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侨记趣(作者:黄景阳)

新侨记趣

黄景阳

一、前记

癸卯仲春,南安市新侨中学陈志刚校长、戴伟东书记来访,谈及学校即将迎来70周年校庆,将以校庆为契机,完成一系列建设工程、举办一系列活动。作为曾经的新侨学生,甚为欣慰、深受鼓舞。学校还将编纂有关书籍,两位校领导特地嘱咐我完成稿件作业。接到任务,着实诚惶诚恐,担心自己难以完成好。一是初、高中时期已过去40来年,很多记忆难免模糊;二是本人孤陋寡闻、才疏学浅,若蒙收录入册,在一些名师和后辈拔萃学子面前班门弄斧,恐贻笑大方。然母校有恩于我,逢此大庆之际,纵使“稳龟顶石板”,又岂有不尽力而为之理?!


二、懵懂的初中

洪濑镇自清末民初以来就是省内商贸重镇,经济活跃,人口众多,钟灵毓秀。新侨中学(上世纪80年代初还叫南安八中)就坐落在镇区北部红宫山麓,是当时洪濑、洪梅两镇十几万人口区域唯一的完全中学。我自小生活在洪濑镇区,1980年秋季升入新侨中学,开始了懵懂少年的初中时代。

1、激将法

当时小学升初中是有毕业考的,就语文和数学两科,都是百分制。记得我当时升学成绩是语文74、数学100,初一入学被编入快班(二班),但总成绩在班上只能算中游。一班有位女生当时总成绩好像199,入学后的几次考试成绩也都遥遥领先。当时我是中等生并不引人注意,正好可以得过且过、游戏少年。数学科任黄成家老师为师认真、善教又热心肠,对我们几个学生很好,经常叫到他宿舍谈心鼓励。有一天,他半严肃半戏谑地跟我说:“一班的那个女生读得那么好,你一个男生难道不敢PK试试?”

“试试就试试!”初生牛犊就怕激将。刚好不久之后有场年级数学竞赛,我也不知哪来的神力相助,居然就得了个第一名。这下自己也傻了,就像马儿被套上了辔头,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不敢轻易松懈丢面子。从此,初中三年时间里我在本年段基本就确立“一哥”的“江湖地位”了。

所以,我以为,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还真是“调兵不如激将”。

2、师生情

新侨中学老师们之于我们,既有为师之谆谆,又有如父兄之殷殷,让我们这些个愣头愣脑的懵懂少年如沐春风,何其幸哉!

1980年代初,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很差,老师们为了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坚持上学,往往三番五次上门家访,对其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留了不少天资聪颖的学生。老师们有时甚至还自掏腰包资助个别特别困难的学生,尽管老师们自己家庭经济也不宽裕。学生的成绩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除此之外他们别无所求。语文科任吴振玉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既敬业又正直的人民教师。他家在惠安,退休后返聘,独自在洪濑工作,文学造诣深厚,教学一丝不苟。我们都很敬重吴老师,有时出于感激之心要送几个水果给他,却屡屡被坚决婉拒。多年以后见到我们这些学生,他对我们在学校的很多往事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老师们对学生的疼爱可以说都是真心的,我就真真切切体验过。有一次物理科任张文盾老师带队去泉州参加全省初中物理实验竞赛,说是带队其实就我一个学生。当时交通不是很便利,他说还不如骑自行车自由方便。果然,第二天他骑了辆二八大杠,洪濑到泉州30多公里沙土路,驮着我就出发了。经过草埔岭又陡又长,又是五月天气,炎阳炙人,我提议下车走一段,他一口回绝,半站立踩着自行车踏板吭哧吭哧地爬上坡顶,我不禁佩服张老师身强力壮。可是一看他宁可自己累得气喘吁吁、面红耳赤,就是不忍让我这个文弱学生步行受苦,那一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还好再走不远就到了铺顶村庄端阳老师的家,我们在他家稍作了休息。还记得初三年时有一天早上我感冒上学迟到了,第一堂课是化学,当我紧赶慢赶到教室门口时突然反胃呕吐了。化学科任郭白蓉老师是泉州城里姑娘,人如其名、貌美肤白,当时见状没有丝毫厌烦立即过来帮我拍背、扶我入座。

