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句话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通俗地讲就是国家最重大的事务便是祭祀和用兵。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敬天法祖关乎朝廷礼制,丝毫不得马虎。兵者乃国家根本,事关国家民族存亡,是维护统治的基础,当然也是情理之中。
不过,当兵的吃皇粮上战场打仗是他们的职责,和平时期他们同样拿着俸禄同样也要吃饭,可为何一到打仗就会耗费大量的国帑?我们知道用兵最大的开销便是军饷,那么,古代用兵国家除了军饷之外,还需要哪些额外的开支,为何兵事一开甚至会拖垮国家的财政呢?下面以清代为例,说一说战时的军费开支。
清代常额支出的军费数额巨大,但它始终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一般不会导致财政危机。战时军费支出就不同了,它是战争准备、兴起、延续、善后等方面的特别支出,具有情势乱、需款急、支销杂、费用巨的特点,一切供应支出多于财政预算之外,最容易导致财政困窘,引发各种弊端。
清代战时军需项目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出征行粮之费
出征行粮是战时对出征将士的一种补贴,主要有“行装银”、“盐菜银”和“口粮”三部分组成,出征行粮相对于常规俸饷而言,它是一种战时俸饷,所有出征将士都领有双俸双饷。无疑,战时的俸饷对八旗、绿营军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常规俸饷的微薄,是迅速整装临敌、鼓舞士气不可或缺的添加剂。当然,这种战时俸饷自然也成为了军费开支巨大的原因之一。
二,官兵赏恤之费
“赏”指克敌破阵、凯旋回归将士的赏赐;“恤”指战争中阵亡、伤残将士的抚恤。在历次战争中,官兵赏恤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在有些重大军事行动中,清廷为了鼓励将士拼命,往往不顾军费支出的巨大,动辄打破成规,加倍赏银。如三藩之乱中,康熙就曾下令出征将士及匠役加倍赏银。
三,安设驿站和军需物资转输之费
驿站是交通线路上的枢纽,无论平时还是战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战争时期,为了官兵出征、军报的传递、兵饷粮草器械的运输,除了利用原来的驿站之外,尚有两个工作要做:一是开辟新的驿路并安设驿站,二是在原来的驿站之间增加站点。前者在边区用兵最为突出,后者不论是边区还是内地用兵都得增设。
当然,运送军粮器械也是一笔重要的开支。按规定,口内口外以百里为一站,口内百里每车的运输费用为一钱五分,口外则为四钱。每次战争在运输上动辄费银数百万两、数千万两。总之,战争时期,官兵频繁调动,辎重粮饷必须及时供应,战争时间越长、战区跨度越大,耗资则越巨,运输之费也就越大。
四,器械的备办之费
战争年代备办军器的费用所消耗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大致来说,战时军器的来源主要有六种;一是官兵携带原有兵器,二是动用内库及各省库的库存兵器,三是征调未用兵省份的现役兵器,四是缴获的敌军兵器,五是官商士民等捐造的兵器,六是政府出资重新制造的兵器。一般情况下,只有第六种被列入战时军费项目,但这种支出是极其巨大的,动辄也是数百万。
五,军粮采买之费
军粮在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谓“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战争中的军粮来源有仓储之粮,有捐输之粮,但开支最大的还是采办之粮。如三藩之乱期间,驻防浙江进讨耿精忠的满汉大军,所采买的军粮就高达一百二十多万两,占军需的一半以上,而这还仅仅是一路大军。乾隆二次金川之役拨给粮米总额达300万石,其中采买为230万石,这是清代采买军粮较多的一个示例。
上面所列的五个军需项目,是清代战争时期主要的军费支出,至于出征官兵正常的俸饷支出还未不曾列入。另外,还有几项与战争密切相关的费用也值得注意,如招募新兵之费、善后安置之费,这里就不一一说明。总之,清代时打一场中等烈度的战争,对朝廷而言,已经是十分吃力了。
更新时间:2024-08-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