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前,令欧洲人如痴如醉的“中国风”,到底是怎么刮起来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汉服、舞蹈、乐曲、电影、二十四节气等诸多带有中国印记的文化元素传扬海外,统称“中国风”,事实上,“中国风”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太阳王”的君主专制统治下,东方外销艺术品就已进入法国。形成风尚,那么在17世纪,“中国风”是如何进入法国,进而引领风尚的呢?

最炫中国风

我国与法国相隔万里,在17世纪想要把中国的物件运送到法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早在15世纪末以前,从西方通往东方的商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第二、三条是海路,这三条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中间点太多、速度太慢。通常都要经过意大利和波斯等地,经各个商人多次倒卖转手,物品才能到达西欧地区。

我们都知道,中间环节越多,越容易出事,贸易方面更是如此。15 世纪中叶,长期战争和传统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造成贸易的衰落。对此,西欧的商人、贵族迫切希望找到一条直达亚洲的新航路。

恰好此时航海家达·伽玛在1498年抵达印度,成为到达印度的第一位欧洲人,欧洲到亚洲的航路由此开辟。1517 年,葡萄牙商人安德拉德·托马斯首次进入珠海到达广州并获得批准南上至南京,从此,欧、亚两大陆之间交往与日俱增,彼此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欧洲各国特许的公司和商人纷纷来华贸易,这使得中国物品能够大批量进入欧洲市场成为可能。

不过奇怪的是,此时的法国在对华贸易中并不占优势。德国著名学者利奇温认为:

“如果说法国在对华贸易的发展方面只占有微不足道的地位,但是作为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文化媒介却具有宏伟的影响。”

明明都是欧洲列国,法国的地理位置也有利于航海,那么不占优势的原因在哪儿呢?

答案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上。首先在政治方面,法国在17世纪处于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期,尤其是路易十四在位期间,君主专政更胜以往,大贵族完全臣服于他的统治。并且通过法律将外省各省省长的任免期缩至 3 年,以此来加强其对外省权利的控制。

同时他深知酒色沉溺人心,为削弱贵族和大臣们的政治权利,路易十四开办了各种娱乐活动,十分奢侈,比如舞会、戏剧、宴会、芭蕾舞等等,让他们无暇顾及政治,只专心沉溺于享乐之中,绞尽脑汁的取悦国王,路易十四因此得到了政治绝对性。

其次,在经济方面,1665年,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推出了一整套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就是严格控制金银流出的同时鼓励金银流入,强制促使本国资金积累。同时柯尔贝尔促进本国工业,改善和扩大国内外贸易,多卖少买,主要以贸易差来获得金银。

事实证明,这套办法确实有用,它使得法国在此期间综合国力达到顶峰,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是负面效果也不是没有,政府过度干预限制经济的自由发展、专制产生的苛捐杂税、奢靡铺张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为多年后的法国大革命和“中国风”的衰退埋下伏笔。

再次,文化艺术方面,由于西欧各国与中国相距甚远,欧洲人对于中国的想象始终停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们幻想的东方,神秘而美好,那么当这种感觉经过几个世纪的酝酿,在看到东印度公司将中国外销商品送至欧洲时,“中国热”的迅速兴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此同时,除了商人之外,还有一批人被中国吸引,那就是各国的天主教传教士。他们的任务是弘扬基督教教义、为本国国家与国王服务的使命、对中国科学、历史、手工业等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研究。

其中前两条最重要,他们希望复制西方的模式,在中国搞教会权力影响甚至凌驾君权的那一套,这样可以既将自己的宗教教义远播海外,又可以为帮助自己的国家获取利益。当然,第三条传教士们也是做了的,他们在中国撰写诸多科研结果以书信和著作等各种方式源源不断传回法国,引起国内思想家、学者的讨论热潮。

这些思想家和学者们甚至认为儒学是一种不宣扬奥义,只宣扬道德的宗教,所以对此推崇备至,以至于伏尔泰在《风俗论》中提及的“东方是一切艺术的摇篮,东方给与西方一切”这样的口号,并以儒学为武器猛烈攻击当时的基督教与教会,宣扬歌颂启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想信念,这曾一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除此之外,在装饰手工艺领域:法国政府在国内设立各种手工制作工厂,如,陶瓷厂、丝绸厂、挂毯厂等,它们积极的模仿中国手工艺制品的风格。针对不同的顾客群体生产相对应的物品。

从照猫画虎到画皮画骨

在法国政府成立挂毯厂之后,图稿设计师们便开始着手创造“中国风”挂毯图稿,早期图稿设计师受到西方传统绘画技法影响,为了营造画面稳重坚固的感觉,常使用透视法构图,将画面中的主体组合成三角形构图。

再按比例将画中物品各方面尽可能还原,想要达成镜中取影、真实而立体的效果。为此还常常增加类似油画框、族徽与花编织的边框之类的东西。

看过国画的我们知道,这种早期风格实际上并不算中国风,西方元素仍旧居多,中国风的构图与画面并不以写实为主,更多是以写意为主。只是取材的物品与中国有所联系,此时的“中国风”挂毯仍属于探索期。

