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州知识城:双边合作的“默契样本”-来自市场一线的调研报告

中新广州知识城。(贾自豪/图)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践的积极探索。在这样的实践探索中,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工业园区和培育引进人才等举措,不断解除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约束,引导产业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方面的渐进性升级。

新加坡也有相似的发展理念。主政者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不言自明的“默契”下,中新两国开启一系列政府间合作。

一方面是投资数据的可喜成果。从2013年起,新加坡连续九年蝉联中国最大新增投资来源地。 2022年4月,新加坡首次超越日本,成为我国最大投资来源国。截至2022年10月,新加坡累计在华实际投资达1304.6亿美元。与此同时,新加坡也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投资目的国。目前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600亿美元,位列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国和地区第5位。

另一方面是合作案例的成功经验。从苏州的工业园区,到天津的生态城,再到重庆服务业的深化合作,多项合作案例见证了“新加坡经验”对中国的良好适配性。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新广州知识城是中新双边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创新典范。

2020年,国务院批复《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将其定位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这是对知识与创新的尊重,同时也是对中新广州知识城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切期望。

产业适配是“默契”基础

双方产业高度适配性是合作的现实基础。

在总量之中看结构,可以窥探更多细节的秘密。据商务部2018年9月数据显示,从累计投资金额来看,新加坡对华投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占比44.5%,高居各行业第一。新加坡对华投资流向,高度契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求。

在总体之中再看样本,聚焦更多真实发生的故事。无数企业、高校和人才正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作为中新两国共同打造的国家级双边合作项目和国际化知识创新平台,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充分发挥中新双方各自比较优势。其内部高密度发生着的创新蝶变、产业合作和文化互动,就是最好的“适配证明”。

中新广州知识城为窗口展示的中新合作适配度,体现在双方产业集群的相似性及互补性上,从而促进人才、知识和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迅速链接并形成集聚效应,实现“湾区创新策源地”“知识创造新高地”“国际人才自由港”和“开放合作示范区”愿景。

知识城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三集群两高地”,已经建设形成全球顶尖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其中,以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条量产12英寸晶圆的生产商粤芯为龙头的集成电路产业化集群,以小鹏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吸引超100名科学家和1300多名高层次人才选择在知识城安家落户。超1000家前沿科技企业选择在知识城创新创业。

而有“东南亚硅谷”之称的新加坡,不仅在先进制造业、电子产业和生物医药领域拥有核心竞争力,还积极布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5G等未来新兴产业。这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和规划不谋而合。

理念的默契使双方愉快接洽,产业的默契使合作快速落地。

来恩生物就是其中代表。这是一家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孵化出来的初创企业。2022年8月入驻知识城后,该公司迅速组建了一支人数超25人且博士占比超20%的团队。在医药首席执行官彭晓明博士看来,经过多地筛选比较后,中国广阔的市场需求、广州丰富的医院资源和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平台能力,是来恩生物选择驻地于此的主要原因。“在中新合作的平台上,广州的产业投资基金可以给我们带来相关资源,并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

另一家新资企业新果科技,同样选择以知识城为起点开拓中国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但却有着不同的故事背景。如果说生物医药企业的入驻是双方优势的强强联合,那么农业科技则是二者产业的互补。

作为产于温带地区的经济作物,草莓生长时需要一个月以上在5℃-15℃的低温期。而新果科技在新加坡推出的品种可以在20℃-28℃之间的种植气候下完成。两地相似的气候条件使企业有了孵化落地的条件,但原因远不仅于此。

在公司创始人鲍晟杰博士看来,广州强大的种子资源收集能力和优质的农业从业者团队,都是新加坡所欠缺的;但公司拥有的新技术与新品种在广州却处于市场空白区。这就是互补型产业适配的典例。

“我们目前在知识城主要进行成果转化,未来希望建立一个中新同步的研发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科研创造。”这是鲍晟杰的愿景。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中新智慧园于2022年6月正式开园。不到一年,已入驻约六十余家高精尖企业及项目,其中包括新加坡能源集团、星展银行、恩士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家队”力量,还有来恩生物、新果科技和费雪派克等国际顶尖企业。中新智慧园由此深度链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大学和科技研究局三大研究院等顶级创新资源和成果转化基地,进而构建起新加坡在华最大的科教创新矩阵。

这些企业和项目在中国探索出的新模式,不仅是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的关注点与着重关心的兴趣点所在,更是所有人殷切瞩目的创新“魔术”。

来恩生物研究人员操作中。(李剑锋/图)

创新交互是“默契”链路

故事还有另一面。知识城不仅是新加坡企业在湾区的第一站,还是中国企业和高校链接新加坡、走向国际的重要窗口。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是不容忽视的创新载体。在两国政府的支持下,该研究院依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优势学科资源及人才资源,重点引进新加坡成熟的科技创新模式,结合两所高校的优势,打造出一批具有中新特色的产业化项目,搭建起中国与新加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互联互通的桥梁。

