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宫廷燕乐”魅力究竟有多大?

燕乐,亦称“宴乐”,一般指中国隋唐至宋代宫廷宴饮时所用的供娱乐欣赏、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燕乐”一名,始见于《周礼·春宫》。是指天子及诸侯宴饮宾客时所用的音乐,由后妃在宫中演奏,故亦称“房中乐”,其歌词俱载于《诗经》的《周南》、《召南》中。

汉代宫廷中也有“房中乐”,这些都是雅乐的一部分,性质与唐、宋燕乐不同。广义的燕乐,如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言,“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而狭义的燕乐则专指唐十部乐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从唐初到开元、天宝时期(618-756的百余年间,社会空前繁荣安定,形成两汉以后封建社会的最伟大时代,文化艺术也发展到高峰。音乐艺术则以新的宫廷音乐燕乐为中心,并且容纳了更多的外来音乐,在几个嗜好音乐的皇帝的提倡下,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隋、唐时期几个君主成为宫廷音乐的组织者。隋炀帝(杨广)好尚奢侈,集中了六朝以来流散在各地的乐工,常常做极豪华的表演;隋亡后,唐太宗(李世民)宫廷中唐代乐舞群俑局部也有大规模的音乐舞蹈表演,如用120人表演《破阵乐》,借此赞扬他的武功;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精通音乐的皇帝,既能作曲,又是打羯鼓的能手,他精选乐工数百人,在宫中亲自教练,称为“皇帝梨园弟子”。这个时期的宫廷音乐规模更大,艺术水平更高,许多有名的大曲都在这个时期形成。

隋唐时期设有规模宏大的宫廷音乐机构。隋炀帝有专业乐工3万人,以太常寺辖之。唐玄宗时宫廷中乐工多至数万人,设“教坊”5所加以管理。又设“别教院”,专门教练宫廷音乐创作人员,下设梨园、宜春院、小部等三部教坊和别教院是音乐人才荟萃的处所,成为音乐活动的中心。隋炀帝时把大型的宫廷乐队按照所演奏乐曲的来源,分为“九部乐”。

包括清乐(传统音乐)、西凉(今甘肃)乐、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天竺(印度乐、康国(今新疆北部及中亚)乐、疏勒乐、安国(中亚细亚)乐、高丽乐、礼毕乐(最后演奏,一说即文康乐)。唐初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杂用中外音乐)、清商伎(传统旧有音乐)、西凉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高昌伎。清乐或清商伎,保存了汉魏以来的传统音乐。

其他以外族名称立名的乐部,隋有七部,唐有八部。它们所演奏的乐曲是根据外来音乐重新创作的,并保存了较多的外来音乐的面貌,仍冠以外国或外族之名。唐玄宗时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部。坐部伎在室内演奏,人数较少,乐器声音较清细,乐师需要有较高的技艺。立部伎在室外立奏,人数较多,乐器声音较大,常是很喧闹的合奏,故技艺上要求较低。

坐部中不合格的降入立部,立部中不合格的则降到雅乐队中去。唐朝的燕乐中,最突出最辉煌的是大曲。这是在乐府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基础上,经过乐师们的创造而发展起来的,综合了歌唱、器乐和舞蹈等的大规模音乐,它完成于唐代的极盛时期(开元、天宝年间),集中地代表了燕乐的成就。大曲中的“法曲”更是大曲中的精致绚丽部分。

隋唐时期各族乐工在互相学习、协作的过程中,还共同创造了一套记谱法和一套宫调系统。这套记谱法在早期是半字谱,后期发展为比较完备的俗字谱,这些字谱的读音就是后世工尺谱的读音。安史之乱后,唐代宫廷音乐衰落,宫廷音乐家们多流落民间献艺谋生。

五代时的南唐及后蜀的宫廷中荟集了一些乐工,但终未能恢复唐朝的规模。北宋时,虽仍立教坊,沿用唐时旧曲,但规模大为缩减,至南宋时更已极度衰微。此后音乐发展的主流已转到新兴的市民艺术(戏曲、说唱、城市歌曲等)中去,宫廷音乐无论燕乐或雅乐,都已失去发展的势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雅乐   安国   宫廷   天宝   开元   乐工   外族   隋唐   时期   年前   魅力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