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春夏秋冬四气调神大论

为什么不叫“四季调神大论”,先说气,比如说看人,一个人一出场,为什么招你喜欢,为什么招你厌恶,关键在“气”,所以,我们中国人在谈一个人的时候,经常说“气质”“气场”。

再说一下四气调神的“神”。先解释这个汉字,偏旁为“示”,像木桌上放上祭品的样子,所以凡是从“示”部的字,都跟祭祀有关,比如祖宗的“祖”,“示”部,另一边是“且”,“且”字即男根,中国人一向喜欢拜祖宗,而不是拜天上的神。另一边“申”代表闪电。雷电,给原始人带来了惊恐,但也带来了火,从此,人类才过上文明的生活。所以,雷电就是神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春三月,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这六个节气。

春天是天地万物的重启模式。什么叫发陈?发,就是唤醒,就是重启。陈,就是过去藏的“精”。这些“精”,都是从冬藏而来。把粮食变成精的过程叫作“藏”。

什么叫天地?天,指的是阳,地,指的是阴,俱生,是指阴阳俱生。只要是生发,就是阴阳一起生发。“天地俱生”,还可以用“天地氤氲(yinyun),万物化醇”来表达,就是指阴阳和合好似受精卵,万物由此而化生。荣就是“显”,就是明显,万物因为什么而明显、而光耀?因为阴阳俱生。阴阳不动,万物就不动,这个万物还包括五脏六腑,就是这时生命从蛰伏状态变成了一个苏醒的状态。

夜卧,就是可以晚点睡了,首先,养生第一要则就是睡觉,睡得深沉,就是阳气可以入阴,肝魂、肺魄能纠缠在一起。肝魂、肺魄,不纠缠在一起的话,人就多梦。

什么叫“广步于庭”?一步,就是前脚迈出后和后脚的距离,步,就是走,春天只需走,不许跑,跑就属于快速生发。“庭”指什么?庭者,停也,就是不可以无限制地走,庭院不就是限制吗?就是要在有限的、阴凉的地儿走走歇歇。因此“广步于庭”,是指第一要慢走,第二要有节制地走,要慢慢生发,不要快速生发,快速生发会要命的。

“形”就是身形,就是宽袍大袖。穿着宽袍大袖,披头散发,意思就是要休息好,怎么舒服怎么来。

“以使志生”这句是说,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这三件事做好了,就可以“以使志生”。也就是睡觉、锻炼、精神放松。这三件事做好,使自己的意识、情志、精神焕发

什么叫“生而勿杀”?就是只生发它,不要杀伐它,不要伤害它。“予而勿夺”——就是你要给予它,不要索取它。“赏而勿罚”——就是要奖赏它,而不要惩罚它。对待生命,有三个善意:生发、给予、奖赏。这是对春气的护佑,是养生之道。

忤逆了生命之道会怎样呢?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说:“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逆之,就是杀、夺、罚,伤害生机就伤肝,如果伤了肝,等到了夏天,心火当令时心火就会因寒而变。造成这些疾患的根本原因就是“奉长者少”,给夏天的东西就太少了。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三月,指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六个节气。

蕃,指树叶茂盛。秀,是谷穗抽穗,天,指阳,地,指阴,此时阴阳气交。(所谓阴,就是指事物凝聚的力量,所谓阳,就是指事物宣散的力量。开就是阳;合就是阴。)

春三月是天地俱生,这时候是天地气交。真正的天地气交,是夏至。夏至一阴生,冬至叫一阳生。夏至就代表阴的力量,也就是凝聚的力量开始发挥作用了。以夏至为界,夏至前开花,夏至后结果。这就叫“万物华实”。

夏三月养生,还是先说睡觉,依旧是“夜卧早起”——稍微早睡一点,黎明即起。早晨必须要早起,因为夏天阳气早早地就生发了。“无厌于日”,就是不要讨厌太阳,不要讨厌热。“使志无怒”——就是不要让自己的情绪憋着。“若所爱在外”——就好像房子外头有一个你爱的人,你必须出去会他。

