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致仕官员的养老生活

文/夏沫

编辑/夏沫

前言

宋朝致仕官吏除了具有进仕赐嗣之权外,还能享受正常的进贡待遇,以及节庆期间的奖赏和特殊待遇,这些都是促进进仕的过程,也是进人晚年的一个主要保证,让他们在晚年能得到安乐,能为自己的事业做出贡献。

过去,学者们对宋朝退休后的官吏生活也有过一些研究,但大多侧重于他们退休之后的一些特定的行为,很少从他们的“退休”这一方面来研究他们“退休”后生活这一问题。

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整合,对宋朝退休人员的退隐情况进行专门的探讨,以充实对宋朝社会生活的研究。

一、宋代致仕官员养老的居所

宋朝退休后的官邸,与他们的社会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两宋时,富甲一方的高官退休后,常于家中建造私人花园,使其“足不出府”,享受“深山”的乐趣。

张齐贤辞官之后,在洛阳安顿下来,“首先得到裴晋公的午桥庄园”,并进行修缮,“挖渠周堂,绿竹相依”,让它变得崭新如初。

李侯致官之后,亦居洛阳,“引江植竹,以幽谷之悦”,并经常“增治其园”,是洛阳名流们争相结交的对象。

孙可久辞官回京,不但“有居第”,还“堂北有小园,城南有别墅”,享受着“良辰美景”,过着惬意的生活。

蒋堂曾两度出任苏州知州,退休后又在这里安家落户。他所居之处,名为“作园隐圃”,“园中有石亭,水月庵,烟罗阁,风霜阁,香岩峰,都是风景秀丽之地。王宴客,日同燕会,时作诗词歌赋”。

那些没有足够的钱来修建花园的官员,也会很注意自己的生活。陈亚“隐居华亭,双鹤长鸣,一块奇岩,几十朵奇花,生长在他的住处。”

曹修睦辞官之后,将“疏列泉石”置于“第舍园池”之内,并在里面安放了“册书棋琴”。

石洵直辞官之后,便闭关不出,在故园中筑了一座“亭台楼阁,种满了奇花异草,令人赏心悦目,饮酒作乐”。

乾道六年,林孝泽隐居家中,开渠引泉,周以花和竹荫,使其恢复了昔日的荣光。

《癸辛杂识》中,有关于武兴园林的详尽记录,大多是达官贵人的府邸,园林中不但有奇花异草,更有一座方圆百里的凉亭。

沈尚的北面有灵寿书院,怡老堂,溪山亭,对湖台,一览太湖的群山。致仕之人,有了舒适的生活,有了安养的基础。

但是,许多退休后的老人仍然留在旧宅中,有些老人没有地方可去。葛闳已告仕还乡,“所住之处,只有旧宅十余家。”杨万里“隐居于南溪之上”,只留下了一个“庇风雨”的“老屋一区”。

没有地方安身的退休官员,通常都会选择租赁房子。北宋著名官员杜衍虽然身居要位,却往往将自己的薪俸用来周济穷苦人家,而不建自己的住所,以致辞官之后“无屋以居”,只能在“南京驿舍”中暂居。

范如圭因为冒犯南外宗人而被革职,归隐故里,“与邵武同住”。另外,寺庙还是当时一些高官退休后的栖身之所。

苏州人王希吕,乾道五年入秀才,淳熙五年入绍兴府,以“为人正直,敢言直率”而闻名,后又“得罪皇上而辞官归隐”。

他为人廉洁,但一生贫穷,退休后因“无屋可居”而不得不“侨寓僧寺”,这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宋孝宗得知此事后,当即下令“赐钱造第”。陈橐博是绍兴余姚人,学识渊博,对家业并不上心,他把祖上传给了他的哥哥们,把他们的田地和房子都给了他们。