不过随着双方绘画不断的借鉴容纳,在 17-18 世纪近一个多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双方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相互借鉴、接纳的过程,最终达到了相互融合和并存。这个时候的挂毯不再添加那种类似油画框、族徽与花编织的边框之类的东西,转而变成没有具体边界的留白式的开放边框。

除此之外,构图形式也从早期的三角形构图转变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之”字形构图。画面通常会在主体与边框之间绘制一些小细节,用花草点缀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运用中西构图法相结合画出的图稿,织成的挂毯给人以生动灵活轻盈之感,形成法国“中国风”后期最受欢迎的恬淡清新浪漫的风尚。此时的“中国风”挂毯属于成熟期。

挂毯这种东西,在东方并不常见,但在西方却是必备物品,它作为室内装饰既有御寒保暖的效果又有装饰性,同时代表了社会等级和地位。因为它制作准备时间长、材料昂贵、过程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一开始它就是皇室贵族的风尚,用它来装饰冰冷的古堡。

路易十四时期,挂毯编制的主题还围绕在贵族上,皇帝常常用此来宣传自己的伟大功绩和统治的权威性。不过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商人们的财富日渐累积,平民手里也渐渐有钱,商人和平民开始跟随皇室贵族风尚,将拥有昂贵的挂毯作为他们财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挂毯厂每年的销量迅速提升。

为了在市场上争取客源,挂毯图稿设计必须要跟随潮流,并且要进行一些修改以符合大众平民审美,这个时期的挂毯的作用不再只是宣传国王的思想的工具,而是彻底成为一种装饰品。毕竟,顾客就是上帝嘛,当然这也促使挂毯主题的更新迭代,变得更富有平民的逸乐风俗的主题。

在皇帝贵族风尚到平民风俗的过渡阶段,出现了将高高在上的皇帝、皇后放置于充满生活气息的喧闹街市或者是神秘富饶的东方花园中的挂毯。到“中国风”后期,富有的平民阶级已不满足于只描绘皇室的享受生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开始将自己的形象融入挂毯中。

格局打开走向世界

挂毯除了装饰功能之外,还承担了传递思想的任务。早期,当“中国风” 挂毯产生时,用其搭配欧洲当时的传统西式家具,显得格格不入。所以在编织“中国风”挂毯的同时,也会配套生产“中国风”的沙发椅等家具,此举属于打通产业链了,不过这些沙发椅也是成套被定制的,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随着这一时尚渐渐延伸到更低的社会等级,对于较为廉价物品的需求也随之增长,所以学习中国外销品的制造技术也迫在眉睫。手工艺人开始学习仿制东方的瓷器、漆器等,用以满足满足一些不太富裕、附庸风雅的收藏家与平民的需求,至于为什么不用正经的中国瓷器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贵啊。从那么远的地方运过来,船再怎么能装,对于西方市场来讲还是少的。

但对于手工艺人来说,烧制瓷器显然是有难度的,直至 17 世纪末,才制造出一些质地细滑不透光的,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瓷器。据休·昂纳《中国风——遗失在西方 800 年的中国元素》中提及:

18 世纪前半叶,法国圣·克卢工厂专制的“中国白瓷”器皿,是源于中国德化地区的瓷器。一开始是在白底瓷瓶上模仿中国传来的外销品上的中国风的动植物、人物图案等,到 1738 年法国建立的樊尚陶瓷工厂,才标志着法国瓷器制作技术的相对成熟。

中国风的繁琐与华美,瓷器与漆器技术都是经过了岁月的沉淀,经无数能工巧匠,千百次实验得来的。对于西方手工艺者来说挑战是巨大的,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比如,人们开始科学养蚕、改进了丝绸生产的机械、提高纺织技术等,客观上加速了工业革命等欧洲社会革命的到来。

那么“中国风”在欧洲地区的流行对于中国产生过什么影响吗?那必然也是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共同财富,它是流动的,不分远近、高低、种族,从古至今,并无不同。故而,文化是世界的。

西方创造了欧洲大陆特有的“中国风”,这些“中国风”的挂毯不仅被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人民所追捧,法国国王还曾将挂毯以及其他珍贵的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皇帝。西方文化传入到中国,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首先是绘画领域,以郎世宁为代表的宫廷画院派,用国画工具加西方技巧与审美,创造出了不同以往的绘画风格。还有以曹重为代表的民间画派,用写实的风格,对人物服饰、装饰纹样等加以细致的描绘。

还有织物,江南三大官营织造局曾在皇帝的授意下参与了对西方织物的仿制,不过仿制的更多是在图案上,而并非织物本身。

瓷器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花样,吸收了欧洲审美艺术的精华,是中西文化的合体。标志性的东西就是珐琅彩,造型华美,用色丰富。

总之,这场文化的交流涉及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足以印证。国家间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促进交流的双方或多方文化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动力。

结语:

“中国风”在欧洲大陆流行了将近两个世纪,直至19世纪初才漫漫消退。在此期间产生了大量的工艺作品,让西方对于中国的想象不仅仅停留在《马可·波罗游记》上,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而在当代,我们再次掀起了“中国风”的潮流,现在的我们更应以积极的态度、平等且自信的姿态向西方展现中国文化,文化是世界的,对于西方的文化我们也要积极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 800 年的中国元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国风   路易   挂毯   法国   欧洲   如痴如醉   欧洲人   构图   瓷器   中国   平民   年前   世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