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重阳宫:揭秘唐代文人吴道子的创作之路

文|史海拾贝人a

编辑|史海拾贝人a

●○前言○●

重阳宫位于陕西省户县祖庵镇北部,曾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道之地,也是全真教的发源地。在元代时期,重阳宫达到了巅峰,但后来多次遭受破坏,宫殿逐渐减少,至建国后仅剩下老君殿、灵官殿和祖师殿这三座清代建筑。

重阳宫原本的碑石大多数散落在原宫址上,1962年移至原玉皇殿旧址,形成了名为"重阳宫碑林"的区域,内部陈列着80余通石刻,其中许多碑文都是由赵孟、韩冲、王重阳、尹志平等名人书写。

在重阳宫内还有一些零散的碑刻。其中,在祖师殿前的西山墙上镶嵌着一块明代线刻碑,被称为"唐吴道子戏笔"。《户县文物志》中记载道:"这块碑高57厘米,宽48厘米,已经残缺成四块,是明代进行线刻的。

碑上刻画了一棵古树,树上盘绕着青藤。在左边画着一个仙人骑着驴,后面有一个仙童牵着缰绳跟随。右上角书写着"唐吴道子戏笔",左上角有一个日期,据刻文是明弘治庚申春三月,太原空侗子重新刊刻了这块碑。

此碑还被收录在《中国美术全集》中,描述为:图中四野寂寂,钟进士(馗)骑着塞驴,用袖子捂住嘴巴,迎着风行走在旅途中,驴子的后面挂着一个倒悬的小鬼,另外还有一个背负书剑的鬼步随行……

另外,空侗子是元末的文人练鲁的别号,明代的画家中没有找到相关资料。"这块碑的画面精美,雕工精细,石质光滑,当地人称其为"钟馗捉鬼图"。

从画面上看,一位仙人骑着驴,站在一棵枯树下,驴子的肚子上挂着一个倒悬的小鬼,该小鬼眼神空洞、动弹不得,僵如死尸,显然已被仙人制服,后面还有另一个小鬼被牵着缰绳跟随。

●○揭秘《钟馗》碑的原作: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钟馗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在北宋之前的钟馗形象实物已无从考证。

《钟馗》碑上的题款为"明弘治申春三月,太原空侗子重刊",即1500年,为重刊之作,因此必然存在原作。原作的年代可能在五代至明初之间。下文将从碑刻构图布局、刻工和树石、动物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碑刻整体布局和刻工方面,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北宋《道经五种》碑,该碑的《黄帝阴符经》卷首有一幅线刻图。在这幅图中,画面的左侧有一棵枯树,而树的右侧有两个人相对而坐。这幅图与《钟馗》碑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

两者的枯树相对位置对称,树下都描绘了两个人物形象。线条刻画自然流畅。尽管两者描绘的故事场景不同,但整体构图类似,可以视为镜像布局。

其次,陕西省洋县文化馆藏有宋代《劝农文》碑。碑的阳面刻有戴嵩的《牧牛图》,上面刻有四只牛和两个牧童。该碑的构图也与《钟道》碑相似:右侧刻有一棵枯树,左侧和下侧刻有人物和动物形象。两者的枯树和青藤具有相同的特征。

这两块碑的刻工与《钟馗》碑一致,并且不同于唐代碑刻或壁画中常见的连续长线条组成的方式。它们都是由短线条相衔而成。

从碑刻中描绘的树石形象来看,北宋郭熙的《早春图》《集石平远图》,以及唐节感太子的壁画、五代卫贤的《高士图》,北宋王选的《渔村小雪图》,崔白的《双喜图》,许道宁的《渔父图》等作品中描绘的枯木都具有相似的特点。

这些树干直立向上或稍微前倾,树枝整体呈四十五度生长,枯枝穿插简单交叉重叠很少,青藤下垂自然,意境高远,与《钟馗》碑中的枯树画法特点相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揭示《钟馗》碑的原作:在构图、刻工和树石、动物人物形象等方面,它与北宋时期的碑刻、绘画作品有许多相似之处,暗示着原作可能存在于五代至明初之间。

●○寻觅《钟馗》碑中的动物人物形象○●

骑驴形象、枯树巨石和水波纹造型在五代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和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都可以找到踪迹。

特别是在范宽的作品中,绘有五头毛驴,其中最右侧的一头与《钟馗》碑中钟道骑的驴相似,唯一的区别是碑刻中的驴因顺风而行,所以耳朵和毛发都向前倾斜。

碑中所绘的两个鬼形象可以在辽代的墓室壁画中找到。例如,建于辽大安九年(1093年)的张文藻墓前室南壁墓门上方绘有五鬼图,壁画中最左侧和最右侧的两个鬼与《钟道》碑中的两个鬼相似。

最右侧的小鬼头骨突起,秃顶,脑周围有较长的直发,与碑中随行的小鬼一致。壁画中最左侧的鬼嘴巴突出,圆眼尖耳,头顶有一圈较长的直发,与碑中驴肚上倒悬的另一个小鬼一致。类似的鬼形象也可以在建于晚唐时期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壁画的"降魔镇妖"图中找到。

《钟馗》碑中钟馗戴着噗头,噗头上部凸起处方折,后方飘起的带系。根据陈茂同的《中国历代衣冠服饰制》研究,这种噗头样式在唐代很流行。钟馗的腰带左后方有獭尾,腰带上可能有装饰,这种形制在唐宋时期都很常见。

通过对这些图像的对比和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钟馗》碑中动物人物形象的渊源和来源。

