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首创-中国首台联机汉字打印机的故事(3)

负责研制第一台宽行针型汉字打印机的襄阳市计算机外部设备厂,前身是1970年由605地质队13名家属和两名职工办起来的电容器厂,人们习惯地称之为605电容器厂,主要生产军用电容器。在1977年,这个厂由于产销脱节,只好中断生产。一个技术力量如此薄弱而又濒临倒闭的小厂,怎么就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宽行针型汉字打印机呢?

这得从70年代风靡全国的襄阳人才招募大潮说起。在这场空前的人才流动中,一批科技人才涌入了襄阳。北京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23所的李德兴,25所的周景年、王福臣、李运生,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乔云山,武钢的周荣桂和陈随福等就是其中一部分。李德兴是搞电子的,周景年是搞计算机的,乔云山是搞机械的,周荣桂和陈随福在武钢也是搞科研的。值得庆幸的是这批高级科技人才当时都被安排在605电容器厂。

李德兴和乔云山在这批人才中是1976年5月最先被引进市605电容器厂的。两个人刚来不到一个星期,就被原市科委主任鄂万友派出去调研新产品。他们在北京等地调研后,发现7针字符打印机前景不错,回来便向科委和厂领导汇报,领导们一致同意上马研制此产品。

当时的襄阳经常是白天不供电,晚上才有电。他们在没有电子仪器、没有实验室、只有一块万用电表、只能在晚上才能试验的情况下,土法上马,硬是用自己的双手手工研制成功了7针字符打印机!1977年4月,他们2人研制的7针字符打印机成功打印出了A、B、C三个字符!在当年的五一劳动节,全厂干部职工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抬着机器向市委市政府献礼。

试验成功后,市科委考虑到605电容器厂是个民办小厂,要把研制成功的7针字符打印机进行更高更新技术的推进,该厂的科研力量、生产设备实在不行,便提出让李德兴和乔云山带着研究成果一起转到科技力量和设备仪器较好的襄阳市无线电厂继续研究。提议一出来,便遭到605电容器厂原厂长的强烈反对。科委最后只得做出让2人留在605电容器厂,但把研制成果和技术转交给无线电厂,并请李德兴和乔云山在无线电厂办个培训班,负责教会该厂技术人员,以便他们继续推进研制工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7针字符打印机在无线电厂没有得到进展。

1978年市605电容器厂在濒临倒闭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决定让李德兴再次到北京考察寻找新产品项目,希望借助李德兴在北京的人力关系资源,找到可以承接的生产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朋友的引荐下,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汉字打印机研制项目进入他的视线。中科院计算机所的同志说:国家计委计算机中心要求计算机所承担汉字打印机的研制任务,计算机所考虑这个项目难度很大,而你们襄阳有研制7针字符打印机的成功经验,要不我们推荐你们承担汉字打印机的研制任务?

汉字打印机的研制当时在全球都处于起步阶段,李德兴当时有些拿不定主意,便立即电告厂长芦殿林和乔云山一起赴京商定。别人没有做过的项目才更有希望,为了工厂绝处逢生,三人决定压力再大困难再多也要上。于是他们在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同志的陪同下,来到国家计委计算机中心请战。

负责安排这一项目计划的周起风感到很是吃惊和疑问,担心襄阳这个小厂不具备承担如此高科技含量科研项目的人才技术实力。计算机所的同志介绍说:他们两位一个是航天部去的,一个是中科院去的,而且已有研制7针字符打印机的经验,应该具备研制汉字打印机的条件和基础。周起风原来也在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工作过,再加上襄阳的电子行业当时在全国已小有名气,周起风夹杂着复杂的感情因素把计算机汉字打印机科研项目交给了襄阳605电容器厂。 并要求:“精心组织,敢攀高峰,要在一年多时间内,尽快研制出我国的汉字打印机。”在他们返回襄阳的当天,国家的15万科研经费就打到了厂里账户上。

项目拿到后,他们及时向市里报告,得到高度重视。李德兴和乔云山立即开始制定汉字打印机的实施方案,绘制方案图。市科委随之组织全市有高级职称的科技人才参加方案论证会,设计方案全体通过。但接下来的研制困难却难以想象。一是厂科研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厂子里只有李和乔两个工程师,而面对的任务却是研制没有成功经验可鉴的全球高端科技产品。二是当时的605电容器厂根本没有研制打印机的设备和仪器,甚至连研制打印机的原材料都没有。三是没有研制打印机的科研场所。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市科委跟踪协调,605电容器厂的厂名也由此改成了市计算机外部设备厂。没有场地,就腾出一间厂房作试验室;没有设备和仪器,就自已设计图纸研制加工模具,自制零部件;没有参考资料,就千方百计从北京、上海那边的朋友借,在书店里一点一滴地搜集。1979年4月,为了加强科研力量,襄阳市科委又从航天部二院25所挖来了周景年、王福臣、李运生三位专家。

为集中精力抢时间,几位工程师干脆住进了简陋的实验室。困了累了,他们就放下行军床休息一会儿然后接着干;天热没有电扇更无空调,他们就赤膊上阵;饿了,就吃家属送来的工作便饭;渴了,半夜家属会送开水来探班,白天没电只有在晚上抢电试验,所以他们整宿整宿的都不可能睡觉。缺少防护设施,在科研过程中乔云山眼睛被强光灼伤,针刺般的疼痛,肿得睁不开,也没有休息过一天;本厂一位腿有殘疾的干部架着双拐,和他们一起驱车一百多里联系加工机件……

不分黑夜白天,没有节假日,连续近八个月的紧张工作,从导板、针,色带、字头等环节、细节,一个一个难关攻克。1979年9月15日,他们终于在自己研制的打印机上打出了第一行汉字:市计算机外部设备厂。经技术测试,这台打印机打出的行宽为80到160行,每个汉字以20×20的点距阵组成,每分钟可打印1500个汉字。不仅能打汉字,还能打印各种字符、符号、图形和表格等。这一天,我国第一台宽行针型汉字打印机就诞生了!

(摘自襄阳档案信息网,作者:姚景灿 吕梅)

这背后,有哪些辛酸和欢乐的故事呢?后续慢慢道来!点关注,接着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2

标签:汉字   航天部   兴和   国家计委   襄阳   打印机   无线电厂   科委   湖北   电容器   北京   中国   字符   科研   力量   计算机   项目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