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变,胡亥真的是矫传圣旨夺位吗?也许我们都被骗了

《史记.蒙恬列传》中说:

於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这就是著名的“沙丘之变”,秦始皇在外巡游至沙丘之地时病重驾崩,驾崩前下诏让扶苏回来,可是胡亥、李斯和赵高三人串通,秘密谋夺了王位。

可是,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的呢?当我们再次探寻那段扑朔迷离的事件,也许可以试图再次接近真相。

秦始皇画像

一、秦始皇究竟意属哪位王子

秦始皇一生没有立过皇后,也许是见识了自己的母后赵姬对于父王的多次背叛,对于立后之事早已意心阑珊,所以秦始皇的儿子中自然没有嫡庶之分。

相传扶苏的母亲郑夫人最初是郑国一个普通的歌女,对于扶苏母亲的身份史料上记载几乎没有,有种讳莫如深的神秘感,也许是因为身份过于低贱不便于记载,或是秦始皇对于她有所厌弃不愿记载。反正是扶苏虽然生为长子,但无法子凭母贵了。

那么秦始皇对于扶苏是怎样的感情呢?作为长子,扶苏年幼时应该比较得宠,可是长大后的扶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认为天下初定,应该休养生息,用儒家学说来治理天下。

这种思想正好与秦始皇推崇的法家背道而驰,由于政见上的重大差异,父子二人的矛盾注定不可调和。扶苏的多次上谏加深了父子间的裂痕,最后秦始皇将扶苏发配至边疆,可谓是眼不见为净。

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

也许作为父亲的大多数喜欢和自己性格以及三观相接近的儿子,性格刚烈果敢的秦始皇和这个性格仁厚的儿子自然是格格不入。就好比同样刚烈性格的刘邦就不喜欢仁义柔弱的儿子刘盈,更喜欢脾性和自己接近的赵如意。

有人说秦始皇派扶苏去守护边塞,是为了磨练他,“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曾益其所不能。“恰恰是把他当作继承人来培养的证明,可是这明显有悖常理,自古以来,一般君主都会将太子放在身边。

一来可以言传身教,二来万一王上御驾亲征或有外交事务,太子可以暂时行使监国之权。三来万一王上意外驾崩,太子好及时继位以防不测。

近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如此说:

古太子皆不将兵,使将兵,即为有意废立,晋献公之于申生是也。扶苏之不立,盖决于监军上郡之时。”

所以秦始皇将扶苏发配到上郡这个边境之地,完全是因为对于这个儿子放弃了,并非有心栽培,对此,扶苏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在接到圣旨后,立马奉旨自裁了,一是因为他信奉儒家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另一层是因为他知道父亲早已对他成见之深,故对父王有此决定未做任何怀疑和犹豫。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仁义公子扶苏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

“始皇有二十馀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少子胡亥爱,请从,上许之。馀子莫从。”

秦始皇巡游天下,在二十多个儿子中,仅仅带着胡亥出游,其对胡亥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并且,秦始皇要精通律法的赵高当胡亥的老师,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

一来古代君王都非常重视继承人的培养,太子都专门配有太傅,学习治国之道。二来,赵高擅长精通的就是律法,而秦朝历代君王都是靠法家振兴秦国以致于统一六国,所以始皇让胡亥跟赵高学习律法,就是希望这个儿子学好律法,管理好大秦帝国。从这一举动可以看出秦始皇对于胡亥给予了厚望。

秦朝的掘墓人胡亥

二、从西汉出土的两件文物中印证了秦始皇有意传位给胡亥

《赵正书》详细记载了秦始皇选择将胡亥为皇位继承人,肯定胡亥继位的合法性。1《史记》中“沙丘之变”关于赵高李斯共同篡改诏令,扶持胡亥上位的说法。

在《赵正书》中记载道: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

李斯

“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朕将自抚天下。吏、黔首,其具行事已,分县赋援黔首,毋以细物苛劾县吏,亟布。”

木牍背面为 :“以元年十月甲午下,十一月戊午到 守府”。文告中“朕奉遗诏”,即胡亥是奉始皇遗诏而登基的,再次佐证了胡亥登基的合法性。

有人提出《赵正书》的可信性,可是它正好和挖掘出的秦代木牍的内容相互印证。而且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即使《史记》中详细描述了"沙丘之变",可是字里行间并没有明确秦始皇留下由扶苏继位的遗诏,只是在遗诏上写了七个字:“与丧会咸阳而葬”,有人理解成秦始皇想让扶苏回来继承皇位,但我觉得如此理解更符合常理:秦始皇临终前觉得自己过去对于扶苏太苛刻了,准备将这个多年在苦寒之地的儿子召回京城而已。

如果真打算将皇位传给扶苏,为什么留下语焉不详的七个字,登基是一个非常严肃且重大事件,作为秦始皇性格果敢之人怎么可能不明确下诏书明言,所以说明他心中并非将扶苏视为皇位继承人。

没有明确下诏传位给扶苏,哪来胡亥矫传圣旨夺位呢?可见《史记》中关于这段历史描述的逻辑并非是那么严谨、丝丝入扣。这并非是司马迁的写作逻辑有问题,完全是因为根据的史料不全,照实所写而造成的。

阴险狡诈之人赵高

总结语

也许扶苏继位是人们心中美好愿望,历史中确实会有各种原因,出现和事实有出入的记载,可是关于王位登基记载出现如此大差异的却很少。

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秦朝毁在胡亥手中,实在令人惋惜,而且事实证明胡亥完全是个纨绔子弟,不堪重用,秦始皇的一世英名尽毁于此,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胡亥是篡位非奉旨登基。

也许扶苏成为秦二世,用他的儒家思想来治理秦国,或许秦朝可以延续下去。但是,历史是不容我们去假设和猜想,也许只能留给我们一些启迪。

资料来源:《史记》《赵正书》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沙丘   史记   黔首   遗诏   秦朝   皇位   圣旨   长子   太子   儿子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