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何野云师下潮阳,万古师功创仙城,虱母仙与仙城的渊源


仙城建城寨的渊源

*

-洪武初年(1368—1393),何野云指点建仙城寨仙泉井

据《潮阳市志(1979~2003)》版,第四节 塔 桥 井中记载:

“仙泉井 位于仙城仙门城安乐宫,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据传,明洪武初年间,元末起义军之军师何野云(人称虱母仙),军事失败后,流转潮阳县,曾为仙门城建寨,并掘地取泉。井口约1平方米,水深只有数尺,遇下雨,井水不盈,遇天旱,井水不涸。可供全寨上千人饮用。后人为纪念何野云之功德,取名“仙泉井”。 2000年4月18日,潮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公布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以上潮阳市志的记载,仙泉井创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而何野云是1393年仙逝的,所以我们可以推论,仙泉井实际是建于(1368~1393年间)。

*

-洪武初年(1368—1393年),何野云指点建仙城九石埔寨

仙城自古以来都有说法:“未有仙门城,先有九石埔”。

-

赵氏族谱记载:--------五千公住大長隴村,遂世,厥後,公之長子平田得何野雲先生擇居仙門城,蓋仙門城者一號。仙城亦以仙人創建于斯也。龍從南山起,兩水夾輔至東面左畔匯合,北面而流,地勢稍下,天造地設,田地底生大石九塊,為暗拱置一小 鄉名曰九石浦,緣故是也。初居之時,人物稀少,南門外入龍之處,仙師開于 —井于斯,又叮卩寧告誡:俾七代後填塞,迄今年代?遠,井圈猶存,信乎仙師作法不同庸俗者哉。

赵氏族谱记载九石埔和仙泉井

现友北老寨,还存有仙师建城的雏形和仙师最早择建的老祠堂,这两个遗迹为当年仙师所做。因为当时仙城二世祖平田公刚迁来,族谱记载“初居之時,人物稀少”,经济条件所限,老城和老祠堂规模并不大,但是风水地理非常好,为仙师所择,族谱亦有记载“龍從南山起,兩水夾輔至東面左畔匯合,北面而流,地勢稍下,天造地設”。族谱还记载了,仙师开井于南门外,即现在的潮阳文物保护单位“仙泉井”,仙泉井与九石埔老城同时由仙师所造,所以据此可以推断,九石埔老城建于洪武初年(1368—1393年)年间。


城墙筑成之后,据传,凡在这里居住的其他姓氏人家,有的迁搬,有的入并赵氏一统,是故仙门城至今仍是赵族一姓。

那个年代贼寇多,出于安全考虑,这可能是赵家先祖建九石埔城寨,并且只有一个寨门的另外一个原因。而虱母仙何野云指点溪尾周村建的大塗库,也是只有一个寨门出入,这也许是虱母仙当时考虑了防盗的作用吧!

*

碧川生基

赵家在九石埔居住下来后,因为居住地风水地理好,且得仙师指点安葬了二世祖平田公宝地“双凤朝案”后。赵家发展顺利,族谱亦有记载,“家道昌炽,实自三世始”。

赵氏族谱

从族谱记载也可知,碧川祖墓是碧川在世时先得到的地,后来百年后才安葬的。此地为虱母仙为碧川祖做的生基(为生者先做好坟墓),潮汕自古以来都有这样的风俗(包括现代),有能力的人家会为家里老人做生基,如果地好风水好,可以增加老人的福寿。而族谱记载“家道昌炽,实自三世始”,碧川三世,他持家有方,赵家自他开始兴旺。此时他是有能力为自己先做好生基的,所以他结识虱母仙何野云后,恳请虱母仙为他先做了生基,以待百年归老后使用。所以族谱是这样记载的:“又得伏地虎山,碧祖百年后因葬焉”。


*

后来的老寨和赵氏大宗祠

三世祖碧川祖发家后,因为赵氏人口繁衍发展,原来何野云指点九石浦寨已经不够使用。所以碧川择地重新建了现在的老寨和赵氏大宗祠,规模大很多,这就是现在的老寨和赵氏大宗祠,这是后话,这些是建于何野云仙逝后了。

仙门城因为得到仙师何野云指点,先到宝地九石埔,后创建山门城,“未有仙门城,先有九石埔”。因仙师指点,故名 " 仙门城 ",简称“仙城”


明朝洪武年间,何野云仙师指点仙门城赵氏建寨并掘地取泉、指点规划后来的老寨和大宗祠、迁葬始祖墓、安葬二世祖墓、指点三世祖生基。

******

***

下面是:何野云与仙城相关的故事


相传虱母仙被山门村族长辞退后,刚离开该村,走不多远就碰上赵碧川,于是在碧川的热情邀请下,便在赵家住下。到了该村后,他见这一带地处大南山脚。是出入大南山的门户,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乃一片百姓安居乐业的福地。当时,虽然朱元璋已经打败陈友谅并彻底将其消灭,但南方一带边远地区仍处于战乱,百姓终日过着惶恐不安的生活。虱母仙回想自己自出道以来,投错主帅,怀才不遇,既不能救民于水火,又陷于逃亡的狼狈处境,幸得九天玄女相赠“虱母仙衣”,才得以生存。面对眼前青山绿水,百感交集,他想应该把生平所学再发挥出来,为这里的老百姓谋一个安稳和平的生活环境。于是,他便改掉了爱吃烧猪的习惯,凭着自己生平所学的天文、地理、术数、堪舆之才能,用心测量、绘图,率领当地乡民,择善地、运土木、打地基、凿泉取水、建寨门。

他通过详细勘测地形后,计划用一百方墙筑接,围成一个圆形的城寨,永保该村安宁。族长看了图纸,十分满意。施工正式开始后,起初邻近乡村没有太在意,也看不出什么新奇。在虱母仙的亲自组织指挥下,在乡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工程进展神速,一方方城墙接起来,整个寨固若金汤,既能有效防御兵祸,又可防范盗贼流寇。但很快就有一些有眼光的人看了之后感到惊讶:了不得,城若建成,地理风水且不说,就实际来看,乡寨固若金汤,可守可攻,不简单!

