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勇猛的林彪,为何始终反对出兵朝鲜,邓小平一语道破他的心思

#历史开讲#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10月2日,昨天是国庆节,这本来是值得高兴的日子,然而此时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中的中共领导人们脸上都极为凝重,根本感受不到一点愉悦的氛围。

因为此时他们的会议,关乎国运。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宣布介入朝鲜战争,而此时攻打台湾又迫在眉睫。

朝鲜战争到底是打还是不打?打的话又是谁来出兵?

这是这场会议要着重解决的两个问题。

毛主席将这两个问题抛出后,在场所有的领导人都陷入了沉默。此时林彪表明了他的态度:不想打。

林彪从两方面说了自己不想打这一仗的原因:一是国家刚建国不久,元气尚未恢复,中国现在应该抓紧建设。同时台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最好不要打这一仗。

二是敌人过于强大,打台湾,蒋家的兵力不足,很容易就能拿下台湾,但是美军比当时的解放军强了太多,打仗没有胜算。

说完这几个理由,林彪还直接说:“没有到万不得已,我不建议打这一仗。”

过后的几次会议,林彪依旧持反对态度,甚至还多次劝他人不要出战,针对林彪这个态度,邓小平写给了毛主席一封信,一语道破了林彪的心思。

林彪到底怀有怎样的心思?邓小平写给毛主席的信里又说了什么?


备战台湾之际

1950年5月,中国解放军解放了海南,这次渡海作战的大获成功,让所有人都拾起了解放台湾的信心。

毛主席对指挥解放海南战争的邓华进行了表扬,同时毛主席表示要趁热打铁,一举拿下台湾。

在一年前,中央就已经已经任命粟裕为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制定备战台湾的相关计划,并做好战争准备。

在粮草上,我方已经准备好了60亿-70亿的粮草作为攻台的物资保障,这些粮草占到全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另外还配备了3亿的军事借款,以备不时之需。

在兵力准备上,以第三野战军的50万将士为主力,从第四野战军及其他野战军抽取的四个军为助攻,作为攻占台湾的军事力量。

前面的一切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万事俱备,却仍欠东风。这股东风就是船只,由于此次作战与台湾隔着一道海峡,当时海军的船只相当有限,中央发动各地政府筹集船只,同时向苏联签订了1.5亿美元的合同用来订购苏军的船只

可是不管是筹集船只还是制作船只,都需要时间,原本1950年中央就已经制定好了攻台战略,因为船只问题,这个战略也只能暂时搁浅。

在这期间,海峡对面的蒋介石异常焦虑,虽然作战时间正在不断后延,但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一仗肯定是要打的。

蒋介石由于不同意美国提出的将台湾作为独立国家的提议而失去了美国的帮助,带到台湾的兵力也不足以抵抗解放军,且台湾的本地居民对于蒋介石来台后实行的镇压政策而感到不满。

内忧外患、四面楚歌、人心不齐这三个成语就足以表明蒋介石此时的状况。

每天醒来,蒋介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报纸,他要仔细搜刮报纸上所有能利用的信息,掌握动态。在这种惶惶不安的状态下生活,蒋介石近乎崩溃。

1950年6月25日,蒋介石照例起得很早。从睡梦中醒来,他就先走到了饭桌旁,拿起了桌上已经摆好的报纸。看着看着报纸,蒋介石的眼睛越睁越大,忍不住放下报纸拍手叫好,同时说着:“天不亡我”。

报纸上明晃晃地写着,6月25日四时,朝鲜方面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争,北朝鲜军队迅速前进,对南朝鲜首都汉城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蒋介石敏感地感知到,如果南朝鲜没了,那么美军就失去了对远东的控制权,美国绝对不会让这种局面发生,但美国又没有足够的理由出兵,最后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这个“被抛弃”的国民党。

而只要将朝鲜这个战场的水搅浑,共产党就不会坐视不理。只要自己带着美军下场,那么中共和苏联为了不会发生“唇亡齿寒”的局面,就必定会下场。

到时候,就是中共与美军碰一碰了,自己夺回大陆政权岂不是轻而易举?

