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木心

  有些遇见,虽然迟,却不负时光——致敬木心先生

一日才知,乌镇离我住的地方仅几十公里。度过南方这个最热的夏季,中秋节第二天,风轻日朗,我乘车辗转来到乌镇。


图|乌镇西栅

从前慢/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图|木心美术馆

  来乌镇,最大的惊喜是遇见木心。在误打误撞走进西栅“木心美术馆”的那一刻,我才把这首《从前慢》和木心这个名字确切地联系在一起,原来木心先生出生在乌镇。事实上,除了这首诗,那时我对木心先生一无所知,但不知为什么,那一刻是喜悦的,是觉得木心这个名字里有故事,还是为这首喜欢的小诗?说不清。

在门廊两侧的墙壁上,摘要着木心先生的文字,中英文双版的,看着看着,竟一时湿了眼,是因为异乡的第一个中秋节伤感犹存,还是与木心先生有了精神共鸣,也说不清。


图|木心,1991年冬拍摄于纽约中央公园

  木心,画家、文学家、诗人,1927年2月14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本名孙璞,笔名木心。木心自幼酷爱绘画、文学,习练钢琴和谱曲。12岁写诗,16岁在当地报刊发表散文。1946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49年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五十年代后,分别任中学教师与上海工艺美术设计师,私下写作,积著作二十种,文革初被抄没(详见后注[一])。文革期间木心前后三度被囚禁,成狱中手稿66页。1979年获平反,任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1982年移居纽约,重启了绘画与写作,在海峡两岸先后出版诗集、文集三十余种。其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他的散文和海明威、福克纳的一起被编入《美国文学史教程》。2006年,在时任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的陈向宏的真诚盛邀下回国,定居东栅故居旧址。2011年12月21日逝世于故乡乌镇,享年84岁。


乌镇归来,我对木心先生充满了好奇,开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他,了解的越多,就越想探寻。木心本人及其作品,总能满足不同经历的人不同的需要。与木心先生亦师亦友的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说:“读木心的作品是很私人的事情,就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木心。”


图|木心与陈丹青旧时照片


从“木心美术馆”开始认识木心

  不懂建筑,但 “木心美术馆”非常符合我的审美,尤其是阶梯构造的图书馆,是我见过最别致最有魔力的,即使不爱读书的人经过,也想进去坐坐。后来才知道,“美术馆”是由贝聿铭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的,简洁而丰富,符合木心先生的精神、气质。“风啊,水啊,一顶桥”,这是木心先生生前看到它的设计稿说的一句话,遗憾的是先生并没有亲眼目睹它的落成。


图|木心图书馆

  之后发现,凡与木心有关的事物,都充满了艺术情调,从“木心美术馆”到他的故居“晚晴小筑”,从每一幅画作到每一篇遗稿,乃至一顶礼帽、一双鞋子,一张照片,都充满了艺术气息,感觉这样才与木心这个人相配。


图 | 木心常戴的帽子、常拎的包、常穿的鞋


  在“木心美术馆”,最直观的是他的画作,然后是他的文稿,还有钢琴曲谱,不禁惊诧,一个人的艺术悟性怎么会如此的高且宽泛。木心很风趣地说:“我一个人身上存在三个人,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作家,还有一个是画家,后来这个画家和作家合谋把这个音乐家给杀了。陈丹青说:“依先生的才华,不论生在哪个时代都出类拔萃”。可他最黄金的年华,却偏偏遇上了那个动乱的年代,要不是以艺术为精神盾牌的自我救赎,他恐怕早就被那个时代所湮没,又怎会有这样一位让众多读者倾心折服的木心。


图|木心画作

  木心的文学启蒙与矛盾有一点关系,他与矛盾是远房亲戚,同住乌镇东栅。年少时,矛盾家的藏书房是他的乐园,奠定了他一生的文学基础。木心的英文不是很好,在纽约的24年里,他凭着儿时的阅读记忆回览中国文化,自称为文化反刍者。第二次去乌镇,我专程为“晚晴小筑”而去,也参观了“矛盾故居”和“矛盾纪念馆”,离木心故居不远。