传闻一出,邻近乡村一些心术不正之人产生嫉妒之心,不知是谁跑到官府告密,说是虱母仙建此城是图谋造反。此时官府接到告密后,甚为重视,立即下谕禁止建城,而这时百方城墙已筑了九十九方,眼看城墙工程即将完全竣工,无奈只得停工,功败垂成,至今仍没有补上。虽然如此,但此城地理风水还是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使乡民们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虱母仙的功绩,特将寨名命名为“仙城”,意即虱母仙所建之城。即今天的潮阳仙城镇,该镇仍保留许多有关虱母仙的传说遗迹。后人有藏头诗为纪念:

何清玄微卦星斗,

野日耿照嵯峨峰;

云淡光天呈日月,

师下返从仙苑蓬,

下笃千山万水境,

朝色彩霞紫碧空;

阳光大地长万物,

万载青松得丰隆。

古来以往创宗风,

师功跋涉霜凋漆,

功族垂芳千秋业。

创立城池永遗风,

仙泉万年垂琥珀,

城震双双万里宗。

每句诗开头一个字连起来就是“何野云师下朝(潮)阳,万古师功创仙城”。

在广东省文联、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公布的第七批广东省古村落名单中,潮南区仙城镇仙门城社区榜上有名。这座置寨距今 600 余年的传统古村落,这里小巷静谧,古寨巍巍,有诸多具有美妙传说的古老祠堂,更有始创于清同治年间的特色产品 " 仙城束砂 "。在花生米外面包裹一层厚薄均匀的糖衣,洁白如银,质地松脆,吃起来既有花生的香味,又有白糖的清甜,是潮汕人喝工夫茶的佐料佳品,深受赞赏。

仙门城隶属于潮南区仙城镇,下辖 8 个自然村,是全国人口数居第二位的行政村(社区),在海内外的乡亲有近 10 万人。仙门城社区的九石埔和老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建筑特色鲜明,是具有人文价值的传统古村落。

据记载,仙门城置寨于明建文年间,距今 600 余年。建寨时隶属潮州府潮阳县管辖,寨名 " 山门城 "。世居赵氏一姓,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匡美后裔,传至仙门城三世祖赵碧川,得到仙师何野云指点,先到宝地九石埔,后创建山门城,因仙师指点,故名 " 仙门城 "

文物级老建筑比比皆是

走在古寨中,仍可以看到保存着的宝贵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仿佛是凝固的时光和雕刻的岁月,向人们讲述美妙的历史故事和沧桑巨变,见证曾经的繁华。

" 未有山门城,先有九石埔 "。这是当地村民口口相传的一句民谚,昭示着九石埔悠久的历史。九石埔寨墙系古式夯土结构,由一寨门出入,寨内北侧有一口距今 600 余年历史的古井,井口如今已磨损变形,但井水依旧清甜,至今长年不涸,据村民介绍,这口水井是九石埔原住民唯一饮用水源。在老寨,寨内有很多条巷道,寨墙是由 99 幅组成,有东、南、北三道门,寨内分布着赵氏大宗祠、如川祖祠等多座祠堂、庙宇和民居,房屋有 " 四点金 "" 下山虎 " 以及普通平房。

赵氏大宗祠位于仙门城古寨内东南角,有丰富的文化碑刻及石雕、木雕、嵌瓷、壁画等潮汕传统艺术精品,古祠堂美轮美奂,相传为仙师何野云指点、赵氏三世祖赵碧川创建,主祀仙门城一世祖赵五千、二世祖赵平田。宗祠中正堂左侧的碑铭记述着建祠渊源,一侧还专设殿堂立虱母仙何野云像,以纪念何野云对赵氏之功。赵氏大宗祠入选汕头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赵氏大宗祠





------------------------------------




********

虱母仙考论

********************

“虱母仙”与“何野云”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潮汕地区的概念,我们的概念是“虱母仙”此名具有唯一性,天下只此一位。潮汕自古以来的说法,就是陈友谅军师虱母仙。在潮汕如果对人说“何野云”这个名字,不一定人人知道,但是如果说“虱母仙”,老幼妇孺几乎个个都知道;

清初潮阳的第一部县志康熙《潮阳县志》(广州越秀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藏书),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二,和后来的光绪《潮阳县志》,对虱母仙的表述,标题都是“虱母仙”,而不是“何野云”,因为“何野云”这个名字没有唯一性,存在同名同姓者。

而江西自称的裔孙,换了概念为“何野云”问题是,“何野云”此名不具有唯一性,“何野云”这个名字不是他们丰城独有的。我们汉字的性质,会存在很多同名同姓的人。名字是“何野云”不代表就是虱母仙。

读者要注意区分概念的不同,如果概念不清晰就会被误导:

“有心人宣称大量明清史料,证明何野云是丰城的”。这句话咋看之下没有问题,但如果细心点思考,问题是,“何野云”这名字不具备唯一性原则,同名同姓古来有之,“何野云”不能等同于虱母仙。本段开头的那句话,有转换概念的问题,主体搞错,不明确。有文字游戏的嫌疑。

此处要澄清的是:没有任何一项明清官方史料证明虱母仙是他们丰城的所谓朱棣国师。相反,古代有正史性质的官方地方志《潮阳县志》,明清存世至今的总共有四部,其中有三部记载了虱母仙。康熙《潮阳县志》卷十七,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二,和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三,明确虱母仙是从陈友谅兵败,装疯卖傻来到旧时潮州府。并且潮汕各地的历史记录,确认虱母仙就是活动在明朝洪武期间,并且羽仙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潮汕三市的多项官方志,和文物古迹,和潮汕三市各村各寨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传言,虱母仙是陈友谅军师。并且更关键的是,丰城何野云和潮汕虱母仙,所处的年代还不同。虱母仙是活动在朱元璋洪武年间,陈友谅兵败后的时期,而他们的“丰城何野云”是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乐时期及之后。


清初康熙《潮阳县志》和后续版本多次确认

作为地方性正史的古代官方志连续记载虱母仙,清朝初潮阳第一部县志康熙《潮阳县志》卷之十七,嘉庆《潮阳县志》卷十二,和光绪《潮阳县志》卷十三,多次记载虱母仙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潮。

康熙是清朝的初期,说明清初,民间和官方已经广泛知晓虱母仙陈友谅军师。而距清初时间不远的明朝官方志不愿记录虱母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虱母仙是明朝曾经的敌对分子。到了清朝建立后,距明朝末仅仅43年的潮阳的第一部地方志,康熙《潮阳县志》马上对虱母仙进行了记载。后来,嘉庆《潮阳县志》,光绪《潮阳县志》再次对虱母仙的身份进行了确认。

明朝官方志不愿记载虱母仙,证明虱母仙是明朝曾经的敌对分子,陈友谅的部下。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陈友谅的另一位参谋“幕讲僧”,作为跟虱母仙一样的同为陈友谅幕僚的“幕讲僧”,明朝官方志不愿记载,而到了清朝雍正时期才被录入官方志《宁波府志》。

*

清朝潮阳第一部县志康熙《潮阳县志》,嘉庆《潮阳县志》,和光绪《潮阳县志》关于虱母仙的记载,原文:

“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

分析:

《潮阳县志》对虱母仙的身份记载,“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可以理解为:

虱母仙,或许名字是何野云,追随陈友谅后兵败,假装疯癫来到旧时潮州府

佯狂:[拼音] [yáng kuáng],[释义] (动)假装疯癫

因此,虱母仙的名字是不是“何野云”,是有疑问的!但是陈友谅下属的身份,则是肯定的。

陈友谅兵多将广,有60万人马。虱母仙不一定是那位在权利核心的邹普胜,姓名不一定会被历史记载。从《潮阳县志》的考证,虱母仙曾经是陈友谅手下是确定的。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化名“何野云”的含义:

何:不愿世人知道他从何而来

野云:野鹤闲云任逍遥

注:虱母仙不可能是钦天监,如果是钦天监,他就不必假装疯癫躲避明朝的追捕。

*


今人说历史会真吗?

