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在越战时期与美国士兵生下女儿,44年后母女终于找到彼此

时间回到1975年4月的越南西贡市,当时,西贡市炮声隆隆,由于越南北越军队不停地逼近,整个驻扎在西贡的美军基地人心惶惶。


与此同时,一场大规模的越南儿童疏散活动正在进行,在这次活动中,一共有3300多名儿童被送上飞机,从越南空运到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


这些孩子中还有很多婴儿,很多孩子被带走时并没有经过父母同意,这次所谓的“人道主义”解救行动被称为“婴儿升降行动”。



4月4日下午,一名细眉细眼的越南女子用手遮着阳光向天空眺望,当她看到一架运送婴儿的飞机,起飞不久就冒出浓烟坠毁后,撕心裂肺地哭了起来,她不知道自己三岁的女儿斯莫尔是不是搭乘了这架飞机。


思念和内疚像虫子一样啃噬着她的心,回到家里,又重新燃起希望的越南女子阮氏拿起笔写了一封长信,她把信寄往那个熟悉的地址。


那是美国的一个地方,那里住着她心心念念的爱人,也就是斯莫尔的父亲。


这位越南女子没有想到,自己与女儿一别就是44年的时光,这中间的故事,仿佛跨越了沧海桑田。



把女儿送往孤儿院


阮氏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特例,她代表着那个阶段众多越南少女的遭遇,与美国大兵相爱后,又被迫分离。


1971年,住在西贡市的阮氏来到美国的一个军营工作,刚开始时,她的工作是军营里的管家和佣人,可后来美军发现这个清秀的女孩能说一口流利英语,就让她担任了话务员的工作。


那时候,经常有美军乐队到军营慰问战士们,在一次慰问演出中,阮氏结识了乐队鼓手乔.奥尼尔,一位英俊又腼腆的小伙子。



阮氏发现奥尼尔虽然也是一名士兵,但热衷于音乐的他一点都不粗鲁,对同一首歌的喜好使两个人慢慢熟悉起来,他们走到了一起。


虽然明知道战争中没有稳定,两个不同国籍的人最后还是要分开,但年轻的心却向往着奇迹出现,能让两个相爱的人厮守在一起。


当然,奇迹没有出现。1973年,奥尼尔接到撤回美国的命令,他只能随队开拔。


这时,阮氏已经生下了斯莫尔,并给这个女孩取了一个越南名字。


临别时,奥尼尔恋恋不舍地吻着阮氏和孩子,他承诺一到美国就给她们写信,战争结束后,他就会来接这对母女。



奥尼尔走后,阮氏艰难地抚养着女儿,每天都在日渐逼近的炮火中心惊胆战,她不知道北越军队打进西贡后,迎接自己和女儿的会是什么结局。


那时,她生活的全部色彩都寄托在奥尼尔的来信上,每一封信她都看了好多遍,那是她和女儿全部的希望。


可渐渐地,奥尼尔的信越来越少,最后彻底没了踪迹,阮氏写往那个地址的信也石沉大海。


现实击碎了阮氏的希望,她知道作为一个母亲,现在她必须得为女儿做点什么了。


1975年3月份,美军开始筹划输送越南孤儿院的儿童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阮氏心动了。


她明白,如果孩子能到那些西方国家生活,应该能得到很好的照顾,起码比和她在一起承受危险要强得多。



她不再犹豫,用一个星期时间给女儿办好了所有的孤儿院收养手续,最后告别的时刻终于到了,阮氏心如刀绞。


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抱着女儿来到了孤儿院,当满头金发的小女儿扯着她的头发不放手时,她哭着对女儿说:“妈妈要去洗个脸,很快就回来接她。”


阮氏起身向外走,她最后一眼回眸看到的是女儿清澈,信任的大眼睛,那一刻,她多想回头把女儿抱回家啊,可她硬是按捺住了冲动,哭着跑了出去。


回家后的阮氏,一直关注着运送婴儿的飞机情况,直到4月4日那天,她看到了那架飞机的坠毁,不由得心如刀绞,后悔不及。



她为那些丧生于空难的孩子祈祷,也祈祷女儿不要在这架飞机上。


而她写给奥尼尔的信都被原封不动的退回了,阮氏明白,奥尼尔已经从她的生活中彻底消失了,她无法让这个男人去寻找他们的女儿,只能另想办法。


多年后,阮氏才知道,原来奥尼尔在美国早有家庭,当时的山盟海誓本来就是假的,但那时候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奥尼尔已经在2011年离开人世。