图|木心故居“晚晴小筑”





  木心一生从未停止过写作,被囚禁时在写,在与人相约的间隙里也在思考斟酌,晚年在“晚晴小筑”的各个地方都在写,直到去世前留下最后的手迹:“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也”。木心1982年去纽约时已55岁,他的作品是从1984年开始才陆续在台北和纽约的中文报纸上发表,所以木心说自己是“六十才立”。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上破天荒地为木心特设了“作家专卷”,称他为“一个文学的鲁滨逊”。


图|木心狱中文稿


图|木心最后的手迹(先生本一手好字,从字迹上看已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书写)


  至1999年,台湾地区出版木心著作达十二种之多。而木心去世后的2013年至2015年印刻文学更是一口气推出《木心作品集》十五种十八册,将木心文学的传播推向了高潮。与此同时,加州大学英语教授童明将木心的小说列入“世界文学”课,受到学生欢迎。童明亦于1994年着手翻译木心的作品,并陆续发表。

  木心的文字博大精深,作品有散文集、诗集、小说集、文学演讲录。有人质疑他的文字晦涩难懂。因为独特的人生经历、广博的知识涉猎和超凡的艺术天赋,使得先生的思想超越了一般艺术家的范畴,跨跃哲学和宗教,以艺术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视角之高、眼光之独特是常人难以企及的,没有足够文化修养和人生阅历的人的确很难读懂,这也正是木心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木心先生的作品,能读懂者少之又少,平常之人,能领会十之三、四,哪怕十之一、二也是好的了。在见过的众多写木心先生的文字中,属旅美学者、作家、文学批评家李劼(详见后注[二])的最为精彩到位,正所谓棋逢对手,琴遇知音,他写的《木心论》,字里行间的语气仿佛是朋友间毫无保留的痛聊,是生命的互相映照,亦是高山流水的惺惺相惜,看得我好生痛快!木心的形象从来不曾如此清晰地被描述出来,木心的天才也不曾被人说的如此明白。喜欢木心先生的人一定要看一看《木心论》,也一定要了解一下李劼其人。


图|李劼《木心论》:与孤鹜齐飞,共木心一色

  木心在大陆发表作品已是2006年,是他回乌镇定居的那一年春,那年他已经79岁。之前他的作品在台湾广为流传,作品流传到内地,内地人完全不知木心是谁。可以想像一个迟暮的老人选择在作品发表的那一年回归阔别60年的故乡的心情。


图|木心作品全集


  除了发表文学作品,木心还应旅居纽约的一批中国艺术家之请,从1989年至1994年,持续五年讲世界文学史课程。讲课内容大致参考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郑振铎编著的《文学大纲》,从希腊罗马文化开篇,囊括东西方文学经典。从一九八九年一月十五日开课,至一九九四年一月九日讲完最后一课,每年开讲九个月,每月两场,每场四小时,前后九十多堂课。每位听课者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听众有画家、舞蹈家、艺术史家、雕刻家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先生生前要出版他的讲义,被先生拒绝了,他说那不是他的作品。先生逝世后,陈丹青应青年读者的强烈要求,将当时的五大本听课笔记整理成书出版,书名《文学回忆录》。目前我还在读它,其中好多观点颠覆了认知,比如对孔子、司马迁的评价,真敢评,评得真好。


图|木心给旅美华人艺术家讲文学史




图|木心《文学回忆录》

  绘画方面木心师从林风眠,走中西交融的风格。陈丹青说,先生野心非常大,中国追的是北宋,欧洲他追的是达芬奇那一路,非常精微广大的那种景象观,但是又画得幅面很小。木心美术馆室内设计师法比安说:“画作很小,有的本身只有2cm×50cm,但当你把它放大很多倍,一个世界就跃然而出,那个世界中,无数事件正在发生,甚至让人感到画中有画,有时你会想这是真的吗?有时又觉得它如同梦幻,或许这是一棵树,一座山,或许这是大海,又或许这只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个意象。你只会感到,过去从未得见,或许今生再难得见。”