春生、夏长夏天就是养“长”,怎么养这个“长”?就是散。不散就是不养,情绪也得散,不生气,不憋着,人才能舒服,麦子才能抽穗,这就叫“使华英成秀”,华通花、植物,英通秧,秀指抽穗。夏天,对应五行是火,对应人体是心。火性就是散,如果憋着了,自然是逆之则伤心。忤逆了夏气就会伤到心脏,到了秋天还会“秋为痎疟”。“奉”就是给,秋主收气,这句是说夏天如果没养好,给秋天的东西就少,“冬至重病”——即,到了冬至时节,人就会重病。

生命,好比种粮食,春天下种子,好比春生;夏天植物抽穗,要想抽穗,气就要得泄。这就好比人出汗,里面的瘀滞不宣出来,种粒就不饱满,这就是夏长。秋天干什么呢?就是把谷物收仓进库,这就是秋收,到冬天干什么呢?冬藏,什么叫藏?,藏,是把谷物变成“精”的过程才叫藏。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指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这六个节气。

什么叫“容平”?容,就是接纳,就是收气,光收纳还不行,还得平定、安宁。繁体的“”字有“心”。中国人要的是安宁。第一,要有房子。第二,要有心,第三,还得有器皿,器皿是盛粮食的,第四要有小孩,中国人在这个字里面完整地表达了对“家”的诉求。

“天气以急”,表现的就是那种特别窘迫的肃杀之气,所以我们说秋天主杀气,而且天的肃杀之气,给大地带来了清明,这就叫“地气以明”,地气随天气而变,就是坤道顺遂乾道,自然一切都清清爽爽的。

到了秋天就该“早卧早起”,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先说“早卧”,天一擦黑,鸡就归窝,而人天一擦黑就得回家陪家人,这叫养生。早晨鸡叫的时候起床是“与鸡俱兴”。这样可以“使志安宁”。

春天是生发,所以春天就得大赦天下。秋天就要“秋后算账”,秋主杀气,所以一定要“秋后问斩”所以是“以缓秋刑”。

秋天就养一个“收”,把夏天过分宣散的气慢慢收回来,收到阴阳平均的状态。“无外其志”——是说这时候就不要“若所爱在外”了,这时候要回家了。秋天养收敛之气。如果你忤逆了气的升降规律,该收的时候不收,就如同秋天不收谷物入仓,冬藏就没有机会把粮食变成“精” ,这时就会得一种病叫“飧泄”,就是拉肚子。“奉藏者少”,藏者是谁?是肾,是冬天,冬为藏者。秋天收的少,给予冬天运化出的精华就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冬三月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

什么闭藏呢?阳气,阳气闭藏的结果就是“水冰地坼”——天地自然的水结冰、地冻裂,就叫闭藏。什么叫扰乎阳气?比如冬天过分地洗澡,按摩、刮痧,过分做爱等,都相当于扰乎阳,所以这些事都得节制。

这时候的睡眠是“早卧晚起”,四季当中只有这一季是“晚起”,晚起到什么时间呢?他后面讲了“必待日光”,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才可以起床。

若,就是“好像”的意思,伏,就是起来,匿就是藏,好像起来又好像藏。所以是“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温”——去,就是离开、避开。去寒,就是一定要避开寒冷;“就”,是靠近,是一定要靠近温暖。“去寒就温”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无泄皮肤”,这就是告诉你,一定不要让阳气从皮肤都宣散掉。不要使肺气宣泄太过,而造成身体精气快速地被掠夺,“亟”(ji)就是紧急、快速的意思。

冬天对应的就是“藏”,,如果冬天没能好好地炼精化气,到了春天的时候就得两种病,“春为痿厥”,即痿症和厥症。肾精少,手足软弱为“痿”;四肢冰冷为“厥”。冬藏不好,就“奉生者少”——就是冬藏少精,给春天的生发力就少了,给春天的营养就少。

开头讲了气、神,讲春夏秋冬,其实讲的就是生、长、收、藏四气。黄帝内经·阴阳五行中讲了阴阳五行,中国文化当中,气、神、阴阳、五行这些,才是核心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黄帝内经   阳气   夏至   冬至   春夏秋冬   阴阳   早起   万物   秋天   夏天   春天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