这些场景只是老师们关心疼爱学生们的点点滴滴,却如春风化雨、温暖人心,鞭策着青春萌动的我们既学课业、又学做人。

3、同学趣

恰同学少年,不敢说风华正茂,却常有些趣事,至今记忆犹新。

接前面提到的学校初一年数学竞赛,原来是为了选拔学生参加县里的竞赛,我和黄建生等几个同学有幸被选上。记得出发那天刚好刮台风,雨如瓢泼,南洪公路部分路段被淹而无法通行。带队老师带着我们几个学生搭乘班车绕道泉永、南金公路,需翻越保福岭。我们第一次经历乘坐汽车摇摇晃晃绕了老远的路,爬了又陡又长的山岭,大雨噼里啪啦下了一整天,脑子都被晃得晕晕乎乎的。好不容易到了县城,入住县第一招待所一个大通间。房间外有个电话,我从小在单位宿舍长大,懂得使用电话,当即拿起电话向在县城工作的父亲报平安。建生同学来自农村,没用过电话,一看电话这么快就能说上话,惊讶得张嘴就说:“电话这么快,我们来县里干嘛要这么麻烦转来转去,直接坐电话不是很省事么?”这一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可见当时农村娃的见识相比城里娃差距有多大。当然,他是很励志的,后来读取复旦大学的生物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博士后工作站深造,其后远走他乡,在美国高校工作二十多年,比我们出息多了。

少年天性爱玩。初二年我的同桌戴文安,家在洪濑镇谯琉村,附近有一个部队营区,营区里有露天电影放映场地。当时最新出版的电影都会优先在部队放映,住在周边的群众往往会翻过围栏溜进去蹭电影,部队一般也会默许。记得一天晚上部队要放映武打片《少林寺》,那可是当时难得一看的大片,那天晚上,我第一次随文安同学翻墙进部队营区看《少林寺》,看完电影去文安同学家里睡觉。可能是看了大片太激动了,加上文安同学家是华侨家庭,家里宽敞漂亮,又有进口三用机放磁带音乐,我根本舍不得入睡,哥儿俩一直聊到鸡鸣天亮。这是我第一次在同学家过夜、第一次通宵未眠。

美好的少年记忆常给我带来温馨和感动。很庆幸,这些快乐的过往,我曾经拥有。转眼初中三年过去,就要中考了,临报考高中志愿时王若仁校长找我谈话,让我留在新侨上高中。其实,当时我若要去南安一中,成绩没问题,而且生活条件也很便利,因为我父亲工作单位和宿舍就在一中旁边,我哥刚在一中完成高考,我刚好可以接棒住我父亲宿舍读一中。但是,新侨老师对我太好了,我舍不得离开新侨,王校长又希望我留下来,不如就这么愉快地决定,继续留在新侨上高中。


三、蛮拼的高中

进入高中阶段,学业压力陡然紧张起来。我们这届是新侨办的第一届三年高中,而省级重点中学已经是第二届了,也就是说我们新侨学生得和他们“血拼”,其“卷”的程度可想而知。但是,1980年代的新侨学生可以说处在一个“好时代”:一方面是学校有一批水平很高、责任心很强的好老师。文革刚结束不久,一批优秀教师之前由于种种原因从其它重点高中调到新侨中学任教,所幸他们多数还没被各个重点高中挖走,仍在新侨执教,这是新侨学生的福气。文革期间混乱的教学秩序已在大幅度扭转,老师们的工作热情高涨,加上当时王若仁校长敢抓会抓,学校工作大有起色。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风气较好。当时考上大学、大专甚至只要中专都是不错的出路,基本上是“脱草鞋穿皮鞋”的必由之路,只要有一丁点儿希望,同学们都会拼了命努力读出人生前途。在这种形势下,新侨中学那几年作为非省重点的普通中学走出了一段高光时期。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设教育强市,新侨中学的领导、老师们也都很拼很优秀,各种创新教育举措不断,取得不少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基础条件不足、尖子生流失等一些痛点问题暂时还难以消除。