图 | 木心的画作——《成人的童话》


图 | 木心的画作——《山阴古道》

  

与文学上的成名几乎同时,木心的绘画在美国亦声名鹊起,他在哈佛大学、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耶鲁大学都举行过画展,从1984年到1988年木心几乎是以每年举办一次画展的频率亮相于美国画坛,获得美国美术界和各大艺术杂志异口同声的赞誉,林肯艺术中心总监还作专文颂扬。木心的三十三幅画作被罗森科兰兹基金收购后捐赠给了耶鲁大学美术馆永久收藏。木心的山水画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20世纪中国首位画作被该馆收藏的中国画家。遗憾的是,直到去世,他的画作也从未上过国内的任何一家展厅。


图|木心的小画——《旷野一棵树》


没有切肤之痛,哪有入木之心

  “木心美术馆”,先生年轻时的一张照片十分醒目,照片上的他高大帅气,眉目含笑,神采奕奕,完全不像那个年代的人。看木心各个年龄段的照片,能读出他的经历,年轻时书生义气,中年时目光如炬,晚年时祥和宁静。


图|木心青年时照片





  木心一生命途多舛,堪称传奇。

木心原本一家五口人,父母亲和两个姐姐。他年少时家境优渥,父亲在上海经商。

七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

1938年-1943年抗战期间,母亲带他和两个姐姐离开乌镇老宅,去嘉兴投靠亲戚;

1942年,木心十五岁时他的小姐姐因病去世;

1943年他们一家偷偷潜回乌镇老宅居住;

十九岁时考入上海美专,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被当局勒令退学;

1950年被杭州第一高中聘为美术教师。因不喜欢平常生活而于半年后独自上莫干山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绘画、读书、写作的独居生活(详见后注[三]),最后陪着他下山的是100多篇中短篇小说,还有无数张水墨山水画。

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他三次被囚禁。(详见后注[四])

第一次是1956年,他29岁时,被同学诬陷遭囚半年。母亲因过度焦虑而病逝。在狱中他被告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他说为什么不等到出狱再告诉我,哭得醒不过来。

1966年,木心39岁时,他的大姐姐被批斗而死;

也是在同年,他因当众指责陈伯达嘲笑德国诗人海涅而二次入狱,被囚禁18个月,用假借写“改造材料”要来的纸和墨水写了66页65万字的狱中笔记(用衣针缝在棉衣中带出来),手绘钢琴黑白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只可惜在这次囚禁中他折断了三根手指,再也弹不了真的钢琴;

第三次是1977年,他50岁时,被囚禁2年。

1976年平反后,担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或许是这片土地留给他的创伤太重,或许是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已了无挂牵,或许是艺术的召唤让他再一次拒绝庸常生活奔赴更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1982年8月,木心移居纽约。

在纽约,有人问他:“你是流亡作家吗?”他用一种很木心的口吻回答:“我是散步散远了散到了纽约”。

初到纽约,木心一贫如洗,只能外出打工,修理古董为生,一个小时收入三块五毛。他说那个时候比关在监狱里还难,监狱里至少不用为吃的发愁。就在这种情况下,木心仍不停地在进行文学和绘画创作,直到三十三幅画作被基金会收购捐献他才不再为生计而担忧。

身在国外,木心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1995年1月,68岁的木心回到阔半世纪的乌镇东栅财神湾,故居当时已成为国营翻砂厂。有感于旧居的衰败,他在散文《乌镇》中写道:“永别了,我不会再来”。时任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陈向宏在读过该文后,通过作家王安忆找到陈丹青,又通过陈丹青与木心取得联系。陈向宏持续五年与木心保持书信往来,一面力邀其回乌镇安度晚年,一面立即着手孙氏旧居的修复。2005年4月,木心有感于故乡的盛情,终于决定回乌镇安度晚年,并于2006年9月正式入住“晚晴小筑”。应该感谢陈向宏的真诚和努力,让这样一位饱经世事沧桑的老人落叶归根。


图|木心三、四岁时与父母亲和两个姐姐

  木心很少提及他在狱中的遭遇,在他写下的65万字手稿里,没有含血愤天、涕泪控诉,有的只是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但那段经历是他一生的恶梦,我们只能从他晚年时期的只言片语中,感受到点什么。

“被关押在地下室受折磨,那苦痛是一秒一秒的,当时心里有两种想法,一是一死了之,二是不甘心,你们要我死,我不!”

