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年历史古县陈留的变迁

来源:新郑安乐窝

陈留谢氏楣匾

战国魏国大梁城,因蒗荡水而崛起,也因蒗荡水而衰亡。秦始皇将大梁(今开封)由国都降为县治,此后一直延续八百年。在此期间,大梁城东部的一座小城——陈留,借此契机而崛起,陈留成为县治、成为郡治、成为国都。大梁的暂时隐退,给了陈留发展的机遇,得天时地利应运而起,成为继大梁之后的地区政治中心。

陈留水系

陈留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地方,历史上有名的水陆码头。睢水、涣水、汳水都从城旁流过,为陈留带来了繁荣和发展,由统领一方的郡治到诸侯方国,铸造七百多年辉煌。到了隋唐以后,陈留这座古城因为汴州(今开封)的复兴而逐渐退隐,成为汴州辖属的一部分。但依然是宋朝时期的黄金水道,在开封的发展史上,郡国之城陈留就是这样承上启下,推动了汴州的崛起和发展。

汉献帝刘协

陈留王,是中国古代王爵之一。历朝封陈留王的人大概26人,其中最著名的陈留王有刘协、曹奂等。一般为亡国之君未死降封。

晋封曹姓陈留王名录

刘协退位后生活富足,子孙后代不少,山阳公爵位一直传到西晋。据说刘协有一个玄孙刘阿知见到天下又要大乱,在“五胡乱华”之前带着刘氏宗亲两千余人离开中国汉朝本土,飘洋过海去了日本,成为日本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并在日本繁衍生息,形成直、坂上、大藏、内藏、原田、丹波、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小冢等47个姓氏。

晋惠帝太安元年(302年),被晋贬为陈留王的曹奂在他的封国陈留去世,活了五十八岁,朝廷为他上谥号“元皇帝”,史称“魏元帝”。

陈留,春秋时为郑国的留邑,亦是“桓公寄孥”的临时国都;后为陈国所并,成为陈国之留邑,故曰“陈留”。战国时陈留属魏国,秦灭魏后设置陈留县。汉承秦制,仍置陈留县。汉武帝时设陈留郡。西晋废郡置陈留国。北魏复为郡。隋初废郡改为汴州,后复置陈留县;大业间县废。唐复置陈留县,后该县政区比较稳定。1949年设陈留专区,1952年撤销。1957年,撤陈留县并入开封县。1958年成立五爱公社,1961年改陈留公社,1984年置乡,1986年建镇。陈留,自西汉开始,先后做过七百余年的郡国之城,而作为县治更有两千余年之久,可谓是睢水畔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在附近年龄大的老人去陈留,还改不了“进县去”的口头语。

陈留城隍庙

两千多年来,留邑、陈留郡国、县治多次迁移,并非一直在今天陈留集的位置。春秋战国时期,留邑故城在今开封祥符区八里湾镇初刘村(古代刘与留通用)一带。存在时间最久的两汉时期的陈留郡城,仍位于初刘村一带,今称之为陈留故城。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废陈留郡置陈留国,治所先在小黄城(今开封祥符区杜良小黄铺村),南朝宋时徙治仓垣城(今开封龙亭区柳园口刘庄村一带)。后赵石勒一度将陈留郡治设置于浚仪县(今开封市区)。北魏统一北方后的五世纪前期,陈留县治移于今陈留集,至今未变。诚然,现在的陈留仅仅是开封祥符区辖属的普通一镇,但这不应掩盖它曾经有过的辉煌。

几千年来,人类喜欢滨水而居,把窝巢房舍筑造在水边,靠水浇灌农田,大鱼为生,生息繁衍。陈留北依黄河,西靠鸿沟,东有睢水,南有涣水。清顺治《陈留县志·疆域志·形胜》记载:“(陈留)北有大河之险,南有褒城之固,西依汴垣之峙,东襟睢水之奇。”因此,陈留地理位置重要,这在秦末业已显现。刘邦起兵伐秦时,他的谋士郦食其就说:“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在楚汉相争之际,陈留更被视为战略要地,双方在此曾反复争夺。控制陈留,东北可去山东诸郡,东南可去江淮诸郡。基于此,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将陈留“升级”为郡,移济川郡治于陈留县置陈留郡,相传郡内建有皇帝行宫。东汉时定都洛阳,陈留郡是洛阳的东南门户,位置更重要,曹操在此起兵拉开了三国争霸的序幕。

新三国演义曹操陈留家会

具有水陆交通优势和城池之固天险的陈留,又有夏代老丘、战国大梁等历史故都相衬托,城市发展迅速。清宣统《陈留县志》载:“陈留既大郡,而首邑为名都,实封爵衣冠、人才礼乐之所聚,盖极盛矣。”到西汉中期,陈留已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名城大邑。世代相传陈留又名“凤凰城”,“吾邑父老相传,城以凤凰名”。相传曾有凤凰栖息于此,后人在凤凰栖息的地方建了一座凤凰台,民众纷纷在凤凰台附近居住,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城池,“凤凰城”之名由此而来。现在在陈留的东西南北还有四眼井,据说是定凤井,现在这四眼老井还在。