华南理工大学本土科研团队创立的广州博依特科技正以该平台为跳板,链接更多新加坡、东南亚的资源。

博依特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洪蒙纳博士坦言,“一方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研究优势,与博依特科技在产业化落地方面可以形成一定的优势互补,进一步强化博依特科技在工艺AI开发的技术引领地位;另一方面,与新加坡益海嘉里等知名制造企业的合作,能提高博依特科技的市场知名度,打造标杆案例。”

企业之外,高校也在快速行动。在来恩生物入驻知识城的两年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广州研究院(下称西电广州研究院)正式运行。

据该院执行院长王从思介绍,这所老牌科研高校来到知识城,不仅欣喜于湾区科技产业的势能优势,还计划在未来校址中留出一整层的空间,重点打造跟新加坡企业、机构、个人的国际合作平台,紧紧抓住知识城的国际化优势。

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黄埔高等研究院和西电广州研究院等“大院大所”与高校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集群相继在知识城落地,并利用知识城的平台,链接更多国际资源。王晓东、施一公和赵宇亮等二十余位国内外“院士天团”领衔的顶尖人才队伍选择扎根知识城,超过4200名研究生则从这里走向世界更大舞台。在科技和人才的加持下,中新广州知识城的“知识密集度”一路攀升,国际人才自由港释放出更加强大的人才“引力波”。

“我好多年没有来知识城了。这次来很惊讶的是,知识城发展速度非常快,而且引进的企业水平都是世界级的。”作为最早领衔设计知识城总体概念规划的“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欣喜于知识城的蝶变。

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也发出“路遥知马力”的感慨,并对下一步合作提出构想。未来中新双方自上而下将建立起更加积极的合作关系,同时中新加强双边联系,通过重启两国交换实习生等活动加强中新间合作交流,前瞻性熟悉双方商业运作模式与投资环境。

高度的产业适配,带来创新的交互与人才的流动,更带来中、新的共赢。

话到此处,需要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产业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在吸引全球智慧涌入知识城?

产业的集聚是人才集聚的关键。但国际性创新高地的形成,一定不止于此。

在鲍晟杰看来,“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知识城对作物品种和种植方案等知识产权的重视与保护,为企业带来了强烈的“安全感”。

对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企业无形且至关重要的资产。保障发明人的合法权利,解除其后顾之忧,是助力企业在竞争中实现创新突围的“秘密武器”。

2014年,李显龙首次走访中新广州知识城,便提出把知识城发展成“知识产权枢纽”的构想。九年转瞬,在“老师”与“天赋”共同加持下,知识城成为全国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田”,并将全球经验与我国实际结合,华丽变身为全国唯一实现“专利、商标、版权”统一管理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元素最集中的地区。

环境氛围是“默契”推动

“知识产权枢纽”构想变为现实的同时,在市场化、便利化、国家化的营商环境以及系统性创新服务与支持的催化下,“国际性创新高地”也在迅速成型,势头难挡。

如果说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营商环境体系建设的健全,是知识城“企业友好”的两个重要例证,那么丰厚的文化底蕴、适宜的人居环境和完善的医疗教育配套则是“人才友好”的三大基础。

这里有历史的馈赠。在中新广州知识城环九龙湖核心区中心位置的陂头岭遗址,大量距今约4500年的文化遗存被发现。这为揭开岭南早期历史的神秘面纱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里有自然的风光。三山环抱一谷,园城交相辉映。这一实践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建筑离不开自身地域、文化和所处的时代,要做到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融合。

这里有现代的渴望。知识城以国际一流水准配备教育、医疗、商服等功能配套,新开办广州实验中学等五所中小学,三家专科医院投入运营,建成六所图书馆、三所文化馆……通过新的供给满足不同群体生活、发展、体验、交往等不同需求。

而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看来,把人的需求分析清楚,从年轻人友好转向全龄型友好,让城市的尺度更加人性化,是新城在城市规划中的新要求。

综观全球经验,庞大的移民群体,是世界级城市的共同特征。知识城吸引国际人才安家乐业的文化软魅力,在上述“两点企业友好、三大人才友好”因素之外,还有其独家特色:国际化的环境氛围。

中新智慧园不仅在环境、风格上与新加坡颇为相似,还高度借鉴其园区运营经验,成立中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提供政策咨询、人才团队建设、投融资、法律等全方位一站式的企业发展服务。软硬件共同搭配,消解国际人才入驻知识城的“排异反应”。

“整个工作环境、工作方式跟新加坡那边蛮接轨的;政府办事效率高、服务意识强;生活通勤都很方便,很多员工住在对面的住宅区……”对于在新加坡工作已久的彭晓明来说,来到知识城融入过程异常顺利,半年左右就与周边建立深度链接。

从距今数千年的陂头岭窖穴遗迹,到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从山水相融的花园城市到一体化医疗教育文化配套;从岭南千年文明厚重积淀,到世界多元文化交相辉映。这座充满文化底蕴与国际风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城,有历史,有现在,正迈向“人与自然和谐、科技与文化共生的世界级创新高地”的未来。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广州   双边合作   知识   新加坡   样本   中国   研究院   默契   产业   人才   国际   市场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