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易守难攻,到底险在哪里?

前言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国,统一六国,至此,标志着战国时代的结束。

秦能成为第一个完成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创了历史的先河,首先要感谢历代国君的文治武功,其次要感谢如商鞅,魏冉这些良相,再次还要感谢英勇善战的秦军和辛苦耕作的秦地百姓,最后,则应该感谢老天爷的恩赐:函谷关。可以说这一关卡见证了秦朝从西北迈向中原的全部过程,成为了秦朝的重要象征。

平原地区的人很难想像到八百里秦川的千沟万壑

历史上曾有过三座函谷关,下文中特指秦关,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因其地处"两京古道",紧靠黄河岸边,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此要塞守护了秦国几百年,成为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据《过秦论》中记载: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开篇第一句就点出,秦之所以有吞并天下的想法,就是因为有此座关卡的守护使得秦国没有被吞并的危机,可见此关对于秦的重大战略意义。下面就让笔者为大家从包括防守在内的多个角度介绍此关,了解其在秦一统天下中的重要意义。

函谷关3d复原图



天赐屏障地理环境险要

如果我们单独来看战国七雄的平面地图,是无法体会到秦地的地理环境优势,如果想要有清晰的理解,我们就要结合中国山脉图和中国水系图一起观看,这样才能了解函谷关为什么是秦地的天赐屏障。

秦地的关中平原在当时有着天下粮仓的美誉,在那个战火不断的时代是秦人重要的生活和军事后勤保障,不过平原地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为什么关中平原却没有被战火波及呢?这是因为关中平原被险峻的山脉和黄河层层保护,秦岭不是说不可以翻越,黄河也不是不可以强渡,但是这样的话使用原始运输工具的部队会在决战前严重透支体力,而且粮草部队容易和战斗部队脱节,所以最简便快捷的道路只有经过此关。

结合中国山脉图看战国地图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但是此座关卡可不是一马平川的康庄大道,而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据《题函谷关》中记载:

"函关陕右咽喉地,曲折萦回势自强。北倚河流成险固,南来山峙界封疆。"

这是对函谷关的最直接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函谷关只有一条路出入,而且没有可以屯兵的大面积开阔空地,大部队无法通行(注意是无法通行而不是很难通行),北边有黄河天险,难以泅渡,南边的秦岭就是天然的屏障,而且函谷关历经多年建设,城高池深,关内储备了大量的战备资源,周边没有供给敌军采用水淹、地道、翻山等使用奇兵的空间因素,想要攻破只能从正面突破。

由于战国时代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极其落后,所以面对坚硬的城墙时,当时的兵器和攻城器械很难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只能用人数优势来填补,所以守方永远占据着天然的优势,而且函谷关不同于城池,城池还可能被包围切断与其他部队的联系,而函谷关的后方可以从秦地源源不断地输送兵源,因此正面突破这条路也几乎不可行。

公输班发明的工程机械云梯

随着科学的发展,还有学者试图从现代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来解释此关易守难攻的原因:秦地地处中原大地的最西边,函谷关恰恰坐落于第二阶梯上,六国的士兵想要攻打函谷关,就要从第三阶梯上行,无形中用自身的能量填补了势能的差距,未战先衰。这就是函谷关能守护秦地几百年的重要原因,正是由于其存在才能确保秦国在战火纷飞的乱世始终屹立不倒,才让后来的继位者看到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函谷关

联军多次受挫秦人振奋

虽然函谷关易守难攻,但是我们假设一下,假设其他六国面对天险望而却步,不敢进攻,那么它怎么能得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称号呢?

