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喀尔喀十二部

15世纪末叶,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六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每翼三万户。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以分布于喀尔喀河得名

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因其子虎喇哈有子五人,形成漠南内五鄂托克喀尔喀集团,称喀尔喀五部。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它主要驻牧于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今辽宁省阜新蒙古自治县一带地区)。东临叶赫部,西接察哈尔部,北靠科尔沁部,南连明朝的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满族自治县)。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外七部称外七鄂托克喀尔喀,后称“喀尔喀多伦和硕”(即喀尔喀七旗),即后来的漠北蒙古。

每个鄂拓克里面包含着各种名称的部。虎剌哈赤有五个儿子,他们分别统率喀尔喀万户的五部。长子乌巴什卫征(汉籍作委正)统率札鲁特部;次子苏巴海(又作速巴亥)统率巴林部;三子乌班贝穆多克新(汉籍作兀班)统率翁吉剌特部;四子索宁岱青统率巴岳特部;五子舒哈克卓里克图(汉籍作爪儿兔)统率乌齐叶特部。
16世纪中叶达赉逊库登大汗统率下的左翼察哈尔、喀尔喀两个万户东迁。东迁后的喀尔喀五部驻牧地分别是:

札鲁特部

驻牧地位于今沈阳和铁岭正北,距离明朝边墙约350千米。部长乌巴什卫征驻帐于岳落。他有四个儿子:额尔登、脱布胡、托敦、晓罗斯。他们的驻牧地位于翁吉剌特部暖兔驻牧地之南,伯雅尔驻牧地以西。额尔登之子哈拉巴拜、沙拉巴拜、庄南、庄图等兄弟9人的驻牧地,则位于宰赛驻牧地以东。再往东则是他们侄子朱身的驻牧地。札鲁特部拥有部众5000余骑。
清初与札鲁特内齐汗结亲。后贝勒色本引兵助明,太祖击擒之,旋释归。天聪二年,色本等为察哈尔所侵,与内齐举部来降,封内齐为贝勒,主左翼,封色本为贝勒,主右翼,世袭。左、右同游牧地,当哈古勒河、阿鲁昆都伦河之源。东界科尔沁,南界喀尔喀左翼,西界阿噜科尔沁,北界乌珠穆沁。

通辽札鲁特旗

巴林部

驻牧于广宁卫的镇定、镇宁、镇武、西平等堡和海州卫(今辽宁省海城县)的东昌、东胜等堡的边外一带。其驻牧地距离明朝边墙约200千米。另据记载,苏巴海之子巴特尔的驻牧地在“旧辽阳以北,适两河之中”(瞿九思《万历武功录;8226;把图儿传》),驻帐于哈孩额力素地方。所谓“两河”,系指西辽河和辽河而言。苏巴海将军是内喀尔喀五部总的统帅,他曾奉大汗之命,多次统率蒙古军队同明朝进行战争,立下了赫赫战功。1582年,苏巴海将军在同明朝军队作战时被击杀。苏巴海将军拥有部众2万余骑。他统帅的巴林部是当时左翼蒙古实力最强的一个部。

巴林部为蒙古古老部落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13世纪蒙古文名著《蒙古秘史》。到明初,明人用汉字音写的《秘史》译作巴阿邻。用波斯文撰写的14世纪名著《史集》通作Barin,汉译作八邻。巴林部的源流可以上溯到公元10世纪。蒙古历史上的这个时期正是成吉思汗的第十世祖,孛儿只斤氏的创始人孛端察儿的时代。据一些可靠的史书记载,蒙古巴林部就是孛端察儿的后裔所繁衍。孛端察儿与其兄征服一群“无主”之百姓时,从中捉拿到札儿赤兀惕部的名叫兀良合真的妇女。《秘史》说:“那个妇女又跟孛端察儿生了一个儿子,因为是捉拿来的女人,就给那个儿子起名叫巴阿里歹,也就是巴阿邻氏族的祖先”。据《秘史》和《史集》的记载,巴林氏族可分四支:一曰巴阿邻;二曰蔑年巴阿邻;三曰你出古惕巴阿邻;四曰速客讷惕(Sugaina't)。

巴林部的祖先孛端察儿去世以后,他的子孙曾一度归属泰亦赤兀惕部。到了成吉思汗时代投靠了成吉思汗,参与了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的活动,立下了丰功伟绩。从而成吉思汗将巴林部的三千户百姓由该部的诺颜“豁儿赤管辖,做万户,沿着额尔的思河林木中百姓之地,自由扎营居住”。从此大部分巴林人从东西迁,移到今阿尔泰山西北,额尔的失河上游。达延汗在位时代,巴林部在左翼三万户之一的喀尔喀万户名下,以其十二鄂托克之一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蒙古图们汗在位时代,巴林部苏巴海担任了汗庭五位执政大臣的要职,参与处理政务。明万历后势力衰落,明万历四十八年喀尔喀五部的28名诺颜以“刑白马乌牛誓盟”,向后金乞和,其中有巴林部。

天命十一年,后金以巴林叛盟,征之,戮其贝勒。天聪二年(1628年),巴林部为察哈尔所破,苏巴海之孙色特尔等率领巴林部投降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改封色特尔之子塞布腾郡王,主右翼,满朱习礼为贝子,主左翼,袭封。右翼、左翼同游牧地,当潢河(西拉沐沦河)北岸。东界阿噜科尔沁,南界翁牛特左翼,西界克什克腾,北界乌珠穆沁。