1、老师、家长的期盼

1980年代的文化娱乐生活匮乏,看电影是当时年轻人比较主流的娱乐方式。洪濑镇区原来有一家电影院,模样和现在南安市区仍然保留的南安会堂差不多,能容纳好几百号人的那种,不是现在常见的那种城市综合体里巨幕环绕立体声高档电影院。录像厅也开始出现,里面放映一些港台打斗剧。有些学生抵挡不住诱惑,晚上会溜出去看电影或录像。记得当时高中地理刘文高老师,五十多岁了,仙游人,操着一口浓重的莆仙口音,苦口婆心、语重心长地劝导同学们:“你们现在一定要专心读书,千万别浪费时间去看电影看录像哦。憋住了,等以后上了大学,每个星期天都可以看好看的电影哦!”当时不理解,等到自己上了大学后,果不其然,校园里每个周末都有精彩的电影、录像可以看,不少还是高校为教学研究而引进的外国原声大片。

如今的情况何尝不是如此?学生玩手游,有的甚至很入迷,影响了功课。如果现在憋住不玩,努力考上好的大学,以后玩各种AI、各种ChatGPT等等高级技能,岂不更有意思?!

至于家长,望子女成龙成凤是普遍的心愿。但家长的话经常很直白,基本不懂得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样的话,只会说:“好好读书,不然以后满大街找猪屁股搧!”为什么要搧猪屁股?因为当时不读书就没出路没收入,只能满大街撵着肥猪等着攉猪屎给农民堆肥换点儿粮食,想想多可怕!那时候镇区周边的人家还能在家养一两头猪,有的还放养到大街上。不可思议吧!

那时候我还真是蛮拼的。家里当时有一台20吋彩电,挺稀罕的,电视台每晚播放《霍元甲》、《陈真传》和《射雕英雄传》之类的武侠连续剧。家里地方不宽敞,电视机就摆放在我房间门口,每天晚上武侠片播出时间正是我在家自习的时间段。尽管房门外电视剧声音很嗨,但我愣是闷在房间内不为所动,静心学习,自得其乐。也许真是“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吧!

2、精彩的课堂

学生爱上的课,一般是先喜欢这门课的老师,再喜欢他(她)的课,然后用心读这门课。很庆幸,当时新侨有一批很好的老师,很受学生欢迎。

记得时任教导处主任高桂林老师有一次来顶数学课,在讲到方程组未知数依次代入时,用了一句闽南语 “带鱼相咬尾,一只接一只” 来比喻,抑扬顿挫、生动形象,顿时让我觉得数学也可以很有趣,而不是枯燥无味。数学李文博老师,厦大数学系文革前的毕业生,科班出身,满腹经纶,加上人又高大魁梧,很有气场,一看就是金牌教师的样子。他在课堂上讲起数学,大开大合、提纲挈领,又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物理苏清珠老师,也是福师大科班出身,讲起课来既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又常常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展示了小镇上不常见到的知识女性特有的知性美。语文张贻灿老师,身体总是挺得板直,在课堂上喜欢边踱着方步边讲课,很有古代文人风度。如果学生有问题提问,他又很乐意弯下高贵的腰悉心讲解。有一个细节我仍记得,就是他弯下身子和你讲话时总是用手掌捂着嘴,因为他烟抽的凶,怕自己嘴里烟味熏到别人。化学苏钦水老师,刚大学毕业不久,年龄只比我们大几岁,上课有激情,风风火火,作为班主任的他,课下的事情也着实没少操心。还有苏世发、庄克进、张习辉、傅景达、江帆、王维特等很多优秀的老师,不管是否曾经给我们上过课,至今想起来都是那么亲切、那么可敬!

记起一件小事,就是中学毕业多年后,一个新侨师弟偶尔跟我聊起当时我的一篇作文被老师拿来作为范文给学生们参考。大概就是一篇描写乡村场景的散文,写到了蒲公英、小溪塘、青石板桥等等,具体我记不太清楚了。这些场景其实很普通,就是我孩提时候偶尔回乡下老家时的记忆,有的事物确有经历、有的纯属想象。我想那些场景当时的孩子大多数经历过,可能是我有点儿多愁善感,文中融入比较充沛的情感,用情回忆、尽情想象、深情描写,所以就写得比较生动。就像《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据说词作者从来没去过阿里山,但是读了别人描写阿里山的文章,凭着功底、想象和激情填了歌词,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广泛传唱的好歌。现在经常听说孩子写作文缺素材、没感情、干巴巴,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多实地体验生活、用心用情感受事物的美好,少沉迷网络虚拟世界。

