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中,儿童的人格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良好人格是儿童发展的基础。

人格是个体独特而稳定的多种心理特征的综合系统,人格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包含控制能力、倾向性和动力性。

人格是决定人行为方式的心理系统或动力结构,其作用于人在环境中的变化,情绪和行为。儿童人格是从儿童的个性差异,适应能力和经历所呈现出来的。

儿童人格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业成就和社会幸福感具有重要作用。考察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教育因素对于儿童培养健康人格具有促进作用。

一方面,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探讨遗传,环境和教育对于儿童人格发展的作用。

另一方面,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有利于帮助儿童形成健康人格,可以为客观评价儿童人格发展状况提供评估标准。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经历巨大的变迁使得人们受到多元文化和新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伴随着地域流动日益频繁等原因造成家庭亲和力减弱,影响夫妻关系,造成离婚率攀升。

父母离婚迫使孩子被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大多数孩子存在得不到足够关爱问题,使得孩子形成孤僻、悲观等性格,给单亲家庭的儿童人格发展带来挑战。

相比于研究完整家庭小学生人格,针对单亲家庭小学生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特殊性。

研究通过研究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深入挖掘影响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教育对策,致力于为单亲家庭小学生的人格教育提供参照和依据

一、教师对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教师显性影响和隐性影响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单亲家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显性影响是教师直接教育引导单亲家庭小学生,而隐性影响包括教师期望、教师人格品质以及教师的行为方式均对单亲家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教师的显性影响

处在学龄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生未形成三观,没有对自身全面的认知,而处在单亲家庭的小学生易受情景因素和他人的影响。

教师通过对单亲家庭小学生直接的表扬或批评进行教育指导,能够帮助单亲家庭小学生强化正确的认知,促进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在教师表扬的促进作用下,单亲家庭小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教师有好感,并希望通过努力对教师的肯定予以回应。

班主任张老师对小恬的表扬和帮助,使得小恬不再害羞和自卑,增加了小恬一定的自信心。教师对单亲家庭小学生的正向反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对小学生积极表扬能增加其满足感,提高认同感,有利于增加小学生的自我期望和自信。

同时,教师在小学生完成某一任务过程中表扬学生,能增加单亲家庭小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努力程度。

教师对于单亲家庭小学生进行表扬,间接提高教师对其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单亲家庭小学生的自我期望和努力程度。

然而,研究表明教师表扬小学生的天赋可能会导致学生将自身的成功归于内在、稳定的因素。

若小学生一旦遇到较大挑战时,他们便会坚信自身的内部、稳定的天资,不会轻易改变自我的期望以及对自身的评价。

因此,教师要多鼓励单亲家庭小学生外部的,可控的因素,例如努力等,促进单亲家庭小学生发展。

教师对单亲家庭小学生适当的批评对其行为表现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小恬在担任小队长时,面对未打扫卫生的值日生呵斥,甚至踢值日生,小恬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被叫家长,使得小恬深刻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研究表明,适当的批评有利于儿童更好地认同或服从教师和家长的教导,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规范和纠正儿童问题行为的作用。

小学生面对批评更倾向于服从教师或家长的权威,接受批评并进一步纠正自身错误行为。

然而,过度的教师批评对小学生的表现产生消极影响,经常受到教师批评的小学生在遇到挫折时,易产生对自身的怀疑,降低自我效能感。

形成习得性无助,进而催生消极影响,甚至采取反抗行为。

因此,适度的批评才能对单亲家庭小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要认真观察小学生的课上、课下行为,及时了解小学生的行为和动向。

尤其对于单亲家庭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不轻易下结论,简单粗暴的批评,而是了解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再进行积极妥善处理。

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表扬,谨慎运用批评,引导小学生规范行为,促进其良好行为内化,健康成长。

