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1岁才会说话、30年9次科举考试落榜,却为何影响了整个明朝?

他是明朝时期与唐伯虎等人齐名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精通诗文书画,被称为“四绝全才”。

他的小楷字体达到了登封造极的境界,堪称“明朝第一”。

牛津大学教授柯律格更是评价说:他在中国明朝的影响力,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

但就是这样一个厉害人物,在仕途上却异常不顺,30年间他参加了九次科举考试,却全部落榜。

他到底是谁?又是为何能够在仕途如此凄惨的情况下,影响整个明朝呢?

他就是江南四大才子中成就最大的一位—文徵明。

他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徵”,相信很多人乍一看都会不太认识,我在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是网上查了查才知道,这个字与“征”同音,不念“徽”也不念“微”。

文徵明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充满了不幸和挫折。

文徵明6岁的时候,他的亲生母亲就去世了,他只能被外公外婆来抚养。

成化十三年,也就是1477年,文徵明8岁了,可是他竟然还不能流利的说话,人们都评价他是个白chi。

文徵明的父亲是朝廷官员,却认为自己的儿子绝对不会傻一辈子,必定会大器晚成。

说到这儿,我觉得应该得暂停一下。

相信肯定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有一个疑问:这文徵明原来是个官二代啊,为啥还考了三十年科举都没中呢?

这还要说一说文徵明的父亲,文林的为官品格,文林做官一生清廉,徇私舞弊的事情,是断然不会出现的。

不过有这么一位父亲,还是为文徵明后来成才铺设了基础,至于是什么基础,咱们慢慢道来。

文徵明在十一岁的时候,终于能够像个正常的孩子一样说话了,虽然早就过了开始上学读书的年纪,他的父亲文林依然还是送他去念书了,而且不管自己调任去哪里做官,都会带着文徵明,还请自己的同僚好友教文徵明习文作诗,练习书法绘画。

没错,咱们上面提到的基础,就是教育,就是这么的朴实无华而又影响深远。

有这么一位伟大的父亲,可以说是文徵明不幸的前半生中,最大的幸运了。

文徵明的书法水平,放眼整个明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可以说都能排上名次。但是在刚开始的时候,文徵明的字写的,甚至都不能叫做书法。

在文徵明18岁那年,他在苏州参加一次考试,本来那次他是有希望能够高中的,无奈却因为字写得太丑落榜了。

想想是不是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被人称为大明书法三大家之一的文徵明,竟然因为字写得丑落榜。

但也就是这次可以说是屈辱的经历,深深的刺激到了文徵明。

他开始每天早上起来练字,坚持每天写十遍《千字文》,后来又拜师学艺,融会贯通,凭借着文徵明无比坚毅的练习,到他80岁的时候,他还能工工整整的写出一手蝇头小楷。

并且文徵明在篆书、行书、隶书、草书方面也又很高的造诣,给后世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作品。

公元1499年,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因为病重,在温州知府的职位上去世。

按照当时的做法,官员在任去世后,地方政府会出一笔丧葬费用,当地的大小官吏也都会分别出一笔钱当作赙仪(fù yí,向办丧事的人家送的礼),多多少少的加起来能有数千两的银子。

按照常理来说,这笔合情合理的收入,文徵明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还可以缓解家里穷困的窘境。毕竟文林为官一生清贫,虽官至知府,但日子过的也是十分的拮据。

文徵明却做了一个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谢绝了这几千两的银子。还写了一封答谢书,大概意思就是说,自己的父亲一生清清白白,自己不能利用死去父亲的名声来给自己谋取私利,不能让父亲的名声有了污点。

当地人一方面觉得文徵明实在是又笨又固执,但是另一方面又十分的佩服文徵明的为人,所以大家就用那些文徵明没有要的银子,在温州当地修了一座亭子来表彰这对父子,亭子取名叫做“却金亭”。

1524年,已经54岁的文徵明,仕途上终于迎来了转机。

但是却不是因为他科举高中,而是相当于走了一次“后门”,进入了朝廷做官。

文徵明的父亲当时已经去世了,那么这个“后门”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朝廷中的工部尚书李充嗣非常欣赏文徵明的才华,便举荐他到了翰林院就职,官职九品,没错就是咱们常说的九品芝麻官。

文徵明在这个职位上干了不到四年的时间。

按照当今员工在一家公司就职来说,三年多不到四年的时间,可以说员工忠诚度比较高了。

但是文徵明能干三年多的时间,却实属无奈。

文徵明在做官之后,很快便过了做官的新鲜劲儿,再加上他不善交际,对于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情况实在是难以应付。

同僚们更是对故意刁难文徵明说:“我衙门中不是画院,乃容画匠处此耶?”

文徵明不能忍受这些,便早早就向吏部提出了辞职,但是吏部始就是一直拖着没有同意他的辞职申请。这一拖,就是三年多的时间,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辞职申请得到了批准。

在离开京城那天,文徵明还作诗一首表达自己兴奋的心情:

独骑羸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万斛尘。

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闲人。

文徵明回到家乡时,曾经的江南四大才子,就只还剩下文徵明一个人在世上了,这一年,文徵明58岁,属于他的时代,渐渐到来。

辞官归隐的文徵明,与仕途彻底决裂,将自己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对诗文书画的钻研上,并且取得了很高的造诣,被称为“四绝全才”,声望极高。

然而即便已经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文徵明却依然过的十分清贫。

因为势要和官场划分界限,文徵明拒绝给王公贵族以及外国使者写字作画,也不要他们的任何礼物。

然而恰恰相反的是,对于亲临好友送来的各种土特产、日常普通的吃的用的东西,文徵明都欣然接受,并且为他们题字作画。

不过这些普普通通的东西,怎能支撑文徵明基本的生活呢?

文徵明的生活经常是处在温饱线之下,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甚至有时候还要去向邻居家借粮食来过活。

不同于其他一些艺术大家,要等去世之后作品才能具有很高的价值,文徵明在世时,他的书画作品就已经具有很高的影响力了,以至于他人还活着,赝品就已经层出不穷了。

但是文徵明不仅不在意这些,还从来不打假,有人拿着作品找他本人鉴定时,他竟还都一概说是自己的真迹,甚至还把自己的一印章盖在赝品上,就为了让卖赝品的人能卖个好价钱。

如果你认为文徵明是为了从中谋取什么私利,或者是故意蒙骗消费者的话,那可就真的曲解了他的本意了。

按照他的话说:凡是有能力收购字画的,必然是家里有余财的富贵人家,而出卖字画的,一定是因为家境困难,急需用钱。如果因为我一句话而导致双方无法成交,卖字画的人家不是更要陷入困境了么?

比起自己的名声,文徵明更关心人间的疾苦,这圣人一般的心肠,岂是咱们这些凡人所能比拟的。

静坐辞世

1559年,已经90岁高龄的文徵明,依然在为别人书写墓志,写完之后,他便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与世长辞了,就像他的一生一样,恬淡从容,直至生命的尽头,仍是如此。

回望文徵明的一生,天生愚钝,却凭借着自己坚毅的努力,达到了江南四大才子中其他三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或许是上天对他的眷顾,给不够聪明的他,多了几十年的寿命,这也让他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去诠释“勤能补拙”这四个字的含义。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文徵明与同样是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比起来,似乎文徵明的名气并不是很大,但是不可否认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文徵明那坚毅的精神和高尚的人品,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明朝   科举   都会   赝品   江南   仕途   朝廷   才子   父亲   说话   时间   考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