《潮阳县志》是直接说明虱母仙来历的官方古籍,并且是多次记载。虱母仙活动在明朝洪武年间的各种事迹,跟《潮阳县志》相互对证,大量古籍官方史料证明虱母仙是陈友谅军师。

今人说历史会真吗?以今人的非官方、非第三方、非客观、非中立性、自己证明自己的论述、用一本无法考证真伪的族谱,妄图推翻古代官方的、第三方、中立性客观的、集合了不少先贤编纂组考证的多个版本的古代《潮阳县志》。以今人的非客观的论述,妄图推翻古代先贤考证的客观的官方志《潮阳县志》,合理性有多少?

有心人例举的任何官方文献,都没有直接证明他们的祖先是虱母仙, 只是靠主观人为的猜测和推测。

史学考证需要严谨,不能靠马马虎虎、隐隐约约臆断猜测。就像一个数字,多一个小数点或者少一个小数点,结果都大不相同。历史不能靠猜测臆想下结论,不能靠张冠李戴地讲故事,不能靠模棱两可的“好像”“仿佛”“可能”等猜测,就下结论虱母仙是他们的。荒谬的是:丰城何野云和潮汕虱母仙,所处的年代还不同。虱母仙是活动在朱元璋洪武时期,而他们的“丰城何野云”是在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永乐时期及之后。

世上同名同姓叫“何野云”的有多人, 但天下虱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所有名字叫“何野云”的人,都是虱母仙!

**************

------------------------------------


“虱母仙”与“何野云”是不同的?


汕头电视台报道“虱母仙”

---------------------------------------------------------



*******************

*******

陈友谅军师,化名何野云介绍:

元地僊何野云先生画像

潮汕人信仰的虱母仙是洪武年间(1368-1393年)陈友谅军师,为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化名何野云。

何野云者(公元1325~1393年),据说是湖北人,世称“虱母仙”、邋遢道士,羽仙后尊称:何野云仙师、龙尾圣王、龙尾爷、龙爷。其人上知天文、下识地理、风水五行,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公元1360年,何野云事助陈友谅,揭西金和镇仙坡村杨氏二世祖仕崇公跟何野云一样同在陈友谅的陈汉政权为官。这就是何野云与杨仕崇公同朝为官的来历。后来1363年鄱阳湖一战陈友谅败亡。陈友谅儿子陈理率残部投降朱元璋,杨仕崇公随陈理投降朱元璋。后仕崇公跟随朱元璋转战江浙与元军作战,屡立战功。在一次战役中,仕崇公与元军作战力竭晕死,公坐骑白马驼回。明朝刚建立,官封兵部侍郎,不久公去世,坐骑战马绝食而死。战马葬于公墓右侧,称义马坟,现墓仍完好。墓及义马坟1991年裔孙集资重修。(资料来源:揭西仙坡村杨氏后人)。

而当时陈理投降朱元璋时,何野云一臣不事二主,不愿投降朱元璋,所以他隐姓埋名流落潮汕。

后来何野云云游到揭西仙坡村,在杨家逗留了三个月,感念旧时与杨二世祖同朝为官之谊,指点杨氏后人建了寨门和祠堂,留存至今。后来,仙坡乡乡民因虱母仙帮助开创仙坡乡大寨门有功,于大寨之东建“三山永峙”庙供祀虱母仙,庙中左边祀陇尾老爷。

  1. 惠来“忠孝”石,表达虱母仙“何野云”对旧主的思念与忠心。
  2. 虱母仙“何野云”洪武元年(1368年)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怀念故主陈友谅,同样是虱母仙“何野云”对旧主陈友谅的思念与忠心的表现。

***洪武元年(1368年),真正的虱母仙43岁,自称虱母仙裔孙者的祖先才14岁

  1. 虱母仙墓碑:不刻“明”字,而是刻“元”字,寓意何野云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虱母仙就算临终之时,也依然对旧主陈友谅忠贞不渝。

*

时间证明,符合陈友谅兵败后的时间


“有心人”说:明朝潮州政府不会让何野云逃过明朝对于陈友谅余党的清算,不可能留了行迹在此,还有碑刻记录。“有心人”真是很可爱,选择性地装傻。陈友谅军师取“何野云”这个化名,不正是为了躲避明朝的清算,才隐去他的真实姓名。那时候的“何野云”在潮阳,无人知道他是陈友谅的军师,只知道“何野云”。这也导致了直到现在,他的真实来历无人知晓。

潮汕人都知道,虱母仙得仙衣,隐变形骸,以邋遢道人的形象游走于潮汕,化名“何野云”,躲避官府,所以一直没透漏身份,一直到临终,才留了一首遗诗,只是说了是汉室一丈夫,没透漏具体身世,也是对凤港养女的保护,不会受到牵连。就算建庙祭祀,也是祭祀一位神仙,正是这个模糊的身份,不知道具体身世,官府如何追究?追究是名不正言不顺。

古代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等,其中元曲的特征是:通俗化,口语化,生活化。

虱母仙何野云此诗创作于元末明初,文风有明显的元曲特点,通俗易懂,口语化

作为对照,同时代的经典名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出自于元曲《琵琶记》,也是创作于元末明初。这首曲用了“我本”作为这句曲的开头,而何野云的遗诗也是用“我本”开头。可见他们有同时代的相似风格。

虱母仙何野云一生中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元末,所以他的文风有带有显著的元曲风格,同时从这首诗的文风,证实了虱母仙何野云遗诗的真实性!