《钟馗》碑在布局构图、画法刻工等方面与多块宋碑呈现明显的相似之处。而碑中描绘的树石形象与北宋时期的卷轴画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骑驴形象的出现可追溯至五代,而与北宋时期的作品更加相似。

两个鬼的造型可在唐代的壁画中找到,而在北宋时期则更接近碑中的形象。至于钟馗的穿戴方式,属于唐宋时期的风格。因此,该碑的原图本可能出现在北宋时期,同时继承了自唐代和五代以来的许多图像特点。

根据《历代名画记》记载,钟馗像最早出自吴道子之手,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到吴道子绘制了《明皇受篆图》和《十指钟》的传世作品。

此后,钟馗形象在历代继承和发展中形成了"钟馗样"的传世。北宋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记载了吴道子绘制钟馗的样式,包括蓝色衫子、蹴足、独眼、腰带和巾首,并以左手捉鬼,右手抉其鬼目。

钟馗图像从唐代经过五代至宋代大量传播和发展,并衍生出新的题材,如钟馗醉酒、钟馗出游、钟道嫁妹等。台湾学者郑尊仁在《钟道研究》一书中对历代钟馗图像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我们在其基础上进行了筛选和补充。

例如,五代画家石恪的《鬼百戏图》中,钟馗夫妇对案置酒,周围有大小鬼数十。孙知微绘制的《雪钟馗图》中,钟道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背着一个鬼荷在担子上,在雪林中行走。

董元的《寒林钟馗图》和《雪钟道图》,周文知的《钟馗氏小妹图》等作品进一步丰富了钟馗图像。其中,《中山出游图》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钟道图像实物资料。元代王振鹏的《钟道嫁妹》和明清时期的钟馗样更加丰富多彩,如戴进的《钟道夜游图》等。

可以看出,唐宋时期的钟馗图像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和创新。画面内容从唐代起的钟馗捉鬼和唤鬼的可怖场景逐渐发展为宋代多样化、多情节化的作品。

尽管在唐代之后的钟馗图题材逐渐增多,画面情节变得丰富,但仍包含着钟馗和小鬼这两个基本元素,并且钟道的穿着风格基本一致,小鬼的形象也在历代作品中保持相似。其他变化都是在这些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

尽管后世画家的生活年代与唐代相差很远,但这些基本特点的变化不大,创作都以"钟馗样"为基础。

正如北宋的《宣和画谱》所说:"按照钟馗近代的画家虽然很多,但考虑到最初,据说是因为明皇病虐,梦见钟馗在他面前起舞以驱除疟疾,民间便按照这个形象进行写生,于是世人开始有了钟道。尽管在后来的时代,态度大致相同,只有细微差别,只是艺术家们对其进行了一些装饰而已。"

这表明钟馗样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多样性,从吴道子的绘画开始传承,并发展为多种形式的载体,其中可能包括碑石线刻的钟馗样式最初由吴道子创作,并与"吴家样"有着天生的联系。

碑中的钟馗衣袖飘扬,具有明显的"吴带当风"特点,风格与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相似,画面中"虬须云鬓,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小鬼的面容丑陋,肌肉线条夸张有力,整体特点与《道子墨宝·搜山图》中恶鬼的形象一致。因此,该碑延续了吴家的画风,属于北宋吴家样体系的作品。

此外,钟馗样除了绘画外,还以年画、版画等形式流传。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记载:"熙宁五年,皇帝下令画工摹揭镌版,印赐给两府辅臣各一本。

当年除夜,派人进宫奉供,给予钟馗的像。"邓椿的《画继》中也记载:"成宗道,长安壁画吴笔,皆模仿上面的石刻,或者说是从刻石后转而为画。"

这两个记载体现了钟馗样在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即从吴道子的绘画开始传承,然后发展为多种形式的媒介。其中可能包括钟馗样式的碑石线刻,最初受到吴道子的影响,并与"吴家样"有着天生的联系。

综上所述,《钟馗》碑延续了唐宋时期吴道子的画风,属于北宋吴家样体系的作品。在唐宋时期,钟馗图像经历了广泛的发展和创新,从吴道子开始逐渐形成了"钟馗样"的传世。

画面内容丰富多样,画家们以钟馗与小鬼为基础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钟馗题材。而在后世的作品中,尽管情节和表现方式有所变化,但基本元素和钟道的穿戴风格基本保持一致,这些变化都是在这些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

●○结语○●

吴道子首次绘制钟馗的事实导致后世画作常常被附加上"吴道子"的落款,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后人习惯上将吴道子视为代表唐代宗教人物绘画成就的象征。

这种现象同时也体现了后人对唐代艺术文化的追慕和认同。同时,在唐宋时期吴家样不断传承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它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尽管吴道子并非唐代钟馗图像的创作者,但他在唐宋时期的绘画领域中卓越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得后人倾向于将钟馗图像与他联系在一起。这种误解可能源于人们对唐代宗教绘画的追求,将吴道子视为代表这一时期艺术成就的象征。

这种现象提醒我们要审慎对待后人对历史艺术的解读和归因。尽管吴道子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但他并非唐代钟馗图像的原创者。然而,吴家样在唐宋时期的传承和发展中显示出了其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成为钟馗图像的基本范本。

●○参考文献○●

[1] 画鉴[M]。汤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 唐朝名画录校注[M]。朱景玄,黄山书社。2016

[3] 吴道子研究[M]。袁有根,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 中国绘画思想史[M]。邓乔彬,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5] 吴道子王维[M]。洪惠镇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钟馗   唐代   碑刻   枯树   唐宋   北宋   重阳   小鬼   文人   图像   时期   形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