陈留凤凰台遗址

陈留古城“地脉自西南蜿蜒而来,形若坤龙,似此龙幡凤翥,宜地灵而人杰矣”,人才辈出。汉武帝时期的黄宜、东汉文学家蔡邕等均是陈留人,西汉张良、汉献帝刘协等在此居住。

陈留蔡氏故人

从浚仪随风而动,顺睢水而下,便到陈留。这里鸟声啁啾,每一声都唱着惬意和幽静。“睢水风吹动晚波,芦花夹岸舞婆娑。白云飞逝离山岫,丹叶飘摇堕树柯。历历秋思怀宋赋,箫萧易水听荆歌。天高气爽凉飙发,葭露伊人思奈何。”这是明清时期诗人为留邑八景之一的“睢水秋波”所咏的七律。另有五律吟曰:“秋声何处至,历历起波中。带雨翻云白,携霜逐叶红。萧风飞灏月,爽气如吟松。鱼鲂长歌处,水天一色空。”更有顺治《陈留县志·风俗志·景物》所载:“睢水秋波:县北七里。东通睢浪,北带伊川,秋水澄清,白云飞舞,蒹葭苍苍,伊人可想。”描绘出了陈留境内睢水秋波的绝美风光,可谓让人如痴如醉。秋水长天,这是来自物华风韵的画卷,岸边。

规划中的陈留惠济河湿地公园

睢水位于陈留县城(今陈留集)北七里许,从浚仪东发源向东南流,经过陈留至杞县境。顺治《陈留县志·疆域志·山川》载:“睢水:县北七里,每逢秋霖成河,东拥睢水入亳。”即睢水大致从今开封禹王台东的祥符区兴隆徐府楼村一带自蒗荡渠分支发源,向东南流经陈留镇北吴庄和刘五楼村之间,去五里寨上初中的时候,从刘五楼到五里寨有条小路,那时还有古河道的痕迹,比较低洼,多河沙,上学路上还能捡拾贝壳,后来土地分产到户,土地经过平整,现在低洼以不复存在。

陈留惠济河

再向东南流经仇楼镇施寨村北,经平城乡秦奉寨附近流入杞县境,约二十公里。昔日的睢水百舸争流,沿河经济比较发达,看看村名就能知道一二,刘五楼、磨角楼、织锦寨、锦江、张楼、内官营、刘铁这里每一个村名都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老人常讲,原来睢水在闫呈岗前有一分支河流,此水经花庄、张楼、锦江、织锦寨是宋以前的纺丝、剥茧、涤丝、染色、织锦之地,现存的织锦寨就以织锦闻名,沿河两岸涤丝、剥茧、浆洗、染色等热闹非凡,俨然一幅锦缎的江河,人们把这一景象叫做锦江,就是对当时织造繁华的最好写照。锦江村以此得名。由于在工艺上,制丝用水的选择非常重要,以水清为要旨,总结出“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规律,以提高丝质。在结茧火烘“出口干”的基础上,缫丝时也采用加温达到“出水干”的方法,使丝随缫随干,提高品质。宋以前由于睢水流域自然条件优越和蚕种优良等原因,闻名于世,具有细圆匀紧、白净柔韧等特点,其关键在于水质、茧质和缀制技术。织锦寨、锦江这地方也许就是宋锦的发祥地。

陈留豆腐棍

传说刘五楼村原来是陈留王刘姓墓地,墓地旁有五层高的楼,刘五楼的名字就从此楼来,这里还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陈留刘五楼

刘铁的村名由来是刘姓打制铁器比较有名气,后来为官府打造兵器,就此得名。

陈留街市

陈留人杰地灵,这里南来的茶米,北往的煤铁,在这条烟波浩淼的睢水中,往返穿梭日夜不停。每到繁忙季节,陈留附近的码头货物堆积如山,船只在河中排起长龙。夜幕降临,船上灯火齐明,远远望去似繁星点点,不时还能听到阵阵荆歌,从记事时起,在我眼里陈留从来没有水淹过,即便是2021年那么大的雨水,陈留依然没有存水。

陈留西街

秋水在人间的风中起伏,方舟向河流倾诉一路逶迤。“昨夜秋声至,风从睢水过。邀霜醉红叶,入涧响清波。野润萧飕远,林深淅沥多。昔年长赋客,当此复如何。”诗人以《睢水秋风》吟咏着陈留的美景。秋风阵阵,淫雨霏霏,放眼望去,睢水波涌浪卷,让浆声驰骋着与天空对话。堤内芦花飘飘,似雪飞舞,这就是现在芦村的写照吧!岸上果木婆娑摇曳,暮秋果香飘散,一派收获的喜悦,这也许就是果园村的来历吧!陈留附近有个内官营,据说是当时宋朝的皇宫补给车马布匹燃料的仓库,仓王是宋时期的粮库,东十里铺是从东面进开封的打尖落脚之地,十里铺村便由此得名。

陈留仓王

清同治八年,陈留县令殷如璧浚睢水河、挑惠济河,治理水患,百姓感恩,将他祀于名宦祠,并称其所创治八里湾至理性寺(今小河村)的河渠为“殷公渠”。吴庄出生的文史学者吴全林说,睢水在宋代是京城通向东南诸地的黄金水道,一直延续到明代和清初时期,日夜穿梭的航运给沿线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富庶。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明代江浙富商杨员外陈留慷慨解囊,捐赠银两修造陈留西关“高杨桥”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魏国   剥茧   锦江   古县   织锦   县志   西晋   凤凰   大梁   年历   东南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