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特工面临暴露,提议“让我娶媳妇或许还有的救”,中央:批准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个世纪前中期我国爆发了一系列战争,我党之所以能够赢得这些战争的胜利,除了归功于正面战场上战士抛头颅洒热血之外,与秘密战线上的阴暗斗争也密不可分,这些神秘战士往往被称为地下党。

在诸多战役之中,地下党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为我方换来具有大量价值的情报,为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些地下党同志们干着最危险的工作,却是最默默无闻的存在,杨应彬同志也是这样一个人。

杨应彬

他在国民党阵营中潜伏许多年,面对敌人的无数怀疑和调查, 杨应彬毅然决定通过结婚来躲避伤害,最终成功完成任务。

为什么结婚能够避免杨应彬暴露身份?杨应彬又如何潜入国民党内部?

仓促下的婚姻

1938年,在参加一次革命活动的时候,杨应彬遇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士。这位女士同样有着极高的爱国热忱,十八岁时考上了北京大学。

放在那个年代,这种女性极为罕见,她的名字叫郑黎亚。

本科毕业后,郑黎亚放弃了原本拟定的出国留学计划,而是留在国内从事革命运动。

与杨应彬相识后,两人感情迅速升温,郑黎亚也在对方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起执行地下任务。

自从1937年开始,杨应彬就受到张发奎的器重,这也让他能够在此后的八年之中获取大量情报,从而拯救了无数战士的性命。

天长日久的积累让大家开始慢慢怀疑到了杨应彬的头上,尤其是日本彻底投降以后,国民党开始了清理地下党的一系列行动,杨应彬身边许多暗线已经被清理,无人知晓清剿行动何时来到杨应彬头上。

杨应彬原本可以与自己的未婚妻撤离到解放区过上甜甜美美的生活,但是此时却接到了上级命令,我党在对国内局势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后认为,杨应彬等人潜伏下去更有利于局面。

可是国民党内部对于杨应彬的怀疑声越来越大,如果继续潜伏下去会非常危险,如何才能够避免国民党特务对自己的怀疑和调查?

这时,杨应彬与自己的上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结婚。

张发奎

杨应彬明白,尽管国民党内部已经有诸多特务盯上了自己,但是张发奎对自己的欣赏依旧,这也是让许多特务迟迟没有下手的原因。

如果此时能够让张发奎出面挺自己,则可以给自己一道“免死金牌”。

在权衡利弊后,杨应彬决定执行结婚计划,党中央也认为这个计划可谓一箭双雕。

不仅能够成全早就过了结婚年纪的这对璧人,更是可以告诉特务们,杨应彬的背后有高层支持,非常有利于工作任务。

得到许可以后,杨应彬将国民党内许多有头面的官员都请来参加自己的婚礼,而这些官员考虑到他背后的张发奎也不好拒绝。

与此同时,杨应彬还邀请了这次婚礼至关重要的人物——张发奎。张发奎并没有第一时间同意,而是出于现实考虑问了他一个敏感无比的问题:“你们到底是不是共产党?”

原来,张发奎已经听说了党内对杨应彬的怀疑,但是他本人并不愿意相信这些流言。

在他看来,如果这对璧人都是共产党或都不是共产党都可以有着幸福生活,怕就怕在两个人党派不同。

杨应彬心下一惊,连忙安抚道,“我们都跟了您这么多年,怎么可能是共产党?哪有共产党能潜伏如此之久?”

于是,张发奎乐呵呵地出席了婚礼。在婚礼进行到最后时,杨应彬邀请张发奎上台发言,并且表示这是自己这辈子最为敬重的领导。

听到这个说法,张发奎简直心花怒放,连稿子都没打,在现场夸夸其谈了许久,将杨应彬夸上了天,并且对夫妻二人表达了祝福。

现场有不少国民党高层领导,这些人看到张发奎的举动后明白过来,杨应彬是对方的心腹,这种人物不可能是共产党派来的特工,于是纷纷停止了对他的调查。

当然,杨应彬在进行任务交接的时候依然没有放松应有的警惕,而是保持着十分谨慎,不管是与人交往还是日常举动都有所留意,毕竟小心驶得万年船,没有人知道国民党是否还会再次怀疑到他头上。

杨应彬究竟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能够得到国民党高层张发奎的欣赏?

立志报国

1921年,杨应彬出生在广东的一个贫穷人家中。1934年夏天,杨应彬跟随着中学校长潘浥辰来到上海市参加社会实践。

二十世纪初期的交通并没有今天这般四通发达,想要前往上海,坐船是最经济实惠的选择。而作为一个贫穷农家的孩子,杨应彬单单想要到达码头都需要奔波三十余公里。

好不容易坐上了船,杨应彬满心好奇地观察着四周的一切。可是很快,他的好奇心就被动荡不安的台风冲击地支离破碎。

整艘船都在剧烈摇晃,脆弱的桅杆甚至都被台风吹断,杨应彬第一次坐船就出现了严重的晕船现象,呕吐不已。

半昏半沉之中,杨应彬终于来到了上海。在潘浥辰校长的推荐下,他见到了那个只在书中听说过的人物——陶行知。

初次接触,陶老先生就对于杨应彬十分欣赏。当他得知这个小青年一路的奔波后,吩咐他将上海之旅的经历写成书,自己则帮助对方进行修改并且出版。

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杨应彬必须把握住。可是他的家中非常贫穷,别说书桌,就连买纸的钱都挤不出来。无奈之下,杨应彬只好趴在草地里,拿旧日历作为纸张。

在书中杨应彬写到,为了帮助父母补贴家用,自己在高中毕业以后打算外出打工。陶老先生得知后,连忙表示可以给他写推荐书。

原来,当时恰好正赶上民主人士在上海办高等教育,杨应彬也得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步入大学。

