飓风来袭,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人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伤痛,这场战争波及甚广,死伤无数,在法西斯国家的紧逼下,多个国家走向了悬崖,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1940年,对于欧洲各国来说是一个特殊而难忘的时间,彼时,德国纳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闪电战血洗了西欧各国,一片人人自危之现象。

一向有着大国之称的英国正在面临着一次权力的更替。

彼时,首相内阿瑟·尼维尔·张伯伦因为实行绥靖政策,失去了内阁的支持,时任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走上了政治舞台,扛起了历史和国家的责任。

丘吉尔上台之时,国家、内阁、国王、百姓、敌人皆对他报以猜疑的眼光,他茫然四顾,皆是黑暗。

1940年是丘吉尔的至暗时刻,也是英国的至暗时刻。

曾拍摄过《傲慢与偏见》和《赎罪》的英国导演乔·赖特对这位性格孤僻、举止乖张的领导人物尤为关注。

他在搜集了大量资料,获得多方支持后,于2017年为观众带来了一部意韵深刻的影片《至暗时刻》。

《至暗时刻》是一部人物传记式影片,他讲述了二战之时,丘吉尔顶住压力,带领英国人民奋斗,获得敦刻尔克战役胜利,度过黎明前黑暗的故事。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拍出了丘吉尔的温情、古怪、坚毅和智慧,展现了丘吉尔独特的人格魅力,讲述了一段堪称奇迹的历史。

至暗时刻来临,他将如何走出危机?

《至暗时刻》是一部相当精彩的英国电影,这部影片深刻刻画了丘吉尔这一重要历史人物,还原了二战时期的历史场景。

影片虽未在战争场面过多着墨,但是却通过丘吉尔的挣扎,展露了一场无声的硝烟。

影片的视听语言、色彩画面、剪辑方式和构图均可圈可点,在好莱坞电影奖、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获得了世界人民的认可。

但是回归到影片本身,最令人动容的还是那个黑暗与黎明的故事

丘吉尔是英国的前首相,他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领袖之一,二战三巨头之一,近百年来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他是英国公认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丘吉尔初入政坛之时,并不被看好,他在一战时期崭露头角,在英国政坛大多支持绥靖政策之时,高调反对绥靖主义,受到了众人的诋毁。

1940年到1945年,是丘吉尔的至暗时刻,也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至暗时刻》围绕二战这一主题,以丘吉尔出任战时首相为背景,展露了他的智慧与决绝,影片的开始,英国内阁正在完成一次权力的交接。

英国前首相亚瑟·内维尔·张伯伦是绥靖政策的支持者,他担任英国首相时力挺绥靖政策,主张维持欧洲和平,希望以善意的方式对待德国,以此换来所谓的平静。

他的绥靖政策使得法西斯国家气势大增,胃口大开,随着英法两国实力日益衰退,绥靖政策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彼时,欧洲多个国家败在了德国的闪电战政策下,法国和英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绥靖政策已然无济于事。

英国议会对张伯伦所领导的内阁彻底失去了信心,几次暗示他辞去首相职务,张伯伦就这样退下了首相之位

张伯伦离开后,丘吉尔在各方势力的权衡下,被推上了首相的位置。

丘吉尔上台之时,身边危机四伏,他的身边有心怀鬼胎的同事,有对他极不看好的国王乔治六世。

国王乔治六世在白金汉宫宣布丘吉尔的任命,并完成了相关仪式。

他表面云淡风轻,却在丘吉尔吻了自己的手之后,转身狠狠的擦了擦手,这些小动作均展露出了众人对丘吉尔的不看好。

由于丘吉尔的政见与内阁、百姓的意见不相符,所以大家对他的工作都持怀疑态度,而就在内阁议会无法齐心之时,德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攻伐

彼时,比利时、荷兰等国相继陷落,法国也奄奄一息,三十万英法联军滞留在了敦刻尔克,无法及时撤离。

三十万英法联军关乎着英法两国的尊严、军事实力和存亡。

德军步步紧逼,这三十万人随时有可能全军覆灭,眼看着前方战事告急,丘吉尔也焦急不已。

他只得将目光放在军事实力极强的美国身上,他多次向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通过各种办法,企图获得美国的军事支持,解救敦刻尔克的军队。

当时的美国还未被完全卷入二战,美国想坐享其成,发战争财,所以他们除了给丘吉尔送去了几句无关紧要的安慰之外,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帮助。

丘吉尔何其聪明,他看到美国的态度后,瞬间明白了罗斯福的意思,面对这样危险的情况,丘吉尔只能自救。

他命令可用之兵,尽可能的调集海军船舰和民用船只,走海路,将敦刻尔克的士兵带离那个危险的地方。

分叉路口的抉择

三十万英法联军对于英国来说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当时,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丘吉尔的面前,究竟是求战还是求和?这个问题曾在历史上千万次的上演过。

若是求战,那他们或许还能有一线生机,或许能够创造战争奇迹,或许能够保住英国的尊严,逆风翻盘。

若是求和,那他们当然能够获得苟延残喘的机会,可是自此之后,他们便只能仰他人鼻息。

纵横政坛多年的丘吉尔深知求和的意义是什么,若是求和,他们便成为了德国手中的蚂蚁,他们将失去谈判的权力和底气。

彼时,英国政坛也针对求战还是求和这一问题,进行着激烈的讨论。

以张伯伦为代表的政治群体几度出言威胁,要求英国与希特勒进行谈判,就连国王和丘吉尔昔日的好友也产生了退缩之意。

《宁波晚报》在评价电影《至暗时刻》时曾言:“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谁都无法预测战争结局,即便是温斯顿·丘吉尔也无权拿人民的生命去做军事决策的庞大赌注”

从表面上看,丘吉尔坚持反抗,代表着的是坚韧勇敢,独立自由的美好品质和绝不向强权妥协的伟大精神。

可实际上,他的决绝背后却藏着一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感,没有人知道若是选择战争,英国将面对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如果放弃谈判,英国将遭遇什么?

