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的建中之政,差点能挽救北宋!

#历史开讲#

1100年,大力支持新法的宋哲宗去世了,这位少年皇帝在位初期被高太后把持朝政8年,18岁亲政之后,展现了和其年龄并不相符的高超政治手腕,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轼、苏辙等旧党党人于岭南,重新重用变法派,恢复了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恢复了国力,并多次出兵讨伐西夏,迫使西夏向宋朝乞和。

可惜这位能力超群的皇帝,在25岁的年纪,就离开了人世,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当务之急,是谁有资格担任大宋的皇帝,时任曾布和太后将目光瞄向了一位天才,这位天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逆转了大宋的运势,甚至是中华民族的运势。

这位天才的名字,叫赵佶,他还有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名字-宋徽宗。

宋徽宗

上位

宋哲宗年纪轻轻25岁去世了,并没有给大宋留下任何子嗣。

下一任皇帝只好从哲总的兄弟中挑选。

宰相章惇提出了两个人选,一个是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另一个是长弟申王赵佖,但宋神宗的老婆向太后认为申王赵佖眼睛有病,应该立次弟端王赵佶。

宰相章惇

这个决定遭到了宰相的反对,但是向太后说:先帝觉得赵佶有福相,且仁孝,应该立为皇帝。当然了,这里面也有向太后的私心,因为赵佶和向太后关系不错,赵佶经常往向太后这里走动,讨了不少欢心。

在枢密院任职的曾布也支持向太后的决定。

就这样,天才赵佶于当月成为了皇帝,向太后垂帘听政一年,大宋命运的转折点,来了

建中之政

徽宗继位之初,同样胸怀抱负,希望能够缓和朝廷两党矛盾。以司马光未为首的旧党和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并未因为两人的相继离世,而矛盾缓和,相反两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

在哲宗皇帝在位时期,两党之间的斗争达到了高潮。先是旧党在向太后的婆婆高太后的支持下,迅速占领朝廷,废除了新法。之后在高太后去世后,新党在哲总的带领下,反攻旧党。

影视形象-曾布

两党此时已经两败俱伤,但依然杀气腾腾,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

当时的局势主要分为三派。

以章惇、蔡卞、蔡京为首的新派,坚持王安石变法,实力最强,且多是实权人物;以曾布、陆佃为首的温和派主张调停两党之失,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实力虽不如新派,但是得到了徽宗和向太后的支持;以韩忠彦、曾肇为首的旧派,主张起用元祐君子、贬黜新党小人。

宋徽宗采用了温和派的主张,曾布得以拜相。开始着手平息朝廷内乱。

因为宋徽宗即位初期,政局的不稳定,迫切需要团结和安抚各种势力,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

首先,新皇登基大赦天下,曾布建议召回被贬岭南的旧党人,包括苏轼苏辙。

北宋经济

之后反对变法的范纯仁、苏轼、苏辙、郑侠等旧臣僚纷纷北归,这是徽宗登基之初为了缓和各方矛盾的必要之举,新党的章悖、蔡卞对此虽持异议,但也无力阻止。

二月,旧派领袖韩忠彦被提升为门下侍郎;四月,又被任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李清臣为门下侍郎;五月,新党领袖蔡卞出知江宁府;九月,新党领袖章悖被罢相,并于次年改元“建中靖国”。

一系列提拔旧党和贬谪新党的操作,只为了能够平衡两党势力,消弭朝中的战斗。

然而这种措施,结果怎么样呢?

不怎么样。

困境

此前新旧两党轮番上台,对反对者的残酷打击和报复,造成两党士人之间深深的猜忌和仇恨,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化解的。看似调停两党之偏的美好愿望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而且曾布本人内心倾向于新党,她在给弟弟的信中,埋怨旧党不理解前朝的问题,不体恤皇上的心意,一心一意只想破除新法,回到元祐旧法时代。

而他的弟弟曾肇则对兄长的指责,并不认同。

在曾肇的心目中,“调停”政策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真正阻挠政局稳定的是以卞,章惇为首的新党成员。

如果不趁着自己升任宰相,正得皇帝信任之时援引旧党的“端人正士”,一旦失势,势必会被章悖、蔡卞新党打击报复,祸及整个家族。

曾布则认为,自己能够“处风波之中毅然中立”的秘诀,那就是不附会任何一党,这样就能避免反对党上台之后的中伤和报复。可是事实并没有像曾布想的那样发展。

元符三年九月,宋徽宗下诏,这份诏书的意思是:朕用什么人,只看德行,看他的政策是否对国家有利,不看他是新党还是旧党,希望大家和平相处,不要打闹,互相拆台,和朕一起好好管理国家。