“我白天被人斗被人打都没关系,晚上回到家里,是我的世界,我就是王子,干我喜欢的,画我喜欢的。”

梁文道看到他50岁刚出狱时照片啧啧惊叹:你不觉得这人像在牢里呆过的,苦牢回来的很多作家难免身子曲髅,神情有点沮丧、恐惧……但是木心没有,他整个状态你觉得精气神很足一样,好奇怪,好奇怪的一个人。

我想木心这是在经历了万般苦痛之后顿悟了,看清了世界的荒谬,报以会心一笑,兀自一个人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喜欢的事情。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这是一种无敌超然的人生境界。人生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就站在了高处,外事外物再也难以侵犯他的领地,污泥浊水皆可微笑面对,这也是木心为什么那么风趣幽默的原因之一。


  晚年回国后他留下这样一段话:

“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我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我全靠艺术活下来。海外携名利而归去,才知好人坏人都已死了,仇不能报,恩无可酬。”

他还在一首诗中写道:

“我拆阅了纷纷的祝贺信,

为层迭的花篮逐一添水,

我不像一个胜利者,

我的仇家敌手都已死亡、痴呆,

我无由登台向他们做壮丽演说,

倒像是个失败者那样,

默默低下头来。

安息吧,我的仇敌们。”


  尽管木心用智慧救赎了自己,尽管他把伤害隐藏得很好,不被人发现,尽管那些不堪的往事被他很好地封存在记忆深层的角落里;可一旦有诱因打开了他意识的闸门,那些苦痛就如同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瞬时间将他湮没。有一件事说起来特别让人心疼。

  尽管木心用智慧救赎了自己,尽管他把伤害隐藏得很好,不被人发现,尽管那些不堪的往事被他很好地封存在记忆深层的角落里;可一旦有诱因打开了他意识的闸门,那些苦痛就如同火山爆发一般喷涌而出,瞬时间将他湮没。有一件事说起来特别让人心疼。


  木心临终时,神志已经不清了,陈丹青彻夜守在他身旁。

那一夜,木心说了很多话,但声音太过微弱,陈丹青弯下腰仔细听了半天,也始终没有听清。

但到了大约凌晨3点的时候,木心突然睁开了眼,清楚地喊出了七个字:“叫他们不要抓我!”

那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陈丹青说:“这就是他的句号,全部加起来,是他的一生。”


  在专题片《木心物语》中,听到木心先生的原声录音:“死亡对我来说是休息,生活很累,终于到休息的一天了。”听到此处,我不禁泪流满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个在“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终于完成了他一生的艺术使命,去往了没有痛苦的国度。



以艺术为宗教的木心

  心说:艺术也本来只是个梦,不过比权势的梦、财富的梦、情欲的梦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艺术是一个最好的梦。

木心还说: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

木心先生是在说他自己。想想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能做到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木心先生做到了。看看他晚年那张安宁、祥和时常挂满笑容的脸,便知道先生是那个经历了百般苦痛,靠着对自己、对艺术的忠诚笑到了最后的人。

艺术拯救了木心,木心终身以艺术为宗教。

在讲文学史的最后一课,木心郑重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木心用一生鉴证了他对艺术的忠诚。

为了艺术梦想,他两度放弃职位和稳定生活,反常人之道而行,走上更为艰难艺术之路,一次上了莫干山,一次出走纽约,才给世人留下这么多的文稿和画作;

为了艺术梦想,他当众驳斥领导对海涅的嘲讽,不惜以身陷囹圄为代价;

为了艺术梦想,他终身未娶,独自对抗孤独,将时间和精力都给了挚爱的艺术;

