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被赞为超越诸葛亮的奇人,关键就在于他说的一段话

我们很多人听过一句话:“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诸葛亮的贡献,稍微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

忠义之心可昭日月。

可是提起刘伯温,会有很多人感到疑惑。

他到底有什么本事,可以被后世称赞为超越诸葛亮的存在?

虽然有很多流传的说法,说是刘伯温精通奇门遁甲,风水八卦,知天象,善卜卦,更夸张的还说刘伯温知前后五百年 。

但这些大多数都只是一些流传的说法,做不得真实依据。

论起贡献,不说同诸葛亮相比,就是同时代的李善长,刘伯温貌似也比不过。

要知道,李善长被朱元璋评为大明第一开国功臣,不管是安顿大后方,镇守城池,还是募兵征粮安稳地方,李善长都居功至伟,是相当于汉初开国功臣萧何一样的存在。


刘伯温的贡献似乎就没有那么大了,可是后世对他的能力评价,却远在李善长之上,甚至超越了千古名相诸葛亮。

根本原因在于两个字:格局。

刘伯温给朱元璋打开的格局,远比诸葛亮给刘备打开的格局要大,只此一条,刘伯温就稳压诸葛亮一头。

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时,还是一个只有关张相伴却无尺寸之地的流浪之人,多次被人打得抱头鼠窜。

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的隆中对问世,为刘备谋划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规划。

诸葛亮一生也实现了自己的规划目标,助刘备入蜀,建立蜀汉,和曹魏、东吴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但也仅此而已,三分天下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徒劳无功,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但他无功而返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也印证了他当初的格局规划。


在他的隆中对里,对从无到有三分天下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谋划,可是在三分天下之后,对于天下一统,却没有明确的说法。只是说了四个字:以待天时。

顾名思义,这四个字表明他对一统天下没有任何办法,做不到,只能看天意。

而他最终病死在五丈原,也是尽人事听天命,充分说明了他也知道,自己的能力只能做到三分天下。

可是刘伯温不同,他着手处就是从一统天下出发,虽然贡献不多,但是在关键时期说得一番话,却奠定了朱元璋必胜的格局,为他以后开创大明王朝坚定了方向。

正是这段话,决定了当时力量弱小的朱元璋整个集团的命运。


1363年,朱元璋的重镇太平失守,消息传到应天后,一下子就炸了锅。

朱元璋召集谋士们商量对策,在会议上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大部分人主张逃跑,另外一部分主张退守紫金山。

但不管哪部分人,有个问题是一致的,那就是放弃应天。

这些谋士平日里自吹神机妙算,可是面对陈友谅60万大军压境的时候,他们露出了真面目。

他们除了痛骂常遇春惹怒陈友谅之外,就是吹嘘陈友谅的汉军有多么的强大,议论太平如何失守、自己的军队如何差等。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绝不能战,战则必亡。


朱元璋看着这些人,失望透顶。他甚至相信他们大部分人都打好了包裹,给老婆孩子准备了逃跑的车辆,随时准备投靠新的老板,然后在他摔跤倒地的时候再踩上一脚。

当然,这也不怪他们,元末的大背景如此,人心如此。

想归这么想,朱元璋仍然提不起劲儿来,脸色阴沉。

忽然,他眼睛一撇,看到了脸色阴晴不定的刘伯温,似乎有话要说,他开口问道:“刘基,你有话说?说吧。”

同僚们也都停下了议论,看着刘伯温。

刘伯温自从到了朱元璋麾下担任谋士,平时基本上都是沉默寡言,也没有出过什么主意,大家不怎么瞧得起他。


但是他的脾气很好,从不发火,人缘还不错。但此刻,这个好好先生将会给他们留下终身难忘的一幕。

刘伯温站了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一个好好先生,而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他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用一种几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说道:

“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告诉所有的人,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周围的人被他惊呆了,愣愣地看着他。


刘伯温继续说道:“如果我们失去了应天,还能去哪里呢?我虽力薄,也能拼命!要走你们走,我决不走!”。

“我哪里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

他的声音如同狂风暴雨,扫荡着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朱元璋看着这么多的所谓从龙之臣只为自己打算,而这个刚刚到自己手下干活的人,却能以自己的勇气说出与城共存亡这样的话,不由的感慨良多。

他不是没有畏惧感,他很明白,如果陈友谅攻下了应天,自己多年奋斗的心血会毁于一旦,他也会像徐寿辉一样成为陈友谅皇位的垫脚石,不可能做和尚,不可能做农民,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他当然想一战歼灭陈友谅,让这个讨厌的人从世界上消失,可是陈友谅太强大了,强大到似乎无法战胜,那庞大的战船就像可怕的怪兽,会将他和他那弱小的水军吞没。

要不躲躲吧!可是又能躲到哪里去呢?滁州?濠州?像狗一样被人追来追去,最后又像狗一样被人杀死?

不,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刘伯温的话给了他勇气,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尚有如此决心,朱元璋决定放手一搏。

他站了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斩钉截铁地吐出了四个字:此地决战!


鄱阳湖大战就这样爆发了,朱元璋二十万人马对抗陈友谅60万大军,战争虽然艰辛,但他们赢了,陈友谅死了,朱元璋一口气吞并了陈友谅60万大军,一跃成为元末霸主,锦绣江山已经在向他招手。

而这一切,离不开刘伯温的决策,要不是他的强力支持,朱元璋是下不了决心的,只能东躲西藏,看着陈友谅一天天壮大,最终将他们吞并,所有人成为一片黄土。


事实证明,刘伯温是正确的,他的决策和格局,决定了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大势。而这一点,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以及后来的努力都不曾具备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大明   祁山   太平   好好先生   谋士   奇人   真面目   格局   说法   贡献   关键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