宋徽宗影视形象

其实从徽宗的话语中可知他对父亲神宗,兄长哲总变法的认可。

同时旧党对于皇帝亲近新党的行为,非常不满。

曾布的弟弟曾肇向徽宗直言:消除两党之间的矛盾是好的,两党同用是没问题的,但是必须也要分得清君子和小人,对于新党小人,不能不区分。因为小人一旦上台是很难离开的,而君子是很容易退却的。如果两股人一起用,那么君子一定会全部离开,只留下奸佞小人。

事实上以后的事情发展确实是曾肇所言,但是这些徽宗并没有听进去。

对于两党失衡最关键的事随后也发生了,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倾向于旧党,维持两党平衡的向太后去世了。

向太后虽然倾向于旧党,但却是能够平衡两党的重要人物。

向太后 影视形象

首先和其他垂帘听政的太后相比,向太后是少数不贪恋权力的女性人物。她拒绝宦官黄经臣更名黄臣,以避其父名讳的请求。她放手让微宗大胆处理朝政,并处处予以支持,一再称赞徽宗:“仁明睿断,裁决中理。

第二,向太后虽然倾向于旧党,但是对于新法并不抵触,与几乎全盘否定神宗熙丰之政的英宗高皇后有别,向太后认为:“神宗政事,岂可专欲毁废?”

而且对熙宁之政的反对者,相当宽容。

但是,向太后死了,制约徽宗的最大力量就完全消失了。

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旧派领袖韩忠彦吗,按官职来说,韩忠彦与曾布分别为左右丞相,按照官职来说,左丞相韩忠彦甚至要高于曾布。但是韩忠彦属于旧派领袖,本就不得徽宗欢心。

而早早被曾布贬到外地的新党领袖蔡京,在朝廷中的爪牙也开始运作了。

败局

朝廷中的官员不断向徽宗申请,重新启用蔡京。韩忠彦本来不喜欢蔡京,但是徽宗回京之事几乎已成定局。为了能够拉拢蔡京,扳倒曾布,保住旧党的一些势力,他决定向徽宗上奏,重新启用蔡京。

徽宗和蔡京的关系是非常好的。因为蔡京的书法水平极高,作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蔡京是徽宗当端王时期的座上宾。

曾布作为右丞相,如果他阻止的话,完全是可以的,但是他没有,因为他并没有把蔡京太当回事,于是蔡京就回到了东京。

蔡京

在此之前,徽宗已经将年号从建中改为了崇宁,意为崇尚熙宁变法。徽宗的政治倾向从中和调停到全面倒向新党。这对于旧党而言,是致命的,因此并不能怪韩忠彦的投机。

而蔡京正是曾肇所说的那个小人。这位千古第一奸相,回到京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彻底除掉帮助其回来的曾布和韩忠彦,坐稳丞相的位置。

徽宗首先罢免了旧党的韩忠彦,蔡京则七月拜相,开启了他的权臣之路。这也正式宣告了曾布建中之政的两党调和之路彻底破产。

而曾布则被蔡京以贪污的罪名逮捕,曾布被贬谪,最终死于润州,终年七十二岁。

曾布

曾布“建中之政”的失败对于北宋晚期的政治格局影响深远,它使北宋失去了化解党争、扭转颓势的最后机会,至此,徽宗君臣彻底放弃了调和两党之偏的努力。

蔡京任相后更是将变法推行到了极致,随之而来的是在京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御前应奉”导致公私受弊,国力耗竭;尊崇道教、礼乐祥瑞使国无宁日,世风日坏,这些都成为北宋灭亡的重要原因。

而整个曾氏家族也在曾布罢相和蔡京的打击中由盛转衰,曾经一门六进士的南丰曾氏风光不再。

崇宁三年,曾布、曾肇、曾布第四子曾纡名列“元祐党籍”,子孙永不叙用,曾氏家族家族置于后继乏人的悲惨境地。

除了曾纡在南宋官至左谏议大夫,曾氏家族其他十几位子孙在仕途均默默无闻、无所建树。

曾布因“建中之政”的提出和实施而荣登宰辅之位,也因“建中之政”的失败而难逃被贬的厄运,整个家族的前途与他的仕途沉浮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接下来,大宋的命运就绑在了宋徽宗蔡京君臣的飞驰列车上,一去不复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建中   北宋   神宗   新法   丞相   宰相   太后   朝廷   小人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