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为何惊得放下酒杯,他到底发现了什么?

清康熙六十一年,季春的圆明园簌簌无风,年迈的康熙帝拖着沉重的黄色朝袍,带着一众仆从悠悠漫步于花径。

刚辛苦了一上午处理政事的皇帝,现在可谓是最舒服惬意的时刻了。喝着小酒,赏着春花,和亲眷们拉拉家常。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年过半百但精神矍铄的老年人。

这时,清朗稚嫩的少年音打破了这场寂静,康熙皱眉望向声音的出处,只见他的第四子连忙出来请罪,并解释道是他的第四子弘历。

起初,康熙作为一个慈爱的爷爷,当然如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惯例一般,长辈见到晚辈,先要问身体好不好,然后就是考察学习好不好。

这不考察不打紧,一听到这七八岁的弘历回答的那是一个从容不迫、思维敏捷,惊得康熙连忙放下手中的酒杯,将这孩子仔细的上下揣摩。

突然,这老人恍若顿悟一般,暗暗做下了某些决定。

是什么能让这位千古一帝在年逾花甲仍能如此吃惊的放下酒杯呢?在他生命的倒计时,这次圆明园的偶然会面又会如何巧妙地推动历史沉重的齿轮呢?

清初皇帝都是“大情种”

自古有言,英雄难过美人关,上下五千年有多少名人将相与红颜们的爱恨纠葛,就算是九五至尊也不例外。

但就长久而言,都抵不过清朝初期连续的那几位皇帝,仿佛代代遗传的痴情种子,给后世留下了多少绮靡、浮想联翩的风流韵事。

大情种顺治帝因为爱妃董鄂氏的骤然病逝而大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孝庄太后痛心疾首,急忙劝诫他,作为一个皇上,怎能如此儿女情长,置天下黎民百姓于不顾。

但那时的顺治帝早已心如死灰,在一场全京城天花的无硝烟战争中,毅然决然地走向了他心爱之人。对于福临来说,江山从来不是他的选择,至尊之位始终不及他心中的那一尖儿温暖。

顺治可以如此任性妄为,苦的是孝庄太后,送走了不为她痴情的丈夫,也送走了不顾百姓痴情的儿子,天下再一次被甩在她手中,她又该何去何从?

最终,综合品行、学识、世界观以及身体素质,她看中了年仅8岁的玄烨,她决定动用她所有能利用的资源,全力培养这位稚嫩的少年郎。于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浪漫残酷的背景之下,这位年幼的千古一帝被迫走上了那至尊之位。

这也能从侧面角度看出,古今成大事者,也必有识人之能力。我想那年圆明园的春日,古稀之年的康熙是不是在脑海里能将他的年少,同他看见的爽朗少年隐约联系在一起。

他又是否能穿越时空,站在孝庄皇太后的角度共情此刻的大胆想法。他们不再只是他们,而是辉煌大清未来蓝图的一个个绘画家、测量家。

事实证明,他们都赌对了,大清盛世,他们功不可没!

踌躇的冷面帝王

不妨让我们大胆代入一下康熙那时候的处境,朝堂之上面对自己的每个儿子都很优秀,个个文武双全,尤其几位皇子是突出的德才兼备、雄才韬略。

他若只是一个家财万贯的父亲,可以不偏不倚每一个子孙都能享有差不多一样的财产。但他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帝王,一片江山只能有一个正统的登基人。

倘若给每个儿子一定的疆域封王加爵,怎么不算为大清埋下许多隐患,以后的皇帝还得防止藩王作乱,陷入手足情和家国志如何权衡的两难境地。

所以直至生命的临界点,这位杀伐果决了一辈子的皇帝反而在挑选接班人的问题上陷入了踌躇。

九子夺嫡的惨烈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不论是哪个朝代,官员和百姓们都希望有一位励精图治、恭俭爱民的九五至尊。但在康熙年间,这无疑是一场灾难。

正因为几个儿子都被培养的很好,但统治者只能是一个,在诸位皇子的拉帮结派、明争暗斗中,处理政事自然会不自觉的带上偏私的情结,这对国家可不是好事。

自从最爱的皇后过世,康熙可谓把二儿子抱在怀里疼爱着长大,当然对他也给予了厚望,对太子可谓是无尽的溺爱和宽容。也正因为爱之深,所以在看到太子的暴戾不作为、不关爱兄弟,才会如此那般的痛恨吧!

康熙明白,他并不只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更是天下苍生的守护者。终于,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痛下决心,决定再不看这个养废了的曾经的太子。

至此,九子夺嫡正式拉开序幕。

曾经被给予全部希望、即将登大统的太子落幕,他的几位同样兄弟都觉得机会来了。毕竟对他们来说,倘若登不上那个皇位,未来也会是被各种理由的处死,甚至连累支持他们的兄弟和官员。

正因如此,九子夺嫡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朝堂上有非常明显的站队现象,犹如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这也迫使他们更加不留余力的在各方面勾心斗角,只为心中支持的那个人登上大统,从而未来的自己才能飞黄腾达。

这位帝王再年老,又怎能看不清底下人们的明争暗斗,也让他更加对继承者的选择上犯了难。

眼前都是迷雾,逢场作戏者众多,看不清一个人真正的水准,看不清一个人的真情实感。能看见的都是被包装出来的、完美切合心中想要的角色,康熙怎么能不累呢?

