。

张志远顺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从城市来到四川南江农村,然而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年仅20岁的他竟然娶了大自己11岁,带着4个孩子的寡妇。

1978年,随着知青回城热潮,张志远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留在农村,与现在的妻子过日子,抚养这几个孩子,因为他要遵守自己的诺言。

让张志远放弃回城机会的诺言到底是什么?张志远为何愿意娶大自己11岁的寡妇?

点个关注,一起走进张志远的故事。

知识青年

张志远和官府胡庭秀之间的故事要从他插队开始讲起。

1972年,刚满18岁的张志远决定响应祖国的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这时候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开展了十来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很多知识青年通过农村的再教育提高了思想素质,理解农民的苦楚。

张之远从小便是班里的佼佼者,学校评优评先老师们也会先想到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张志远一心想要为国做贡献。看着山上下乡运动开展得火热,,他也在高中毕业选择了下乡。

对于张志远的决定,父母不是很赞成,张志远父母都是厂里的职工,虽然算不得大富大贵,但也能保证家里衣食无忧。张志远从小成绩优异,父母对他本就有几分偏爱,如今他高中毕业,即便不能考大学,至少也能把他安排进厂里,不比去农村吃苦强?

但张志远一心报效国家,坚持要去插队,父母也拗不过他,就由着他去折腾,想着过几年就回来,可他们哪里知道,张志远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张志远带着满腔激情来到四川南江县的一个农村,然而当他看到农村情况以后,心里很难接受。张志远从小并不是娇生惯养,可他哪里见过这么落后的农村,一段时间很难适应。

知青下乡来,政府要求哟啊融入当地,和农民一起劳动挣工分。张志远一个城里来的小伙子哪里见过这些,他平常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学校和父母的工厂,很少看见鸡鸭成群,路边堆满农家肥的场景。

张志远刚来时还有其他知青接待他,但这些知青对干农活也不太熟悉,因此能帮到张志远的地方有限,刚开始那段时间,张志远总是被看做干活最差劲的人。农民看着张志远这肩不能提手不能扛的样子,都嘲笑细皮嫩肉的城里人干不了这活。

张志远从小性子要强,别人贬低他,他就硬要把事情做好。张志远经历短暂的适应期后,便慢慢能跟上其他知青的脚步,可他实在没有种地经验,经常会出现错误。就在张志远困恼的时候,一个农村大哥的出现温暖了他。

这位大哥名叫余林海,是村子里土生土长的人,张志远认识他时,他只有30来岁,长相憨厚老实,不会说阿谀奉承的话,但心地善良。看着张志远这个小年轻种地困难,便热心施以援手,教他怎么干活更轻松,怎么才能让庄稼长得更好。

有时张志远因为干活受伤,余林海也会带上药酒给他揉一揉,张志远在余林海这里感受到了哥哥般的温暖,两人关系渐渐好了起来。

余林海看着张志远啊一个人在乡下生活可怜,偶尔会叫张志远去他家玩,还会给张志远拿出农村人自制的小零食,这一切都让张志远找到了家的温暖。

其实余林海家里条件并不好,余林海这人没什么心计,就靠着老老实实干活养活一家人,余林海妻子已经为他是生下4个孩子,妻子偶尔会料理家里的菜地,但基本都在照顾这4个孩子,因此家庭的重担就落到余林海头上。

张志远理解余林海的苦楚,农闲时便在余林海家教这几个孩子读书写字,孩子们很喜欢这个城里来的叔叔。

农村日子艰苦,若没有余林海的帮助,张志远都不知道如何熬过这漫漫时光。这时候张志远在心里默默发誓,若有一天自己能够回到城里,一定不会忘记余林海一家的恩情。

这时候已经开始有部分知青通过家里关系回去,并且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张志远准备在农村待两年就回去,工作稳定后一定回来看看余林海一家,可天有不测风云,一向强壮的余林海突然倒下了。

临死遗愿

因为一句诺言,20-岁知青娶31岁带4娃的寡妇,终身留守大山。

张志远这个诺言来自1973年,这一天,张志远如往常一样到田里干活,可没做多久,他便听到余林海生病的消息,听村里人说余林海身体难受,已经在医院住院了。

张志远担心余林海的身体,赶紧问村民这究竟还是怎么一回事,听完村民的讲述,应该是不太严重的病。于是张志远当天干完活后买了水果去看望余林海,然而张志远看到余林海那一刻很难相信,眼前的余林海脸色苍白,一看便是被病痛折磨已久。

张志远连忙上前关余林海的病情,为了不让这个小弟弟担心,余林海笑着说:“就是什么有点不舒服,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我就说开点药就行,一生非让我输液,你就是被医院的阵仗给吓到了,别担心,我过两天就好了。”

余林海这样子看起来可不是小病,张志远私下问了余林海妻子胡庭秀,妻子也不知道具体病情,只能将一生的话转述给张志远:“医生还没给出结论是什么病,但说他现在情况很不好,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老余喜欢你,说你像他弟弟,你又后有空多来陪陪他,算嫂子求你了。”

“嫂子你这说的什么话,他还是我大哥,我来看他是应该的,这个医院行不行,不行我们换城里的。”

张志远的提议被胡庭秀否决了,丈夫现在病情不明,自家也不认识城里的人,再说医院不给你开证明,城里医院也不会接收,现在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余林海并没有如大家期待般好转,病情日渐严重,最后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临终时,余林海家人特地叫来了张志远,他紧紧握着余林海的手,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

