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传国玉玺?它还能不能重现于世?答案是否定的

元惠帝被明大将徐达赶出了大都,传国玉玺也被其带走。这方辗转于历代皇宫的御用大印,经过无数次兴衰荣辱的折腾,终于厌倦了封建独裁者的无情手掌,悄悄藏匿在茫茫大漠之中了。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赢政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登上了始皇帝的宝座。为了便于传达各种命令、指示,他觉得应该有一方皇帝专用的大印,遂命丞相李斯亲撰印文,交给当时第一雕玉高手孙寿精心刻制。玉印雕好后,秦始皇十分喜爱,冠其名日“国玺”。

并且规定这个“玺”字今后不再尊卑通用,只限帝王所有。从此,这块没有生命力的石头更加不朽,被人看成皇权正脉的凭证。

在秦以后的一千五百年中,无数英雄豪杰和爱做皇帝梦的各色人物,为了得到这方“国玺”,不惜兵戎相见,血腥夺杀,演出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方玉玺自然也被蒙上了扑朔迷离的神奇色彩,充满了一个个难解之谜。

那么,这方玉玺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秦始皇刻制玉玺的详细经过,汉以前的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玉玺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书·元后传》,

后汉书

其时称为“汉传国玺”。对此,史学家班固解释说:

“汉高祖入咸阳至霸上,秦王子婴降于软道,奉上始皇玺。及高祖诛项籍,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玺,世世传受,号曰汉传国玺。”

但是,子婴献出的这方传国玺到底是什么模样,班固没有说明。最先描绘它的形状的是唐代学者徐令言,他在《王玺记》中说:“玉玺者,传国玺也,秦始皇取蓝田玉刻而为之,其书李斯所制,回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玺上隐起为盘龙文,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方四寸,钮五龙盘。”

不难想象,这方传国玺当为宝中之宝,谁要想成为天下共尊的“真命天子”,谁就应该持有这一印信。只有这样,他的皇位才算合法,否则只是自封的孤家寡人。可是,封建皇帝又不可能一家独揽,传国玉玺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时隐时现。这里,就让我们循着传国玉玺的运行足迹,看看它是怎样传递的吧。

据《玉玺谱》和《秦玺始末》等资料介绍,秦始皇自从有了这方玉玺后,视同自己的命根子,须臾不离其身。他做皇帝的第三年,南巡至洞庭湘山,忽然风浪大作,龙舟将倾,此时赢政也知性命要紧,当即持玺祭神,不得已将其抛入湖中。

后来,一位不知姓名的渔夫捞出了这件宝贝。八年后,秦始皇的一位使者路过宁秦邑平舒道(今陕西华阴县西北渭河南岸),有人献上玉玺说:“为吾遗高池君。”秦始皇闻之大喜过望,遂又意外地得到了这方失掉的大印。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军攻克秦都,秦王子婴以绳系颈,跪在咸阳软道旁边,献上只传了十五年的御玺符节。刘邦见了大喜,他在洛阳正式称帝后,对此表示“服之,代代相受”,并正式更名为“汉传国玺”,放在深宫小心看守,使其稳稳当当过了二百多年时间。

西汉末年,王莽当权,小皇帝刘婴年仅两岁,尚不知传国玉玺的宝贵,只好由王莽的姑母汉孝元大后代为保管。王莽要当皇帝,派弟弟王舜去要传国玉玺,太后气愤地骂道:你们父子宗族“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思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说着,猛地将玉玺掷向王舜,当即被摔坏一角。王莽并不计较,将其拣来用黄金补好,虽说金玉齐贵,但这一价值无算的至宝,还是留下了令人扼腕的缺憾。

也许是个小小的巧合,这方被摔坏的传国玉玺在王莽手里也只攥了十五年时间。

公元23年,王莽被商人杜吴杀死,传国玉玺被禁卫军将领公宾所得。公宾持玺到宛(今河南南阳),献给了已自立为帝的淮阳王刘玄。两年以后,赤眉军杀了刘玄拥立刘盆子,传国玺随即落入刘盆子之手,他也只是偷闲赏玩了一阵,不久即兵败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再也不敢将传国玺据为己有,只好乖乖地送给了光武帝刘秀。

从此,它在洛阳宫内先后经过十一个皇帝,过了一百七十多年的安定生活。至东汉末年,十常侍乱政,汉少帝刘辩被张让等人劫走小平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黄河上),匆忙之中忘记带上这件宝贝,待尚书卢植追回汉少帝后,传国玉玺却不知到哪里去了。

不久,董卓专断朝政,曹操、袁绍等十八路诸侯起兵讨卓。豫州刺史孙坚率先攻入洛阳,在整修汉陵清扫宗庙时,发现城南“甄宫井”中有一溺死的宫女,脖子上挂了个金锁锦匣,打开一看,正是那方久觅之中的传国玉玺。

孙坚萌生异志,以为可以面南称孤,遂交夫人吴氏小心看管。不料孙坚无缘享受,他很快就阵亡于岘山。

袁术借吴氏扶梓归里之机,将她扣押夺走玉玺,谁知袁术不久就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其妻护棺回汝阳,汝南太守徐谬仿效袁术的做法,不失时机地讨回了传国玉玺,接着又不辞辛苦地跑到许昌,将它呈给了汉献帝。而此时的曹操正挟天子以令诸侯,传国玉玺实际上落到曹操手里。