下面是一些时间证明:

洪武元年,何野云在“五皈寺”附近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游玩,“五皈寺”碑刻证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云已经在潮汕,此时何野云43岁,正值中年。洪武元年,符合陈友谅兵败后流落到潮的时间。

潮阳文史丛书-《佛教在潮阳》第124-126页

潮阳文史丛书-《佛教在潮阳》第124-126页

详情可参考关于“五皈寺”的文章

五皈寺附近的田心乡,亦有记录何野云到华古岩隐居,也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

陈氏始祖墓可以证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何野云在潮汕。潮阳明朝陈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国师何野云”,此时何野云应该是48岁左右,正值中年。由此可知,其事助陈友谅是其40岁左右的中年时期。他曾为陈友谅军师,故碑碣为国师何野云。

明陈氏始祖墓碑碣:洪武六年国师何野云

*

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潮汕人信仰的虱母仙是明朝洪武年间陈友谅军师化名的何野云,而不是信仰其他时代的同名同姓的其他“何野云”。

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云”的有多人,但世上虱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云”,都是虱母仙。

种种这些事迹,从时间上证明,明朝刚建立的时候,1368年,虱母仙已经在潮汕了,这个证明自古以来传言的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从时间上来看是吻合的。

“虱母仙”生于1325年,洪武元年,1368年虱母仙是43岁,中年时期是一位风水师的黄金从业年龄。

而最近出现的认祖宗的人(生于1354年),洪武元年,1368年,认祖宗者才14岁。明朝刚建立的时候,认祖宗者还是个未成年的儿童。主家会请未成年的儿童做风水师建祠堂或寨门吗??这说明:虱母仙与认祖宗者是不同的两个人,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众所周知,虱母仙没有子嗣,只有一养女,即凤港四世祖嫲赵氏,养女给养父养老,并送终造墓,这是符合人之常情的。虱母仙的养女赵氏生于1347年,养女比虱母仙小22岁。这符合人之常理。但是认祖宗者却比养女赵氏还小7岁,这不合常理,养父不可能比养女小。这说明:虱母仙与认祖宗者是不同的两个人,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虱母仙并非明朝的官员或者官方的堪舆者,明朝的当代官方志没有记载,这很正常。事实上,民间地理师要引起官方的关注并记载入史志书,史来有几人?历朝历代,大部分的民间堪舆地理师,官方志也无记载。但是,“虱母仙”信仰在民间流传与兴盛,到清朝初期,康熙年间,潮阳第一部县志《潮阳县志》对其进行了考证,并记载。明朝的当代官方志没有记载虱母仙,这恰好证明虱母仙不是明朝的官员或官方的堪舆者,只是民间的地理师。并且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虱母仙是明朝曾经的敌对势力人员,明朝官方志也不愿意记载。

但是认祖宗者自己宣称其祖先是明朝永乐年间钦天监规划皇陵(真假未经考证)。这说明:虱母仙与认祖宗者是不同的两个人,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陈友谅军师 VS 历史无记载的所谓朱棣钦天监

众所周知,1363年,陈友谅兵败后,其幕僚之一,军师为了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化名“何野云”流落潮汕,陈友谅军师使用何野云这个化名的时间,是元末到1393年之间。而江西丰城,据说也有一个“何野云”,他们宣称其是1413年根据明成祖朱棣赐词,而后称“何野云”,他们使用“何野云”这个名字,是1413年之后。

根据两者化名的由来可知,陈友谅军师使用“何野云”这个名号,比丰城的早近半个世纪。直到陈友谅军师虱母仙在1393年终老,过20年后,1413年后丰城才有另一个“何野云”。换句话说,潮汕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3年间的何野云,只有一位,即陈友谅军师化名的“何野云”。因为丰城的是明朝永乐1413年之后才使用“何野云”这个名字。据此可知,他们是不同的两个人,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小结,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晓,洪武年间(1368-1393年)何野云的各种在潮活动的事迹,就是陈友谅军师化名的“何野云”的活动事迹。

所以,如果把洪武年间的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的事迹,张冠李戴到永乐年间后的另外一个“何野云”身上,是不严谨的,不符合史实!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


同一个时代,同一个行业,会有不少同名同姓的人,下图例举小部分当代同名同姓的明星。网络搜索,会发现同行业同名同姓的很多。而如果时间范围扩展到不同时代,同名同姓的人会更多。

而作为同行业里的人,他们的从业特征,会有类似之处。比如认祖宗者说的“板凳定向”方法,除了虱母仙使用过,杨筠松杨公,赖布衣赖公等都有传说使用过“板凳定向”的技法。所以认祖宗者想象总结了虱母仙所谓十大特征,臆断说虱母仙和他们的祖宗特征一样,借此证明是同一个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是建立在想象之上,违背史学常识。还有首先要清楚的是,虱母仙和他们的祖宗,所处的年代都不一样。



*

虱母仙在潮的时间事迹

虱母仙何野云在潮作品很多,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何野云在潮的事迹都没有时间记录,或记录不详,上面表格整理了部分有时间记载的何仙在潮事迹(详情可以网络搜索相关事迹),欢迎有相关资料的朋友补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被尘封的何野云事迹和记录不断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一起探讨,功德无量!

从上一小结的分析已知,洪武年间(1368-1393年)的何野云各种事迹,实际就是陈友谅军师化名的“何野云”的活动事迹。洪武年间的“何野云”不是丰城的,因为他们是1413年之后才使用“何野云”这个名字。

洪武年间的何野云其中有一些事迹,是有官方记录的,比如:


*

清代学者早已发现:虱母仙何野云被托名冒名现象,且虱母仙何野云无后裔。本文引用清代学者的论述做一些分析: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报》的论述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报》发文,论述了虱母仙的由来,认为:“潮人最信风水之说,其图谶往往托之虱母仙。虱母仙者,明初何姓名野云,或云陈友谅之军师也。友谅败,遁来潮,......,虱母仙卒,无后葬者家皆为之祀云

意思是,潮州人最信风水,有人会把一些奇特的建筑,托名成是虱母仙。陈友谅败后,军师虱母仙隐姓埋名,隐居潮州,虱母仙何野云去世后,没有后人,由安葬他的凤港卢家祭祀。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报》的这段论述,透露了四点重要信息:

一是,“其图谶往往托之虱母仙”,表明清代的学者已经发现存在虱母仙何野云被冒名托名的现象;

二是,“友谅败,遁来潮”,肯定了虱母仙是陈友谅的军师;

三是,“虱母仙卒,无后”,虱母仙无后,虱母仙无所谓的裔孙,如果有就是编造的神话;

四是,“葬者家皆为之祀云”,虱母仙去世,由安葬他的凤港卢家祭祀。

清代学者的论述,再次证明了《潮阳县志》对虱母仙的表述的准确性。

*

清代学者论述“虱母仙无后”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报》论述的,虱母仙去世后,安葬虱母仙的凤港卢家,四世祖妈赵氏是虱母仙的养女。养女生于1347年,养女比虱母仙小22岁。这符合人之常情。但是“丰城何野云”却比养女赵氏还小7岁,这不合常理,养父不可能比养女小。这说明:虱母仙何野云和“丰城何野云”不是同一个人,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

丰城的官方信息

自称“虱母仙裔孙”的人,否定军师的身份。丰城的官方,是否也这样认为呢?在丰城市官方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可以看到,丰城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何家提案的答复,何家的提案是:“关于挖掘何野云等丰城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的建议”。人大的答复是:何野云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军师。从这里可以看出,丰城官方也是认可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

自称“虱母仙裔孙”的人,还宣称何野云的墓在丰城,但是从丰城官方的答复看到的是:“何野云墓位于汕头市潮阳区贵屿镇凤港乡凤颈下手砂”,这说明,丰城官方也是认为何野云墓是在潮阳凤港的,凤港的墓是文物保护单位。而丰城的所谓何野云的墓,是2021年新建,也没见到有历史的痕迹,没有古碑,没有衣冠,没有骸骨,没有史书记载。

从丰城官方的信息内容,我们不禁要疑惑,自称的“虱母仙裔孙”,提供的信息有多少是真的?

