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诗千行四川泸州合江篇 第六站

第六站 合江古城神臂城 皇家寺庙法王寺

合江 神臂城 法王寺

诗曰:

合江山色好,耐可雨连绵。欲觅峨嵋路,须凭般若船。

云峰呈晓景,仙树带秋烟。咫尺翘瞻处,将登第一天。

【清】明修 《合江》

话说穿越时空神州文旅号离开泸县(泸州)境。顺江而下。途经长江北岸的泸州古城神臂镇,便进入合江境内了。

【宋】晁公溯 《合江舟中作》

云气昏江树,春流没钓矶。如何连夜涨,似欲送人归。

乱石水声急,片帆风力微。舟师且停橹,鸥鹭畏人飞。

【宋】晁公溯《合江县舟中作》

春江涨黄流,渐没滩上石。是时三日霖,垄麦半腐黑。

四顾云气昏,江树生远色。苍茫何所辨,目尽千顷白。

汗漫若无际,空濛如有觌。萧萧雨中帆,正此远行役。

冯夷喜我至,归路风愈力。中流浪为开,荡漾放舟入。

恍疑潇湘游,白蘋了无迹。故人楼中望,天际应可识。

【宋】 程垓《临江仙·合江放舟》

送我南来舟一叶,谁教催动鸣榔。高城不见水茫茫。云湾才几曲,折尽九回肠。

买酒浇愁愁不尽,江烟也共凄凉。和天瘦了也何妨。只愁今夜雨,更做泪千行。

【宋】魏了翁《舟至合江》

雨满长空水拍畴,荔香松色倚江流。半窗灯火千年梦,万里风波一叶舟。

谩道班卿若仙去,谁知谢傅正同忧。西归待我期相告,横被风师三日留。

【宋】 陆游 《夜泊合江县月中小舟谒西凉王祠》

悬瀑雪飞舞,奇峰玉嶙峋。摇碎一江月,来谒西凉神。

我虽不识神,知是山水人。不敢持笏来,裋褐整幅巾。

出我囊中香,羞我南溪蘋。杯湛玻瓈春,盘横水精鳞。

出门意惝恍,烟波浩无津。安得结茆地,与神永为邻。

【清】曹家达 《合江渡头》

合江渡头风雪多,合江园里春婆娑。一泓凉水照寒夜,酒阑翠羽能清歌。

横吹三弄听不得,美人岁晚何蹉跎。芳华楼空渺何处,蜀王不归江水去。

合江县,隶属四川省泸州市,位于川渝黔结合部,四川盆地南缘。西面与江阳区、纳溪区、泸县相邻,东面与重庆市江津区接壤,北面与永川区接壤,南面与贵州省赤水市、习水县毗邻。合江县距泸州市区38.7公里,是长江出川第一港口县,境内有长江流经此县共54公里。

合江于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置符县,隶犍为郡,治安乐水会,即合江镇南关地段。新朝(9—24年),王莽改符县为符信县,东汉光武帝(25—26年),刘秀改符信县为符节县,西晋武帝泰始年间(265—274年)复名符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后,符县改名安乐县,南朝宋(420—479年)时,撤销安乐县。南朝齐(480—502年),复置安乐县,置安乐戍,北周保定四年(564年),撤销安乐戍,改置合江县。唐初,县治迁白沙镇。元和十二年(817年),县治迁回旧址,合江镇南关地段。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县境建纯州,辖安溪县、九支县;并在县境东南部建滋州,置承流、仁怀两县。宣和三年(1121年)撤销九支县、安溪县和纯州。安溪县改为安溪寨,九支县改为九支城;废滋州为武都城,以仁怀为堡,承流并入仁怀。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县治迁神臂江南济民市(三桥乡长江村黄氏坝)。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县治于洪武初迁旧城。此后一直未变。

合江有遗存在城区内的明代城干垣近2000米,张家沟、河街、水洞街的城垣旧貌依然;与县城隔江相望的清代白塔,为合江古县城的象征。白沙镇唐代合江县城遗址,九支镇宋代安溪县城遗址,榕右乡榕山城遗扯,合江镇安乐山城遗址,城郊隋代刘珍修道"成仙"的云台寺,县西建于宋元之际的川南古刹法王寺,城南的明代石刻流杯池,清代摩崖石刻霞洞和城内的清代街区、古民居。境内主要有神臂城、福宝古镇、尧坝古镇、千年古刹法王寺等景点。