为了艺术梦想,他放弃了自杀的念头,只为不辜负满身的艺术修养,为世人留下更多的文学作品和画作。

是的,木心有过不堪凌辱想了此一生的念头,他说,那样对不起我的艺术修养,上天给了我这么多的艺术修养,我还没留下什么,怎能就这么没了。他在《文学回忆录》中这样记述道:以死“殉道”容易,不死“殉道”难。

木心的一生都在跟时代抗争,跟命运抗争,跟自己的人性欲望抗争,木心说:“我要在我的身上克服整个时代,我不可把人生荒废在俗套的生活里。”


  在《文学回忆录》中木心说:

“中外不少诗人死得早,哲学家多长寿。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话很文学。'浩然',形容词,可随时代和个人的差别而解释。文天祥用'浩然',是爱国,曹雪芹又作别解。要我解,比文天祥胆小,比曹雪芹老实。我以为'浩然之气',指元气,一份诚意,换一份元气,牺牲功利,牺牲爱情,背叛政治,得到艺术,真的要牺牲。”

他还说:“小细节上更难。光阴逝,要在一秒一秒消失的光阴中,保持艺术家风度,守身如玉,决不让步。”


一个本该万丈光芒的人却如此之行事,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难怪陈丹青会这样说:“对照木心,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灵魂的粗鄙。”

 木心的感情生活一直是个谜。凭他的才华、声誉、修养和外形,应该不乏倾慕者,木心不但没有滥情,没有三妻四妾,反而终身未娶,一下子把那些以“保持创作灵感”为由而左拥右抱之人碾压得粉碎。就连萨特(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波夫娃(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这两位结约为“不婚式终身精神伴侣”的“大家级”人物,据说也因萨特在外面情人不断,而导致关系几近破裂。萨特其人我们不必评说,想说的是,这世上,有如木心先生这般高贵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了。


  以下摘要步姿(步姿,原名王凤霞,某大学中文专业老师,资深木心爱好者,受木心影响很深,读过很多她关于木心及其作品解读,对我了解木心多有帮助)解读木心的一段文字,了解一下先生对爱情的参悟:

木心有一部诗集就叫《我纷纷的情欲》,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复杂的面相,包含了木心对艺术、文学、生命涌动着的爱和热情,在这纷纷的情欲中,肯定也是包括爱情的。木心一生单身,他的情感世界也是个谜,木心说自己,爱情上屡败屡战,柳暗花明却无一村。尽管如此,他把人类的爱情几乎全部参透了。当你初恋、热恋、痴恋、囚恋无恋时都可以读读他的观点,他的话会点亮你的心灵世界。

木心说,初恋是面对对象的自恋,每一次恋都是初恋;

关于一见钟情,木心说:我相信一见钟情,一见而不钟,天天见也不会钟。谈钟情到缘尽的过程他说:唯有一见钟情且荒张失措的爱才摄人,醉人,才幸乐得时刻以死赴之,以死铭之。

面对爱情的无奈他说:爱情如雪,新雪丰美,残雪无奈。

关于爱情的发生他说:我爱你,是因为突然感觉到你爱我。

关于爱情的卑微他说:你强,强在你不爱我;我弱,弱在我爱你。

关于爱情里的算计,他说:在情爱的范畴里是绝无可施的,为王,为奴,都是虚空,都是不丰。明谋暗算来的幸福都是污泥浊水,不入杯盏。月光之下皆覆辙,月光之下皆旧梦,

关于真爱,他说:凡永恒伟大的爱都是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才知道人生的价值。
 (以上是步姿老师的解读)


如陈丹青所说,木心“野心”很大,有大智慧的人必定有大格局、大洞见、大“野心”,这一点都不奇怪。

木心说“我所有的艺术作品,现在人没法理解我,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后会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所以陈向宏提出建一个馆,他很开心。

木心最喜爱陶潜。他说:“屈原写诗,一定知道他永垂不朽。每个大艺术家生前都公正地衡量自己。有人熬不住,说出来,如但丁、普希金。有种人不说的,如陶渊明,熬住不说。”木心说自己和陶潜是兄弟。

  第二次去乌镇,在“晚晴小筑”,抚摸着窗棂、门板,感动的情绪一直在涌动。这样一个饱经命运风霜的老人,这样被艺术充满灵魂的老人,这样不屈从于命运为艺术而活的老人,这样孤独了一辈子却给世界留下这么多宝贵财富的老人,值得由衷地勉怀,敬仰!