*


清代学者论述虱母仙何野云被冒名托名

清代新加坡《天南新报》的论述,清代的学者已经发现虱母仙何野云被托名冒名的现象,这个得到实际事例的证明。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生活并终老在明洪武年间。但是虱母仙何野云终老后的其他时代,有其他的“何野云”托名。目前发现有至少其他三位叫“何野云”的地理师,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下面表格整理了这四位不同的何野云的事迹列表:


并非所有名叫“何野云”的人,都是虱母仙何野云


四个“何野云”活动的时期

按照事迹的时间顺序,整理了目前找到的关于何野云活动的时间,发现有四个时期的何野云存在,时间跨度很大,头尾横跨了200多年,下面做对比分析。

第一位何野云

* 虱母仙何野云(1325~1393年)

第一位何野云,即陈友谅军师,元末明初,洪武年间的虱母仙何野云。


第二位何野云

* 丰城何野云(1354~1456年)

虱母仙1393年终老,20年后,丰城有一位何德宏,自称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赐词,1413年后也改名“何野云”,即“丰城何野云”。


官方文献《新修南昌府志》记载,只有记载:“丰城何野云”这5个字,并无描述其细节,只知道是明朝,具体是元末明初、还是明初、明中、明末并不清楚,但是明朝有276年。《新修南昌府志》的“丰城何野云”,其履历并不明确。

《新修南昌府志》说的“丰城何野云”五个字,不能证明是“虱母仙何野云”,同名同姓古来有之。

而这位“丰城何野云”自称的朱棣钦天监国师身份,并没有官方史料证明,真实性不知!钦天监国师既然会没有史料记载???


第三位何野云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在成化年间1475年前后,还有一位何野云。

洪武年间的虱母仙何野云(1325~1393年)和永乐年间的丰城何野云(1354~1356年),在成化年间(1475年前后),这个时期以上两位何野云都不在人世了!





第四位何野云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在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还有一位何野云。

而这个时间,洪武年间的虱母仙何野云(1325~1393年)和永乐年间的丰城何野云(1354~1356年),这两位何野云如果在世的话,都已经两百多岁了!



根据以上对何野云事迹时间脉络的整理,发现明朝时期大概有4位何野云活动。

甚至在清朝时期,也有“虱母仙”的存在。但是,广泛认可的,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虱母仙何野云是从陈友谅而败后,假装疯癫,隐姓埋名流落潮汕的,时代是元末明初,元朝末年到明初洪武年间,洪武二十六年,虱母仙1393年仙逝后,另外出现了其他“何野云”活动的事迹,可能原因有下面几个:

第一,由于时代久远,或者其他原因,后人追加时出现误会。可能本就是陈友谅军师虱母仙的作品,但时间记载出现错误;也可能不知的原因的巧合;可能是同名或同姓,张冠李戴,作品后人追加的时候就冠名虱母仙。

第二,由于政治原因,明朝的追捕,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不敢公开他的本名,只说化名,导致记载出现欠缺。而且陈友谅军师当年兵败后不回家乡,自然是想保全家人,免受牵连。军师余生孤独,寂寞只有自己知道。从他留下的“野鹤孤飞年又年”的诗句可知他当时的心境。

第三,是由于年代久远,作者已无从稽考,故托名他人。因为建筑奇特,也归“何野云”所建造。

第四,商业目的,中国古代图书的“托名”屡见不鲜,就是在著作上把作者的名字署名为某某名人。比如:《搜神后记》一书,其作者署名为陶渊明,事实证明,书中的一些事情都发生在陶渊明其身故后,所以陶渊明不可能是该书的作者,只是原作者的“托名”,利用的就是这位“五柳先生”的“名人效应”。

同样,洪武后面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仙逝后的从业者,大树底下好乘凉,一些地理师觉得自己实力不够,以求利用“名人效应”,自称“何野云”的,达到方便从业的目的也有可能的。

传言虱母仙仙逝之后还有零星的一些所谓“何野云”的作品,甚至在清朝也传言有何野云的作品,还有台湾地区也有。据观察,现代也有某些“风水师”用“何野云”的名号,以便让事主信任。

第五,也是普遍认知的,有未经考证的说法,传言洪武年间虱母仙仙逝之后,后来有徒子徒孙用“何野云”的名号在外行走。或者是虱母仙的后人或者传人,用虱母仙何野云的名号在从业。或者他人借名,借用虱母仙何野云的名号从业,方便业务。

以上原因只是分析猜测,毕竟无法亲眼目睹600多年前的明朝发生的事情,只能根据有记载的资料分析,只能接近真相,历史无法100%还原。


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云”的有多人,但世上虱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云”,都是虱母仙。

有人自己列举的种种相似的特征,认定他们是虱母仙。考证历史,需要在严谨的科学考证基础上进行研究,不能马马虎虎,似是而非做武断。很多风水堪舆者有共同相似之处,二是所谓相似的特征基本是主观推测之词,并无实际证据。其实堪舆技术高深的大师级地师,技法都有类似之处,比如风水祖师杨筠松杨公和赖布衣仙师,都采用过桌椅定位,碗筷定位等方法。

带着目的性质的考证,是不客观公正的。因为历史久远,我们现在只能尽可能的找到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答案,而无法绝对化的还原600多年间具体发生的事情和细节。

所以说眼花缭乱,难辨真假,历史应该以官方记载为本,官方是客观的认证。而个人的说法,包括未经考证的族谱,也许会带着个人的目的的记载。

历史研究中,《族谱》不能做为论证史观的正式依据。正式论证依据的,是官方的《志书》。

还有,自己编的故事,同样不能作为史料。

*

当然民间传说和历史史书,不能等同。民间流传的各种各样的关于虱母仙的传说,表现了人们对虱母仙的崇拜,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倡导不屈不挠的精神,善恶有报的因果,和天下为公的思想。神话的意义就是你永远有梦,真假不重要,是人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一种精神追求

*

族谱不能做史料的原因

比如廖均卿廖均卿的族谱说,长陵卜选,是他一个人选的,永乐皇帝对其他所有风水师都不满意,还杀了王侃、吴永等风水师。

这个说法,被正史否定。正史记载的是:陵寝建成后,朝廷论功行赏,王侃居首功,升易州同知,后又钦天监监正,钦天监一把手。吴永也没有被杀,被封为僧录司右阐教,从六品。廖均卿,写家谱说,皇帝只是赏赐一把扇子,游朝宗写家谱说,皇帝赏赐了一件衣服。