【清】王士禛《合江县》

鳛部蛮荒水,东南裂地来。江临巴子阔,山倚少岷开。

故国音书绝,天涯老鬓催。渝歌声太苦,中夜起徘徊。

【清】明修《合江》:

合江山色好,耐可雨连绵。欲觅峨嵋路,须凭般若船。

云峰呈晓景,仙树带秋烟。咫尺翘瞻处,将登第一天。

【宋】冯山《寄题合江知县杨寿祺著作野亭》

野亭何处访仙翁,安乐风烟迥不同。千里清泉来塞外,四时佳景出山中。

偷身暂逐禽鱼乐,放意翻成笔砚工。醉伴逍遥无计去,钩藤新熟荔枝红。

【宋】范成大《谭德称杨商卿父子送余自成都合江亭相从至泸南合江县始分袂水行踰千里作诗以别》

合江亭前送我来,合江县里别我去。江流好合人好乖,明日东西南北路。

千里追随不忍归,一杯重把知何处。临岐心曲两茫然,但祝频书无别语。

【宋】范成大《富顺杨商卿使君向与余相别于泸之合江渺然再会之期后九年乃访余吴门则喜可知也今复分袂更增惘然病中强书数语送之》

合江县下初语离,共说再会知何时。寿栎堂前哄一笑,人生聚散真难料。

青灯话旧语未终,船头叠鼓帆争风。草草相逢复相送,直恐送迎皆梦中。

昨闻亲上安边奏,玉阶从容移禁漏。天香怀袖左鱼符,归作双亲千岁寿。

我今老病塘蒲衰,君归报政还复来。万里傥容明月共,更期后梦如今梦。

【宋】郭思《秋日游合江戏题之亭上》

秋风锦水乐无涯,独上亭轩四望嘉。橘子满林金作块,芦梢拂岸雪飞花。

酒旗高挂芙蓉港,渔棹斜趋菡萏家。描入画图收取去,故人相对饮流霞。

【宋】陆游《合江夜宴归马上作》

零露中宵湿绿苔,江郊纵饮亦荒哉。引杯快似黄河泻,落笔声如白雨来。

纤指醉听筝柱促,长檠时看烛花摧。头颅自揣应虚死,马上长歌寄此哀。

【宋】 陆游《游合江园戏题》

朱朱白白池台间,好风妍日开未残。我来觅醉苦草草,常恨不如花意闲。

山鸡飞起乱花落,下上青林穿翠壑。世间动步即有拘,常恨不如禽意乐。

人言功名恐不免,我愿徜徉娱岁晚。熟计淫书理白鱼,何如纵猎牵黄犬。

成都四郊如砥平,安得双鞬驰出城。鞚飞尘起望不见,从骑寻我鸣鹘声。

【宋】白麟《合江探梅》

艇子飘摇唤不回,半溪清影漾疏梅。有人隔岸频招手,和月和霜剪取来。

【明】程敏政《送乡人孙仲介赴合江簿》

篱菊香中酒满酤,喜沾新命出皇都。百年梓里荣过歙,万里花封远渡泸。

官况比鸾栖枳棘,客心随雁起菰蒲。因君故复西南望,岁月悠悠雪半颅。

合江境内有泸州古城神臂城,又名老泸州城,亦称铁泸城。坐落长江北岸神臂城镇老泸村的一个半岛上。三面环水,南北宽800米,东西长1200米。北接太伏镇,隔江为弥陀镇、大桥镇。距合江县城30.2公里,泸州城30公里。整城周长3365米,地势西高东低,东头壤陆,三面环水,带缠9公里绕崖水路,江岸陡峭,悬崖矗立,地貌奇特,地形十分险峻而秀丽。山下怪石嶙峋,波涛汹涌,江流澎湃。因其整体地貌尤如一肢大而长的臂膀伸入长江,而得名。