战争过去后,状况已经稳定下来的阮氏找了一份工作养活自己,她再也没有结婚。



阮氏每天都要尽可能地搜集各种美国当年撤兵的消息,她多次跑到当年的孤儿院原址,去查找相关信息。


虽然不知道女儿最终去了哪个国家,但让她欣喜若狂的是,女儿并不在那架坠毁的飞机上,她还活着。


只要女儿还活着,阮氏的生命就有了盼头,从此后,寻找女儿,成了她生活中唯一的精神支柱。


可能母女之间的爱是宇宙间最有吸引力的磁场,阮氏能感受到女儿对她的爱和需要,确实,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女儿也在苦苦寻找她。



万里寻母之旅


阮氏寻找女儿的原因很简单:“我想知道你现在过得好不好,也想告诉女儿,妈妈当年并没有抛弃你,只是想让你更好地活下来。”


与此同时,斯莫尔也一直在寻找妈妈,她想告诉妈妈,自己过得很好。


当年,3岁的斯莫尔被一对善良的美国夫妇收养,在她之前,这对夫妇已经生育了两个孩子,在她之后,他们又收养了一个菲律宾男孩。



斯莫尔的养父是一名退役军官,母亲是一名教师,她的家庭属于美国的中产阶级一族,所以从小到大,斯莫尔兄妹四人一直在优裕的环境中长大。


养父母对每个孩子都给予了无私的爱,从来没有区分,他们对斯莫尔和后来收养的弟弟,也都如实说明了身世。


斯莫尔在爱的氛围中,顺利成长为一名性格开朗的女子,在大学期间,又结识了她现在的老公。


婚后,随着老公的公司越做越好,斯莫尔又陆续生下了三个孩子,她辞掉工作,做起了幸福的家庭主妇。



但斯莫尔一直都有一个心结,她想找到自己的越南母亲,想知道当年的情况,她不相信母亲会抛弃自己的女儿。


上学的时候,斯莫尔也曾在网上查阅过当年“婴儿升降行动”的情形,她知道了自己只是几千个孩子当中的一个,一定还有很多像她一样情形的骨肉分离。


辞掉工作后,斯莫尔有了更多的私人时间,她决定要到自己出生的地方去看一看,如果母亲还在,她希望自己不要在有生之年留下遗憾。


幸运的是,斯莫尔的想法得到了父母和爱人的支持。2000年,斯莫尔和养母乘机飞到了越南,降落在那个曾经被战火覆盖的城市。



他们几经辗转,先找到了原来的孤儿院,想在孤儿院的存档中寻找信息。


可让他们失望的是,孤儿院有关那个阶段的存档很少,大部分档案都被占领西贡的北越军队销毁了。


在残留的档案中,斯莫尔只找到了自己曾经的越南名字。她抚摸着那个名字,心里感慨万千,这是母亲给自己起的名字啊!


站在孤儿院原址门前,斯莫尔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母亲站在这里的彷徨,她更加坚信,自己一定不是被母亲抛弃的孩子。


因为当时的网络还不发达,而只靠人力寻找确实很难,所以这次越南寻母之旅,斯莫尔和养母无功而返。


而身在越南的阮氏并不知道,命运已经让她错过了与女儿的相见,她还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寻找女儿的动作。



她开始借助媒体的力量,把自己和女儿的照片和故事发到越南的各个报刊上。


为了寻找女儿,阮氏去了美国大使馆咨询,她还给美国相关的咨询机构写信,但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结果。


每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是阮氏最难过的时候,她会反复翻看女儿留下来的照片,想象女儿长大后的样子,撕心裂肺地思念使这位母亲彻夜难眠。


她心里明白,这么多年过去了,由于当年的资料大量丢失,现在想要找到女儿无异于大海捞针,但她知道,这是自己的一个信念,只要活着,就永远不会放弃。


与此同时,回到美国的斯莫尔也没有放弃努力,她开始尝试最先进的DNA认亲技术。



2015年,斯莫尔在丈夫的帮助下,把自己的DNA数据上传到一家通过比对DNA,帮助寻亲的网站,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时间又过去了四年,这四年时间几乎消耗殆尽了斯莫尔所有的希望,但在一个寻常的下午,她忽然收到了来自那个寻亲网站的邮件。