地理师陈益峰在文章“明朝天寿山皇陵,经考证为王贤、王侃、马文素等人卜选”中考证:十三陵的主要卜选者王贤,其次是王侃和马文素。廖均卿只是有参与。遍查史料《明太宗实录》等等记载,十三陵的主要卜选者是:王贤、王侃和马文素为主,吴永、曾从政、刘玉渊等人提过一些重要意见。游朝宗、中山夅、非幻和尚、廖均卿等人参与。

现代地理师陈益峰在他的文章“永陵为官卜,与民师无关”提到:自古以来,民间的地理先生,为了生活,爱吹牛,故事一大堆,对身世经历,大规模的造谣,编造神话,给某某富贵人物接触过一点点,就号称谁的御用风水师先生,编造给谁谁预测如何神奇,给谁看地理如何神奇。

古代朝廷,对民间江湖地理先生,非常慎重。一般是只是征求意见,很少重用,防备和怀疑,远大于重用。

所以,综上述,在历史考证中,应该以官方的志书为本,民间资料为辅,辩证的分析。

*

族谱不能作为史料,这是基本的史学常识

从百科中,亦可发现,“有心人”试图修改百科的记载,被百科驳回了,原因是:“资料是族谱类,不能当作史料采用”。而“有心人”,大部分依据正是其族谱的记载,是非官方的记载。我们从百科的驳回,可以知晓,族谱没有公信度,真实性存疑,不能作为史料的主要依据。

百科截图:族谱不能作为史料的主要依据

百科截图:族谱不能作为史料的主要依据

还有他们宣称族谱记载其祖先是钦天监,参加了皇陵的规划修建,但官方历史书却没有记载,正常来说皇家的官员基本有史书记录的。其族谱真实性有多少呢?他们的族谱可信度有多少呢?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洪武年间,何野云师下潮阳,万古师功创仙城

据官方志书,(1979~2003)版《潮阳县志》第816页记载:虱母仙在洪武年间为仙门城建寨,并掘地取泉,后人取名“仙泉井”,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虱母仙在洪武年间(1368~1393年),指点赵氏先到宝地九石埔寨。

并指点规划后来的老寨和赵氏大宗祠,碧川祖发家后另建。所以碧川祖建老寨和赵氏大宗祠时,仙师已经仙逝了。所以仙城自古就有这个说法:“未有仙门城,先有九石埔”。因仙师指点,为纪念仙师,故名:仙门城,简称:仙城。

《潮阳市志》下册(1979-2003)第816页


汕头日报报导


文物保护单位 仙泉井

仙城安乐宫与仙泉井

《仙门城赵氏族谱》大宗祠记

《仙门城赵氏族谱》仙师庙(安乐宫)简介

明朝洪武年间,何野云仙师指点仙门城赵氏建寨并掘地取泉、指点规划后来的老寨和大宗祠、迁葬始祖墓、安葬二世祖墓、指点三世祖生基。

*

虱母仙是陈友谅军师的确凿证据

根据官方文献,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潮阳姓氏丛谈》第175页记载:

何野云临终时情况,有详细的说明记载。何野云留有遗诗一首,说明了他的来历:

我本汉室一丈夫,

鏖战异族驱北胡,

鄱阳一战失首领,

埋名匿姓来于斯。

---何野云 临终遗诗

这首遗诗,何野云自称汉室一丈夫,而汉室就是陈友谅的大汉政权。鄱阳湖一战失去首领陈友谅后,隐姓埋名来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何野云就是来自陈友谅的部属。

根据官方史书,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99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的《潮阳姓氏丛谈》第175页记载:

官方文献《潮阳姓氏丛谈》第175页

虱母仙墓碑:不刻“明”字,而是刻“元”字,寓意何野云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

何野云墓,是根据何野云临终前的嘱咐安葬的。墓碑上的题字,也是何野云授意的。现在的何僊陵里,何野云墓的墓碑,是古时流存下来的。墓碑上刻的是:“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让人奇怪的是,何野云在潮做风水师,是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3年),并且终老于洪武25年,都是明朝时代。

为什么墓碑上刻的是“元”朝呢?官方文献《潮阳姓氏丛谈》对此也有解释:“元”字,寓意何野云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一般潮汕的墓碑,在元朝都不会打“元”的(除了少数一些元朝官员),因为“元”是外族,更不用说到了明朝时期。按照人性来分析,人会对打败他的那个人深恶痛绝。何野云对打败他们的朱元璋深有恨意,此为人之常情。墓碑宁愿打“元”朝而不打“明”朝,这是何野云一臣不事二主的再次体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墓碑为文物保护单位,不是现代杜撰的新墓碑,即照片中间发黄的那块为古碑留存至今。


另外,照常理,墓碑应该写的是姓名,仙师墓碑没有写姓名:何野云,而是写虱母山先生,是因为“何野云”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虱母仙的真正姓名。

*

虱母仙1393年仙逝的证明

官方志书《潮阳县志》1997年版 第930页 有记载:凤港卢氏四世祖依“虱母仙”遗嘱安葬仙师,据此可知“虱母仙”比凤港卢氏四世祖公早逝。而凤港卢氏四世祖公卒于1394年,证明:“虱母仙”终老于1393年是准确的,享年68岁。

《潮阳县志》1997年版

《港头张氏族谱》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辛酉岁,寿终主人宅中(主人卢以鹄排行凤港卢姓四世祖),享寿68岁。临终嘱咐主人,将其棺柩安葬村前——练江南岸,风港乡凤颈下手砂;凤港大桥东南边。

墓因明未清初遭兵祸受破坏,至光绪十三年(1887)丁亥岁阳月重修。中碑高1.15米、宽0.34米。镌文:“元地仙虱母山先生墓,凤港主人卢宽立”。号称“吸水龟”、世人传称“鸭母噜薄殻”。坐坤向艮兼未丑分金。

“文化大革命”时期墓被毁没,石碑失踪。幸逢改革开放,中碑遗失多年,喜得于废土中发现!将原碑复立中央,附上左右夹石,构造壹摆额全建石墓。墓园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港头张氏族谱》


潮阳虱母仙墓

潮阳虱母仙墓 中间发黄的是古碑

文物保护单位

再有,据清《凤港卢氏族谱》载:“明四世祖,讳宽,字似鹄,号居士。宽公为凤港四世祖。生于元朝至正癸未,卒于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1343年一1394年),公葬南山马脚埔内观音岭(现两英镇新寮门村后,座坤向艮),一名飞凤地,此墓相传何讳野云先生献图。先师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后化身,骸骨埋凤颈下手砂”。

依据《凤港卢氏族谱》可知,卢宽公终于1394年,而何野云早一年仙逝于1393年(卢氏安葬何仙骸骨于凤港凤颈下手砂,即现在的何僊陵),而卢宽公墓是何野云先生献图而造,不是何仙亲做。由此可见,这个记载是实事求是的,符合常理。