南宋淳祐三年(1243)为避蒙古军袭击,知州曹致大按照四川安抚制置使余玠山城防御计划修建,同年迁州治于此。当时城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1公里,沿神臂岩顶边缘构筑为城。东面设耳城、护城池。

神臂城因山包砌,悬崖峭壁处不筑城墙。东面相对平缓,城墙外面加筑子城、炮台和护城池。城内城外,有一字城和地下坑道相通。江上建为水寨,构成完整的水陆立体防御体系。以构筑最具特色唯一受到宋理宗皇帝嘉奖。

神臂城城防设施完备,其构成要素包括城墙、城门、敌台、砲台、墩台、哨所、校场、地道、护城池等。城墙之上为二三米宽的马道,以利人员、车马往来。是保存最为完整,最壮观的蒙宋战争长江上游古战场遗址。

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蒙军两路侵蜀,破首府 成都 ,“不四旬而东西两川从风而靡”,“五十四州俱陷破”, 泸州 城(江阳 故城 )遭兵焚后迁治 江南 也是每况愈下,朝不保夕。
淳祐二年(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入川,任 四川 安抚制置使兼知 重庆 府,领全川防务,制定“依山为垒,设险守蜀”的战略方针,及后川南、川东各地依山沿江遍筑 新城 (诸如钓鱼城、多功城、 龙岩 城、天生城、 磐石 城、大获城等等)。淳祐三年(1243年),“领安抚使行州事”的曹致大迁泸州城于合江神臂山,暨此处神臂城。其后三十余年间,敌我双方便在这弹丸之地攻守易势腥风血雨,在四川当年近百个抗击蒙军入侵的堡垒中,属于最惨烈的牺牲战场之一,城头王旗也是五易其手。泸州神臂城保卫战,对保护重庆,延缓南宋王朝覆亡起到重要屏障作用,民间因此有“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之说。

据《元史》记载,作为北方沦陷区的南归者,刘整先是被四川的另一名将领俞兴明里暗里排挤。当刘整在泸州大败蒙军立下大功时,宋理宗和宰相贾似道都亲口夸赞,肯定刘整的功劳。彼时俞兴担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负责四川军事,却“以军事召整,不行,遂诬构之”。

刘整也曾向临安朝廷申诉,却并无结果。就在此时,贾似道推行“打算军前钱粮”制度,初衷是节省军费、约束武将,结果执行时却成为部分官员打击异己的手段,先后有向士璧、曹世雄两位大将被陷害而死。感觉前程无望甚至性命堪忧的刘整“益危不自保,乃谋款附”,在1261年7月选择了背叛宋朝。

刘整选择降元当年,神臂城便失守,次年才被南宋收回。而降元的刘整,却成为元朝灭宋的重要功臣,他不仅帮助元军训练了一支强大的水军,尤其提出了“欲灭南宋,先取襄阳”的关键战略。当元军取得襄阳战役的胜利,南宋最后一座重城陷落,终失大势。可谓“亡宋贼臣,(整)罪居首”。

襄樊之战后,更多南宋将领选择了投降。1275年,当元军大举进攻四川,沿江诸城闻风降附时,以南宋礼部尚书衔任“潼川路安抚使、知江安州”的梅应春再度不战而降;次年,神臂城内先坤朋、刘霖两人举义,在钓鱼城5000步兵的驰援下,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歼灭了神臂城内的元军,活捉梅应春,当场斩首示众,宋军再次夺回神臂城。

然而两年后的1277年,元朝已建立14年之久,过去屏障泸州安全的嘉定、叙州等上游诸城早已归降元朝,泸州已是一座孤城。当元军再度水陆并进对神臂城展开猛烈进攻时,这座堡垒再也无法像两年前一样盼来钓鱼城的援军。元军对神臂城采取东西夹击、水陆合围的攻势,把神臂城围得水泄不通,最终“食尽,人相食”,弹尽粮绝。1277年11月,元军对神臂城发起总攻,王世昌等守军终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牺牲。

来到古城,只见江边崖壁上斗大的“公宝生我”四个大字。右转上坡,沿着一条石板路,拾级而上,越走越陡,约行300米后,即到一处高3米多、宽2米多的单拱石门洞。这就是神臂门。