图|木心故居纪念馆






  了解了先生的一生,让我们一起品味一下先生的经典语录吧,看看有没有一句能击中你: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生活最好的样子,就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


“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却看到了人心的浅薄。”


“有人说,时间是最妙的疗伤药。此话没说对,反正时间不是药,药在时间里。”


“岁月不饶人,我亦未饶过岁月。”


“在百转柔肠间一天天地冷酷起来。”


“生命是什么呢,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宽容的夜色遮掩了河水的污浊。”


“凄凉我不怕,凄凉怕我。”


“知识,学问,使人通达,使人平静。”


“规律背后,有命运在冷笑。”


“最高的不是神,是命运。”


“善,因是无报偿的,才可爱;恶,因是无恶报的,才可恶。”


“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鹏程万里。”


“看清世界荒谬,是一个智者的基本水准。看清了,不是感到恶心,而是会心一笑。”


“自己没有悲哀过的人,不会为别人悲哀。”


“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陈丹青说: “你不遇到木心,就会对这个时代的问题习以为常。可等到这么一个人出现,你跟他对照,就会发现我们身上的问题太多了。我们没有自尊,我们没有洁癖,我们不懂得美,我们不懂得尊敬。”


  步姿说: “木心留给我们的,不止是他出版的书籍和画作,更是一种精神,一种通透蒙智地看待生命和世界的精神,一种始终保持最低限度的潇洒的精神,一种此岸和彼岸的深度观望的精神。读懂木心,就能读懂文学,读懂人性、历史和这个时代。”


  写木心,深感力不从心,但还是想写,为了最初的那份喜悦,为了开始时不知缘由的感动,为了后来时常被他的文字击中要害的感悟。李劼说木心在文化承继上返回先秦,与李耳天然相通,也有人说他的文学性与庄子可以比肩共舞,我没有这么高的鉴赏力,只是万分感恩、欣喜于这次遇见。木心对于我的意义是他告诉我人还可以这样过一生,他呈现给我一个唯美丰富、超越凡俗、高贵纯净的灵魂世界。木心的塔中之塔(详见后注[五])那极具穿透力的智慧光亮,启蒙了我又一个混沌未开的世界,让寻常的我借了他的智慧,清醒坦荡、自由自主,在人间烟火里有诗意地活,不负这一生的时光,这恐怕是我致敬木心先生最好的方式了。


附:

一、木心诗三首

借我/木心

借我一个暮年,借我碎片,

借我瞻前与顾后,借我执拗如少年。

借我后天长成的先天,

借我变如不曾改变。

借我素淡的世故和明白的愚,

借我可预知的险。

借我悲怆的磊落,

借我温软的鲁莽和玩笑的庄严。

借我最初与最终的不敢,

借我不言而喻的不见。

借我一场秋啊,可你说这已是冬天。


论命运文/ 木心

神,人

皆受命运支配

古希腊知之

予亦知之

半个世纪以来我急,

命运不急

这是命运的脾气

而今,眼看命运急了

我,不急

这是我的脾气


五岛晚邮 —— 十二月廿八晚/木心

每次珍重道再见

昨晚,我悄悄遁去

待你察觉我已走了

起一瞬永别之感

你会猜知我在后悔

你猜知了

我的后悔便终止

又无悔地向你行来



不成文的肌肤之亲

太可能毁掉

你金字塔内的我

近月以还,憬明,迷茫

骤浓骤淡的悲喜交替

废园中枇杷花药性的甜香

严静,夕阳之美

以及我爱你

明知站在深渊边

一旦你摈我,弃我

也是福了的

不能爱,能思念

人被思念时

知或不知

已在思念者的怀里

自踵至顶的你呵


安息日,小径独步

枯枝刺满蓝空

树下一滩一滩残雪

滋润的寒风拂面

真愿永生走下去

什么也没有

就只我爱你

伤翅而缓缓翔行


后注:

[一]在木心的狱中文稿中,有一张写在“飞马牌”香烟盒背面的自己的书单,共有二十本书,都是在文革期间被抄没的著作。赴美之后,木心陆续出版了8本新书——《牙买加随想录》(散文)、《西班牙三棵树》(诗集)、《温莎墓园日记》(小说)、《巴珑》(诗集)、《我纷纷的情欲》(诗集)、《素履之往》(散文)、《伪所罗门书》(诗集)。


[二]李劼其人与《木心论》

李劼,旅美学者,作家,文学批评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劼天马行空、才气纵横的著术和桀骜不驯、独立不群的个性成为文化界一时风云人物。后因忍受不了国内的种种约束和限制,去国离乡,旅居纽约多年。

读过李劼著述的读者,大概都会对其文字的强烈冲击和深刻犀利的批判留有深刻印象。特别是,国内一大批声誉卓著的作家都曾遭到他不留情面的批评,而新文化运动以降的整个中国文学,在李劼看来,都是失落的。

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偶然遇到木心先生的作品之后,却愿意花一个多月时间读完木心先生所有的集子,并一口气写下《木心论》,激赏木心先生的作品。个中缘由,耐人寻味。李劼说:“当我读着木心作品的时候,感觉文学回来了、审美回来了,从而激起了我的写作热情。”他说木心如空谷幽兰,默默领略,最好。

《木心论》分上下两篇。上篇《木心开屏,美在洞见》。木心讲学讲出的,是令人目不睱接的洞见,犹如一片片美丽的花瓣。静观如孔雀开屏,雍荣华贵;动观如天女散花,纷纷扬扬。

下篇《遥应李耳,堪比但丁》。木心最出色的散文足以与《道德经》媲美,作为诗人的木心,乃中国的但丁,是一颗中国式文艺复兴的启明星。



[三]木心的莫干山经历

1950年,木心被杭州第一高中聘为教师,给学生教美术,工资很好。初解放能得到这份位置,已经很好了。但在木心看来,这就是“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换作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我雇人挑了书、电唱机、画画工具,走上莫干山。那时上山没有公车的。(《文学回忆录》P-1077)

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当了不到半年教师,木心主动辞职。又钻进了莫干山,专心读书、写文、绘画,他抛却荣华富贵,转行做了苦行僧,山上人烟稀少,景致荒凉。……这一次,木心隐居6年, 1956年,木心下山,陪着他下山的是100多个中短篇小说,还有无数张水墨山水画。


[四]木心三次被囚禁经历

第一次是1957年,他30岁,几个警察以“策划偷渡”的理由带走了他。事实上,他是被同学诬陷了,那些人偷渡未遂,就拉上了不合群的木心垫背。在监狱中,他得知了母亲逝世的消息,哭到不能自已。半年之后,木心因为查无实据被释放,但他明白,生命中的许多东西,已经再也不能挽回。

第二次是1966年,木心39岁。一次,陈百达在会议上公然嘲笑德国诗人海涅,木心愤而起身骂道:“你也配对海涅乱叫!”结果,他当场被人折断三根手指,并被关押长达18年的监禁。被关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喝的是污水,吃的是馊馒头和霉咸菜,终日与老鼠、苍蝇为伴。深夜无人之时,他偷偷藏起笔墨,写下65万字的《狱中笔记》。全文没有控诉和谴责,有的只是对艺术、美学以及音乐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次,木心已经50岁了,又关了2年。出狱时,木心面带微笑,腰板无比挺直,干净优雅极了。

几次被冤入狱,十几年荒唐的时光,他不曾怨天尤人,撰写苦难回忆录只轻轻一句: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皆可原谅。”

世道人心诡谲,他看清了,也就看轻了。

因为看透人性,所以宽恕了人性。


[五]木心自称为“塔中之塔”

木心说:“我是伦敦塔里的象牙塔,象牙塔指的是精致艺术,伦敦塔是关押冤屈的艺术家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纽约   画作   狱中   诗集   美术馆   故居   艺术   作品   爱情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