日日生活在偌大一个皇宫,却没有一个能交心的、能说话的人。枕边人、就近照顾的内侍、传召的官员等等,都有自己的小心思,都得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自然也不会真情实感的去关注这个即将故去的老年人的心。

这也让康熙更加的心寒,天下人皆为利往啊!无人识我苍老心!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康熙在看见年幼的乾隆能震惊的放下酒杯。

不仅让他短暂的体会了爷孙间的天伦之乐,让他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世间真挚且宝贵的情感,也让他在垂暮之年能放下积累在心中多年的选择恐惧,能卸下孝庄皇太后当年置于他肩上的那一份江山。

儿子都太优秀了怎么办?康熙老年幡然醒悟,活到一定年纪了,孙子都一大堆了,把眼光应该看到更长远一点。在望向年幼乾隆的那一眼里,透过簌簌落下的繁花,他看见了清朝繁衍的繁华盛强!

遇见是“命运”还是“阴谋”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这次传奇的圆明园会面是不是一场雍正使用的计谋。但就我的观点,我觉得就算没有这次会面,康熙依旧会选择沉着稳重的老四作为继任。

就当年的社会形势来看,康熙在位期间,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有非常大的成就,但朝代总会基于所处的历史维度,有各种困囿的问题。

在那个年代,征战是必要的,征战促进了清政府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对中央集权的旧社会是一个绝佳的政绩。但征战势必带来国库的亏空。打仗就是要钱、要年轻的劳动力,对农业的发展、赋税的征收、旧朝代基层社会的稳定都会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

康熙能不知道国库亏成什么样了吗?他作为执政者,他当然知道表面面繁华的清朝国库还剩多少银子,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他无心去管,年迈的他再也没有精力去解决这样繁复冗杂的问题。

连年征战、官员贪污腐败、社会地位之间的巨大差距等等所带来的种种社会矛盾和财政紧张,都是一堆烂摊子,康熙也想找一个有能力的儿子去接手并解决。

历史上盛传雍正是改了诏书,才不明不白地登基上位,传闻是康熙晚年中意第十四个儿子,也是雍正的同胞弟弟。但就理性的剖析历史的轨迹,这是不可能的。

雍正在做亲王的时候,在户部兢兢业业了那么多年,康熙一直都看在眼里。将大清王朝的最有问题的部门,当然要抛给最信任、最有能力的儿子。

事实证明,在户部摸爬滚打的雍正没有辜负老父亲的殷殷期待。甚至在经历了腥风血雨的立储风波和九子夺嫡,他在对未来哪个儿子继承大统这个问题上,比他的父亲更果断明智。

在他即位没几年,就将立储的文书放在了王宫的匾额之后,这份文书现在也完好的保存在我们的博物馆中。

当然,他的眼光与康熙的眼光出奇的一致,都十分看重年幼的乾隆。也愿意在位期间保护并细心教导这个他寄予厚望的明君。

雍正在位期间也十几年如一日,同他当年在户部兢兢业业一样,当了皇帝之后也并没有懈怠。

建立军机处让中央集权更加的统一,整顿官场、打击贪污腐败,减轻赋税等等一系列措施,让国家财政再一次焕发生机。也让国库不再是康熙年间能看不能用的空壳子、假把式,能真正做到国家昌盛时帮助国家各方面顺利流转,发生灾情时能调用银子迅速发粮赈灾

多年执政的日夜辛苦谋划、疲惫不堪,也加速了这位皇帝的衰老甚至死亡,也让乾隆早早的有机会登上了历史舞台,接过父辈传递的接力棒,接过繁盛的大清。

或许,康熙在圆明园看向年幼乾隆的那一眼,不仅有对小辈的欣赏,更有对雍正教子有方的赞许。于国家,他选择了一位勤勉执政、沉着稳重、爱民如子的接班人;于小家,他选择了一位孝敬恭顺、关爱兄弟、注重家庭教育的亲人。

康熙也是很幸运的,从执政时的政治清明、百战百捷,丰功伟绩数不胜数。

晚年的他虽然也犯了一些错误,但因为慧眼如炬,选对了雍正做自己的接班人,甚至超前选中了乾隆作为自己的下下位接班人,将他的错误能及时的纠正过来。

乾隆也十分的仰慕这位伟大的祖父,在政治上也时常效仿这两位明君的行为,从而造就了近代历史130年的繁荣的盛世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和美。

历史的推动往往是由几个伟大的人,几个小小的举动,从而引起巨大的变革。或许康熙心里早就有了选择,但在放下酒杯的那一刻,却是因为这次简单的会面更加笃定了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乾隆   雍正   康熙   圆明园   孙子   江山   国库   年幼   接班人   酒杯   皇帝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