(二)教师的隐性影响

教师的隐性影响包括教师期望、教师人格品质以及教师行为方式。教师期望对儿童的智能特征、认真自控、亲社会性和外倾性有正向预测作用。

一方面,教师期望能够激励单亲家庭小学生的行为符合教师要求,如主动帮助他人,活泼开朗和具备情绪控制能力等。

在跳大绳比赛中,班主任期望学生们进取争夺第一,教师期望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小恬,使得小恬即使摔倒受伤,依然坚持训练,只为班级能拿到一个好名次。

可见,单亲家庭小学生愿意做出良好的行为以获得更多表扬,进一步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小学生把教师期望付诸行动,促进了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对单亲家庭小学生学业、行为和同伴间的互动有高期望会使得教师在对儿童施教中产生更多的期望行为。

其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增加单亲家庭小学生对于教师的理解以及与教师交往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适应水平要显著低于完整家庭儿童,具体表现在单亲家庭小学生易产生更多问题,例如抑郁、与他人交往焦虑等。

因此,教师要在儿童心目中树立较高的价值和地位,帮助单亲家庭小学生内化规则和要求,提高其社会适应性的发展。

鼓励单亲家庭小学生积极学习和模仿他人,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进而提高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特质的发展。教师人格品质在耳融目染中影响单亲家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

教师人格品质是指教师的全部行为,包括教师的行为认识和情态方面,例如态度、判断和价值观等。

教师人格品质存在表层和深层的教育价值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影响深远。表层教育影响是教师人格品质中外显部分对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深层教育影响是教师人格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力量对小学生的影响,教师人格品质能够激发学生奋进动机。

良好的教师人格品质不但影响教书育人效果、教师专业发展,甚至是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

同时,对单亲家庭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人格塑造等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相反,教师的负面人格品质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会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研究表明,小学生心中的理想教师是促进者、支持者,挑战者和个性鲜明的人。

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自身人格品质的教育价值,符合人格教育的多方面价值特点,积极与小学生沟通,尤其是单亲家庭小学生则更需要教师的关注。

教师应了解单亲家庭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道德水平以及智能特征发展程度,因材施教地显露自身优良品质。

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单亲家庭小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从而实现短期教育影响转化为长期教育影响。

教师行为方式是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教师行为方式涵盖面较广。

从狭义角度出发,教师行为方式是教师教学中的行为。从广义角度出发,教师行为方式是其职业行为方式的总和。

张老师能够关心小恬,在面对小恬不能主动与同伴交往时,张老师能创造机会,借着团体活动帮助小恬融入到团体中,使得小恬有更多朋友。

教师的想法和教育观念等是教师的外化行为。在施教中,小学生根据教师的行为理解教师的要求,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养成行为。

因此,教师要约束自身的行为方式。

秉承仁爱之心,践行自身的良知,对处于单亲家庭儿童有慈爱之心,把学生当做朋友,让单亲家庭小学生感受到被爱,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唤醒学习兴趣。

教师要善于使用亲切的话语,面部表情和眼神影响单亲家庭小学生,对单亲家庭小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回以慈爱的微笑。

二、教养方式对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自身的教养态度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具有一定跨情景的稳定性。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影响儿童同伴交往和心理素质以及自我控制的发展。

教育方式不同对小学生人格发展影响不同。

父母教养方式包括权威型、专制型和放任型。其中,权威型家长多采取理解、鼓励、行为监督等教育方法。

权威型家长能给儿童温暖,满足儿童自主需求,从而使得儿童更易接受家长的期望和要求,进而提高儿童的亲社会性,进一步内化儿童的社会规范,促进儿童人格发展。

专制型家长多采取责备、打骂等控制性的教养方法。

专制型家长大多倾向于使用严厉的教育方法易压制儿童的自主需求,不利于儿童发展,拉开了亲子间距离,难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放任型家长大多采取溺爱、放纵,或不予理睬等教养方法。

