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头颅的炎帝和中华文明的转折

时光隧道深度游(六)

中华民族的半坡时代的渔猎社会至少延续了五,六百年,一个在世界最优质的土地上诞生的农耕民族,虽然难忘鱼肉的救渡之恩,但如果长时间只满足于在聚落里晾鱼干,就会辜负裂谷长河创造的大好河山。

渔猎只是应急“快餐”,在地球变暖结束之后,是继续渔猎,还是回归农耕这个“正餐,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抉择。

华夏部族每当要做重要的发展抉择的时刻,总会有关键领袖挺身而出。

考古专家在宝鸡市北首岭村美丽的金陵河畔,发现了半坡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聚落。

图一,宝鸡金陵河

远古首领是舍生取义“高危职业”

这个聚落坐落在十几米高,非常陡峭,如同绝壁的河沿上,能占据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表明这个聚落在半坡社会中的地位不一般。

果然,专家在这个风景优美的河畔聚落里,发现了一片6000多年前的特殊墓地,其中有十几座“豪华”单人墓葬。

半坡时代,社会财富很平均,一般人只随葬一到两件陶器,但这些“豪华”墓葬里随葬陶器的数量,却能达到人均7,8件左右,而且还有很多其他高档的随葬品。

图二,M17号墓复原:这个豪华墓地中年代最早的墓葬

在这个墓葬群中,年代最早的是M17号墓,墓主人随葬品的非常丰富,有9件陶器,另外还有很多骨制的器物,但没有农耕工具。不过最大的困惑是这个首领没有头显然,这个群体是半坡社会受尊敬的人物。

图三,放在陶罐里的骨簇复原

其中特别瞩目的是一种大约一尺左右长,象箭一样两头尖的骨簇,没有箭尾,不能用弓发射,因此,专家认为,这是半坡人发明的用于抛掷,或者绑在树棍上使用的高级渔猎工具。

图四,骨簇实物

墓主人的随葬品清楚地表明,这个时代,华夏部族重渔猎而轻农耕。

但奇怪的是,这个墓主人没有头,他的头部位置,被一个类似头盔的陶器所替代。

这个无头首领,让人们想起了比他早2000多年的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因为在那里也曾经发现过一个无头的大人物,他似乎是为了八卦的诞生和被认可而付出了自己的头颅。

图五,8000多年前的贾湖无头墓

图六,6000多年前的北首岭无头墓

看来,华夏早期社会的重要人物缺失头颅这个现象,不是孤立的,居然在前后两波不同的社会中都发生了,难道华夏古代领袖是一个风险很高的职业吗?

或许真的是,因为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这种远古牺牲“奉献”的活化石。

在宝鸡附近离北首岭大约十几公里的赤沙镇,有一种全国唯一的古老的血社火表演,这种血社火就是用各种血淋淋的方式自虐,比如用刀、锄头、剪子等凶器砍自己的头,或者把利器插进自己的胸膛,这些扮演者通过各种残酷的自我“伤害”表演,让人们得到畸形的快乐。

图六,血社火:这种场景虽然破绽很多,但气氛很到位

不知道这种血社火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华夏早期墓葬里的祖先会屡屡“缺失”头颅,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有为公益献身的“自虐”文化的,而首领往往首当其冲,因为我们是血脉文明,没有宗教神的光环,华夏首领更多的是要在公益道德的示范上赢得威望,甚至不惜生命的代价。

“重启农耕”的献祭决心:以一人之首,领万人前行

贾湖的智者缺失头颅,似乎是这个智者为了八卦的创造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那么,北首岭的首领为了什么而献头呢?

北首岭的首领缺失头颅的位置放了一个陶制的头盔,头盔的造型已经很特别,但更特别的是在这个头盔上画着两个奇怪的符号。

图七,替代头颅的陶头盔复原:这个上面没有画鱼,而是有两个奇怪的符号

在一个处处画鱼的半坡渔村里,这两个符号很另类,它们难道是破解这个失去的头颅的答案吗?

或许就是!

考古人员在这个豪华墓葬区的另一个年代略晚的墓葬里,似乎发现了其中的逻辑线索。

这个是m4号墓。

图八,M4号墓葬:有八件陶器和一把蛇纹岩制作的石钺

这个墓主人的头和身体是完整的,除了有8件陶器和一些骨镞以外,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出现了一把制作精美的石钺,它是用含有晶体光泽的蛇纹岩制作的,是仅次于玉的贵重石材。

图九,墓葬里的蛇纹岩石钺:它代表农耕的权威

石钺是从农耕工具——石斧衍生而来,属于高级石斧,它已经超越单纯工具的功能而体现着农耕权威的意义了。

这把石钺没有孤单出现,考古人员在同一墓葬区年代更晚的M11号墓里,也发现了一把石钺。

在墓葬里连续有权威性农耕工具——石钺的出现,很可能意味着在半坡社会晚期,首领们开始重视农耕了。

那么再回看无头首领头盔上绘制的图案,似乎就有了逻辑,因为这个图案很像一种类似钉耙的农具,这种农具在远古一般是木棍制作的,特点是多齿,而头盔上的两个图案,一个是三齿,一个是四齿,很可能就是在表现这种农具。