蒋介石在这短短的几分钟,脑中就已经下好了一盘大棋,而这盘棋的每一步都跟蒋介石预料的丝毫不差。

但他唯一算错的一点就是,这场战争最后是中国胜了。

心中的石头落定了,蒋介石美美地吃了一顿早餐,听着小调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朝鲜战争,一滩混水

事情后来的发展果然像蒋介石所料,由于南朝鲜兵败,且节节败退,美军不甘心自己在远东的布局就此破裂,但美方不愿派遣美军参战,于是麦克阿瑟致电蒋介石,请他派遣部队支持朝鲜。

这个电话打到了蒋介石的心坎里,他毫不犹豫的说,自己会派出自己的“杀手锏”支持南朝鲜。

这个“杀手锏”就是蒋介石的52军,也是蒋介石带到台湾的主力军。

虽然这个决定遭到了手下将领的反对,但蒋介石此时一心想将朝鲜的水搅浑,一方面是让美国下场,另一方面是让台湾重新获得美军的帮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主力军派到朝鲜,借助美军和南朝鲜的攻势,让这支主力军能在东北开辟第二战场,将中共夹在中间,到时候夺回政权的几率就大了很多。

从哪方面看这都是最佳选择,但这背后的风险也是很大的,52军是蒋介石手中唯一的主力军队了,蒋介石相当于是在破釜沉舟,赌了一把,赌赢了全盘赢,赌输了则满盘皆输。

可蒋介石没料到,麦克阿瑟打这个电话前,并没有跟杜鲁门商量。

杜鲁门这个人没有麦克阿瑟那般的冲动,杜鲁门考虑到此时英国已经跟中国建交了,此时支持台湾参战,那么美军就失去了英国这个强有力的盟友。

于是在蒋介石兴致勃勃点兵的时候,杜鲁门一封信浇灭了蒋介石的幻想。

蒋介石之前的盘算都成了泡沫,气的蒋介石当着众人的面对美国破口大骂。

但是从信里,蒋介石探得了美国的口风,就是美国会和英国一同出兵朝鲜。虽然自己的52军没有出战朝鲜,也没办法借助美军的帮助对中共形成夹击,但是好在朝鲜战争的水照样会被搅浑,蒋介石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9月15日,麦克阿瑟已经带着美军打到了三八线,并且马上打到鸭绿江了。

蒋介石知道,此时的中共一定要做出一个选择,解放台湾还是出兵朝鲜。依据蒋介石对毛主席的了解以及这两场战争所对应的未来局势的考虑,蒋介石认为毛主席会选择出兵朝鲜。

而此时的北京,正值国庆节,毛主席就收到了两封电报,一封是金日成的求助信,另一封则是斯大林的信。

金日成的求助信很好理解,就是希望中共能帮助他们。

但斯大林的信则至关重要,斯大林在信中直白的说了这场战争失败,美国就相当于在中国和苏联眼前扎了根钉子,远东局势就会大变。但由于苏联跟美国签订了协议,苏联不能贸然出兵,这个改变未来政治格局的任务只能交给中国。

收到这两封电报,毛主席一连几日召开了有关朝鲜战争的会议。毛主席清楚地说了,如果美军带领南朝鲜胜了,那么中国直面的就是西方势力,到时候的格局就变成了东边是西方阵营的国家,西方也是西方阵营的国家,中国夹在中间,做什么都会束手束脚。

这场仗必须打,就为了以后不再忍气吞声、束手束脚。

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等都认为这场仗必须打,如果美国打到了家门口,后果不堪设想。

但林彪却并不想出兵,他列举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元气尚未恢复,另一方面是敌方阵营过于强大。