诚如影片中丘吉尔所说:“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导演在这一重要历史十字路口上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电影中的丘吉尔在这重要时刻,并没有选择坐在办公桌上分析利弊,而是迈出脚步,叼着雪茄烟,走上了伦敦地铁,走到了基层群众的身边,听他们的呼声。

虽说这一场景明显与历史不符,但是艺术却赋予了电影戏剧化的权力。

这位处在历史漩涡中的首相在人群之中问地铁上的人:“如果街道上出现了敌人,应该怎么办?”

他得到的答案是:“人民将用一切方法去战斗”

他想了想,又问:“如果和希特勒谈判,能够让我们获得有利条件的话,又该怎么做呢?”人民的回答是绝不,绝不谈判,绝不妥协

这些坚毅的面庞和坚定的话语,让他几度落泪,就在这时,他坚定了战斗的决心,不再摇摆。

地铁上的丘吉尔完成了他的蜕变,他重回高堂,发表了那篇著名演讲,他说他要战斗到底,英国要战斗到底,人民绝对不会投降。

他说我们会在法国作战,会在海洋作战,会在战场作战,在大街作战,在山坡作战,我们将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本土,我们绝不屈服

他坚定的信念划破黑暗的时空,在黑暗中凿出了一条裂缝,打开了他的高光时刻、英雄时刻、黎明时刻。

在英国民众和海军的努力下,三十万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退,这次大撤退是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英国日后反攻的底气。

电影的最后,导演用字幕的方式交代了事情后续的发展,算是给予了这一历史事件一个交代,但是历史并没有在这里结束,它还在继续发展着,进行着。

危险、黎明、彷徨、荣耀也在现实生活中轮番登场。

影视语言的塑造

从美学角度来看,《至暗时刻》的光影、构图相当娴熟,整部影片的光线较暗,影调以黑灰为主,表现了战争时期压抑的氛围,冷暗的色彩贯穿全片,揭示了作品主题,刻画了人物的无助、孤独

乔·赖特为了应和影片暗的主题,放弃了他一贯的风格,将高昂华丽转为了低调克制,放弃了豪华的布景和炫技的剪辑。

在色彩、化妆、音效、构图、场面调度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让人们嗅不到一丝《安娜·.卡利尼娜》和《赎罪》的影子

整部影片的色调都很暗,唯有一束不知从哪里来的强光,一直照在人物的身后。

这种明暗的对比和色彩的冲突赋予了角色更大的张力,以明暗制造出了视觉焦虑感,展露了丘吉尔暗中求明的心境。

从构图来看,《至暗时刻》中有许多压迫感极强的构图。

导演将人物置于画面一侧或置于大量事物之中,展露了他心中的无助感,刻意放大打字、落笔等细节,配上慢镜头,使得整个节奏尤为紧张。

导演善用镜头,在影片的高潮时刻,在丘吉尔发表广播讲话之时,给了丘吉尔一个大特写的镜头。

导演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他说话的场面和女主打字的画面相穿插,使用画面色彩的组接,调动了观众的情绪,给人以激动之感。

丘吉尔坚定信心,在众人面前发表重要演讲时,导演再次使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反复在丘吉尔妻子、宫廷国王等画面中切换。

拍摄他们的表情与动作,强调这场演讲的重要性和历史转折性,呈现出了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

从音乐来看,电影的配乐并不是很多,但却运用的恰到好处。

配乐《History Is Listening》和《The War Room》使得故事的节奏更为流畅,带动了观众的氛围,影片的内核如同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令人荡气回肠,难以平静

从电影画面来看,造型团队研读了大量史料,很好的还原了丘吉尔的特征。

人们从来都没有吝啬过笔墨去描写记录丘吉尔的个人形象、家庭过往、成就,围绕丘吉尔的著作有几百上千本之多。

据说麦卡腾为了更加还原历史,还拿到了丘吉尔战时内阁会议的会议记录。

剧组尤其注重对场面的还原,为了打造一个低天花板地堡的场景,策划了好几个月。

演员加里·奥曼德的服饰、妆面也大有讲究,他前期花费了大量时间模仿丘吉尔的神情、体态、动作,每天在片场上至少要花四个小时上妆。

制作团队通过造型,还原了人们印象中的那个自信首相,加里·奥曼德通过他的精彩表演,使得丘吉尔这个人物在观众心中变得更为立体

《至暗时刻》传递出的是自由和独立的精神,是绝不向独裁者低头的价值观。

“拼搏”是千百年来反复被人们提起的口号,它好似真理一般被刻在了人们心中,但是很多人都不清楚为了维护独立和自由,要付怎样高昂的代价。

《至暗时刻》讲述了丘吉尔面前的黑暗,讲述了笼罩在英国人民心头的阴霾,讲述了独立背后的代价和拼搏背后的悲壮感。

《至暗时刻》是一部有深刻现实隐喻的一部作品,它是在讲丘吉尔,也是在讲每一个面临黑暗的个体应当如何做出自己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张伯伦   丘吉尔   英法   时刻   作战   英国   内阁   飓风   首相   影片   历史   黎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