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杀了40万赵军?95年考古人员挖开坑杀遗址,倒吸一口凉气

一般来说,乱世是最容易出现名将的,因为打仗和所有事情都一样,既看天赋也需要不断实践的累积。

因此,战国末年、三国时期以及隋末乱世能涌现出遍地开花的名将就显得合情合理。

而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相信会有很多名字浮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但其中一定少不了白起。

作为公认的“军神”,白起一生堪称无敌,尤其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更是为无数人津津乐道。

不过,此战既是白起的高光,也是他被无数人诟病的地方,毕竟坑杀40万赵军俘虏实在是过于残忍。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误解,因为有关长平之战的记载只有《史记》的只言片语。1995年,考古人员挖开坑杀遗址后,才发现了惊人的真相。

一战功成,尽诛赵军

在大部分人心中,白起都是公认的武将天花板,他不仅能熟练指挥大兵团的作战,还能准确抓住战场中稍纵即逝的机会,做到百战百胜,是秦国定鼎天下的最大功臣之一。

历史上,白起成名很早,他与穰侯魏冉交好,早早就得到秦昭襄王的认可,被封为大将。

而白起也没有让秦王失望,在伊阙之战中,他率领秦军大破魏韩联军,斩杀敌军超过24万敌军。

此战一举奠定了秦国的强势,为其进军中原扫平了障碍。

几年之后,白起又率领秦军强势击溃了楚军,攻破对方的都城,占领了楚国的大量土地。这一战后,白起被封为武安君,达到了权势的顶峰。

在接连消灭魏、韩和楚三国的大量生力军之后,唯一能阻拦秦国东进的就只剩下了赵国。

而此时也正值赵国实力的强势期,它通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后拥有了不俗的战力。

很快,秦赵之间就开始了试探性的进攻。而真正让他们大动干戈的契机还是对上党地区的争夺。

当时韩国本欲将此地割让给秦国,但上党郡守在听到消息后,却主动投靠了赵国。

为了争夺富饶的上党地区,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展开了大战。

其实长平之战最初的交战将领是秦国的王龁对赵国的廉颇,战斗开始后不久,赵军便大败一场,于是廉颇选择了防守反击的策略。

面对廉颇建立好的坚固工事,秦军猛攻数月却无法取得突破。

最终,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使用了反间计,诱使赵国换上了没有经历过战场洗礼的赵括。

而秦国方面也悄悄换帅,用武安君白起换下了名将王龁,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彻底击垮赵军。

后世将长平之战的失败全部归咎于赵括,其实并不合理。赵括虽然战场经验不足,但他的指挥其实问题不大。

白起之所以能获胜,多少也依靠了信息差的优势。双方交战的时候,赵括并不知道秦国已经换上了白起,依然用打王龁的思路。

结果中了白起的调虎离山之计,被对方分割了阵型,断绝了粮道。

可即便如此,赵括依然率军抵抗了40多天,在这个过程中,赵军的防守反击做得有条不紊。最后实在是因为粮食断绝,才导致必须得被迫突围,最终被白起一网打尽。

秦军获胜后,白起做了一个丧尽天良的决策,他把俘虏的45万人全部就地坑杀在了长平战场。

而这其中可不止有赵国的士兵,还有上党地区的普通民众,其丧心病狂程度可见一斑。杀完大部分人后,白起还象征性地释放了240名年纪很小的士兵。

虽然此举极伤天和,但效果是立竿见影的,赵国至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了秦国争锋对抗的能力。

长平遗址的惊人发现

因为长平之战的结果实在过于骇人,再加上年代和战乱的原因,所以有关它的记载在史书中并不多。

故而长平之战中的很多谜团一直都没有得到解答,直到上世纪90年代。

1995年的一天,在晋城高平市成北10公里的永录村,一个名叫李孩珠的农民在和儿子一起耕作的时候,忽然在自己的梨园中挖出了大量的森森白骨,把李孩珠吓出了一身冷汗。

与此同时,他的儿子倒是胆子很大,在看到白骨之后依然继续向下挖掘,很快就挖出了许多交叠在一起的骸骨。

不仅如此,在尸骨旁边,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物件,看上去就很有年代。

平复了心绪之后,李孩珠认为这个深坑中肯定有不少对国家很重要的文物,因此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向有关部门报告了自己的发现。

当地的文物部门收到信息后非常重视,立马派人去查看,当时就有人判断这很可能是一处长平之战的遗址。没过多久,工作人员便将信息上报给市局和省局。

过了几天后,来自山西省考古所、晋城市文物局等多家单位组成的考古队对这个地方进行了深度挖掘。

随后,他们证实这个埋葬着大量尸骨的深坑正是长平之战的遗址,并将其命名为一号坑。

专家们在考古挖掘的过程中有了惊人的发现,他们不仅从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交叠在一起的尸骨,还找到了刀币、布币、半两、箭头、带钩等文物,它们都是研究长平之战的重要实物资料。

考古人员用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将一号坑彻底挖开,这是一个宽5米,长11米的深坑。

随后,他们又利用当时最先进的射线测定法,在一号坑附近找到了另一个宽3至4米、长55米的大尸骨坑,而这就是长平遗址的二号坑。

过了一个月后,二号坑也被彻底清理出来。专家们在研究后发现,这两个坑都不是人工挖掘出来的,更像是本就有的天然沟壑。

专家们推测,长平之战后秦军着急撤兵修整,并没有专门挖坑,而是把赵军扔到了天然的沟壑中,随后在上面覆盖了一层薄土。

现场的挖掘工作结束后,专家们又对发掘出来的尸骨进行了全方面的检测,他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

很多尸骨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被砍伤或者是中箭的痕迹,这最起码说明这两个大坑中的赵国士兵都是死后被埋的。

而之前史学家就有争议,认为白起虽然残忍地屠戮了45万赵国士兵,但不至于丧心病狂到用活埋的手段

长平遗址中的发现无疑为史学家的论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坑杀”是否真的发生

在长平遗址没有发现之前,史学界对广为流传的白起活埋赵国士兵的说法就已经产生了怀疑。

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首先是《廉颇蔺相如传》中写道: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其次,司马迁在《白起王翦列传》中也清晰记载了白起临死之前的感叹:“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后世之人之所以认为白起活埋了几十万赵国大军,是因为有一些版本将司马迁原文中的“阬之”改成了“坑之”。

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阬”指的是杀害、坑陷的含义,而“坑杀”才包含活埋的意思。

而且仔细分析战场处理俘虏的逻辑就能发现,活埋其实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做法。

首先这样做太过残忍,即便是对于敌对势力,也显得过于暴虐。即便白起能狠得下心来,秦国士兵只怕也难以接受。

其次,长平之战中秦国是艰难取得了胜利,本身也已经是强弩之末,必须尽快清理好战场,然后回撤。

因此对秦军来说,时间非常紧急。而活埋是很耗时耗力的处置俘虏的方式,远不如直接将赵军击杀后再填埋来的更加方便快捷。

因此,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活埋几十万赵军都是费力不讨好的做法,白起这样的聪明人自然是不会做的。

从遗址中发掘的尸骨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都是先被击杀然后才被掩埋的。

结论

总的来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的做法非常符合秦国的利益,但此举确实过于狠辣,连白起自己回忆起来都觉得是取死之道。

中国古代强调的“杀俘不祥”并非没有道理。

事实上,类似于白起、常遇春这样双手沾满了俘虏鲜血的军将,最后确实都难以善终。或许终究是天日昭昭,报应不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深坑   秦国   秦王   遗址   凉气   尸骨   名将   俘虏   士兵   战场   人员   发现   赵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