巴林郡王府

翁吉剌特(弘吉刺惕)部

驻牧地位于铁岭和开原西北,距离明朝边墙约350千米,翁吉剌特部部长乌班贝穆多克新有两个儿子:暖图和巴雅尔(伯牙儿)。巴雅尔因“骁勇而多智”,被称为达尔罕巴都鲁。他驻帐于古路半升户儿地方。巴雅尔将军是继其伯父苏巴海将军之后,统率内喀尔喀五部的杰出统帅。他于1594年同明朝边将董一元作战时,阵亡于镇武堡。

弘吉刺惕部,也为古老的蒙古部族之一。该部最早见于《辽史》,按契丹人读法onggirat,译作王纪刺,《金史》按Qonggirat的读法译作广吉刺,与此相应,《元史》还有弘吉刺、弘吉烈、吴吉刺,弘吉列带,瓮吉刺等十几种译法。其中“弘吉刺”是《元史》和《圣武亲征录》常见的译名。《秘史》一般用其复数形式,译作翁吉刺惕。《黄金史》等蒙文文献一律作Qongirat,与《蒙古源流》写法一样,因此,弘吉刺惕这个译法较符合原文的音值。

据《史集》记载,弘吉刺惕是远古传说中的涅古思的后代,属于蒙古迭儿列斤部。据说,弘吉刺惕部是最先离开涅古思和乞颜二人生息的摇篮“额尔古讷昆”的,他们是从一个“黄金壶”里出生的三个儿子的后代。弘吉刺惕出自其长子一系,亦乞列思和斡罗忽讷惕出自其次子一系,合刺讷惕和弘里兀惕出自第三子一系(今巴林右旗弘吉刺惕人中均有这些姓氏)。

最初,弘吉刺惕部的游牧地在今呼伦贝尔地区的根河,得尔布尔河,额尔古纳河流域。《元史•特薛禅传》说:“最初,弘吉刺氏族居于苦烈儿,温都儿斤(今根河和得尔布尔河之间的山名),迭烈木儿(今得尔布尔河),也里古纳河(今额尔古纳河)之地。”后来,因为这个地区分给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哈撒儿为封地,所以又对弘吉刺惕部另行分赐了封地。今居住在巴林右旗的蒙古族人口,其部源主要有二,其一是巴林部,其二是弘吉刺惕部。

巴林右旗

巴岳特部

驻牧地位于沈阳平虏堡正北,距离明朝边墙约200千米。巴岳特部部长索宁岱青,驻帐于珠尔库周地方。他有五个儿子:卜儿亥、耳只革、老思、卜儿罕古和额森达。卜儿亥驻牧于暖兔驻牧地之西约15千米处。耳只革、卜儿罕骨、额森大兄弟三人的鄂托克位于卜儿亥鄂托克之西。老思及其三子的鄂托克还在耳只革等人驻地之西。索宁岱青的巴岳特部,拥有部众将近万余骑。

乌齐叶特(兀济叶特)部

由苏巴海五弟舒哈卓力克图统领。兀济叶特原为肯特山一带的游牧部众。成吉思汗将大兴安岭以东的部分地区分封给其幼弟帖木哥斡赤斤和侄儿额勒只带二人,作为他们的兀鲁思。帖木哥斡赤斤的兀鲁思,西起大兴安岭,横跨嫩江,东与女真为邻,南近松花江,北抵黑龙江流域,该兀鲁思的主要部众是乌齐叶特人。元代有一部分兀济叶特人随斡赤斤到达嫩江一带生息。

留在肯特山的兀济叶特人,北元时期属于喀尔喀万户。乌齐叶特部和巴林部的驻牧地相去不远,都位于西辽河和辽河之间。1389年(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明廷在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福余卫是以乌齐叶特为主组成。该部驻牧地位于广宁卫的镇武、西宁二堡和海州卫的东昌、东胜二堡及沈阳卫的长静、长安、长勇和平虏等堡的边外一带。打来孙库登汗东迁时,兀济叶特随往。林丹汗时期,两万兀济叶特骑兵是林丹汗抵抗后金的中流砥柱。清朝立国后,兀济叶特的部号消失,成为散居各地的兀济叶特氏。

外七部喀尔喀

格埒森长子阿巴泰死后,次子额列克嗣位,其次子阿布琥,号墨尔根诺颜,有子三,长子昂噶海,袭父墨尔根号,次子喇琥里,号达赖诺颜。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二月,达赖诺颜长子本塔尔携其弟本巴什希、札木素、额琳沁及侄子衮布,率户千余归附清朝。是年三月,清廷诏封本塔尔为札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统其部,赐牧塔尔浑河及艾布盖河流域。与内札萨克蒙古诸部并列,诏世袭罔替,称为喀尔喀右翼部。札萨克驻地在塔尔浑河畔。自本塔尔亲王至策思德巴拉吉尔札萨克诺颜,喀尔喀右翼部后称为达尔罕贝勒旗,王公共传世袭10余代,达296年。康熙时,自喀尔喀西路南下投附清廷的喀尔喀左翼部,在喜峰口外放牧,自为一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察哈尔   贝勒   科尔沁   巴林   鄂托克   成吉思汗   牧地   明朝   蒙古   左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