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穿廊、塔楼、叠涩拱就是吴哥窟

吴哥窟、大吴哥、巴戎寺、斗象台、崩密列……

从柬埔寨回来已经10天有余,但每次回想起这次奇妙的旅程,依然云里雾里恍若梦中。这是真的吗?吴哥众神庙真的是人力所为吗?人力真的能完成如此浩瀚的工程吗?

埃及金字塔、万里长城、玛雅金字塔、吴哥窟被统称为世界建筑四大奇迹,但看过吴哥窟后,我坚信,与吴哥窟相比,其他三大奇迹都不能算奇迹,它们不在一个水平线上,根本无法与吴哥相媲美。吴哥给人的震撼有三:

一是体量之大让人震撼,这是四大奇迹共同的特征,体量太小不好意思出来给人打招呼;

其二、建筑结构复杂让人震撼,这一点其他三处无法与之相比;其他三处都是巨石或砖块的简单垒砌,只有吴哥是真正的复杂建筑和精美艺术品;

其三、建筑艺术水平让人震撼,这一点其他三处更无法与之可比。吴哥的每一块石块上几乎无空白处,每处都有造型,每处都有浮雕,且雕刻繁复精致无比。

比如大吴哥塔上50多个巨大的“吴哥微笑”,一张脸有四个乒乓球案子大小,由10多块巨石拼凑而成,造型精准逼真,笑容深奥迷人,被世界公认为“吴哥的微笑”。

建筑的每一处门窗框都有精美石雕,不留空白。每一处墙面都有人物造像,不显空荡。而这样的恢弘建筑在暹粒多达600处,真是太惊人,太不可思议!

多达600多处的吴哥古迹,分布在面积45平方公里的森林里,是从九世纪到十五世纪高棉王国各时期的辉煌遗迹,建筑延续时间长达600年。据说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也长达400年,在18世纪才再次被法国人发现。其实这这种说法是中国在世界上由统治地位,最后堕落到微不足道后的结果,因为早在1295年中国元朝时的温州人周达观就曾出使到过柬埔寨,当时称真蜡,周达观著有《真腊风土记》一书,书中对吴哥的伟大建筑和精美雕刻已经有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只是随着中国对世界的无关紧要,《真腊风土记》一书更是被人遗忘在脑后。所以才有了18世纪法国人的所谓“发现”,从而一举震动世界。

在600多处恢宏的建筑中,大吴哥和小吴哥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佛塔全部用巨大的石块垒砌而成,有些石块重达8吨以上,小的也很少低于1吨的。

介绍吴哥的文章汗牛充栋,我再照抄照搬一遍毫无意义,下面仅以我个人的观察和观点,从他人不关注、不知道的角度来解剖吴哥诸神庙。

回字形穿廊加叠涩拱就是吴哥建筑

其实只要你看出门道,吴哥的建筑很有规律,就是长廊加塔楼——外长廊形成口字,加上内长廊形成“回”字形。大回套小回,层数不等,像吴哥窟就是由两层回字组成。

吴哥窟为准方形,外城墙长1.5公里,宽1.3公里。通过一条砂岩“桥”横穿护城河,过河进入第一道门,里面豁然开朗,有很宽阔的空间,吴哥的主体建筑大体在这个空间的中心位置。主体建筑又有外墙和内墙,这是第二层回字。最内层由穿廊围成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又设计了两条十字形穿廊,从而形成了一个汉字田字形。田字形的中心点和四角起五座塔楼,这就是吴哥窟的整体布局。田字的四个口字天然形成四个大水池用于储水,其用途为饮用和洁体。因为柬埔寨有半年的旱季,据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中说:“其地半年有雨,半年绝无。十月至三月,点雨绝无。”重要的是,据我考证,古高棉人并未发明和使用水井技术,这样无论贫富,雨季储水旱季用是必须的。

不仅仅是吴哥窟,吴哥的大小神庙建筑布局均大同小异,都是由合围成口字的穿廊形成方形,多层口字形成一层或多层回字形建筑。然后再在口字的四角起塔楼,或在口字的四边开门,门头上面起塔楼。塔楼仅仅是石头向上方的垒砌,不分楼层,没有楼梯,不可攀登,也就是说所有神殿的塔楼仅有观赏功能,而没有使用功能。但塔楼因为是两条穿廊的交汇点,所以是最宽敞处,两条2米宽度的穿廊交汇,交汇点就成了4米见方,这里就是供奉神像之处。

看到吴哥窟的塔楼似乎甚是眼熟,好像以前在哪见过?细想起来,原来是在河北正定。正定有一座十分有名的“花塔”,其美丽的外表堪称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在中国,与花塔形制相似,样式相似,理念相似,一看便知有亲缘关系的“花塔”共有四座,均诞生于辽金时期。河北正定的“花塔”建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