3、难忘的课外

虽然同学们高中学业紧张,但毕竟是一群精力旺盛、荷尔蒙爆棚的青年男女,加上班主任苏钦水老师又是大学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除了教学工作之外还热衷组织班级活动,很快便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玩在一起。

有一次,钦水老师组织班级郊游——爬杨梅山。这座山现在可以查到的海拔数据虽然只有547米,但大概也是方圆几十里最高的山了。从山脚下通往雪峰寺的石阶路大概爬升一百来米,转到雪峰寺后就只有山间崎岖羊肠小路可走,有时甚至连小路也没有,只能让有点儿经验的同学判断前进的方向,再手脚并用、连爬带蹬,甚至得让爬山技术娴熟的同学搭把手拽上去,身上免不了被荆棘、砂石磨破皮、起血泡。终于气喘吁吁爬到山顶,从一尖信步从容走到二尖,山下洪濑、梅山、康美等几个乡镇风光尽收眼底,逶迤的东溪宛如长龙蜿蜒脚下,颇有些“极目楚天舒”的豪迈,又有些“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感慨。钦水老师有一台海鸥双镜头相机,在当时算是高端装备了,正好可以留下影像,不知道现在有哪位同学珍藏了当时的照片。还有一次班级集体活动,骑自行车到泉州逛开元寺、清源山、老君岩。玩得不亦乐乎时,发生了一起小事故,在西街有位同学骑着车不小心把一个挑担卖虾皮的商贩给撞翻了,赔了些钱。必须说,吃一堑、长一智,小心行得万里船。

我和建生同学在高一年暑假期间被学校选送参加县里组织的中学生科技夏令营。所谓夏令营,就是集中住到南安一中,我参加无线电小组,学习一些无线电知识并组装一台小型收音机,是真用电烙铁把元器件一个个锡焊到电路板的,不像现在可以用电子插板便捷组装。经过一番调试,当听到自己做出来的收音机发出第一声广播,内心还挺激动,好像听到自己孩子出生后第一声啼哭一样。建生同学参加航模小组,他们几个人共同制作一架航模飞机,当然只能是用合成板做成机身,航模飞机所需的小型汽油内燃机、螺旋桨、遥控器等设备是现成的。航模飞机飞上天时他们几个的心情应该也是挺激动的吧。最兴奋的是期间营部组织去了一趟厦门岛,从南安到厦门长途汽车要走4个小时,但这是我们俩第一次到厦门,游鼓浪屿,参观厦门大学,好像还在厦大食堂吃了一餐饭,感觉长了见识、幸福极了!不像现在的孩子幼儿园的年龄就开始满世界跑、见多识广,那会儿我们才第一次出远门游大城市,真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眼里时时跳跃着新奇的亮光。


四、后记

林林总总罗列了中学时代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但年过半百回味青春,能够沉淀在脑海里不能忘却的记忆,其实是人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人生道路的大体方向。

想象着学校里一张张稚嫩而又清纯的脸庞,我想对你们说句心里话:你们的今天何尝不是我们的昨天,你们正在经历的成长过程我们基本明白;但是,我们的今天未必就是你们的明天,只要肯努力,你们的明天可以、也必须比我们更美好。正所谓,“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

奔跑吧,向着诗和远方!

作者简介

黄景阳,男,汉族,1969年1月出生,籍贯南安市,中共党员。1980年9月至1986年7月分别就读于新侨中学初中部、高中部,1986年8月录取于清华大学就读汽车工程系内燃机专业, 1991年7月毕业,获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8年2月至2001年10月在职攻读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11年5月至11月参加福建省优秀中青年处级干部赴美国培训班学习公共管理。历任厦门港务局工程师,泉州市丰泽区城乡企业局副局长、环保局局长、区委办主任,泉州市经贸委副主任,南安市政府副市长,南安市委常委、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现任南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文安   南安市   阿里山   南安   泉州   航模   初中   同学   高中   少年   老师   中学   电话   学校   作者   学生   黄景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