打开邮件,她发现写信人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上面说:“我是你的姐姐,你的母亲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你。”


对于忽然出现的姐姐,斯莫尔感觉莫名其妙,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万里奔赴,母女重逢


这个忽然出现的人,真的是与斯莫尔有血缘关系的姐姐。她是奥尼尔在去越南之前就生下的女儿。


而姐姐能够找到妹妹,也源于一位好心人的帮助。


这位越南人看到了阮氏在越南报纸上发的寻亲信息,他被这个真实的寻亲故事感动了,为了帮助阮氏,他开始在美国寻找奥尼尔的消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这位好心人看到了发布在报纸上奥尼尔的讣告,通过这个讣告,他联系到了斯莫尔的姐姐。



当姐姐知道了妹妹的母亲一直在望眼欲穿地寻找女儿时,她就把自己的DNA信息挂到了网站上,因为如果妹妹也做了这个动作,那自己就会先找到妹妹。


命运之神终于拨开了阴霾,斯莫尔通过姐姐找到了母亲的信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斯莫尔和母亲互相交换了各自的身份信息,又顺利通过了DNA检测,最后确定了彼此的身份。


喜悦就这样不期而至,当斯莫尔坐在电脑前,即将在视频里见到她多年牵挂的母亲时,她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


在视频里,阮氏看到了已经成为中年人的女儿,虽然相隔44年,但她觉得女儿并不陌生,眉宇里满满的都是自己和奥尼尔的影子。



在视频的另一边,斯莫尔看到了身材瘦小,饱经风霜的七旬老母,她真想趴在屏幕上,抚摸母亲被思念侵蚀的皱纹。


阮氏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女儿:“这么多年,你过得好吗?”这句平常的问候,搁在她心里几十年了。


斯莫尔认真地告诉妈妈:“我过得很好,真的,我一直都很幸福。”


阮氏欣慰了,随后,泪水顺着她干瘪的脸流了下来,她泣不成声地说:“你不要怪我,我没有抛弃你,我送你到美国,就是想让你过得更好。”


听了母亲的话,斯莫尔一下子释然了,虽然她早都猜到了这个原因,但她还是希望母亲亲口告诉自己,她是爱女儿的。



母女俩通了四个小时的话,关掉电脑的那一刻,斯莫尔决定,她要再赴越南,看望自己的母亲。


2019年秋天,斯莫尔全家五口人飞到越南,她刚下飞机,就在人群中认出了老母亲,母女俩紧紧地拥抱在一起,44年的思念,在这一刻化成了无言的倾诉。


回到家里,阮氏给斯莫尔看了她小时候的所有照片,每一张照片都代表着一个故事,她记得女儿三岁前的每一个细节。


看到长大成人的三个外孙,阮氏格外高兴,她给每一个孩子都发了红包,并反复念叨:“我终于也子孙满堂了。”



剩下的时间,阮氏领着女儿一家拜访了家族里的亲戚,又和他们游览了越南的风景区,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着天伦之乐。


五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斯莫尔一家又踏上了返程的飞机,为了孝敬母亲,斯莫尔想把母亲接到美国与他们同住,但被阮氏拒绝了,她说自己习惯了故土的生活。


2020年,斯莫尔一家又回到越南看望母亲,并给母亲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希望母亲可以经常和自己视频聊天。



已经七十多岁的阮氏身体硬朗,她还在工作,她说,这应该是佛祖给自己送来的福报,才能让自己有生之年找到女儿,这一辈子,她过得很满足了。


截止到现在,阮氏和斯莫尔母女重逢的故事还在流传,这个故事激励着那些正走在寻亲路上的人们,告诉他们,亲情是一条永远不断的线,只要你坚持,一定能牵到线那端亲人的手。



参考资料:


《缅因州母亲发现她是越南妇女失散多年的孩子》-美国WMTW新闻报道


《Babylift行动:44年后,美国“孤儿”遇见越南母亲》-越南Express新闻报道


-END-


作者:理理


编辑:墨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莫尔   西贡   生下   女儿   越南   孤儿院   越战   美国   母女   当年   年后   时期   姐姐   母亲   女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