图十,钉耙和头盔符号的对比

由此看来,这个画在头盔上的很像农具的符号,或许就是大首领为之奉献头颅的遗愿——重启农耕!他用献头行为,去激励和召唤部族的民众重新拿起农具,也让后来的继承者坚定了向农耕转型的决心。

钉耙很可能因为是木制的,没有能保存下来,但陶盔上留下了这个伟大的符号,它质朴的讲述了华夏民族的首领“抛头颅,洒热血”引领文明前行的大转折的故事。

可以说,华夏文明的前200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有两颗首领的头颅价值千钧:一颗在8000多年前献给了八卦的诞生,一颗在6000多年前献给了农耕的重启。

我们必须向这两位用自己的头颅推动华夏文明进步的祖先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半坡类型其他的墓葬里,随葬石斧的很罕见,而像北首岭墓葬里出现的高级蛇纹岩的石钺,更是绝无仅有。

因此,位于金陵河边的宝鸡北首岭聚落,很可能就是半坡社会大首领的居住地。

那么,这个大首领是谁呢?

根据上古传说的华夏领袖谱系,伏羲、女娲的“辈分”最大,他们和华夏第一波农耕社会——裴李岗文化契合,而传说的炎帝,比他们要差一辈,应该和第二波渔猎社会——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对应。

古代文献《大明统一志》记载: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在宝鸡县南七十里。

古书提到的姜水,被认为是今天宝鸡的清姜河。清姜河离金陵河只有十几公里,在6000多年的时空尺度上,这和北首岭墓葬的地理位置几乎精确重叠,传说和考古无限接近。由此可以判断,在宝鸡北首岭发现的豪华墓葬群,很可能就是传说的炎帝。

图十一,炎帝祠

渭河平原上最大的纪念炎帝的建筑,它离北首岭很近,这似乎不是碰巧“遇见”

炎帝与神农—华夏文明从“水中”捞起的火种永明

宝鸡的常羊山上,有一座规模宏大的炎帝陵,炎帝陵里有炎帝祠。

史书记载,自秦以来的历朝历代很多的皇帝,都会在宝鸡祭祀炎帝,可以说,宝鸡,就是人们心目中的炎帝的故里。

传说和考古居然又一次殊途同归了,看来,文明密码在传说中是存在的,但需要我们的考古破译和校对。

很多史书称炎帝为神农,《白虎通义》记载: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这个意思是说,炎帝神农,根据天时地利,发明制造耒耜(一种耕地的农具),教导农耕技巧,使得百姓能够把田地种好,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炎帝是神一样的农业导师。

这里“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和“制耒耜,教民耕作”是关键词,这很可能是指,炎帝看到了气候的新变化,认为种地的时机到了,于是开始制作农具,教导因常年打鱼而生疏了土地的民众农耕技术。

图十二,炎帝图:汉代画像砖,炎帝用耒耜耕地

在汉画像砖里,炎帝拿着一把叫作耒耜的农具,这和北首岭无头首领的头盔上画的图案颇有点神似。

北首岭墓葬里的死者,如果就是传说的炎帝,那么炎帝的形象是由多个首领在不同的年代共同组成。

他们领导了灾后重建,一方面用渔猎救急了华夏文明的火种不灭,同时,在渡过了危机之后,及时调整生存战略,重启农耕。

在重启农耕的过程中,很可能由于渔猎已成惰性,为了明晓大义,说服民众,其中的一个炎帝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头颅。

在这个意义上,神农的光环赋予炎帝当之无愧!

作者:忻迎一

本文作者忻迎一已经出版了一本书——【裂谷长河 悠悠中华】,从9000年前的源头开始,竭尽洪荒之力的汲取尽可能丰富的考古成果,努力把我们祖先的脚印,从远古的尘埃中一点点的扫描出来,对大量扑朔迷离的考古元素进行独特的解密,其中有汾渭裂谷之谜;八卦诞生之谜;石磨盘和女性营养师之谜;特大大水灾之谜;诸多远古首领头颅缺失之谜;万人规模二次葬之谜;14岁少女当黄帝以及黄帝的女性传承之谜;中国独有的礼制制度诞生和盐湖的关系之谜;中华大地上鬼神被血脉打败之谜;古埃及和中华文明的眉来眼去之谜;大禹治水和黄河“截肢”之谜;国家诞生和三星堆的关系之谜;中华文字在古代灵魂的“微信群”中诞生之谜,秦始皇修长城引“祸水”西流之谜;等等·······,总之,这本书可以让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视角的,独一无二的,被地球最好的风水资源“独宠”的中华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炎帝   耒耜   宝鸡   金陵   抛头颅   聚落   墓葬   华夏   陶器   农耕   农具   神农   头颅   首领   头盔   中华文明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