*

虱母仙的化名:“何野云”和“柯逸”

《潮俗丛谭》(汕头大学出版社)载:何野云,原名柯逸,化名何野云,曾参加元末农民起义,任陈友谅军师。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何野云从江西徒步到潮汕,隐居潮阳县,为民做好 事,还替人看风水,卜卦测字,自称虱母仙。

《虱母仙的传说》(广东省揭阳市民俗博物馆出版)认为:“柯逸”也很可能是“虱母仙”的另一个化名。为什么呢?为了逃避朱明朝廷的追杀,“虱母仙”化名“何野云”逃亡边远蛮荒之地潮汕。先简单从这两个名字的字面意思理解,“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或者说“不愿告诉世人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意思;“柯”字本身就是“何”字的 “人”字旁改为“木”字旁,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换姓后隐居山林”之意;“野云”和“逸”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从此不问政治,不卷人俗世纷争,不贪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甘心寄情山水,过闲云野鹤、闲情致的生活,乐得安逸超脱。”

“何野云”和“柯逸”这两个化名,有异曲同工之妙,含义相似。虱母仙当年为躲避明朝朱元璋的追捕,流浪期间,为隐藏自己真正的身份,根据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化名,是有很大可能的。

因为“何野云”和“柯逸”都是化名,不是虱母仙的本名,化名不能刻在墓碑上,所以凤港虱母仙的墓,碑石上刻的是“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

按照潮阳地区的习俗,死者生前的名,不会刻在墓碑上,墓碑上刻的是孝名,但是死者的姓会刻在墓碑上。从“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的碑刻可知晓,虱母仙生前并不姓“何”或“柯”。

《虱母仙的传说》第93页

*

这样理解则完全与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吻合。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结尾处有诗曰:

何人晓得是神仙
野鹤孤飞年又年
云开露出牛眠地
留与人间种福缘

此诗是一首藏头诗,每一行第一个字连起来,即“何野云留”,表明是何野云留的诗句,亦表明仙师在潮汕地区的作品,是留给潮汕地区的一笔文化遗产财富。第二句“野鹤孤飞年又年”,表明何野云自从陈友谅兵败后,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风水宝地,何僊帮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项工程建筑,都是其高超技艺的结晶。最后一句,表明何僊与潮汕人民的缘分,暗含劝世人为善结善缘。


民间资料

从上面的分析已知晓,洪武年间(1368-1393年)的何野云各种事迹,实际就是陈友谅军师化名的“何野云”的活动事迹。除了官方的文献有何野云在潮活动的记载,非官方的,如胪岗镇港头《张氏族谱》和一些书籍也有类似的记载,何野云曾经去拜谒参观港头二世祖墓。所以张氏族谱记载了何野云这个事迹,并且记载了何野云的生卒、生平简介,还有何野云墓。

总结,如果把洪武年间的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的事迹,张冠李戴到另一个时代,另外一个“何野云”身上,是不严谨的,不符合史实!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

虱母仙何野云传授的灯笼制作,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5月20日公布的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西陇灯笼位列其中。众所周知,“西陇灯笼”是元末明初陈友谅军师传授制作的,虱母仙何野云点拨西陇人,要从事与“德”有关的产业,做人要有“德”,潮语“德”与“竹”同音,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享受到彩灯上所写的“财丁兴旺”的祝福。这是西陇灯笼的文化内涵。

由西陇申请非遗的材料,我们可以知道,西陇村对虱母仙何野云的记载,时间也是明朝洪武初,即约1368-1393年间,陈友谅军师为了躲避明朝追杀,化名“何野云”,流落到此。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西陇村对于虱母仙何野云的记载,必然是客观的的。这也证明了,《潮阳县志》和其他各村的族谱,对于陈友谅军师何野云的记载,是一致的。

*

贤人护卫,何野云墓得以保存

何野云墓原来葬于江边凤颈下手砂,后来,由于练江河道淤积,水位抬高了,原来坟墓位置被淹了。族谱记载,直到1963年特大干旱,练江干涸。虱母仙坟墓露现,当时贵屿公社书记张瑞江嘱咐当地干部作为文物予以保存虱母仙墓,移到岸边。传说当年迁坟时,里面还存一副道袍,一支尘拂,和少量遗骸, 因历史久远,大部分骸骨化掉了。至“文化大革命”时贵屿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蔡名池暗示村干部把墓碑埋入地下,逃过了一次“砸烂”之厄。后来虱母仙墓被迁到现在的位置。

*

思考1:朱元璋为什么没彻底追杀陈友谅军师?

从另外一个史实来推测,为什么朱元璋不会追杀失踪了的陈友谅军师。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死后,陈理率众退入武昌据守,众将拥友谅儿子陈理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陈理降,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遁入佛门(在福建泉州晋江灵源山上隐居,采药救人,当地有很多他的传说。后来活到99岁,明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作为曾经跟张定边共事过的陈友谅军师,到潮汕而为地僊,他们两人算是各有所归了),后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礼送陈理出境入朝鲜,后终老于朝鲜。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陈友谅的哥哥陈友才得到父母侄儿安全的消息后,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过血的陈友谅军师有可能是仙吗?

《楞严经》中有言:“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两句经文的方便说法。在佛家看来,众生皆有佛性,即便是过去作恶多端的“坏人”,若能改换心性,弃恶从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华经》当中,佛陀就为“出佛身血”的提婆达多授记,未来当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这样成了劝导恶人停止作恶,一心向善的经典之语。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现象

近年来各种"傍名人"现象见诸于报道,网络搜索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名人故里争夺之风愈演愈烈,从神话传说、三皇五帝,到先秦诸子、三国群英,甚至佳丽、反派。风起云涌的“故里争夺战”,女娲、炎帝、牛郎织女等传说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未能幸免。

古来有之的现象 (网络摘抄)

文天祥曾论,"家之有谱犹国有史也,史以记事实,谱以昭穆,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可不显哉。"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更直言,"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他将家谱与州志,甚至国史相提并论,更显出家谱的意义重大。

网络上关于“乱认祖宗,乱编族谱”的文章很多,古来有之,有些人攀附成风,有些家谱更是肆意认祖,甚至按照推演,这种攀附风气受到了乾隆的高度关注,严令整顿家谱编纂的号令便就此铺设下去,要求各地督抚严查家谱中的僭越情况,更就此限制了各地普遍进行的修谱情况。上谕下来,纠察行动轰轰烈烈。

网络文章中提到的一些家族乱认祖宗,自认名人之后的情况,在全国都有例子,江西比较严重。在宗族不清的情况下自封血脉,实际上也是对宗族体系的一种蔑视。但另一些,古时本想趁此改族却也因此招致祸患的也不在少数。福建的胡学成兄弟刊修家谱案,就是一个典型又带着悲剧色彩的例子。----摘自网络



思考4:“虱母仙”考证

洪武一年何野云在“五皈寺”附近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游玩,“ 五皈寺”碑刻(文物保护单位)证明洪武一年(1368年)何野云已经在潮汕,此时何野云43岁,正值中年。而认祖宗的人,此时14岁。

潮阳文史丛书-《佛教在潮阳》第124-125页

详情可参考关于“五皈寺”的文章


五皈寺附近的田心乡,亦有记录何野云到华古岩隐居,也是在洪武元年,1368年。

1369年,明洪武二年,何野云在陈店为指点草尾乡建寨门,此时何野云44岁。而认祖宗的人,此时15岁。

草尾族谱记载

而虱母仙帮潮阳陈氏始祖建墓在 洪武6年(1373),有碑碣为证:“洪武六年国师何野云”,虱母仙此时应该是48岁左右。虱母仙此时应该是51岁,而认祖宗的人,此时19岁。

*


未成年的儿童可以做风水师吗?