事实上,此座关卡在战国时代一共发生大型战役十三次之多,在那个战乱之年,虽然知道函谷关易守难攻的将领多,但是架不住自己的顶头上司是战争贩子,还有苏秦之流的纵横家唆使国君联军以攻秦。据《过秦论》中记载: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这些战争其中的绝大多数是以秦军胜利而告终。

苏秦在秦得不到赏识后来致力于合纵抗秦

长此以往,函谷关就成为了秦军军中的图腾,这是一种精神象征,通过一次次胜利的积累,会在秦军心中产生对其他六国军队的轻视,从而使得秦军在和他们对垒时不会畏惧,提高了斗志;此消彼长,六国军队会认为秦军十分难以战胜,在以后和秦军的对战时未战先怯,降低了士气。其实这不是双方实力的真实写照,只是由于秦军凭借天险屡次战胜对手而留下的印象,正所谓两军交战勇者胜,就是这个道理。而且这并不是理论上的可能,是有事实依据的。

秦军步兵俑

其实秦军也经常跨出函谷关意图攻击他国,但是只要秦军出关作战,就失去了天险优势,此时的战场局势并不十分占优,如果胜利了当然符合秦军的意愿,若是秦军失败,那么其对手肯定愿意击杀秦军的有生力量,所以秦军就得退回关内。

我们知道,残军败将的战斗力十分低下,但是只要退回关内,只需要整合一小部分士兵就可以固守函谷关,令对手的追兵无法继续深入,从而保证有生力量。而追兵来到关外,自然不敢以小股部队进攻,但是调派大部队来吧,有没有绝对的把握可以破关,不得不选择放弃。我们再想一想白起的作战策略,就可以明白保留有生力量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

今天的函谷关

大军出关难被提前发现

更可怕的是,函谷关不光能做到隔绝大规模部队,甚至连区区个人都很难轻易通过。有一个成语叫鸡鸣狗盗,讲的就是孟尝君出关的故事。据《史记·七十列传·孟尝君列传》中记载:

"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後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後孟尝君出,乃还。"

不难看出,只要秦军想控制函谷关,那么无论谁都插翅难飞。不过,这点在军事上有什么用处呢?

鸡鸣狗盗的故事后暗藏巨大危险

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信息的价值不啻于庞大的军队,战国时期间谍的应用就已经十分普遍了,提前知道对方部队的人数,行军路线,后勤保障,行进时间等等信息,会对战争的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各国都纷纷想方设法在别国安插眼线,监视对方。秦国也不例外,六国在秦国安插了无数的客卿外相,这些人就负责情报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情报如何输送出去。

要想将情报传递给山东六国,那么最快的途径只有函谷关,如果不走此处,翻山越岭,那么即使提前出发也会落在大军之后。可是为什么秦国半夜不许人从函谷关外出呢?那就是因为此处白天对人员外出要进行严厉的审核,避免谍报人员夹带情报出境。而且再进一步,秦国完全可以利用谍报人员必须走函谷关这点,人为控制情报,释放假情报或者拦截真情报,这个就要看秦军的战略需要了。

因此,即使秦军在关内集结准备出击,山东六国也无法提前获得情报,组织起快速的反击,从而失去先机。在战场上,确实存在着很多间谍以一人之力左右战场局势的时刻,但是在函谷关面前,这些工作都化为了乌有。

秦军骑兵方阵



结语

秦国始于百里弹丸之地,远离华夏文明中心的区域,很难否认它能成长为战国时代的霸主有运气成分在里边,毕竟每个国家文明初期的小火苗十分微弱,有无数种可能将其熄灭。但是秦人能因地制宜,详细地了解自己周边的生存环境,借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函谷关这一奇迹来保护自己,不由得令人惊叹。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函谷关对于秦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防守要塞那么简单,这里见证了秦地百年兴衰,在厚重的城墙上,我们能读到历代君王励精图治的记录,也彷佛能看到许多良臣将相为国出谋划策,彼此间据理力争的画面,还能听到八百里秦腔中铁蹄出征的声音,正是一代代秦人前赴后继,秣马厉兵,才能有始皇帝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而函谷关就默默矗立于此,见证这片土地的兴衰过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压过了许多朝代,古老的秦关也难免被楚汉联军攻破,宣告了秦朝的灭亡,随后的时间内,古函谷关也慢慢随着政权的变迁三次易址,从西北慢慢向中原靠近。天下的版图也慢慢扩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版图,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像到秦地百姓的生活,只能从函谷关的遗址上追思当年的繁华。


参考文献

1《过秦论》 贾谊

2《题函谷关》 李贤

3《史记》 司马迁

文章内容来自鸿儒说史100%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秦国   关中   秦岭   山脉   天险   黄河   关内   平原   情报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