神臂门,又名定远门,神臂城正门台阶260米,即到江边的神臂嘴,单拱石门,高3.53米,厚1.34米,宽3.45米。神臂门控扼西、南两方水路要冲,易守难攻。

神臂城只剩下三个城门即 定远 门、西门、东门及一小段古城墙和炮台、水井、石臼若干遗迹。除东门城墙外,其余城墙是后翻修复建的,

遗存有1100余米的石砌宋城城垣,两道保存较完整的石砌拱形城门,以及炮台、护城池、较场坝、地下坑道、一字城、练兵教场、蓄水池、舂米足碓、炮台、烽火等遗址。还有无数当年军事及生活设施遗迹。

古城垣城池周长3365米,凡悬崖峭壁处,皆因山险为城,没有城垣。如大岩上、观音岩等地方,悬崖陡削,没有筑城的痕迹,因为没有筑城的必要。今存城垣1100余米,高度在5.12—6.50米之间。其中东侧569米保存最为完好。

东门外150米处有护城堤(耳城)两道,与东门平行。一道长396米,一道长160米,高2.5左右。左右两端筑为炮台,已毁,只余余台基犹可辩识。护城堤的左端临崖,右端有条宽约1米的青石板路蜿蜒通向山下。

从神臂城西门沿石级而下,门口不远处的崖壁上有一摩崖石刻,为元代摩崖“刘整降元”造像,名之为“孙孙打婆,改州换县”。景定二年(1261年)四川潼川府路安抚副使兼泸州知州刘整叛降蒙元后,“泸人丑之”,待收复神臂城便凿降元帝像于石壁,并配有文字题刻。主像为元朝皇帝忽必烈,高1.9米,肩宽1.5米,头部偏后隆起,有如发结,两手并置膝上,神情傲慢,是为全国仅见的忽必烈摩崖造像。坐像身后左右各有侍者,左者高约0.3米。左下侧一小人(刘整)跪拜膝前,身长约0.9米,肩宽约0.3米,为刘整。两侧为内侍,最左侧跪拜者。

据传是神臂城失守以后,老百姓痛恨叛变投敌的宋末守将刘整,将其降元跪拜在忽必烈身前的丑相刻在山崖上。为了躲避元朝统治者的追究,于是编了一个“孙孙打婆,改州换县”的传说故事。神臂城攻陷后,元军全部毁掉山城,把泸州迁至茜草坝,以防南宋遗民凭险再起。自此,神臂城渐次荒芜,就叫做改州换县。

在“刘整降元”右侧4米的摩崖上刻有“许彪孙托孤”的造像。石像双肩并垂,正襟危坐。高2.2米,肩宽90厘米,左臂伸出,原托一小孩现已脱落。用戟指着叛将刘整,相貌十分的愤怒。许彪孙臂上原托有一“小孩”,已脱落。1261年,泸州知州刘整投降蒙古军队时,命令参谋官许彪孙代写降书。“愿以潼川一道为献”,许彪孙忠于朝廷,为人正直,义正辞严的说:“此腕可断,此笔不可书也。”他身着朝服率全家老少十余口,焚香拜天、祭祖明志,然后悬梁自尽。据《宋史》卷449《许彪孙传》:“许彪孙,显谟阁学士奕之子也。为四川制置司参谋官。景定二年,刘整叛,召彪孙草降文以潼川一道为献。彪孙辞使者曰:‘此腕可断,此笔不可书也。’即闭门,与家人俱仰药死。”

相传神臂城中父老乡亲闻讯后,无不为许彪孙一家忠君报国的气节而悲伤。于是大伙一商量,便在长江边的石崖上刻上两组石像,一组刻的是刘整降元帝的像。元帝坐着,神态傲慢,旁若无人。下有一个小像,拜跪膝前,一幅奴才样儿。另一处刻的是忠臣许彪孙大义凛然,宁死不屈。两幅石像忠奸分明,正反对照。石像刻好后,惊动了元朝官兵,天天派兵来查问刻的是什么?为了掩人耳目,乡亲们一合计,就称为孙孙打婆。并传出一个故事。石像元帝坐着酷像一个老妇人,刘整跪拜犹如一个儿孙。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孙孙打婆就传开了。另一幅叫土地公公,人们去顶礼膜拜就名正言顺了。