在吴哥塔下仔细端详,忽而发现吴哥塔与正定花塔的“花棒”是如此的相似,好像出自一个设计师之手。不同的是,正定花塔的建筑材料是砖,而吴哥塔的建筑材料是巨石。石块看起来似乎比砖坚硬许多,似乎更能经得起风霜雨雪,但千年过去后发现,石块垒砌的吴哥塔伤痕累累摇摇欲坠;而砖砌的正定花塔却除了人为部分破坏外,其他均基本保持完好。

柬埔寨的吴哥古都始建于公元九世纪,十三世纪建成。吴哥与花塔二者相差年代不远,但当时两个政权之间来往并不多,尤其宗教交往较少,应当在建筑上不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而高棉信奉印度教,中国的佛教来自印度,所以吴哥塔与中国花塔的建筑艺术应当均是借鉴了印度的造塔艺术。

大同小异的吴哥神庙建筑形制,其差异在于穿廊造型的不同。有全封闭式的穿廊,有半封闭外加半边“出檐”式,有半封闭外加双边“出檐”式。也有开放式双边“出檐”式。

穿廊是吴哥所有建筑的主要样式,可以说吴哥(建筑)即穿廊,穿廊即吴哥(建筑)。穿廊就是两堵墙加屋顶形成窄而长的通道。

穿廊宽度很少超过两米,原因是他们的穿廊的“屋顶”是由石块逐层向内收缩,直到最后合拢形成的,这种建筑形式在建筑学上被称为“叠涩拱”——由两段墙壁上方的石砖逐级水平内错,最终在中线合拢,再放上盖顶石而成的屋顶,这种形式就叫叫叠涩拱。叠涩拱作为屋顶其跨度一般以两米为限,如果宽度超过两米,这种靠逐层向内收缩的技术则无法运用,上层的石块会因内探过多而无法支撑,造成不稳定而坍塌。当然也有例外,如大小吴哥的城门,宽度在3米左右,它的代价是,必须有很高的高度,才能让内错的石块逐渐合拢,所以仅限于城门,房屋不可能无限向高空发展,那样就变成了塔,而不是房屋了。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使用拱券技术来解决。拱券就是我们民间所说的发券,也就是建筑学上所称的真拱,我们中国人所最熟悉的窑洞,以及古城门、桥洞甚至有些大户人家的窗框都是这种拱券(真拱)结构。组成真拱的砖石甚至根本不用黏合,因为建筑本身的重量已经将这些砖紧紧地压在了一起。拱能把它上面的重量按弧形传递到最下面的两块砖石上,著名的赵州桥就是真拱结构。

理论上讲,拱券在两墙之间的跨度是无限的,只要墙体可支撑拱券的外张力。我们的赵州桥其拱券的跨度达到了37米,是当时的世界之最。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中央大穹隆,直径达32.6米,直到如今也是穹顶技术的世界之最。穹顶技术是拱券技术的发展和集大成,中国古代没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技术,所以中国古建中很少类似建筑形式,虽然中国有诸多的“无梁殿”,但一般都是窑洞式建筑,真正穹顶式古建首推中条山古刹万固寺的无梁殿,那是用砖式斗拱层层支撑起来的真正穹顶建筑,但跨度有限,大约在5~6米之间,和索菲亚大教堂大穹顶不在一个档次。

此图片来自网上如果侵权可以删除

此图片来自网上如果侵权可以删除

此外,无梁殿始建于唐,但宋、清两代都进行过重修,所以无梁殿到底是那个时代的作品不好说。

此图片来自网上如果侵权可以删除

山西永济万固寺无梁殿

吴哥神殿穿廊和塔楼组成其建筑主体,但也存在独立的可被称为房屋的单体建筑,这些单体建筑大多为三开间,少数为五开间,进深则突破了两米的限制,达到了4米左右。那么,因为叠涩拱的限制而无法扩大进深的弊病,在吴哥的这些单体建筑上是如何克服的呢?

吴哥神庙的部分独立殿堂为了获得超过两米的进深,采取的建筑方法是,在中心叠涩拱的两侧各加一个半边叠涩拱(如图),

这样就把神殿房屋的内部空间(进深)加大了一倍。

为了殿堂内部的空间,中心叠涩和外缘半叠涩之间只能用立柱和横梁支撑,由于房顶过重,所以使用该建筑方式的神殿均坍塌严重,凡采用这种样式的神殿鲜有保持完整的屋顶,基本都已经坍塌。看来建筑设计真不是一般人能玩儿转的,即使建筑了600座吴哥神殿的伟大高棉人。

半边叠涩

文图 李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塔楼   正定   柬埔寨   拱券   穹顶   内行   石块   字形   神殿   外行   中国   建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