余林海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拜托张志远能够在他去世后照顾一下他的妻儿。大哥大嫂一直真心待他,即便余林海不说,他也会照顾他的妻儿。见张志远答应他的请求,余林海放心的走了。

余海林走后,张志远仿佛一夜之间成长了,不再是曾经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张志远遵守自己的承诺,时不时就来帮助胡庭秀母子几人,什么挑水、种地都帮着干,孩子们在他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张志远甚至会将自己干活的挣的工分交给胡庭秀,以前余林海和胡庭秀两个人的工分才能勉强养活这几个孩子,如今余林海去了,胡庭秀一人实在难以养活4个孩子。

张志远明白胡庭秀的难处,于是省吃俭用帮助她,国家给知青们的粮食补助什么张志远只留下一小部分,其余全拿给胡庭秀家。村里人早就知道张志远受过胡庭秀家恩惠,所以余林海离开后对她多多照顾也在情理之中。

可渐渐的,人们有了其他猜疑,张志远总是省吃俭用给胡庭秀家,有些时候甚至自己都吃不饱。报恩也没有这样的吧,张志远是个还没结婚的小伙子,他这个年龄在农村早就应该谈婚论嫁,关于两人的谣言开始在村里传播。

与此同时,胡庭秀的几个孩子也受到了影响,几个孩子在父亲去世后经常被人嘲笑没有爸爸,后来看着张志远和胡庭秀亲近,便有嘴碎的妇人打趣这几个孩子,告诉他们妈妈要给他们找后爸,更有过分的开玩笑他们如果不听话,后爸就打他们。

好在胡庭秀的几个孩子和张志远接触很多,平时张志远的为人他们都看在眼里,自然不相信张志远是这样的人,小孩子不会撒谎,有什么情绪都表露出来。孩子们喜张志远,听到张志远做他们爸爸,孩子们并没有露出害怕的神色,这反倒让村民们更加相信村里的谣言。

孩子们听到谣言后跑回家问妈妈,胡庭秀对这些流言十分气愤,孩子们这么小,那些人就在他们面前讲这些话,自己是寡妇,寡妇名声本就不好,可张志远不同,那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知识分子,以后是要回到城里的。这个20岁的小伙子还没有结婚,若是名声坏了以后的工作怕是有影响。

胡庭秀在村子里听见一个乱说话的,便叉着腰上去理论,没读过书的农村妇女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就把那些造谣的人大骂一通。这些人当着面自然不敢再说什么,可两人的谣言却越传越广。

眼看流言影响到胡庭秀母子的正常生活,张志远狠心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和胡庭秀结婚。

不忘恩情真男儿

20岁知青为报恩娶31岁,带4娃的农村寡妇,为她终身留守大山。

张志远提出结婚时胡庭秀直接反对,自己一个农村寡妇,还带着4个孩子,怎么看也和张志远不合适,可张志远却一再坚持,他认为流言已经影响到胡庭和和几个孩子,他应该给他们一个交代。自己过几年可能拍拍屁股走了,可胡庭秀一见人还在村里生活,他们会一辈子被人说闲话的。余大哥是个好人,他的妻儿不能过着这样的生活。

见胡庭秀不同意,张志远又去找了几个孩子,孩子们整天在胡庭秀耳边念叨,说张志远叔叔对他们有多好,胡庭秀的态度也渐渐软了下来,两人于1974年正式成为了夫妻。

有了张志远的加入,胡庭秀的家庭焕发出勃勃生机,家里日子眼看渐渐好了起来,他也为张志远生下了孩子,日子如果就这样过下去倒也幸福。然而变故很快就出现了。

1978年,中国结束了一段特殊的时期,国家准备将精力重新放到建设上来,数万名在农村插队的知青们得到回城的机会,大家纷纷收拾行李准备回家。

可张志远这时已经在农村有了自己的家,若是回城里就得抛下这一切,胡庭秀带着几个孩子实在太难,张志远经过考虑还是决定不回去。然而张志远这一决定让城里的父母很是生气,他们盼着儿子回来,如今有了机会他却放弃。

为了让孩子回来,张志远父母妥协,承诺等他在城里安顿好以后,可以去农村把胡庭秀母子几人接过去。那时候张志远其实不满足回城资格,他若是想要回城,就必须得离婚,相信大家看到过不少知青抛妻弃子,回城里享福的例子。这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张志远父母的意见是他先假离婚回城,日后再把它们接过去,可他离开后胡庭秀又会过上一人拉扯几个孩子的苦日子,他实在是于心不忍,不愿意胡庭秀和孩子们吃苦,于是他顶着家里的压力,留在农村和胡庭秀一起生活。

胡庭秀为张志远生下了两个孩子,两人这些年一共养育了6个孩子。农村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一家人和和美美在一起,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张志远受过教育,明白只有教育才能让孩子们走出大山,他因为自己的坚守决定一辈子待在这里,但孩子们还有无限可能。在张志远和胡庭秀夫妻俩的努力下,6个孩子中有两个走了出去,其他孩子也在村里有了自己营生,过上了了幸福的日子。

多年以后,曾经的知青回到这里,问张志远有没有后悔曾经的决定,如果他回到城里,就不用在农村吃那么多年苦,现在应该安享退休生活。

张志远摇了摇头,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他依旧会这样选择,因为他明白这是他的责任。

对大多数人来说,许下承诺容易,可履行承诺太难。张志远从未忘记自己的承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家的重担。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知青   寡妇   村里   生下   孩子   诺言   城里   家里   父母   日子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