沿着东门城墙一路向江岸行走,是在原址重建了南门和西门一带的城墙,再现了当年城内军民据险抗敌的情景。到达江岸,一处名叫猫嘴岩的下方,是宋军操练水陆军事的校场。

而江心的大中坝,据说与合江的石盘寨、泸州甘余渡一起,并为南宋泸州的水军基地。

神臂城南面,则以修筑在峭壁之上的神臂门为主要防御设施。从城南往江岸行走,唯一通往江边的小路陡峭狭窄,两边皆为悬崖陡壁,难以攀援。复修的神臂门挡其通道,门洞内仅容两人通过,的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为了抵御蒙军攻势,神臂城当年仍在江边修筑了与江岸垂直的“一字城”。这是一道石砌长堤、横阻江岸。江边紧靠校场坝之西,一端形如碉堡,与江岸垂直有一垒长堤,起自江岸,堤长121米,前端(江边一端)形如碉堡,高12米,略呈半球形,当地人称“万年坟”, 一称“万人坟”。当年,宋军在此架设炮台。入侵者沿江岸进攻东门和神臂门时,这里便是重要防线之一。河堤还能避免江水冲击校场坝,以便演武练兵。

在山南江心的大中坝(江心岛)宋军水寨遗址。长约2000米,阔约600米。水寨已毁,遗址犹存。与合江石盘寨、泸州余甘渡并为当时南宋泸州的水军基地。

在校场坝西北角巨石上刻有“大土地”石像,保存完好。背东向西,半身,高1.8米,宽1.2米,方头大耳,身着朝服,身材魁伟,仪表堂堂。据陈世松《宋元之际的泸州》:“它很可能塑造的是一位有如许彪孙那样的南宋官员,在老泸州城陷之际,身着朝报,从容赴难;也可能塑造的,是一位不知姓名的户曹那样的南宋官员,在刘整的屠刀之下,独自‘立东庑’,向东(向南宋临安朝廷所在的长江下游)拜阙,大义凛然地殉节。包含着后人对于不屈献身的忠义之士的缅怀和纪念。”

古城内有宋代古井7口,分别是钟鼓楼井、寨门口井、海螺井、大岩上井、西门井、苗嘴上井、木鱼山井。清澈见底,水质上乘,涌水量大。其中海螺井井深7米,井口呈半弧形,长2.5米,最宽处1.7米,井底有一海螺状凹洞石板。天旱,这块海螺状的岩石,可以用口吹响发音。

在通向山下石板路的两侧,护城堤前方200米处。有护城池,左名红菱池,右名白菱池。面积各约30亩。附近的一些坡地,可以看到有若干“丁”字形石条砌成的石坎。城外筑城(耳城),城下凿池,层层设防,只有一条独路进城。

在护城池南北两边100米远处,还各有一处炮台遗址。只有两段100多米长的石坎。当年,四川军民正是借助这些堡垒,依靠原始的滚木、擂石以及各种燃烧性武器,与蒙古大军进行了30多年的生死较量。

在神臂城上有一个窖池群,凿于南宋嘉熙三年(239年)1,是泸酒以糟养窖、以窖养糟酿造工艺的鼻祖。历经数百年传承,至今保持完好。

出西门不远,山北麓的江边,有一巨大的玄武石像,雕刻为龟、蛇,俗称蛇盘龟,有堪称天下第一的玄武图原形。就石元刻于明代,大而壮观,全国罕见。龟高1.88米,周长20米,蹲在地下,挺胸昂首,直望北方。龟的腹背被粗如大碗的蟒蛇缠绕,蛇长21.5米,粗0.32米。逼真生动,栩栩如生。龟首上仰与其蛇首相对而戏,表现出情谊绵绵,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态,又显示出镇地壮天之势。这尊石刻用天然整石凿成,因石而造形,因形而造意,运用写实的手法精心雕刻而成。