曹氏建魏以后,为了标明自己的小王朝是天命神授,又在这方传国玉玺的肩部增刻“大魏受汉传国玉玺”七个隶体字。

仅仅过了四十多年,晋武帝司马炎又成了传国玺的主人。

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六月,前赵刘聪的大将王弥、刘曙率兵攻入洛阳,将传国玉玺抢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十八年后,后赵石勒灭掉了前赵,他仿照曹丕的做法,在玉玺的另一侧又刻上“天命石氏”四个大字。

哪知老天并不保佑他,大将军冉闵杀掉了后赵的石鉴,将传国玺偷偷据为己有。两年后前燕国君慕容高又灭掉了冉闵,宣称冉妻交出了传国玉玺,并特意改年号为“元玺”。事实上慕容高连传国玉玺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原来他在攻打冉闵的老巢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时,曾乞求东晋军队援助,濮阳(今河南濮阳县)太守戴施要挟他交出了传国玉玺,并立即派百余精锐铁骑,将它带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市),献给了晋穆帝以后,传国玉玺在东晋六个皇帝手里渡过了七十多年的光景。

公元420年7月,东晋灭亡,传国玉玺几易其主,为南朝的萧梁所得。太清二年(公元584年)侯景作乱,从梁武帝萧衍手里夺走了传国玉玺。

不久后,梁都督王僧辩打败了侯景,玉玺竟意外落人侯景的“机要员”赵思贤的手里。赵勿匆献给了刺史郭元建,郭氏自忖难成气候,便长途跋涉将其再献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当传至齐幼帝时,他无力看护这一宝贝,遂为北周所得。仅仅过了四年,又被隋文帝杨坚握在了手里。

再过三十七年,天下大乱,义军蜂起,李渊父子起而荡平群雄。直到唐太宗登基,仍没见到这方传国玉玺,不免对此拳拳在念。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流落于突厥的传国玉玺姗姗归唐,李氏王朝置之左右,精心呵护,先后被二十三个皇帝(含武周)使用,在长安官中安居了二百七十多年。

公元907年4月,朱全忠篡夺了唐朝的权柄,自然不会忘记拿走传国玉玺,但只有十几年时间,复人后来皇帝之手。清泰三年(公元936年),石敬塘引契丹兵至洛阳,唐末帝李从珂眼看江山不保,惊恐中登上玄武楼自焚身亡。“儿皇帝”石敬塘等人遍寻玉玺不得,从此这一天下至宝又一次不知所终。

没有了传国玉玺,虽说是件天大的憾事,但皇帝的宝座却不会因此空着。五代时期的诸多“真命天子”以及宋王朝的赵匡胤等人,照样有滋有味地当他们的皇帝。不过,也总想有一天玉玺再现,曾悬重赏搜求此宝。

苍天不负孤家寡人,宋哲宗绍兴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农民段义在刨地时得到一方“背螭纽五盘”的玉印,

看上去“色绿如蓝,温润而泽”,经蔡京、曾肇、李公麟等十三人反复鉴定,确认此印是“非汉以后所能作”的“真秦制传国玺”。但是,此物为何失于洛阳而重现于咸阳,蔡京等人没有一个能说得清楚。幸好宋哲宗未加追问,只顾乐颠颠地拿过来就用。可惜好景不长,这方传国玉玺也只用了三十年,徽、钦二帝做了金人的俘虏,玉玺也被同时掠走,慌乱中竟然不知丢在了哪里。

金灭元兴,江山再一次易主,但仍没见到传国玉玺的影子。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五月的一天,御史中丞崔或穿着便服在大街上闲逛,猛然见一商人持一玉印出售,崔或拿来一看不由得两眼发直,这竟然是失踪多年的传国玉玺!他当即不动声色地买了下来。为了防止有伪,他回家仔细验看古玺鉴图,尺寸、样式和印文,果然与秦.制传国玉玺分毫不差。

崔或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当下向皇帝郑重地写了贺表,将玉玺呈现给了刚刚即位一个月的元成帝铁穆耳。

朝廷内外一致认为这是一大祥瑞,为此好好热闹了三个多月的光景。此玺又经元代十个皇帝的抚爱,到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七月,元惠帝被明大将徐达赶出了大都,传国玉玺也被其带走。

这方辗转于历代皇宫的御用大印,经过无数次兴衰荣辱的折腾,终于厌倦了封建独裁者的无情手掌,悄悄藏匿在茫茫大漠之中了。

传国玉玺找不到了,可是关于它的话题并没有中断,而且人们仍在期待它的再一次重现。当然,这并不是梦想当皇帝的需要,而是想更加全面、更加详细地了解它。

历史学家想要解开这个千古谜团;地矿学家欲仔细考察它的质料;书法篆刻者希望借鉴它的技艺;考古学家等待鉴别它的真伪;还有那些古董商人更想借它扩充自己的腰包………·遗憾的是这方传国玉玺像同人们捉起迷藏,千呼万唤不肯出来。这里,我们有理由要问: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传国玉玺?它还能不能重现于世?

专家们王廷洽的考察,答案是否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玉玺   王莽   秦王   国玺   汉传   大印   洛阳   河南   公元   皇帝   答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