研究对象小恬在小学期间,父亲因忙于工作常年在外,小恬父亲的教养方式便是放任型。放任型家长对儿童缺乏相应的监管和约束,易导致儿童产生不良行为。

因此,三种教养方式对单亲家庭儿童发展影响不同。

单亲家庭家长尽量要使用权威型教育方式,其能够提高单亲家庭小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得小学生同伴交往更好,外显和内隐的问题行为较少。

相反,专制型和放任型家长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差,易出现更多的外显或内隐的社会问题行为。

隔代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同伴交往和儿童的心理素质有着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积极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隔代教养指祖孙辈共同生活,祖辈承担抚养孙辈的主要责任,祖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从孙辈娱乐转为孙辈教养。

小恬不愿分享玩具给表弟,当表弟拿着自己玩具玩时,情绪崩溃大哭,而小恬爷爷能够在小恬情绪稳定时,给小恬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小恬学会分享,提高了小恬的亲社会性。

爷爷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小恬在和同伴交往中重视合作,易使小恬在同伴中获得更多的接纳和欢迎。

相反,若家长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易导致儿童在同伴互动中使用冷漠的态度或具有攻击性的行为,以致儿童受到同伴的拒绝和排斥。

可见,单亲家庭小学生被同伴接受的程度和亲社会性受到隔代教养方式的直接影响。

隔代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的温暖越多,儿童的心理素质便越好。

家长在抚养孩子过程中使用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素质发展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

然而,在单亲家庭中父母或祖父母存在不予理睬或过度使用保护等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有着显著的负向影响。

因此,建议单亲家庭家长在教养方式上多采取民主的方式,建立起亲子间平等友爱的教养关系,帮助单亲家庭小学生明确日常规范。

其次,单亲家庭要营造一个有丰富娱乐和家庭成员和睦的生活氛围,构建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

自我控制在儿童早期表现,作为气质特征,其受到隔代教养方式影响。隔代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是指儿童在注意力和行为两个方面可以不依托于他人调整自己行为和情绪的能力。具有较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自身不易冲动。

自我控制能力低的儿童在面对压力和应对冲动时受限,易表现出没有礼貌或破坏性行为。而祖父母教育方式消极则不利于儿童拥有自我控制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祖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使得儿童掌握社交技巧,更加自信,不易被他人激怒,能够应对压力和攻击性弱等。

小恬奶奶仅买了一张车票,未给小恬买票。而小恬在面对奶奶“逃票”时,告诉奶奶自己也需要买票,体现了小恬遵守社会规则,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而当小恬指出未买票问题时,奶奶积极行动,带着小恬补票,采取了积极的教育方式。

因此,小学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隔代教养要具备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观念才能发挥其优势,提高隔代教养质量,促进单亲家庭儿童各方面健康发展。

三、同伴接纳对单亲家庭小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同伴接纳,在群体中可衡量儿童被同伴接纳的程度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小学时期,同伴关系是儿童的重要人际关系,其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

在同伴交往中能给予儿童温暖。同伴接纳影响儿童亲社会性、认真自控和智能特征,甚至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单亲家庭儿童进入小学后,同伴群体成为单亲家庭小学生宣泄不良情绪、获得安慰和鼓励的重要场所。

儿童步入小学阶段,同伴渐渐取代父母的地位。

群体社会化发展理论指出,家庭对于儿童心理特征的发展没有长期影响。相反,同伴群体对儿童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影响甚至持续人的一生。

从情绪感受方面来讲,单亲家庭儿童易认为自己被孤立,缺少情感支持,易产生被遗弃感。

从情感表达方面来讲,单亲家庭儿童趋于回避,易被贴上难相处、不易沟通等问题标签。

单亲家庭儿童情绪和情感表达面临的困境,通常预示着儿童自我认知、同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影响单亲家庭儿童人格发展。

单亲家庭儿童更加渴望得到同伴的支持和理解,这种支持和理解能弥补儿童因为所处单亲家庭而造成的缺爱。

同伴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帮助单亲家庭儿童遇到逆境和困难时增加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人格   儿童   教养   同伴   小学生   家长   品质   自我   方式   教师   哪些因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