近旁旧有明建真武庙,已毁。玄武象属北方。真武为北方之神。此元雕应亦明代之物。北方壬祭水。就其功能而论,当为镇伏凶滩水怪。

神臂城长江南岸合江县大桥镇江边的黄氏坝,当地人称 “华阳县”。地面旧有古城城门、望柱和官衙遗存。地下约1米深处,有排列整齐的古城街道石板。坝上及附近有朝元寺、王爷庙、官防寺、城隍庙等庙宇遗址,南面山岩上摩崖造像十有余龛,其中一龛立佛高约4米有奇。相传这里是当年宋将吕文德反攻神臂城时隔江砌石为垒的处所,也就是元代的合江县县城。

此外,还有一些石刻:“放船依近西流”题刻、“利济群生”题刻、“公实生我”题刻、“贤良世济”题刻等遗迹。

【宋】文天祥《泸州大将军》:
  西南失大将,带甲满天地。高人忧祸胎,感叹复唏嘘。

【清】高觐光 《老泸城怀古》

孤城插江山势恶,江流一此一束缚。周遭峭壁凌苍苍,怪石欹危陡欲落。

宋人南渡志偏安,剑门失守泸州残。渝涪夔万不足恃,形势乃欲争弹丸。

卅年血战为君守,援兵未至元兵走。俞兴帅蜀士雄冤,壮士心寒莫须有。

降幡一出莲池秋,亭障萧萧成废畴。断垣荒芜六百载,记古拿舟江上游。

老农缀来为我道:年年七月江稻早。荒台垒砺藏草根,云是营门旧时堡。

堡中往往遗簇留,苔花锈涩无人收。刘整竖子不足道,谁驱壮士走事仇。

吁,嗟乎!半闲堂内秋风劲,西湖草芜宋不竟。如此江山付与人,兴亡岂必关天命。

 【当代】佚名《神臂城》

大江如龙固宋城,神臂高举惊天人。 赤云烈烈泸州魂,雪涛滚滚杀敌声。

一字城外剑气寒,点将台上金甲鸣。 三十四年撑危楼,五度易手敢死心。

【当代】佚名《水调歌头·神臂城怀古》

繁事抛云外,岁月不能求。闲庭无绪,丹霞停足望江楼。

孤楫宝来桥渡,把酒二郎滩泣,天地一沙鸥。皓月曜今古,神臂隘多忧。
五易手,绝人迹,大江流。许笔已断,流血漂橹解千仇。

体叫嫦娥眉展,应笑刘整降元,强乐几多愁。蟾兔知心否,肯与我同舟?

在合江县西南面,地处川黔交界,四川盆地边缘的法王寺镇法王寺。

法王寺坐落于法王寺镇龙挂山山麓凤凰坪,其山形犹如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海拔820米。四周古木参天,有千年银杏、水杉、桢楠、红豆等名贵树木。在郁郁葱葱的古木林中,一座占地8400平方米的仿清朝宫廷式古建筑寺庙群——法王寺就掩映其间。

佛教中,法王即如来佛主。法王寺,即为如来佛主之寺。千余年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主诞生日,早晚钟磬相闻,八方信徒云集朝拜。据史料记载:“欲知梵刹之因肇启兴,崇于宋元,历乎明,千有余岁。”

法王寺约建于公元756年唐肃宗以前。法王寺所在地形、地貌之环境,正是枕山、环水、面屏的吉地。

唐末战乱,宋末兵祸,法王寺多次被毁坏;元明时再创,又毁于明末兵燹和匪乱;清乾隆年间,庙宇倾颓,仅存大殿和三石田产。乾隆五年,当地大姓洪、杨两家聚众商议,派人到成都延聘高僧广遂来主持寺务弘扬佛法。广遂率徒众开田造屋植树种地,重振法王寺。法王寺第七代住持果山大师,大兴土木,建成当今法王寺之巨大规模,成为享誉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第一大寺庙,香火鼎盛至极。

清同治十年,果山大师派人上京奏请皇上,恳请钦赐唯一由朝廷颁印的乾隆汉文版“大藏经”(也称龙藏经)全套。同治帝应允,用12个皇宫“藏经柜”护送,恩赐法王寺全套龙藏经(共724函,7168卷),敕赐法王寺为“十方丛林”;慈禧太后亲赐“法王禅寺”牌匾一块及半幅銮仪护送回寺,并随赐座椅一把,谕法王寺代为修行。为报“皇恩浩荡”,法王寺按清皇宫“四合院”重建寺庙,用高2.1米、宽1.3米的圣旨纪恩碑,供奉光绪十七年“大清皇帝敕赐龙藏经,赐法王寺为十方丛林,令其开期传戒”的圣旨;以镂空雕刻手法雕刻“九龙透雕”,供奉“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从此,千年古刹法王寺从深山古寺升格为“皇家寺庙”,成为川南黔北“十方丛林”,显赫一时,名扬巴蜀。