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杨应彬积极学习先进思想,并且在1935年冬天加入了我党组织“左翼教联”。此时,中华民族已经面临着日本侵略的危机,百姓生活动荡不安。

同年,来自北京的数千名学生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游行示威,愤怒地对日本人的侵略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杨应彬原本就热爱祖国,听到消息后更是义愤填膺,决定加入抗日运动之中。

正是这一决定,让他走上了一条危险却值得的道路。

卧底国民党

1936年,杨应彬正式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在广州地区从事爱国运动。1937年,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杨应彬来到了国民党张发奎的麾下。

与其他合作关系不同的是,他是以特务身份潜伏进来的。

杨应彬的领导张发奎也是个难得的人才,不仅具备专业的军事素养,更是拥有强烈的民族感,在抗日方面毫不含糊。

1937年,张发奎在淞沪会战中指挥军队击退了日本人数十次的进攻,并且带领自己的炮兵对日本海陆两军投射了几十吨弹药,对敌方造成了巨大伤亡。

尽管张发奎已经兵尽其用,也坚持想要镇守上海,但是迫于日本人强大的攻势最终不得不后撤,他在淞沪会战中的表现也让许多人看到了国民党抗日的决心,从而为国共之间的亲密合作添砖加瓦。

1941年爆发皖南事变时,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在公众场合提出反对我党的国民党高级军官,这一点也体现了张发奎的爱国情怀。

与此同时,张发奎对于自己人十分照顾,尤其是对于杨应彬这个老乡更是如此。在发现对方的闪耀之处后,张发奎就利用自己的人脉将他送到了中央军校进行学习。

杨应彬也十分给力,在校期间努力学习和训练,最终以全年级上千人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

听说这个消息后,张发奎越发觉得自己有眼光,对于杨应彬的欣赏也与日俱增,这十分有利于杨应彬在国民党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他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实际上,在杨应彬学习期间,曾经有地下党混入中央军校的同志暴露了身份,恰好这几个同志与杨应彬关系密切,教官很快就怀疑到了他身上。

杨应彬认为,自己的身份万万不能暴露,而被教官怀疑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他必须为自己一劳永逸地洗清嫌疑。

左洪涛

他写了一封拉丁语的信,将之送给自己的同学彭郎,让对方转手交给左洪涛。

左洪涛是张发奎手下的军官之一,他在几经思考后决定向张发奎提及小老乡的优异成绩,并且提出想要对方写一封表彰信给校方。

张发奎非常聪明,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小老乡可能惹了麻烦。为了力挺自己人,他当仁不让地挥笔写作起来,直接将信寄到了中央军校校长韩汉英。

韩校长看到这封信后顿时明白,教官所怀疑的人背后有着来自国民党高台的强硬支持,而这样的人断断不可能是共产党埋伏的特务,杨应彬的危机也就此解除。

张发奎的保护让杨应彬的日后工作更加顺利,以至于十年来杨应彬的情报工作无一失败。

晚年生活

随着国共两党谈判的失败,国民党开始了对于地下党的大幅度捕杀计划,这让所有地下党同志们感受到了危险的降临。在党中央的调度下,广州地区的地下党同志纷纷撤离。

上级原本想让杨应彬两口子一起撤离,但是没想到这对夫妻立马表示,想要趁着得到张发奎的信任多做一些对党有利的事情,于是他们成为了最后撤离的地下党工作者。

1947年,广州地区地下党撤离接近尾声,杨应彬也到了撤离的时候。然而这两人名声太过响亮,如果贸然消失必然会引起怀疑,日后就会面临国民党特务无穷尽的追杀。

经过一番讨论以后,杨应彬想到了求学这个理由,毕竟自己的老婆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学生,而自己并没有如此响亮的出身。张发奎对于这个理由并未多想,只是简单的嘱咐了两句就批了假条。

就这样,小两口带着行李赶紧离开了广州,而国民党当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怀疑过这件事。

在党中央的安排下,杨应彬两口子辗转来到了香港,中共香港分局对他们做出了一系列安排,并且预定在半年后将两人送到解放区。直到此刻,杨应彬的卧底生涯也算圆满完成。

撤退到解放区后,上级特意为杨应彬举办了颁奖仪式,并且任命他为军事特派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后,又将之晋升为参谋长,让他继续在革命之路上走下去。

根据党中央的统计,杨应彬所在的地下情报网络中共有二十一人,而能够全身而退的人数达到了二十人,剩下一人不幸在中途因病身亡,这种成绩震惊了整个世界。

后排右三为杨应彬

尽管有许多地下工作网络能够保持较高的存活率,但是能够在国民党眼皮子底下截获数十年情报的同时依然没有一人被抓,这种成绩足以傲世全球。

解放战争爆发后,杨应彬小两口并没有在一起工作,而是根据需要分别被安排到了不同地区。有意思的是,这两个地区中间恰好相隔了一块国民党的根据地,两人想要互通消息十分艰难。

尽管如此,但两人依然没有减少对彼此的爱,毕竟两人都在为了相同的事业而奋斗,或许这也是他们之间独特的浪漫。

几十年后,杨应彬在回顾自己人生的时候认为,自己和妻子因为革命运动而遇到彼此,并且在革命事业中不断变得成熟,两个人最珍贵的青春都奉献给了相同的事业,是这份信仰让两个人比翼双飞。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杨应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致力于家乡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夫妻二人脚踏实地地为家乡做实事。

2013年,郑黎亚同志因病去世,两年后杨应彬也随之而去。碰巧的是,两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度过了94年光阴。或许,这也是革命情侣之间的浪漫。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党中央   解放区   爱国   我党   特务   国民党   特工   共产党   情报   中央   地下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