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

朱元璋白手起家,创立帝业。他在位三十年,“宵旰图治,以安生民”,一手打造了洪武盛世的局面,被康熙评价为“治隆唐宋”。然而这番盛世也有极不光彩的一面。朱元璋执政中后期,猜忌多疑,残酷狠厉,他对朝廷官员的清洗成为洪武盛世中遮不住的伤疤。

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爆发,大明王朝洪武年间的四大案就此拉开帷幕。而在讲述这第一起案件之前,我们很有必要为您单独讲讲胡惟庸其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以一己之力干掉一个职业。


地位:从无名到高位


1355年,在朱元璋独立创业的第三个年头,胡惟庸前来投奔他的这位老乡。

虽然“入伙”时间很早,但是在朱元璋人才济济的创业团队中,胡惟庸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能显山露水。

胡惟庸的发迹,是从明朝建立前后开始的,这要归功于他的另一位老乡李善长。此时的李善长是朱元璋麾下最重要的文臣,被推为明朝开国六功臣之首

为了“讨好”李善长,胡惟庸使尽了浑身解数。传闻中,李善长是个吃货,尤其喜欢吃河豚。河豚有毒,做起来麻烦,吃起来危险。胡惟庸不仅亲自下厨为他烹煮,而且抢着试吃。李善长颇为感动。之后,胡惟庸从地方调任中央,据说也是送了李善长二百两金子的人情。

有了李善长相助,胡惟庸开始了升职之路。在朱元璋的团队中,一直存在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较量。李善长就是淮西集团的领导人。明朝建立后不久,李善长因为“功高震主”,被朱元璋“劝退”。1371年,李善长告老还乡。走前,他又拉了胡惟庸一把——推荐他为右丞相,让他成为淮西集团的代理人。由此,胡惟庸顺利进入了朝廷的权力中枢。

李善长虽然身退,但是在朝廷中的影响仍在。为了稳固关系,胡惟庸将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双方结为姻亲。1377年,胡惟庸升任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默默无闻多年后,胡惟庸从地方走到权力中心,而这个过程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皇帝:从看好到宠信


经由李善长这个引路人,胡惟庸走到了朱元璋面前。

史书记载胡惟庸在回答皇帝问题时“能强记专对,少所遗”,虽然对其才干着墨不多。但是,结合朱元璋的识人用人之明可以约略推断:他能起用胡惟庸做宰相,这也是对其能力的认可。而且,胡惟庸无开国功勋在身,做起事来小心谨慎,对皇帝也是处处迎合。因此,朱元璋对他“宠遇日盛”。

其实,关于丞相的人选,朱元璋曾经专门问过刘基:胡惟庸可堪大任?刘基表示坚决反对,还说胡惟庸如果得志,一定会对朝政百姓有害无益。刘基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朱元璋还是没有采纳。

在胡惟庸之前,朱元璋已经换了好几任丞相:李善长隐退;汪广洋被贬;杨宪被诛……朱元璋眼里容不得沙,在他手底下做丞相是个难度很大的差事。然而,胡惟庸却在他手下做的风生水起。甚至连徐达告他的状,都没有激起任何涟漪。监察御史韩宜可在朝堂上当面弹劾胡惟庸,朱元璋不仅不听,还将这位御史下了大狱。

在朱元璋的庇护下,胡惟庸成为洪武一朝任职时间最长的丞相,前后长达7年之久。期间,他还因为右丞相被贬,独相了很长时间。


心态:从谨慎到放肆


然而,胡惟庸在皇帝面前谨慎恭敬、唯唯诺诺,转过身却是另一幅面孔。

地位上的飞升,皇帝的恩宠,都足以让胡惟庸慢慢膨胀起来。随着权力的增加,他的野心和欲望也越来越不受控制。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胡惟庸膨胀到了什么程度呢?

在朝廷中,胡惟庸是最高事务官,大事小情都要经过他这一关才能呈送到皇帝面前。换言之,朱元璋得到的信息是经过“筛选”的,也是胡惟庸想让他看到的。

在通览大臣的奏折时,那些对自己不利的都被他隐匿下来;即使是处理事关生死的案件,胡惟庸也常常擅自作主,不向朱元璋报告。朝中官员的升降也基本被胡惟庸垄断,那些想走捷径的人纷纷投入他的门下,极尽阿谀奉承贿赂之能事。也正因如此,胡惟庸几乎把朝廷变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史书描述胡惟庸性格时用了“忮刻”二字,意思就是此人器量小且阴险,属于睚眦必报型人格。因为记恨刘基在自己入相的问题上投了反对票,胡惟庸得势后找机会就要对付他,让刘基的晚年也不得安生。传闻中,刘基最后还是没能逃过胡惟庸的毒手,被投毒致死。因为徐达在皇帝面前告过自己的状,胡惟庸便炮制冤案要陷害他,所幸没能成功。但是,敢对开国功勋下“黑手”,可见胡惟庸当时的气焰有多嚣张!

膨胀过头的胡惟庸在朝廷中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他甚至对“皇权”生了觊觎之心。胡惟庸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笋,出水数尺;家族的坟上,晚上有火光照亮夜空。拍马屁的人把这些现象附会成祥瑞之兆说给胡惟庸。他听了不仅不制止,反而很高兴。胡惟庸当丞相的这些年,不遗余力的拉拢各方势力,党羽遍及朝廷上下。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因为办事不力惹得朱元璋大怒,二人非常害怕。胡惟庸借机拉拢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收集兵马。他还曾经再三派人游说李善长,让他和自己共谋大计……

此时的胡惟庸已经被冲昏了头脑,哪还顾得上什么“盈满而亏”的道理。羽翼已丰的他只顾着沾沾自喜,却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命运又来到一个拐点。


最后的宰相


胡惟庸“飘”了!他嚣张跋扈、独断专权,一次次的越线,甚至都威胁到了皇权。朱元璋怎么会没有察觉?

胡惟庸的儿子出车祸去世,为了泄愤,他将马夫杀掉。朱元璋知道后大怒,胡惟庸本以为可以花钱消灾,却没想到朱元璋要他杀人偿命。之后,胡惟庸涉嫌瞒报占城(越南)贡使的到来,朱元璋大怒之下要对他追责到底。

这些都是信号!在朱元璋手下长袖善舞多年,胡惟庸不可能看不出危机将至。为了保命,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准备起兵谋反。关于他的谋反,史料说法不一。但是无论哪个版本,朱元璋都非常迅速地扑灭了他的阴谋。

1380年,胡惟庸被处死。当初朱元璋对他有多宠信,此时就有多无情。而胡惟庸的被杀只是一个开始。朱元璋不仅杀了他的丞相,还把丞相制度彻底废除。胡惟庸死后,朱元璋又用数年时间一再坐实他擅权、反叛的罪名,还因为他牵扯出了明朝初年的第一大案。

曾经志得意满的胡惟庸应该没有想到,不受约束的自我膨胀,把他推到了一个尴尬又落寞的位置:中国古代历史中宰相的最后一人,《明史·奸臣传》中的第一人。事实证明,自我膨胀犹如自我捧杀。

而翘尾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翘辫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丞相   明朝   河豚   宰相   朝廷   大怒   盛世   皇帝   面前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