法王古刹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由山门、关圣殿、万寿亭、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佛学院、禅堂、观音殿及东西厢房巧妙构成。寺院所有建筑由整石凿成的228根红色石柱托起,整个寺院皆选用红色石料,托起全寺4800平米建筑所用的228根柱梁,并非取材于当地的珍贵树木,而系清一色的当地石材——红石;每根红石全系整石打凿而成,无论是四方形还是标准的圆形,无一拼接。尤其是支撑万寿亭的8根高12米、直径60厘米的巨大石柱,每根重达14吨之巨。12米高的岩石是如何被工匠凿成一根根石柱的?又是如何搬运到寺庙?法王寺建造之谜,令建筑大师们百思不得其解——其工程之浩大,造型之雄伟壮观,结构之严谨,雕刻之精湛,气势之磅礴,实为“天下石工第一”,中国寺庙一大奇观。

法王寺正中央是大雄宝殿,屋顶重檐歇山式,灰瓦;屋脊正中塑宝珠和卷草纹,两侧塑行龙,两端饰吻兽;垂脊和戗脊为镂空花脊,八角起翘修长,雄伟壮观。室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后为坐莲台的观音、骑青狮的文殊、跨白象的普贤,均为清代中期石雕,艺术手法典雅大方,历经浩劫保存至今。

万寿亭是法王寺最具代表性的石木结构建筑。高14米、建筑面积216平方米的二层仿古阁楼,镂空木雕精美无比。一楼正中央是一块高3.4米的“法王寺纪恩碑”,碑额刻有“圣旨”二字;二楼中央贡桌上供奉着稀世珍宝九龙镂空雕“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牌位。亭内有一钟一鼓,一旦鼓乐齐鸣,“皇恩浩荡”之音全寺皆闻。

法王寺昔有石燕飞旋、殿井海潮、玄珠吐露、天地水碧、迥龙吸浪、月亮长明、莲花现瑞、大佛环顾、白马常现、观音龙珠等十大自然胜景。寺周树木葱服,竹海涛涌,溪水萦迥,鸟语花香,是远近闻名的风景保护林区之一。其红豆、银杏、岩红、福建柏、楠木及古樟、古柏、古松等簇拥整个寺院。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万绿丛中掩映着碧瓦红墙,衬托出飞檐画阁,晨钏暮鼓,悠悠回荡。

【宋】李廌《雨中游法王寺诗》

雨脚如麻未肯收,雨中还作法王游。云埋辇路烟初合,水溅松岩雪乱流。

心畏险途常恐失,寒侵病骨已知秋。

【明】 施闰章《九日登法王寺》

重阳昨夜雨初晴,翠壁层开称客情。野寺路回飞塔见,嵩门峰断早霞生。

碑传净域僧还少,叶满空山鹿自行。令节吾衰犹济胜,西风杖底落钟声。

【清】窦克勤《晚宿法王寺》

逶迤岳下共徘徊,次第登临一径开。寺护荒烟邻虎窟,潭浮肃气近龙台。

青山暮影随波转,白雪高吟爱月来。为叩僧门聊一问,红尘何处是蓬莱。

群峰耸峭犹无畏,为语山僧不用留。

【当代】佚名《法王寺》

碧溪凝霜暗,翠岭余晖照梵林。 绿树藏古寺,红墙以内隐高人。

【当代】佚名《法王寺》

久闻古刹冠群芳,敛欲清心入道场。 钦赐匾牌昭日月,寺遗佛卷历沧桑。

香炉袅袅梵钟静,庭院森森松柏苍。 菩座禅房僧寂寂。经楼晚祷冷斜阳。

预知下站何游,且随文人骚客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合江   泸州   法王   炮台   东门   合江县   安乐   长江   南宋   江边   遗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