辞官归蜀,因无所栖身,便改名为“侨寓僧寺”。黄干归隐之后,“无处安身”,好在“找到了法云禅寺的几座茅屋”,便“修缮了一番,住在了禅寺之中。”

二、宋代致仕官员的社会交往

两宋之际,成立长者协会是宋朝退休人员进行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皇佑年间,杜衍辞了太傅之职,搬到了南京,与留在这里的太傅、光禄卿、军部尚书朱实、尚书郎致仕冯平等人一起喝酒。

“五人都有八十多岁了,身体硬朗,谈笑风生”,渐渐有了睢阳五位老人的名字。熙宁六年3月,文彦博辞官,任河南知县。

由于对王安石的改革不满,范镇、富弼和司马光等人先后请求辞官,并在洛阳定居下来。

在文彦博的倡导下,洛阳退休的退休老臣们模仿唐朝白居易的“九老会”,“以饮为欢,以食为荣”,成立了大名鼎鼎的宋朝元老会。

洛阳长老会目前已有13位成员,其规模较之睢阳五老会又有了很大提高。

其成员先后聚集在一起,并一同前往洛阳“名园古刹”,观赏其“水竹楼阁”,更是充实了退休后的生活。

洛阳老友会的建立,不仅推动了老友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宋朝退休人员的社会交往模式发生了转变

在吴中,一些退休的官员在宋代还成立了“吴中九老”协会。朝议大夫徐师闵辞官之后,归隐故里,“日治园亭,以诗酒自娱”。

在此期间,有元绛,程师孟,朝议大夫,闾丘,都先后辞仕返乡。他们模仿洛阳的长老会,举办宴会和旅游活动。县守张良“宴请群臣,在广化寺宴请群臣”。

随后,朝廷命官王珫和承议郎苏石也都参加了吴中长者协会,为吴中长者协会搭建了一张人脉网,被称为“吴门盛事”。

四川老年致仕官吏的社交活动,大多是通过老年社团作为其社交活动的媒介。比如四川乐山人石洵直,就是以“士大夫”的身份入朝。

归隐之后,他“清心寡欲,不与世俗之人来往”,与士大夫程公浚和史公瑜“乘车而行,燕喜赓歌而歌”,饮酒作乐,“二十年如一日”,因此被同乡尊称为“三卿”。

成都华阳一带,以杨损之为代表的四位老人,亦常会相会,随行游览。杨损之在中后期已有了功名,却因奏请,先是任提举司,后改为参议司。

杨损之辞官之后,经常结交承议郎任杰汉和杨子臧等人。不久,杨晦之以尚书的身份返回华阳,立刻与他们汇合。

四个人都是“因恩将仇报,免了官职”,出则联辔,坐则连席,春昼秋宵,一觞一咏”,其乐融融。

在宋代,老年会社的数目有了显著的增加,以四明为中心的老年退休人员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广泛。

在绍兴时期,王珩,顾文,薛朋龟,汪思温等人先后提出辞官,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五老会。