而按照某些人的说法,他们号称何野云是他们的祖先,而他们的祖先生于1354年。在洪武一年(1368年)真正的虱母仙何野云在“五皈寺”附近为高氏建祠堂,此时认祖宗者的祖宗才14岁;在洪武二年(1369年)真正的虱母仙何野云为在陈店草尾乡建寨门,此时认祖宗者的祖宗才15岁;在洪武6年(1373年)建陈氏始祖墓的时候,此时他们的祖先才19岁。14岁就来到潮汕做风水先生帮人建造宗祠和坟墓?这不合常理,哪位主家会请未成年的儿童来做风水师吗?由此可知,他们宣称的何野云是他们的祖先,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两个人,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何野云(1325~1393年)到潮时候的年龄,是一位风水师适宜的从业年龄,因为做风水师,一需要经验,中年以后风水技术和经验才逐渐丰富,太年轻无经验和阅历;二需要体力,寻龙点穴需要满山跑,寻龙有时需要一天走几十里,没有体力支撑根本无法完成,何野云到潮时间正是其作为风水师的良好从业的年龄。

-


*

总结

官方文献《潮阳县志》是直接说明何野云是从陈友谅而败后来此,是直接证明其来历。并且有物证:文物保护单位洪武二年(1369年)的五皈寺碑刻和文物保护单位“元”字的虱母仙古墓碑。“有心人”例举的官方文献都没有直接证明虱母仙何野云的来历,凭牵强附会的猜测和推测,凭无法考证真伪的族谱,是不严谨的历史考证。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两个人,此何野云非彼何野云!

有心人例举的所有史料,只能证明史上他们那里曾经有个叫何野云的人,但是无任何官方史料直接证明他们的何野云是虱母仙凡事是要有证据的,没有直接的证据,只凭牵强的臆断想象,是不客观公正的。

古往今来,天下同名同姓叫“何野云”的不止一人,但世上“虱母仙”只有一位;

不是名字叫“何野云”,都是虱母仙!!!

如果把洪武年间的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的事迹,张冠李戴到另一个时代,另外一个“何野云”身上,是不严谨的,不符合史实!

从史料学的角度看,距明末仅43年的清初康熙《潮阳县志》的编纂组,对虱母仙的相关文献,必然经过去伪存真,实事求是地考证过。他们也必然考证过距其不久前的官方志明朝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及民间书籍《地理人子须知》等文献的记载,但是没有采纳,肯定是因为不认同《新修南昌府志》记载的丰城何野云是潮汕虱母仙何野云,或者说两个地方的两个何野云根本就是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多次《潮阳县志》的编纂组,作为官方志,必是经过多方的考证,实事求是,得出了更准确的对虱母仙何野云的记载,做了详细的阐述:“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

《潮阳县志》的记载,必定经过论证和考证,而且是中立的考证,客观可信,是官方的。“有心人”的推测,推论,和猜测,并不是中立的原则下做的考证,是有目的性的,选择性的,是不公正的考证。“有心人”用非中立的,有目的性的,臆断的,选择性的考证,企图推翻中立的官方考证“潮阳县志”的记载,合理性有多少?

对于历史,不能单凭一己的主观臆断妄下结论,需有官方的文献直接证明。

***

多种史料,多种物证,多方印证,虱母仙是陈友谅军师流落至此,准确无误。

-

史上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并非名字叫“何野云”,都是虱母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为了促进广东,福建等地的招商引资而进行的主观性研究,是不客观公正的。

尊重历史,去伪存真,客观公正地进行历史考证,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正确姿态,也是人间正道。

*

***结语***

在任何一个时代,各方豪雄基本会有顾问团,幕僚,智库等团队,各位豪雄在行事时会咨询幕僚团队的意见和建议。而陈友谅也必然有一批幕僚智库的团队,除了少数几位前端的有文字记载的,大部分幕僚智库团队只是在后台出谋划策,而没被文献记载。相信虱母仙何野云可能是没被记载的陈友谅幕僚智库团队成员之一,属于军师的范畴。英雄不问出处,“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得到史书官方志《潮阳县志》、《潮阳姓氏丛谈》、《潮阳市志》,和《凤港卢氏族谱》、港头《张氏族谱》等,还有自古以来无数的民间传言,并且何僊陵重修碑记也是如此记载。而且何野云早期到潮阳的时间明朝洪武元年,在五皈寺和华古岩都有记载。

虱母仙“何野云”确有其人,但并非真实姓名,只是化名。就像现代的艺人,有的会起个艺名,人们往往记住了他们的艺名,真实名字不一定知道,比如“成龙”。

古往今来,有无数高人奇人没被历史文献所记载,所以曾经的陈友谅军师“何野云”的真实姓名,根本就没必要再去考证,现在根本不可能去考证距今600多年前的具体细节(一些文献只能参考),肯定没有确定的答案,就让其作为一个美丽的谜,一个神奇的传说在人们心中千古流传。潮汕就是虱母仙何野云的第二故乡,而且何野云的骸骨也长眠在潮汕。我们可以说:“何野云的故乡在潮汕!”

潮汕人信仰的虱母仙是明朝洪武年间陈友谅军师化名的何野云,而不是信仰其他时代的同名同姓的其他“何野云”。

流光逝水,梦花幻浪,他的真实身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他就是一只野鹤,一朵清云,曾经逍遥在这片山水之间,给这方土地留下美丽的传奇。记师尊“虱母仙”何野云

仙城仙湖风景区福天宫内的介绍

-

-

相关时间脉络,可以点击参考下面文章:

-

重要 | 陈友谅军师虱母仙何野云在潮活动有时间记载的事迹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230616775010992701/

-

-



虱母仙在潮造福百姓

功德之盛,可辉日月

本着传承民俗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宗旨搜集整理

为虱母仙的道行功徳留下片泥鸿爪。

欢迎转载,功德无量!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潮阳   丰城   潮汕   仙师   明朝   县志   族谱   军师   渊源   年间   官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