毛主席从未想过林彪竟会如此短视,不免对其感到失望。

后来,中央决定出兵支援朝鲜时,需要挑选挂帅的将军。考虑到林彪的军事指挥实力实在是顶尖,且十分适合指挥大规模作战,于是毛主席询问林彪的意见。

但林彪竟然直接称病不出了。毛主席又气又恼,原本他对林彪是给予厚望的,但是他没想到林彪对未来的眼光竟然这样不长远,甚至称得上是短视。这就算了,在这种紧要关头,国家正需要他的时候,他竟也能坦然称病不出,将这沉重的担子扔在地上不管不顾。

第二天,毛主席让邓小平在中南海邀请彭德怀,毛主席希望彭德怀能就朝鲜问题,说说他的看法。

彭德怀抵达北京后,毛主席问他是否同意派遣军队去朝鲜,彭德怀同意了。毛主席得到这个答复,放下心来,他知道彭德怀是可用的。而后,毛主席问道:“那你认为这次谁挂帅好呢?”彭德怀纳闷地说:“组织不是已经决定让林彪同志挂帅出战了么?”

说起林彪,毛主席脸上流露出一丝失望:“本来中央的意思确实是这样。林彪是四野的总指挥,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总指挥,这次进攻朝鲜,还得靠四野的支持,但我前几天找他帮忙的时候,他说他生病了,失眠、怕光、打不了仗,就拒绝了。”

彭德怀听出来了林彪的态度,其实不是身体原因,还是思想原因。毛主席说道:“他不来,那就让你来吧。”彭德怀答应了,毛主席松了口气,说:“有你在,我就不担心了。”

邓小平一封信点破林彪心思

其实如果林彪一直称病不出也就罢了,但林彪一边称病,一边找他人聊天,聊得内容则是这次朝鲜战争,在他口中,这次战场中国没有胜算,出兵并不是一个好的决定……

这个行为让很多人都颇为反感,包括邓小平。邓小平直接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点破了林彪的心思。

邓小平在信中写道林彪共犯过两次严重的思想错误,一是在长征的时候,林彪就搞秘密联系。另一个就是抗美援朝的关键时刻,林彪动摇军心。其实说到底,林彪还是不相信中国能打败美军,他认为美军打过来,中国就该束手就擒。

没有眼界、没有魄力、没有立场,这就是林彪在朝鲜战争这件事中所暴露出来的致命的缺陷。

在后来,确定彭德怀担任总指挥后,周总理召开了朝鲜战争的作战方案以及物资储备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林彪再一次提出反对出兵的意见,临到关头还要动摇军心。

周总理直接在会议上斥责了林彪,他告诉林彪出战是必须的,这场会议讨论的是作战的方案和物资准备,讨论的是如何执行,而不是战争可不可行。

自此,林彪就开始默不作声了,甚至很多需要他提出自己作战想法的会议,他依旧默不作声。

这属实让毛主席心寒……

后来,虽然苏联没有明确的提出要支持作战,毛主席还是决定出兵朝鲜战场,这场仗不打可能会换来百姓一年或者两年的安宁,但后患无穷,可能未来几十年中国仍要陷入战乱之中。只要打了,再苦这么一两年,就能未来的子子孙孙留下一个清明盛世,没有战乱和硝烟的国家。

直到这一步,朝鲜战争的局势和我方的态度都在蒋介石的预料之内,但从志愿军下场的那一刻起,局面就脱离蒋介石的控制了。

蒋介石在海峡对面,看着中国志愿军一步步打败了美军,实现了卵击碎石头的翻身仗。

蒋介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夺回大陆的梦想破灭,他开始觉得当时幸亏自己的52军没有下场,否则也会跟美军一样,如丧家之犬一般夹着尾巴逃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朝鲜   南朝鲜   麦克阿瑟   杜鲁门   斯大林   苏联   野战军   作战   台湾   船只   勇猛   美国   蒋介石   中国   美军   朝鲜战争   心思   林彪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