王,蒋,汪,都是四明一带的望族,因此,五老会的建立,在四明一带流传开来,被称为“唐之九老、本朝之耆英”。

王珩和薛朋龟逝世后,八老会扩大,由王次翁,高闶,吴秉信,徐彦老,陈先等五位新成员组成。

危稹是一位南宋时期的大诗人,曾被贬为书记员、屯田司等,后因为上疏冒犯大臣,被贬到潮州和漳州知州。后致仕归乡,与“乡里耆艾七人”共同创立了“耆艾会”。

三、宋代致仕官员的文化休闲生活

退休后,他摆脱了行政上的重负,潜心读书,著书立说,是他晚年的一项主要活动。另外,他们也是出佛入道,游山玩水的。

宋朝的退休人员大多是通过科考进入仕途的,他们终日与书籍为伍,退休后对书籍的喜爱程度也越来越高。

胡旦是山东惠民人,他喜欢文学,工于辞赋,尤其擅长历史研究。后来因为眼病而早早辞掉了工作,虽然双目已盲,但“仍命人背诵史书,隐约听到了很多”。

庞籍辞官之后,亦以阅读为乐趣,“耋老居于屋,犹自看书,作诗”,陶醉于此,“忘却了饥饿,忘却了寒冷”。

葛闳的家族收藏的书籍数以万计,他辞官后,一心一意地看书,“虽有病,仍不舍得书本”,对书籍情有独钟。而作为梅尧臣之兄的梅正臣,虽已垂垂老矣,却依然“不倦探讨”。

“其子得百余册”,他欣喜若狂,如获至宝,“日夜研习,不到一个月,便将这本书看完。

任桷隐居之后,以“读书不辍”之名,与四友相交。李衡,江都人,曾任枢密院总管,负责温,婺,台三州。

致仕后,又在江苏昆山安家“结茅别墅”,“藏书一万余册”,享受着退休后悠闲的阅读时光。

在科举考试中,由于科举考试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发展,宋朝科举考试中士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不但通晓古今,更通晓天下。在漫长的仕途生活中,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而且有着丰富的仕途经历。

卸去政事之后,官吏们就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安排自己的晚年。

在退休后的晚年,写书是一种时尚。退休后,年长的官员们或对在任期间的诗文、奏折、书信、表章等进行整理和编辑,或归纳治国箴言,阐释经史。

两宋之际,以书论事,成为退休士大夫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许多著名的宋人笔记和长篇小说,都是在退休以后写成的。

比如,前尚书范镇,辞官之后,“回忆在馆中和侍从时的交友言语,和夫里俗故事”,最终写成了《东斋记事》。

《归田录》亦为欧阳修辞官后所写,其书中记载的是“朝中遗留之事,不为史所载,而与夫士子们嬉笑之时,亦有记载”。

南宋,石林叶梦得退隐于边山的石林山谷后,将其一生搜集到的“故实旧闻”和“今古嘉言善行”等内容,编成了《石林燕语》,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退休后的士大夫,除了笔记和小说,还在诗词、政论和风俗教化等领域,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陈汝奭辞官之后,以“气体康健”的精神状态,将历代“修身治人”的忠臣良将编撰成“总三十卷”,并视之为“传家至宝”,代代相传。

宋朝一些年迈的文官,在退休之后,虽已退隐政坛,却依然对国家大事有情有志,常把自己所写的文章呈献于朝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尚书院退休的胡旦,以及曾任参知州的赵概。

胡旦是山东人,他是个有学问的人,曾经任户部尚书、司徒雷登等。

归隐襄阳后,他饱读诗文,致力于学术研究,于天圣五年向宋仁宗呈上其著作有72部《演圣通论》,70部《唐乘》,43部《五代史略》,53部《将帅要略》。

宋仁宗对胡旦很是欣赏,不但任命他为总管,还下令在襄州加拨“每月三石米麦”。熙宁二年,赵概奉太傅之命,归隐睢阳,“仍以博学为业,为忧天下”。

历时十五年,“将历代进谏之辩,编成《谏林》一百二十册”,并于元丰二年上呈,得到宋神宗的嘉奖。

“士人求老来者,以言不入朝,从卿之上书,可知有忠心君主之人,虽然归隐深山,却不曾有一天忘记”。

结语

虽然宋朝致仕后,由于官职高低和家庭条件的差别,其老人的养老状况差别很大。

但是总体而言,宋朝老人在致仕后,都得到了丰厚的政治、经济、赡养和医药等待遇,很好地满足了老人的养老需求。

综上所述,这些年长的文官在退休之后,可以放心地写文章,游历,组织社团,从而减轻自己卸任政事之后的颓废心情。

参考文献: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

(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

(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

(宋)沈与求《沈忠敏公龟溪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致仕   宋代   吴中   官员   洛阳   官吏   宋朝   尚书   晚年   老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